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教材《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俞吾金,陈学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学习结合教材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原著。学习思想,学习方法。概论类:1、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2、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3、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4、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原著类:1、陈学明主编《20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2、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4、《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导论1234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一种思想体系对历史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它所蕴涵的真理性成正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风行一时的理论学说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可是,马克思主义却与时俱进,日益显示出它的真理的威力。在马克思长眠于海格特公墓以来的一百年中,马克思主义越出欧美,以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关于马克思的学术与社会事件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去世。3月17日马克思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人。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离去。但是,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的悼词今天仍在人们的耳际回响。他向世界庄严宣告: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很多人以为,世界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不多,马克思主义除了在这些国家尚有一席之地外,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中早已销声匿迹了,至少也早已风光不在了。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
也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反对者、诋毁者,都未曾想到,在苏东剧变后,自90年代中期起,在国外,特别是西方法、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会议主要有:
法国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由《当代马克思》杂志主办,自1995年开始每三年举行一次。
英国伦敦“历史唯物主义大会”由《历史唯物主义》刊物主办,每年举行一次,参会人数也多达数百甚至近千,势头迅猛,目前正向北美不同国家和地区拓展。
英国曼彻斯特“政治学年会”由《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主办,每年举行一次。
美国纽约的“左翼论坛”每年举行一次,参会人数上千等。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再思考马克思大会”由《再思考马克思》杂志主办,每三年一届。
国际性的“重读马克思”小组,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的《资本论》及其前期手稿为研究对象,也每年举行一次学术会议,该会议专业性强,规模较小,每年由参会者轮流做东。位于捷克布拉格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大会,也是国际性左翼学者集聚和交流的场所,这个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社会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或者如毛泽东所说的,是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是西方知识界和众多学者是从学术角度认同和接受马克思的思想的。
他们把马克思视为学术家、思想家。西方媒体把马克思评为“最伟大思想家”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其中,有的以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的把马克思学说作为一种方法,用以研究和观察当今世界。
三是为数众多的国外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加以接受,并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比如,一位美国学者说,要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还必须求助于马克思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总的态势是资强社弱。但是,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却一浪高过一浪。苏东剧变后,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研讨活动,十分频繁,十分活跃。欧美学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方向,组织了数十次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影响最大的会议有:1995年9月,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重点讨论恩格斯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来自各国的500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国际马克思大会”每隔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召开过四次。1998年5月,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由法国“马克思园地”等单位主办,在巴黎召开纪念大会。会议围绕《共产党宣言》,讨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6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气势恢宏,影响很大。1996年7月,英国《社会主义者评论》杂志等单位,在伦敦大学召开“96马克思主义大会”。会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与会者多达6000多人,举行了260多场报告和讨论会。会议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美国纽约每年四月初都要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学者参加,讨论问题十分广泛,重点是讨论现实的理论问题。1996年大会的议题是“欢呼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2000年的第18届大会,会议主题是讨论新国际主义问题。2003年的议题是讨论经济全球化问题。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区,热烈讨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高扬社会主义的问题,其意义可想而知。拉丁美洲各国左翼政党和组织定期召开的“世界社会论坛”,已举行五届,基本成员组织70多个。2002年吸引全世界1000多个组织的5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2005年1月26日在巴西召开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会议,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他对美国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目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讨论会形成三个中心:
一是以法国“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大会”。二是在纽约每年四月初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三是在拉丁美洲以《世界社会论坛》和《圣保罗论坛》为中心召开的国际研讨会。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推介工作稳步发展
自1975年开始,原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和民主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联手共同策划出版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2”。这一版本的编辑推介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力求全面地展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全貌和演进历程。MEGA2版由德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美国、日本等国学者参与编辑。MEGA2版计划出150卷,共170册。每卷还有一个相应的资料本,共150册。此外还编了专卷和索引卷,总共约有350册。现已出版的一些较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有:《共产主义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国际马克思大会论文集》、《马克思经济学的现实化》、《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学者和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和民主》、《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等。
较有影响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杂志有:法国的《当代马克思》、《马克思世界》、《思想》、《共产主义评论》;英国的《国际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评论》、《新左派评论》、《共产主义研究和过渡政治杂志》;德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论坛》、《新马克思主义杂志》、《卡尔·马克思故居刊物》、《左派》;美国的《资本主义、自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评论》、《苏联与后苏联评论》、《批判社会学》;意大利的《今日马克思主义》。
