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抱朴子•内篇》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 《抱朴子》一书成书于东晋时期,作者葛洪,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中包含的养生思想、炼丹史料对后世影响颇深,更是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本文以研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和研究葛洪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并对葛洪在养生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在化学和医药学上的贡献作出积极的肯定。通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剖析,葛洪及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进行研究与探讨,得出道教神仙思想中的本质:益寿延年、长生不老。葛洪作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一个代表人物,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宗教色彩,其神仙思想作为道教教派的终极理想,有其科学的一面: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的一些养生方法,如服饵、行气、房中术等为后人养生提供了指导。但是,也有其不科学的一面:神仙思想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不满而追求的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根本不会成功,葛洪在服饵中所说的“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架龙,上下太清”则有悖自然规律,不会如愿。本文主要任务是对《抱朴子•内篇》作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作出分析,以应用到中医养生学上,为人们养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关键词葛洪,《抱朴子•内篇》,养生观1、 绪论1.1选题意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养生思想,经过历代医学家、道家人物的不断实践、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一一中医养生学。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学体系,成为医学史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现今快速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多疾病困扰,使得生活、工作充满烦恼,久而久之,经过日积月累,小病成大病,无病成药罐,因此养生成为现代人脱离苦海的救星,从而使得中医养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形神共养、精气协调、阴阳和顺、谨慎起居、综合调理,因人,因时、因地摄生诸原则,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中养生术的挖掘和研究势在必行。古代关于养生的论著很多,尤以道教为最,而《抱朴子》则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作者葛洪是晋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和道教神学理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当时儒道兼修的代表人物,其在中医药学、化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其著作以《抱朴子》为代表。《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外篇著于前,专论政治得失与道德人伦;内篇撰于后,尽言得道成仙与养生延年。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葛洪对内篇则更为重视,其养生思想在内篇中有详尽的论述。《抱朴子•内篇》的养生观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魏晋时期道教的鼎盛发展及其在养生学方面的成就2.1、魏晋时期道教的鼎盛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教是宗教,道家是一种思想派系,并且道家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源泉。先秦以前的道家学说、黄老思想是道教产生的思想基础,东汉末期,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迫切的需求,于是原本的儒学逐渐宗教化,佛教也与此时传入中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道教的主要创始人张角、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家的思潮逐渐融合,形成了道教教派。张角创太平道,张道陵创天师道。但是此时的道教只是原始道教,因为初期的道教理论体系不完整,更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因为曾多次被民众利用反抗统治,被统治者视为“妖妄不经”(《后汉书》卷三O下《襄楷传》)的异端。最典型的则是张角所创的太平道,因为当时政治黑暗,统治者对百姓横征暴敛,张角率太平道众教徒起义,使得太平道性质转变为农民起义性质。后张角病逝,起义失败,太平道因此衰亡。在东汉末到东晋末的两百多年中,以道教名义组织的起事迫使统治者思考对策。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一些士大夫按照自己的构想改造道教,其代表人物为东晋葛洪。葛洪生在道教世家,叔祖葛玄随从有名的术士左慈学道,被后世道徒尊为葛仙公。葛洪师承仙公之道,并发展起一套有系统的神仙理论,完成了神仙道教的理论建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以养生修仙,外以治世的观点符合了当时门阀士族急待解决的生命问题,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葛洪的理论丰富了道教较为贫乏的宗教教义,开了南方道教注重教理研究的风气。更重要的是,葛洪将道教神仙学体系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休仙必须以遵守儒家伦常为先决条件,这样就把道教改造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宗教,使得道教得道飞速的发展。2.2、养生学方面的成就先秦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其突出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的空前增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人们关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等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对生活的也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养生保健思想和方法。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学术思想对养生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老庄的养生思想主要主张“清静无为”、“形神兼养”,为后世养生学提供了指导。1、 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种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 形神兼养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从而可见,道家所倡导的导引术,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另外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一部医学、养生学巨著《黄帝内经》,《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内经》中还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另外《内经》还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紧密结合,这一思想为后世之人养生防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东汉末、魏晋时期的几百年间,中国社会战争频繁、政权更迭、政治黑暗,鉴于战乱和灾祸,人们身心俱损、寿命短暂,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养生之道,老庄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观念受到他们的极力推崇,沉寂了数百年的道家思想得以再度兴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养生学家和养生学著作,他们重视存神、服饵、行气、导引、按摩、房中术等养生方法,并与此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丹道养生,这一时期养生思想及方法丰富多姿,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期。