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豆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我国有春(东北)、夏(黄淮、长江流域)、秋(浙)及全年(华南)大豆区。以东北松辽平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黄淮流域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8省为主产区。大豆害虫种类250余种,造成损失的有30余种,包括苗期10余种,生长发育期20余种,结荚期3种。第八章大豆害虫1、苗期害虫为害根部的有东北大黑鳃金龟等;咬食幼苗的有黑绒金电子等,常造成缺苗断垄。
2、生长期害虫为害真叶、生长点、茎、花等,造成植株矮小、落花、落荚。刺吸类:大豆蚜、棉(烟)蓟马、棉红蜘蛛等;食叶类:草地螟、豆天蛾、毒蛾、灯蛾、银纹夜蛾、豆芫菁等。
3、结荚期害虫
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属卷蛾科。是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尤其是北方大豆产区。食性单一,主要为害大豆及野生大豆。为害症状: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多从豆荚合缝处蛀入,将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第一节大豆食心虫一、分布与为害成虫:灰褐色,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近长方形,前缘有l0条左右紫黑色短斜纹。后翅浅灰色。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白色,孵化前橙黄色,卵粒一端出现一小黑点(幼虫头部)。幼虫:圆筒形,初孵黄白色后变橙红色,体长7.3~9.5mm。3龄幼虫体背均有点刻。蛹:黄褐色,第2~7节背面前后缘有大、小刺各一列,8~10节只有大刺一列。蛹藏在由幼虫吐丝制成的筒形土茧内。形态特征(略)1代/年,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7/下~8/上化蛹,蛹期约12d。8/中、下为成虫羽化盛期。8/下为产卵高峰期。卵期6~7d。8月底9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不超过8h。幼虫入荚为害期为8/中、下~9/下。荚内为害20~30d,9/中、下~10/上,老熟幼虫在荚的边缘咬一孔,脱荚入土结茧越冬。二、生活史与习性成虫飞翔力弱。上午多潜伏在豆叶背面或茎秆上,受惊时才作短促飞翔。15~16时开始活动,日落前2h活动最盛。有趋光性,黑光灯下可大量诱到成虫。产卵对豆荚部位、大小、品种特性等有明显的选择性。卵多数产在豆荚上,以3~5cm的豆荚最多;嫩绿荚上多,老黄荚上少;毛多品种多,毛少品种少。每荚上多产1粒。产卵期约5d。1、气候条件:喜中温高湿,产卵最适温度为20~25℃,RH为95%,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均不利于产卵。冬季低温会造成大量死亡。土壤含水量为10%~30%时,有利于化蛹和羽化,低于10%时有不良影响。2、栽培制度:大豆重荐、邻荐发生重,远距离轮作发生轻。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大豆品种:喜在多毛的品种上产卵,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大豆荚皮的木质化隔离层厚的品种对幼虫钻蛀不利。
4、天敌:有白僵菌、赤眼蜂、小茧蜂、胡蜂等。1、农业防治(1)选种抗虫品种:选种光荚大豆品种。
(2)实行大豆远距离(1000m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3)及时翻耕豆田,增加越冬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五、防治方法2、生物防治
(1)可以在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每667m2释放3万头,可降低虫食率约43%。
(2)撒施白僵菌制剂。在幼虫脱荚前,每667m2用1.5kg白僵菌粉加细土15kg,均匀洒入田间或垄台上,增加对落地幼虫的寄生率,减少幼虫化蛹率。
3、药剂防治
从8月l0日起,隔日下午到豆田在豆株间顺垅走动50~100m,手持1m长木棒拨动豆株,目测起飞的成虫数量。当平均每100m有虫50~100头,并出现蛾团时,即为成虫防治适期(在8/中、下)。成虫盛发期后5-6天,即为幼虫防治适期(8/下~9/上)。(1)成虫期防治:用敌敌畏熏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每667m2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mL,用高梁秆或玉米秆切成20cm长,吸足药液制成药棒,667m2插40~50棒。(2)幼虫期防治:在卵孵化盛期①喷粉:可用2%杀螟松粉剂,667m2用1.5~2kg。②喷雾:用10%吡虫啉WP1000~1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兴棉宝)EC