主流思想家们“走近马克思”
西方一些大思想家的动向尤其引人注目。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等等,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可以说,他们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却在苏东剧变后不约而同的走近马克思,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德里达认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幽灵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和继承,就没有未来——无论如何,没有对于某一个马克思、对于他的天才、至少是对于他的许多精神中的一个的记忆和继承,就没有未来。”“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詹姆逊
“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他从“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的“这种危机是体系性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宣告资本主义和市场体系决定性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正像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哈贝马斯在苏东剧变以后重新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向世人宣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吉登斯在苏东剧变后,他声称“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也许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萨特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卢卡奇指出,即使最近的研究证明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命题都是错误的,我们仍然可以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即使马克思的每一个具体论断、每一条基本原理都被否定光了,我仍然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仍然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的不科学性,基本原理的有限性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沙夫:“我是马克思主义者,我理直气壮地向世人宣布,我不仅不追逐现在的时尚,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而且完全相反,我竭力反对宣称马克思主义破产的观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广义上涵盖西方马克思主义,两者所涉及的时间和范围有所不同。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学术界(1981年正式开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上个世纪末以来,这一范围又扩大至原苏东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我国学术界很少谈论南半球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热”之因1、思想魅力与人格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优秀的继承者,自然有其无穷的思想魅力,能在理论上吸引并征服从“冷战”思维中清醒过来的人。
2、只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还存在,马克思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思想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被根除或根本改变之前,它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没有根本改变,更不用说是根除,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马克思就将永远活在广大无产阶级、劳动大众和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旗帜。
20年代末30年代爆发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后来“罗斯福新政”帮助其度过了难关。所谓“罗斯福新政”,表面上看是美国采纳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见效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这场空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暂时解决,使西方知识界认识到了马克思思想所蕴涵的力量的魅力。事实上,资本主义各国如果不按马克思的思想作上述改革,很难想像它能继续存在到今天。正因为如此,所以许多西方左翼学者在解释为什么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热时说道,“马克思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经济制度的人”,因而“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
3、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
詹姆逊:“只有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简单化,从而正确认识这一体制(资本主义体制)”——“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惟一科学,其认识论方面的使命在于它具有描述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无限能力”。
法国历史学界的泰斗人物布罗代尔写到,如果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工具,他在历史学研究中就不会取得成就。
4、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推测和据此所做的对策安排许多被证实
马克思关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贫富分化、城乡差别、体制差别、工农差别逐渐缩小等预言,都一一得到了验证。这不能不让人信服,因为任何其他学者都没有能做到这一点。
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马克思“在维多利亚时代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解决,但它们又如突变的病毒一样,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在经济学家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
5、西方有识之士的觉醒
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的文学家伯尔。他在1961年这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发出了颇具代表性的感想,他说:“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掺和在这种忘恩负义之中的还有愚蠢、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蔑视。”伯尔说:“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它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会让的。”6、对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危机的反思
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上的觉醒是被资本主义现实中的深刻危机所触发,并逐渐认识到马克思的深刻和睿智,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热”。马克思是资本主义制度最优秀的“医生”或批判者。因此哪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与极右势力颇多瓜葛的学者也依然对马克思推崇备至。当海德格尔谈到“无家可归状态”时,他把马克思同自己的老师胡塞尔和他的学生萨特的思想作了一种有趣的比较。海德格尔说:“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
人们渐渐意识到,“在抛弃了传统宗教信仰或康德和黑格尔体系之后,在怎样寻求某种博大的、令人安慰的和有保障的体系以统一他们的价值和态度……这就是整个欧洲和亚洲知识分子相信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根由。”同时这也是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热”的根由。正是西方精神文化的“滚滚堕落”使得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重新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该具备的条件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地域的含义,他们当然首先是属于西方的理论家;其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或倾向,它的提出者必须自己确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和信奉者,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其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应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即他们的理论必须与承继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的各种“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点共识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姓“西”又姓“马”。既包括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列宁主义尤其是与斯大林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苏联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股思潮,而不是像我们以往按照意识形态的影响所简单理解的属于“反马克思主义”阵营。