代表人物主要有葛洪和陶弘景。葛洪(283—343,—说卒于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是晋代著名的道家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详尽阐述了其养生思想。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长寿。他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也十分重视。在他所著的《抱朴子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葛洪的养生观:①以气为本的人体观②不伤不损的防病观③籍众术以共长生的养生观,葛洪的养生观对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葛洪对炼丹之术也进行了研究,他在《抱朴子•仙药篇》中论及的植物的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当然,他的金丹长生之论在养生方面并不足取,但在化学上却是一大贡古[、•献。3、葛洪对道教养生学的总结创新及其对养生学的贡献3.1、葛洪对道教养生学的总结创新自东汉时期道教形成之后,在魏晋之际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一股宗教力量和社会思潮。葛洪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道教理论家,他为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受到历代道家和教徒的尊崇。葛洪的道家思想十分的庞杂,他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和先秦及秦汉道家的哲学理论,并对道家一些基本概念加以神秘化的阐释,建立起道家的理论体系。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思想理论,还系统的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这不仅是道教追求得道成仙的方法,更是教导人们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方。在这一时期动荡、战乱的社会环境下,倍受普通民众和士大夫阶层的推崇。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但是首先得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并且寻仙得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养生延年成为道教的必修功课。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总结前人的养生思想并与儒学的修身养性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在道家思想和儒学思想双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者,其思想中不免掺杂了儒家的学术思想。东汉中后期,社会动乱,人们对宗教产生了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的儒学宗教化。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因而形成了儒、道、佛三方鼎力之势。葛洪在总结道教理论和道家思想的过程中,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对俗篇》)并把这种纲常与道教戒律相融合,要求教徒严格遵守。道教思想中的功德论与儒学的“仁”的思想有很大相似之处。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胜己,不佞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因此他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学应世为外。葛洪虽然道儒兼修,但他的思想仍以道家为主体,他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抱朴子•明本篇》)以道术修身与以儒术应世不能处于同等地位。在潜心研究道术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道教教义的研究。《抱朴子•内篇》中的《畅玄》《道意》、《明本》诸篇,对道家哲学的“道”、“玄”“一”的最高观念作了系统和完整的论述。他认为道教理论的最基本概念是“道”、“玄”“一”。他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未无焉。”(《抱朴子•道意篇》)把“道”描述成一种涵盖天地万物,影响其运动变化,却又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他还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把“玄”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一”则是象征天地人,“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抱朴子•地真篇》)的人格化的神物。从“道”、“玄”“一”出发,宣扬道教的神仙思想。若要得道,得先修道,而修道则分为内修和外修。内修主要是“守一”,并有“守玄一”与“守真一”的不同。“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守一存真,乃能通神。”(《抱朴子•极言篇》)但是内修“守一”只能延年益寿,最多“通神”不会长生。因此还要外养,而外养则主要是服食金丹。《抱朴子•释滞篇》云:“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抱朴子•至理篇》亦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知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体现了葛洪“籍众术以共长生”的养生观。葛洪还对晋以前的炼丹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仙药》和《黄白》篇中,具体的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他把外丹看作是最重要的养生修炼方法,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并长期从事炼丹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服药乃为长生之本”,服药成为其养生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在《金丹》和《黄白》中强调服食在养生诸法中最重要,详细的介绍了各种金丹仙药的制作方法、性能与效果,并把金丹划分等级:最上乘者为“还丹”“金液”,其次是诸芝及各种石药,再次方是草木药物。在《金丹》中指出“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抱朴子•内篇金丹篇》引《黄帝九鼎神丹经》中说:“虽呼吸导引,吐纳故新,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葛洪关于服食药品可以健身益寿的思想,含有可贵的真理成份,但是服食丹药以求成仙的思想实属谬论,已为科学和实践所否定,历史上因服食丹药而致死者,不乏其例。不过其在炼丹过程中的各种实验,记录了大量的化学变化及试验方法等资料,对不少药物的性能作了诸多分析,为医药学、动植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3.2、葛洪对养生学的贡献葛洪总结前人养生方法并与儒学中的仁学思想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养生学思想,他的养生观以清虚不伤为本,辅以吐纳、导引、运动、丹药。他对前人的养生法和养生经验,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主张动静结合,提出“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寿”的早期仿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葛洪把丹道养生作为最重要的养生修炼方法,但是还对行气、房中术等诸多养生延年之术加以分析。在《抱朴子•至理篇》中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知其理者,亦得数百岁。