,或20%氟氯氰菊酯(百树得)EC
,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EC,667m2用30~40mL,兑水75L,喷雾。第二节豆秆黑潜蝇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ae),别名:豆秆蛇潜蝇、豆秆穿心虫。双翅目,潜蝇科。一、分布与为害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南方等大豆产区。寄主:大豆,四季豆,豇豆,赤豆、绿豆,豌豆、紫苜蓿等。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形成弯弯曲曲的隧道。轻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减少,重则造成枯心苗,缺苗。成株期受害豆荚减少,秕粒增多。黄淮流域春大豆一般受害株率为70%~80%,夏大豆则高达100%,一般减产30%左右,重者达50%以上。形态识别(略)
成虫:体长2.4~2.6mm,小型,黑色,腹部有金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上生有触角芒1根,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金属闪光。亚前缘脉(Sc)在到达前缘脉(c)之前与第1径脉(R1)靠拢而弯向前缘。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0.07mm,宽0.05mm。幼虫:体长2.4~2.6mm,淡黄白色。第1胸节上着生前气门1对,呈冠状突起,上具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8腹节上有后气门1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的柱状突起,在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蛹:长1.6~1.8mm,长椭圆形,淡褐色半透明。前气门1对呈黑褐色三角状突起,相距较远。后气门1对相距较近,中央柱状突黑色。豆秆黑潜蝇幼虫及为害状彩图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二、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广西柳州10代,福建福州7代,浙江兰溪6代,安徽阜阳5代,河南濮阳4代,山东5代。黄淮及长江流域均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中越冬。山东越冬蛹6/下为羽化盛期,7/上为第1代幼虫盛发期;7/下为1代成虫盛发期,2代幼虫盛发期为7/下~8/上;2代成虫盛发期为8/中,3代幼虫盛发期为8/下;4,5代重迭发生。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大豆,2,3代为害春豆和夏豆,4、5代为害晚播大豆、赤豆、豇豆。1、4代发生在初夏及晚秋,完成1代约需35d,2、3代发生在夏季,完成1代仅需25d。安徽阜南5/上~7/上越冬蛹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地夏大豆在6月初播种,故可受第1、2代幼虫为害。第1代幼虫6/上中孵化,第2代幼虫7/上中盛发,第3代幼虫出现在8/上中,第4代幼虫出现在9月初,10/中下迟播大豆上部嫩梢或嫩叶柄内还可发现第5代幼虫。成虫:活动适温是25~30℃,高于30℃或低于25℃或有风雨,隐藏不动,RH低于80%时,活动亦受到抑制。产卵在上部叶背表皮下,以靠近叶脉处较多,卵散产,每处1粒,产卵处的外表呈现黑褐色斑点。每雌产卵7~9粒,最多13粒。成虫还用腹末刺破豆叶表皮,用口器吸食汁液,叶面出现密集的呈白点的伤孔。成虫寿命一般3~4d。幼虫:孵出后先在叶背面向附近叶脉潜食(但潜道极细,不明显),自支脉蛀入,经主脉而蛀入叶柄,再潜入侧枝或主枝茎髓部,向下蛀害,形成弯曲的隧道。隧道最长可达17.5mm。粪便排泄于隧道内,初为黄褐色,后变红褐色,一株有4~5头。化蛹时,先咬穿茎组织,造成1圆形羽化孔,在孔的上方化蛹。有少部在叶柄中化蛹。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气候。在黄淮流域,5/下~6/上的旬降雨量在30mm以上,越冬蛹滞育率就低,第1代的有效虫源增加,为害加重。第2代幼虫对夏大豆为害最盛,一般第1代时寄主百株虫量在15头以上,6/下~7/上旬降雨多于40mm时,即为大发生指标。据河南濮阳观察,重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6.5~27.3℃之间,轻发年份,6月份均温在24.1~24.5℃之间。