第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有个界限的问题,不能过于泛化。第五,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不等于西方思潮,要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西方思潮区分开来。第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第七,西方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哲学思潮。第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是一致的,在告别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下寻求取代资本主义的“新道路”。即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道路。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初,捷克第一位总统马萨克就曾呼唤过建立一种能与列宁主义相抗衡并适用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最早表述1930年,柯尔施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的答辩(《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中,第一次把自己和青年卢卡奇等人称之为“西方共产主义者”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再一次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定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西方马克思主义”术语的广泛传播
1977年,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以正式的范围,沿用至今。1981年该书中文版引入,国内开始正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分化的前提下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哲学思潮。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它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包括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新的自然科学突破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各种波折的特定背景下,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融合,在政治上同时对现代资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展开批判,企图寻找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另外一条“新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一起被称为20世纪西方学院哲学的四大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些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补充”。以卢卡奇等人为例,他们被迫从实践退回理论,希望在重新批判地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找到改造世界的新途径。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遵循两条基本的准则——
当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有些理论有问题时,以及一些马克思的理论不能回答问题时,我们就有两种选择:一是用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来“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二是找出马克思著作中潜在的东西来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这两条准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以来的理论活动的基本特征。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普遍失败的反思欧洲工人阶级未能阻止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反思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漠视个体及其需要的反思对苏共二十大的反思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无产阶级
革命普遍失败1918——1923年中、西欧的革命情况1918.1月—4月,芬兰苏维埃政权1919.3月—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奥匈帝国的革命,仅存133天1918.11德国慕尼黑,不莱梅,汉堡,莱比锡等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反思:卢卡奇柯尔施
不仅批判了第二国际,也不点名地指责了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阐述的反映论。指责列宁把认识表述为客观存在在主观意识中的反射和反映时,摧毁了存在和意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把西方革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轻视革命主体的错误的经济决定论。批评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的同时,强调意志、意识、意识形态、主观性等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欧洲工人阶级
未能阻止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的反思
纳粹党在1928年国会选举中仅得81万张选票,在491个国会议席中仅获12个席位、当时大多数德国工人都拥护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却获得了640万张选票、107个议席。1932年7月31日的大选中,获得1374万张选票、230个议席。社会民主党只得到800万张选票、133个议席,共产党仅得到530万张选票、89个议席。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夺取了政权对苏联模式漠视个人及其需要的反思萨特:
“正是由于对人的排斥,即把人排斥在马克思主义知识之外,这才需要在知识的总汇之外再生出存在主义思想来”对苏共二十大引起的人道主义泛滥的反思
赫鲁晓夫,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斯大林,把他说成是“迫害狂”、“残酷的专横”、“走上了大规模迫害和恐怖的道路”等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并诱发了人道主义思潮的泛滥。阿尔都塞反思了由于谴责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而矫枉过正的所谓抽象的“人道主义”,虽然这是对斯大林时期压抑人的情况的一个反映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
之一:反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反传统的突出表现就是反“传统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
之二:主张重新“发现”、“创造”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异化”概念“补充”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以精神分析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人”的概念“补充”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提出新的社会革命理论和“新社会主义”的模式。
之三: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严格地说不过是西方各国家中主张重新阐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种通称,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众多的派别、庞杂的内容,在政治和哲学问题上都存在重大分歧和争论。
之四:在深层次上属于文化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像传统马克思主义那样属于政治批判、经济批判、阶级批判、上层建筑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理解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践“新道路”探索。由于这种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的,所以,它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作为理论批判,它的对象涵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甚至心理等各个方面。之五:现实的批判精神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流派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始终都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4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特征:反对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特征: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列菲弗尔、梅洛—庞蒂、萨特特征: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特征:马克思注重经济、阶级分析,而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德拉一沃尔佩、科莱蒂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档案管理保密管理培训
- 中小学生做有责任感的人主题班会
- 大学物理学 第一卷 经典物理基础 第6版 课件 7 机械振动
- 商标许可分销合同(2篇)
- 各类技术服务合同
- 家居设备采购协议
- 冷库入口管理协议
- 中层管理者培训体会
- 患者出院护理操作流程
- 怎介绍旅游景点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题集
- 政府、办公楼物业管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练习200题及答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 2.2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教案
- 物业企业服务与管理的组织结构优化
- 新生儿呛奶窒息的应急预案及处理
- 地震仿生结构设计
- 2024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当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现状以及建设的重要性
- (正式版)QBT 8015-2024 熟制松籽和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