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因此,葛洪提出“籍众术以共长生”的养生观,强调把几种养生方法有机结合,以使养生效果最大化。在《抱朴子•微旨篇》中指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由此可以看出葛洪养生思想中的辩证观。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夫人体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印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葛洪以此为理论基础,总结出了人体由形、气、神合而为一,以气为本的人体观。葛洪的养生学思想是养生学发展史上的一里程碑,为后世养生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养生方法中也含有一定的不科学成份,因此,在借鉴其养生思想及方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养生方法,以免造成恶果。4、《抱朴子•内篇》的养生学体系4.1、 以气为本的人体观葛洪根据对道家“元气自然论”及《太平经》中“夫人体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的理解,提出了人体由形、气、神合而为一,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守气调神的养生观。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之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人的生命以气为本,人的生存完全由气来维持,所以守气、调神即为养生之根本。又在《抱朴子•地真篇》中说:“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血犹臣,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神谢。”他认为气乃是人之根本,能否养气决定着人身的存亡。关于养气,葛洪首先强调要调神,因为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统一,气为精、神的基础,精是生命的基础,神是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而气则联系着形和神,它既能聚成形又能化成神,人的生命活动全依赖气的支持。因此,葛洪提出养气先调神,使心神经常趋于淡泊宁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所以强调注意性情的调摄。葛洪在《抱朴子•道意篇》中也指出调七情、除六欲,“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恩,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还主张“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体安静,灾害不干”。所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于养生也至关重要,更是做人之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于人于己皆为善。4.2、 不伤不损的防病观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於机体正气的盛衰,所以养生保健都是为了保养和维护正气,增强体质以预防疾病。在道教得道成仙的思想中,人的肉身鼎炉的好坏决定了此人修炼是否有成。所以道教教徒都很爱惜自身肉体,并设法提升自身,这体现了葛洪不伤不损的防病观。《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葛洪继承《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起之疾,医之于无病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延用,如肝炎疫苗、预防针等。葛洪认为“人之为体,易伤难养”,所以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在《抱朴子•极言篇》中他列举了十三项伤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胜,而强举之;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挽弓引弩;沉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欢呼哭泣;阴阳不交。他认为这些损伤之事,有些虽不马上致病,但积累的多了,则最易使人夭伤。“凡言伤者,亦不觉也,谓久则寿损耳。”并且“积伤至尽则早亡”。(《抱朴子•极言篇》)因此他提出,“苟能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还在《抱朴子•极言篇》中列举多种不伤不损的养生之道:“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不欲晚起,不欲流汗,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近望,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无味入口,不欲偏多。”这些也体现了葛洪养生思想中的辩证观,做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过则伤本,否则就丧失了养生的本意。要想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首先要“正气内存”,以气抵御外邪的入侵,此处也体现了葛洪的“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为了保养人体的正气,宝精护元,积精养神,葛洪提出把“诸欲所损,行老体衰,百病所害,毒恶所中,邪气所伤,风冷所犯”视为能致人夭亡的六害,要养生必先除六害。《抱朴子•至理篇》中道:“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制通,可以免此六害。”为后人指出了防病的方法:调节七情、抑制六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还要因人、因时、因地,根据人的体质、性别、年龄制定合理的养生之法,以使体内正气充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效果。此外,葛洪还在《抱朴子•杂应篇》中说道:“养气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何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烦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养生需要将行气、服食、房中之术、导引配合起来使用,先使身体避免伤损,进而健身养生,以求延年益寿,又反映出葛洪的又一养生理念“籍众术以共长生”。4.3、籍众术以共长生的养生观《抱朴子•释滞篇》中云:“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抱朴子•至理篇》中亦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然又宜知房中之术,所以尔者,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可见葛洪注重养生要结合多种方法,以求最佳之道。更是在《抱朴子•微旨篇》中明确指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因此,他倡导兼容各家、博采众长,从而得出自己独特的养生观念:籍众术以共长生。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主要提到以下几种方法,为后人修炼:(1)、守一:存思守一是一种精神调节法,也是道家的修行功法之一。对于养生,葛洪特别强调修习存思守一术,在《抱朴子•地真篇》中道:“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他认为守一之术可以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激发人体的意念力,从而达到守形卫身,通神却恶的功效。因为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统一,而神则是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故有“神犹君”的说法。、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这是葛洪认为要紧的养生之术,《抱朴子•至理篇》中云“服药乃为长生之本”。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篇》、《仙药篇》、《黄白篇》则专门介绍各种金丹仙药的制作方法、性能和效果,因此《抱朴子•内篇》被历代视作“外丹专书”。而丹药又分为上乘金丹、次之的石药与诸芝,再则是草木之药。《抱朴子•仙药篇》引《神农本草经》云:“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抱朴子•金丹篇》引《黄帝九鼎神丹经》云:“虽呼吸导引,吐故纳新,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葛洪不单对服食相当的看重,还认识到药物有治病与补养的区别,而且对炼丹情有独钟,对后世贡献极大。