栽培条件。在河南,春豆轻、夏豆重、早播轻、晚播重,同期播种的,早熟品种受害轻,晚熟品种受害重。因为此虫1、2代(7/上前)发生数量较少,第3代起才逐代增加。轮作换茬,增施基肥,间苗留壮等措施亦能减轻为害。品种。春播品种凡分枝较少,节间较短,主茎较粗的品种受害较轻,反之则重,夏播品种凡前期生长较快,发苗早的受害轻,反之易重。天敌。已发现有6种,其中对越冬蛹以瘿蜂总科的寄生率较高,在大豆生育期内,金小蜂占优势。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幼虫调查选择各类型豆田,定期剥查虫量,5~7d查1次,仔细剥查叶柄、侧枝、主茎内的幼虫、蛹,蛹壳数,每次剥查豆株10~100株(苗期取样多些,后期少些),当虫量急剧上升,而豆株尚处于盛花期以前,立即开展普查,确定防治对象田。
2.消长动态调查(1)目测法。根据各代成虫的始盛末期,在上午6~7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豆田慢步细心计数叶表面栖落的成虫数,每点10m2,共查5点。(2)网捕法。用直径30cm的捕虫网在豆田随机选5点,每点10网,沿豆叶表面来回网扫,统计落网成虫数。
3.预测夏大豆初花期到盛花期当百株虫量在200头以上,为防治对象田,当虫株率达30%以上时,可喷药1次,过8~10d再喷一次。用目测法1代成虫平均每m20.3~0.5头,2代0.5~1头,用网捕法1代成虫50网共有虫10~15头,2代20~25头时进行防治。五、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品种:春大豆品种选用分枝较少,节间较短,主茎较粗的品种;夏播品种选用前期生长较快,发育早的品种。
2.轮作,增施基肥(特别是磷钾肥),提早播种,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害力。(二)化学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至产卵盛期前用药剂防治。用40%乐果EC,或50%杀螟松EC,或75%辛硫磷EC进行低容量或超容量喷雾,750~1025mL/hm2
。第三节豆荚螟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豆蛀虫。一、分成与为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以南方大豆产区及陕西受害较重。寄主:寡食性。幼虫主要为害大豆,其次为害绿豆、豌豆;扁豆、豇豆、刺槐及豆科绿肥植物如柽麻、苕子、猪屎豆等植物。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害豆粒。虫荚率一般为10%~30%,个别地区干旱年份可达80%以上。被害籽粒重则蛀空,轻者蛀成缺刻;还充满有丝缠的虫粪及排泄物,发褐以致霉变。形态识别(略)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cm,全体灰褐色。下唇须长而向前突出,触角丝状,雄蛾鞭节基部有1丛灰色鳞毛。前翅狭长,灰褐色,前缘自肩角至翅尖有1条明显的白色边,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雄蛾腹部末钝形,雌蛾腹部圆锥形。卵:椭圆形,长径0.5~0.8mm,短径0.4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幼虫:共5龄,末龄体长14~18mm,初孵幼虫淡黄色,以后变为灰绿至紫红色。4~5龄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腹足趾钩2列、环式。蛹:长9~10mm,初化蛹为绿色,以后呈黄褐色,沿背中线色较深,触角和翅长达第5腹节后缘,腹部末端有钩刺6个。三、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广东、广西7~8代,湖北、陕西、河南、安徽4~5代,山东3代,辽宁南部2~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cm深处结茧越冬。4~5代区的越冬幼虫于3/下开始化蛹,4/中~5/中出现越冬代成虫。1代幼虫发生于6/下~7/中,主要为害豌豆、豇豆、刺槐和冬播绿肥植物。7/上~7/下发生l代成虫,大量飞迁到已开花结荚的春播大豆和柽麻上产卵,7/上~8/中是2代幼虫为害期。3代幼虫发生于7/下~8/下,仍在春播豆类和柽麻上为害。3代成虫发生于7/下~8/下,即飞至正值开花结荚的夏播豆类产卵为害。4代幼虫于8/中下孵化,主要为害夏播豆类作物。这代幼虫发生早的,于9/中仍化蛹羽化,发生4代成虫,继续在夏大豆上产卵,孵化第5代幼虫继续为害,至11月间,幼虫老熟入土越冬。发生晚的,于10/中即脱荚入土越冬。表豆荚螟各地各代发蛾期地点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徐州5/中~6/中6/下~8/上7/中末~9/上8/中~10/上10/上,少数
芜湖5/中下6/下~7/上7/下~8/上8/下~9/上10/中下
荆州5/中下6/下~7/上8/上中8/下~9/上10/上中
南昌4/中~5/上~6/上6/初~7/上7/中~8/中8/下~9/中下9/下~10/中
