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6_第1页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6_第2页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6_第3页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6_第4页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设计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4.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图2.1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通过读图,掌握以下内容:①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原因:(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图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思考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点拨: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图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2000年)图2、3展示了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省区的人口密度和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人口占全国成灾人口的比例。如:2000年人口密度与成灾人口的对应举例如下:河南——人口密度大于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10%湖北——人口密度在200—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7~8%甘肃——人口密度小于1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3%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结论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图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图2.4展示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和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面积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例。通过读图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也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结论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图中国因灾死亡牲畜(1978—2000年)通过读图可以知道: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思考:概括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自然背景。点拨: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图中国自然灾害区划读图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6个灾害带?2.把图2.6与中国的地理要素图,如人口分布、地形分布、降水分布等地图相结合,分析6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与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地域差异。通过读图可以知道:①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②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③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④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思考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点拨: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活动根据下面灾情报表,分年度统计受灾面积总量,并绘制灾情损失动态变化图。点拨:1.根据表的横向统计,将数据列于下表。可看到每年各类灾害成灾面积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2.根据表的纵向,分灾种绘制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