、行气:即为呼吸吐纳之术,往往辅之以导引、按摩。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是葛洪认为仅次于服食的养生之术。《抱朴子•至理篇》中云:“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为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这是行气之术的理论依据。《抱朴子•至理篇》还说道:“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可见行气对延年的功效之大。葛洪在《抱朴子•释滞篇》中指出了行气的注意事项:时间上,“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半夜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即行气的最佳时间是子夜之后到正午的12个小时。在饮食上,“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气强难避”情志上,“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既不得益,或令人咳。”如此,行气之术则事半功倍矣。、房中术:即为阴阳相合之法。这是《抱朴子•内篇》养生法中第三个重要方面。葛洪在《抱朴子•释滞篇》中云:“此法乃为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不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又云“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房事不可断绝,也不可以恣意纵欲,这是房中术的两个基本要点。葛洪之所以看重房中术,是因为其在“宝精”上的价值。此即为其“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损淫欲专守精”的房中养生思想。另外葛洪还在《抱朴子•微旨篇》中明确指出“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严厉的批判了当时有些人纵欲无度,并宣称恣行房中之术,可致神仙,得长生,去灾祸,迁高官,获厚利的谬论。、导引:是气功的炼形之术。通过导引炼形,使精气旺盛,心神舒畅,达到身健益寿的目的。《抱朴子•微旨篇》云:“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或伸展,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葛洪把导引术当作一种利关节、行气血、祛病健身之术来提倡,并与行气相辅,流传至今。此外《抱朴子•内篇》中还涉及到辟谷、漱津、健齿等诸法,可谓“配套措施”,则不作多解。5、《抱朴子•内篇》养生学的现代意义5.1、《抱朴子•内篇》中的养生观念对现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其“形神合一、不伤不损、劳逸结合、过用伤本、饮食有度、宽泰自居”的思想指导着现今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为现代人对养生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抱朴子•地真篇》中道:“上士全修延寿命,中士半修无灾病,下士时修免夭横,愚者失道摈其性。”鼓励人们按照《抱朴子•内篇》所述方法进行养生,则会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5.2、 《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对丹道养生的看重,以及对炼丹术的详细记载和论述,在养生上虽有一部分不科学之处,诸如“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但是以药物养生仍有可取之处,因为葛洪认识到丹药有治病和补养的区别,“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另外他在炼丹中的各种实验资料对后世冶炼、中医药学、化学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5.3、 《抱朴子•内篇》中的养生方法,如“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和“劳逸结合,过用则伤本”的思想也反映出葛洪的唯物辩证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5.4、 《抱朴子•内篇》的养生学思想也对研究我国晋代及晋以前的道教史和道教思想都有指导意义。5.5、 《抱朴子•内篇》所提到的“不伤不损的防病观”在现代不仅对预防疾病、养生意义重大,还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影响颇深。如“治未病”,不仅仅专指疾病,还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隐患,要及早处理,以防出现严重的后果。6、结语《抱朴子•内篇》一书,可谓是道教神学的一部奠基之作,此书所提出的养生修炼方法,其最高目的在于登仙得道,避开人世的纷乱与烦恼。葛洪在《抱朴子•论仙篇》中发出感叹:“百忧攻其心曲,众难萃其门庭,居世如此,可无恋也!”但是他又无法完全脱离人世,他只是在寻求一种可升天可在地、亦人亦仙的境界。从《抱朴子•内篇》中可以看出葛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养生思想,并有所创新。书中体现了他的调气、固精、凝神三者不可偏废的养生原则,对古今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还可以看出葛洪道儒相融合的思想,为后世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理论提供了借鉴。因此,加强对葛洪养生观著作,尤其是《抱朴子•内篇》的研究和挖掘,必将对日后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85年版.[2]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3]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M].明正统道藏版.[4] 王明•太平经合校[M].上海:中华书局,1997年版.[5]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编辑.《神农本草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6] 王玉川•中医养生学[J].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9年版.英文翻译Abstract:\"Embracetastes,'"abookpublishedYuDongJinperiod,theauthorGeHong,dividedintoinsideandoutsidetwoarticles.Articlecontainswithinthehealththought,LianDanhistoricalinfluenceonlatergenerationsisquitedeep,butalsopromotethedevelopmentofpreserveone'shealth.Thispaperstudiesthescholar-officialsinthetreeinarms•thearticle\"asthegoal,aroundthegoaltodiscussandstudyofpreserveone'shealthofGeHong,andhealththoughtandthemethodstoGeHong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preserveone'shealthtocontributetothechemic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练习试题 5x
- 美容减肥培训课件
- 办公楼改造施工协议
- 港口集装箱运输合同模板
- 2024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河南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砖厂股权转让合同:砖厂转让合同书
- 第四季度储气罐租赁合同书
- 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办学合同书
- 度植树造林合作协议
- 国开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实验参考答案
- ST语言编程手册
- 医院HIS信息管理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 司法案例研究方法与技巧
- 足球运球课件
- (7)-2.3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
- MSA-测量系统分析模板
- 工业交换机内部培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PT课件下载
- 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