柳州4/中下~5/上5/下~6/上6/下7/下8/下9/下10/中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豆株或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对黑光灯有趋性,飞翔力极强。产卵于豆荚、叶柄、嫩芽上。尤其喜产在有毛豆荚上,一般每荚只产l粒卵。单雌产卵最多226粒,平均88粒。雄虫寿命1~5d,产卵期最长8d,平均5.5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h,再在豆荚上作一白色丝茧藏于其中,经6~8h蛀入荚内,豆荚上的丝茧可作为检查该幼虫初期为害症状的标志。以植株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还能蛀茎为害。幼虫期9~12d。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孔外出,入土作茧化蛹,有的则在荚间吐丝结茧化蛹。蛹期20d。老熟幼虫结茧越冬,越冬场所有豆田土下,晒场周围表土下及仓库。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气候。湿度影响产卵、化蛹及羽化,产卵的适宜RH为70%。据湖北调查,雨量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轻,反之,则重。又据湖南灌水试验证明:于苗期、花期2次灌水,虫荚率3.4%;苗期1次灌水虫荚率10.2%;不灌水虫荚率16.6%。因此,有“旱年生虫,雨年虫少”的经验。
土质、地势。壤土地为害重,黏土地为害轻;平地为害重,洼地为害轻;高坡、岗上地为害重;岗下地为害轻。据河南兰考县调查,壤土地被害率为53.2%,黏土地只有10%。栽培制度。豆荚螟的早期世代常在早于大豆开花结荚的豆科植物上发生,而后转入豆田,如各种豆科植物种植面积大,距离豆田近,均可使豆田虫口数量增加。一般早播者为害最重,中播者次之,迟播者又次之。
大豆品种。早熟品种,开花结荚早,产卵期,豆荚大都变老变黄,虫食率降低;结荚期短的品种,适宜于初孵幼虫蛀入的嫩荚期相对缩短,则为害轻;少毛或无毛光荚品种,成虫不喜欢产卵,因而表现抗虫。天敌。有多种赤眼蜂如拟澳洲赤眼蜂,还有小茧蜂和姬蜂。据广西调查,赤眼蜂对豆荚螟的寄生率可达45.4%。此外,幼虫和蛹也常受细菌、真菌等侵染而引起死亡。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从大豆开花后7~10d起到豆荚变黄时为止,定期于傍晚捕成虫,当成虫数量激增时,即进入盛发期,应开展田间查卵或用药剂防治成虫。查卵定防治时期在成虫盛发期,定田定期检查荚面和花萼下的卵数,当百荚卵数激增时,为产卵盛期,应立即防治。五、防治技术(一)农业防治1.在安排茬口时,要避免豆科植物的重茬。大豆与水稻轮作,效果更好。大豆和玉米间作也可减轻为害。2.灌溉灭虫,尤其在豆荚螟化蛹期间结合田间浇水,是灭蛹的好方法。3.大豆收获后,立即冬耕,使幼虫暴露于土表冻死或被天敌捕食。4.在大面积种植大豆的同时,适当种小片柽麻,以引诱成虫产卵,然后及时采摘受害荚角烧毁,可减轻大豆受害。5.选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豆荚毛少或无毛品种。6.豆科绿肥植物于结荚前翻耕沤肥,及时收割大豆并运出本田,均可减少虫源。(二)化学防治1.DDVP熏杀成虫参见大豆食心虫防治。2.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在成虫盛发期或孵化盛期,使用40%氧乐果EC1000~2000倍液喷雾。3.在大豆堆垛地及晒场周围撒上述药剂低浓度药带,以毒杀豆秸内爬出的幼虫。(三)生物防治老熟幼虫脱荚入土前田间湿度高,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在成虫产卵期释放赤眼蜂(参见大豆食心虫防治)。第四节豆天蛾豆天蛾Clanisbilineata(Walker),鳞翅目,天蛾科。别名大豆天蛾。一、分布与为害分布:除西藏末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寄主:大豆、绿豆、豌豆,洋槐等。以幼虫食害大豆叶,轻者食成缺刻和孔洞,重者可将豆叶食光,造成光秆,以至颗粒无收。形态特征(略)成虫: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体、翅黄褐色。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色斑,外横线呈褐绿色波纹,顶角有1条暗褐色斜纹,将顶角分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超色斑。卵:椭圆形,2~3mm,初产黄白色,后转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90mm,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条纹,臀背具尾角1个。蛹:长约50mm,宽18mm,红褐色。头部口器明显突出,略呈钩状,喙与蛹体紧贴,末端露出。豆天蛾成虫和幼虫二、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1代,湖北2代,以老熟幼虫在9~12cm土层越冬。1代发生区,6/中化蛹,7/上为羽化盛期,7/中下~8/上为产卵盛期,7/下~8/下为幼虫发生盛期,9/上幼虫老熟入土越冬。2代发生区,5/上中化蛹和羽化,1代幼虫发生于5/下~7/上,2代幼虫发生于7/下~9/上;全年以8/中下为害最烈,9/中后老熟幼虫入土越冬。成虫:飞翔力很强,但趋光性不强,喜在空旷而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卵散产于第3、4片豆叶背面,每叶l粒或多粒,每雌平均产卵350粒。卵期6~8d。幼虫:共5龄,有背光性。4龄前幼虫白天在叶背面,1~2龄为害顶部咬食叶缘成缺刻或孔洞,3~4龄食量增大即转株为害,5龄是暴食阶段,约占幼虫期总食量的90%。同时,因体重增加,叶片托不住,便迁到基枝上,幼虫老熟后入土作土室,体呈马蹄形居其中。幼虫期27~46d。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气候、植株、地势、土壤: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雨水较多,分布均匀,发生重。如雨水过多,发生期推迟。植株茂盛、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也较重。大豆品种:以早熟柔软的品种受害重,而晚熟、秆硬、皮厚、抗涝性强、品质差的品种受害轻。四、防治技术1.人工防治春、秋翻地时,跟犁拾虫;在豆田里捕捉幼虫,在成虫羽化期,清早到豆田附近的高粱、玉米等作物和杂草上捕捉成虫。2.药剂防治在3龄前,每百株有幼虫10头,即可喷药防治。采用2.5%溴氰菊酯EC3000~4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EC1000倍液,50%辛硫磷EC1000倍液,或用灭幼脲Ⅲ号胶悬剂,每hm2用300g稀释喷雾。3.生物防治用Bt制剂(100亿孢子/g)1000~1500倍液喷雾。4.黑光灯诱杀成虫。第五节草地螟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innaeus)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甜菜网螟、黄绿条螟。一、分布与为害北温带干旱少雨气候区的一种暴发性害虫,分布欧、亚、北美草原及接近草原地带的南部;我国主要分布区是东北、西北、内蒙古。研究证实东北地区大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主要来自蒙古共和国东部及中蒙边境地区,具有间隔10~13年周期性爆发成灾的特点。黑龙江省该虫发生面积1997年达40万hm2,1998年超过60万hm2,2004年高达330万hm2。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喜食大豆、甜菜、向日葵等;野生植物中最嗜食灰菜、猪毛菜等藜科植物。初龄幼虫取食叶背叶肉,仅留薄壁;2~3龄群集在心叶部为害,残留透明的角质膜及叶脉,使被害叶片形成网状;3龄后可食尽叶片。在大发生年份,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每台黑光灯高峰期日诱蛾量1982年最高为12万头,2004年为5万头,1株大豆或甜菜可有几十头以至百头以上幼虫,严重时可将全田叶片吃光,食料缺乏时,可成群迁移,造成灾害的扩大。形态识别(略)成虫:为暗褐色的中型蛾。体长10~12mm,翅展18~20mm。前翅灰褐色,翅中央稍近前方有一个近似方形淡色斑,外缘有黄色点状条纹,近前缘中部有“八”字形黄白色斑,近顶角处有1长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沿外缘有两条平行的波状纹。卵:椭圆形,长0.8~1.0mm,宽0.4~0.5mm,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后变黄色,近孵化时为黑色。幼虫:共5龄,1龄头宽0.25~0.3mm,体长1.5~2.5mm,身体亮绿色;2龄头宽0.3~0.5mm,体长3~5.5mm,身体污绿色,并具多行黑色刺瘤;3龄头宽0.55~0.75mm,体长8~10mm,身体暗褐色或深灰色;4龄头宽约1mm,体长10~12mm,体暗黑或暗绿色;末龄头宽1.25~1.5mm,体长19~25mm,体暗黑或暗绿色;头部黑色有白斑,体背及体侧有明显暗色纵带,带间有黄绿色波状细纵纹。腹部各节有明显刚毛肉瘤,毛瘤部黑色,有两层同心的黄白色圆环。蛹:体长15mm,黄褐色,腹末有8根刚毛,蛹外包被泥沙及丝质口袋形的茧,茧长20~40mm。二、生活史与习性年发生代数:青海1代,东北、华北各省2代,1代为害重;陕西3~4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在黑龙江省每年2代,温度较高的年份可发生3代。在黑龙江,越冬代成虫始见于5月末6月初,6/上、中为盛期,成虫产卵前期4~5d。1代卵发生于6/中,卵期4~6d。1代幼虫6/中始现,6/下为害盛期。幼虫共5龄,均温18~20℃时,幼虫期约20d,25℃约10余天。1代成虫7/中~8为盛期,2代幼虫于8/上~9/下发生,为害不大。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成虫:白天多潜伏在夏至草(越冬代成虫)、益母蒿(第1代成虫)、灰菜等蜜源及藜科植物的杂草丛中,受惊扰后,可作短距离飞迁,据此习性,可进行步测及网捕,统计发蛾量的相对量大小。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常在日落后,微风或地面的气温出现逆增现象时,成虫大量起飞,上升到50~100m高,作远距离顺风飞行。迁飞中途如遇气流旋回,可被迫降落,形成新的繁殖中心,发生突增现象。喜产卵于灰菜、猪毛菜、刺蓟等植物的叶背面,距离地面8cm处较多,卵单产或3~5粒或多达10余粒聚产,成覆瓦状,每头雌蛾可产卵200余粒。1.成虫2.成虫静止状3.卵4.幼虫5.在土中作茧化蛹6.蛹7.被害状(仿张履鸿等)幼虫:有吐丝结网习性。1~3龄多群栖心叶,就近取食。1~2龄受惊吐丝下垂,3龄期结网,一般3~4头结1个网。4龄末至5龄常单虫分散结网为害。3龄后遇有触动,即作螺旋状后退或成波浪状跳动,吐丝落地向前爬行。虫口密度过大,或食料缺乏,大批迁移邻田为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成虫高峰期所选择的生境有利于产卵整齐、集中,孵化后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幼虫迅速通过低龄阶段,而进入4~5龄暴食期,使农田或草被毁尽,这就是幼虫突发原因。幼虫老熟后钻入土层4~9cm深处作袋状茧,竖立土中,上端向地面开口处有薄丝封闭,幼虫在茧内化蛹。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气候。越冬幼虫在茧内可耐-31℃低温,如遇气温回降,易被冻死。据苏联波利可夫等报道,通常气温达14~15℃时越冬代成虫始现,达17℃时,即进入盛发期。营养适宜、RH55%~60%条件下,适于成虫发育,而大量产卵。发蛾期间如遇阴雨连绵和湿度过低,也会导致卵退化而不能产卵。产卵盛期短时间的高温,导致成虫的生殖力和卵的生活力下降。炎热干旱的天气条件,雄虫也不育。另据原苏联报道,幼虫发育过程中,受到临时性高温,也会使羽化后的成虫生殖力显著下降。温湿度对草地螟种群动态消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预测预报中必须重视。
食物。成虫产卵与补充营养以及幼虫期的食物有密切关系。据东北农大田间观察,越冬代成虫喜趋集于盛花的夏至草上,1代成虫喜趋集于盛花的益母蒿上,认为与嗜食这两种花蜜有关。并曾以夏至草、益母蒿、5%蜂蜜水、清水分别喂饲成虫,结果前三者成虫产卵均表现正常,每雌产卵达100~200粒,而清水喂饲的成虫则产卵甚少。幼虫期用灰菜、猪毛菜、甜菜、大豆、向日葵、白菜、刺菜、小麦、玉米、谷子等10种植物鲜叶喂饲,结果以前5种植物饲喂的虫发育正常,成活率都在95%以上,成虫产卵也正常。用白菜、刺菜叶喂饲的幼虫,成活率分别为47%和23%,产卵量也少,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32粒和17粒。小麦、玉米、谷子叶饲喂的幼虫,生长缓慢,于1~3龄阶段陆续死亡,不能完成生活史。
天敌。据国外报导,草地螟的寄生蜂和寄生蝇有70余种。有多种茧蜂、姬蜂、寄蝇,寄生后的幼虫均能正常结茧,而死于茧内。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苏芸金杆菌、病毒和微孢子虫,白僵菌在幼虫结茧后发病率很高。田间管理。秋翻、春耕可促进越冬幼虫死亡。越冬期间的幼虫适宜于土壤干燥的环境,冬灌是消来越冬幼虫的有利措施。四、虫情调查方法和预测第1代幼虫发生程度的预测全国发生区均以第1代幼虫为害为主,往往导致严重的灾害。故预测第1代幼虫发生程度极为重要。1.从5月下旬开始,设20瓦黑光灯逐日观测灯下蛾量。2.选择地势低洼、荒地、农田成虫集中的地块,步测惊蛾数。计算百步蛾量。3.在灯下蛾量达100头以上时,逐日剖检20头雌蛾,观察抱卵情况。
根据黑龙江省经验,在成虫发生期,平均温度在19~22℃,RH50%。第1代发生程度的参考指标,蛾蜂日蛾量1000头以下为轻发生;1000~5000头为中发生;5000以上为大发生。百步蛾量500头以下轻发生;500~2000头中发生;2000~5000头为大发生。观察卵巢发育情况,可作进一步预测,如果卵巢2~3级占60%以上,卵巢发育良好,抱卵又多,则是大发生年。防治适期预测根据有效蛾蜂的日期(有效蛾蜂为峰日灯诱蛾量1000头以上,卵巢发育2~3级占50%以上),用历期法预测防治适期,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成虫产卵前期为4~6d,卵期3~4d,1龄幼虫期3~4d,有效蛾蜂日后10d左右为防治第1代幼虫的适期。防治指标在适期防治预测的基础上,提前深入田间调查,发现2龄幼虫占50%以上,主要寄主作物发生量达防治标准:大豆、向日葵30头以上/m2;甜菜3头以上/株。应立即开展防治。五、防治技术草地螟在各地区的发生均以第1代为害严重,故在防治策略上应着重做好防治第1代工作。1.农业防治(1)采取秋翻、春耕、冬灌,破坏草地螟的越冬环境,增加越冬期的死亡率。(2)在成虫产卵盛期后未孵化前铲除田间杂草,集中处理,可起灭卵的作用。(3)草地螟常在草滩发生,或某地块发生密度大,食料缺乏时,可成群迁移为害,可在受害的田块周围或草滩临近农田处挖沟或喷撒药带封封锁。2.化学农药防治(1)喷雾。2.5%溴氰菊酯EC或20%杀灭菊酯EC3000~3500倍液,80%敌敌畏EC800~1000倍液;40%乙酰甲胺膦EC1000倍液;50%辛硫磷EC800~1000倍液,每hm2地用稀释液750~900kg。(2)喷粉。1.5%甲基对硫磷粉剂或2.5%敌百虫粉剂,每hm2用药量45~60kg。3.生物防治
(1)赤眼蜂灭卵。在成虫产卵盛期,每隔5~6d放蜂1次,共2~3次,放蜂量每hm25~30万头,防效达70%~80%。(2)用颗粒体和多角体病毒感染的3~4龄幼虫250~500头,制成200升悬液喷雾,幼虫死亡率达88%~92%。(3)使用杀虫菌素1.5kg/hm2,防治1~2龄幼虫经5d死亡率为77%~84%。杀虫菌素加少量敌百虫对各龄幼虫防效均达100%。(4)东北农大从草地螟幼虫自然死体中分离苏云金杆菌40株,白僵菌14株,经普遍菌效试验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第六节斜纹夜蛾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一、分布与为害属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非洲区和新北区共有种。国内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群数量大。食性杂,寄主植物有99科290多种,主要棉花、烟草、花生、芝麻、薯类、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在蔬菜上,低龄幼虫啃食叶肉,剩下表皮和叶脉,使被害叶片呈网状。大龄幼虫取食叶片时造成孔洞,严重时仅剩主脉。喜食蔬菜下部叶片,也食害花和果。形态识别(略)成虫:体长16~21mm,翅展37~42mm。体灰褐色;前翅黄褐色至淡黑褐色,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线数条,内、外横线灰色,波浪状,其间有自内横线前缘斜伸至外横线近后缘1/3处的灰白色阔带,灰白色阔带中有2条褐色线纹(雄蛾的褐色线纹不显著)。后翅白色,有紫色反光,翅脉、翅尖及外缘暗褐色,缘毛白色。卵:扁半球形,高0.4mm,直径0.5mm,卵面有纵棱和横道,纵棱30余条。初产时卵黄白色,后变为灰黄色,孵化前呈暗灰色。卵粒常三、四层重叠成块。卵块椭圆形,其上覆有雌虫的黄褐色鳞毛。斜纹夜蛾成虫老熟幼虫:体长38~51mm,圆筒形。体色因虫龄、食料、季节而变化。初孵幼虫绿色,2~3龄黄绿色,老熟时多数为黑褐色,少数为灰绿色;头部、前胸及末节硬皮板均为黑褐色;背线、亚背线橘黄色,沿亚背线上缘每节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黑斑,其中腹部第1节和第8节上的最大;在中、后胸及腹部第2~7节半月形斑的下方有橙黄色圆点,中、后胸的尤为明显;气门线暗褐色;气门椭圆形,黑色,其上侧有黑点;气门下线由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组成。蛹:体长18~20mm,圆筒形,末端细小;体赤褐至暗褐色;胸部背面及翅芽上有细横皱纹,腹部光滑,但第4节背面及第5~7节背、腹面前缘密布圆形刻点;气门椭圆形隆起,黑褐色;腹端有粗刺1对,基部分开,尖端不呈钩状。二、生活史及习性
我国各地斜纹夜蛾各代成虫发生期(旬/月)
地点代次
越冬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湖北汉川———下/7~中/8下/9~上/10下/10~下/11———江苏南京———上中/8上中/9上中/10~中下/11———安徽安庆———中下/8中下/9上/11———湖南南县—上中/6上中/7上中/8下/8~上/9下/9~上中/10———江西南昌下/3~下/4上中/6上中/7上中/8上中/9中下/10下/11~下/12——福建福州中下/3~上/4下/4~中/5上/6~下/6上/7~下/7中下/8中下/9中下/10中/11~上/12—广东广州上中/3~上/4下/4~中/5中下/6上中/7上中/8上中/9上中/10上中/12—广西南宁上中/1中/3~上/4下/4~上/5下/5~中/6下/6~中/7下/7~中/8下/8~中/9中/9~中/10下10~下/11
斜纹夜蛾幼虫年发生代数:河北4代,山东、安徽(阜阳)5代,湖北(武昌、江陵)、南京、上海5~6代,江西(南昌)6~7代,福建(福州)6~9代,广州8代,广西(南宁)9代。成虫:白天静伏在土表、土缝、繁茂植物的叶背、落叶下、杂草丛中等,傍晚始飞行。日产卵量随蛾龄而变化。在25℃、RH75%、13L﹕11D并供以10%白糖水条件下,日产卵量先是随蛾龄增加而增加,5日龄时最高,达544粒,此后随蛾龄增加而减少。趋化性强,糖醋酒混合液、发酵的豆饼和胡萝卜等对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对黑光灯灯光的趋性较强。飞翔力很强,随气流可迁飞数千千米。作长距离迁飞时,能源以脂肪为主,但迁飞初期以碳水化合物为能量源,此后才是脂肪。因此,迁飞距离与碳水化合物、脂肪有密切关系。成虫寿命受温度、饲料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室内用5%糖水饲养时,雌蛾寿命9~11d,雄蛾4~6d。在25℃、75±5%RH、13L﹕11d条件下用10%白糖水饲养,雌蛾寿命15.84±5.27d,雄蛾13.56±6.52d。卵产于叶背,卵粒成层排列成块状,每一卵块为2~3层,100~200粒卵。卵块表面密被灰黄色鳞毛。1头雌蛾可产3~5块卵。在25℃、75±5%RH、13L﹕11d并供以10%白糖水条件下,单雌产卵3260粒。一般单雌产卵1712粒或1878粒。产卵有明显的选择性。几种寄主的着卵量多少依次是:蓖麻>豇豆>棉花>玉米>向日葵。椐此,可用蓖麻作为诱集产卵的植物。卵刚产出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深,孵化前变为浅黑色。在24±1℃下经87h左右孵化。幼虫:一般6龄,少数7龄,偶见8龄。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附近取食,遇惊扰或有风时即爬散开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2龄开始分散取食。在蔬菜上,1~3龄多在菜叶背面取食下表皮及叶肉,叶面出现透明斑。3龄后分散取食,取食叶片,被食叶片出现孔洞。低龄幼虫白天和晚上均取食活动,4龄后取食多在傍晚和夜间。5龄的取食活动呈间歇性。幼虫老熟后,入土作土室,化蛹其中。土室离地表一般不超过3cm,或在枯枝落叶下化蛹。室内变温条件下蛹历期8~18d,一般8d。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气候。
喜温、喜湿,28~30℃、75%~85%RH的温湿组合最适其生长发育。耐高温,33~35℃时仍可正常生活。不耐低温,长期处于0℃条件下,不能存活。在25℃、75±5%RH条件下,斜纹夜蛾
不同虫态发育历期(欧阳盛芝,1994)
重复卵幼虫龄次预蛹蛹孵化至羽化1234561~6A3.004.142.072.072.122.643.5616.592.0711.9230.41B3.004.422.112.202.232.983.3317.272.1511.9431.36(二)食物。食物影响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力。例如取食芋叶和白菜叶时,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3d,取食花生叶和番薯叶时为18d;取食老棉叶时,为21~25d,取食嫩叶时为17~23d。取食十字花科蔬菜时,幼虫发育快,成活率高,成虫产卵多。(三)土壤。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不利于化蛹、羽化。田间积水时,对羽化也不利(四)天敌。天敌较多,常见的有小蜂、绒茧蜂、姬蜂、寄生蝇、螳螂、步甲、蜘蛛、泽蛙、蟾蜍以及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颗粒体病毒、苏芸金芽孢杆菌、斜纹夜蛾微孢子虫等,它们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相当显著的自然抑制作用。例如在广东菜田,捕食者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主要是1~3龄幼虫)的重要因子,对其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系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这些捕食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因子。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研究斜纹夜蛾第3代幼虫(在广西,第3代是为害烟草的主要世代)在烟田的分布型,发现各龄幼虫,均为聚集分布。估测第三代幼虫在烟田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n=219.4300+40.5975/X,计算理论抽样数(n)。田间调查时,“Z”形抽样方式比较适宜,其次是双对角线和平行线方式。粗估种群密度(λ)时,可采用λ=109837[-ln(1-P)]0.6229式中P为有虫株率。五、防治技术(一)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压力疗法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半自动超声波焊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加药泵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副帆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便携式交流电源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住宅长凳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提升路灯施工效率的技术与售后服务计划
- 大型活动现场施工准备及资源管理计划
- 急诊科护理查房中毒处理指南
- 天艺教育期末汇报
-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4.1 整体与部分 ▏沪教版 (23张PPT)
- 晶状体相关的继发性青光眼进展课件
- DB33T 1192-202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检查用表统一标准
- 电镀与化学镀
- 医古文部分课后练习题及课外阅读试题及答案
- 职业健康检查科室设置和分工
- 压力容器安装施工方案完整
- 摇臂钻作业指导书
-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问答(一二三四期)(共5页)
- ▲封头重量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