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降低滚筒粘烟_第1页
QC降低滚筒粘烟_第2页
QC降低滚筒粘烟_第3页
QC降低滚筒粘烟_第4页
QC降低滚筒粘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卷烟厂制丝车间

QC小组2013年山东中烟QC成果发布儒风儒风降低白肋烟加里料滚筒粘炉烟小组名称制丝车间儒风QC小组成立时间2007.7课题名称降低白肋烟加里料滚筒粘炉烟活动时间2012.6-2012.12课题类型现场型课题注册号KT/SZ-QD.ZS.001—2012成员姓名学历职称行政职务组长周兆庄大本工程师生产副主任副组长董志刚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车间主任副组长潘洪军研究生工程师设备副主任项目主持徐风仓大专工程师工程师组员张淑娟崔淑强殷玉娟吕青王剑彭振全黄存增王梅训小组简介白肋烟烟叶回潮烟叶切片烤烟加料白肋烟增温湿白肋烟加里料白肋烟储前柜白肋烟储中柜白肋烟储后柜白肋烟烘干回潮白肋烟加表料烤烟白肋烟掺配储叶柜白肋烟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流程图:白肋烟流向烤烟流向粘炉烟介绍当前制丝各加料滚筒粘炉烟数据如下图:五千加料滚筒加里料滚筒三千加料滚筒九千加料滚筒

生产实际降低白肋烟加里料滚筒粘炉烟2012年厂长报告中提出“着重在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等方面选择课题”

战略要求

小组选题一、课题选择二、现状调查粘炉烟测试数据:序号项目粘炉烟重量(kg)粘炉烟重量累计(kg)比率(%)累计百分比(%)1加料喷嘴导致粘炉烟363680.00%80.00%2加料前HT导致粘炉烟64213.33%93.33%3滚筒热风导致粘炉烟2444.44%97.78%4其他原因导致粘炉烟1452.22%100.00%5合计45---100.00%---序号12345678910平均重量(kg)4248394540414246434242.8用单独关闭或封闭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测试数据:二、现状调查93.33%三、设定目标根据前边所作的排列图分析,加料喷嘴导致粘炉烟及加料前HT导致粘炉烟占到了所有导致粘炉烟的93.33%,如果将这2项粘炉烟加以解决,在其它问题不增加的情况下,粘炉烟就可以减少到:19.6kg小组成员对当前在线各滚筒粘炉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状值-现状值×93.33%=42.8-42.8×93.33%=2.85kg三、设定目标我们考虑到白肋烟叶较薄、易吸水的性状,并结合目前的技术装备、小组成员素质等因素,最终将目标制定为:

白肋烟加里料滚筒粘炉烟≤20kg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

头脑风暴会议:树图分析13条未端因素四、原因分析要因确认计划表现场测试、现场调查五、要因确认序号末端原因确认内容确认方法标准标准依据负责人完成日期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在不同喷嘴角度下,测试粘炉烟重量在30度与60度不同喷嘴角度下测试粘炉烟重量进行假设检验P值>0.05假设检验徐风仓

张淑娟2012年7月20日前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测试料液正常雾化的合理压力范围模拟烟叶进行料液测试强光下,雾化料中无明显料滴生产经验崔淑强

殷玉娟2012年7月20日前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测试预热后筒壁温度根据正常生产时的预热时间测试筒壁预热温度预热后筒壁温度≥35℃大气压力露点/水分含量表徐风仓

王剑2012年7月20日前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测试预热后筒壁温度根据正常生产时的预热时间测试筒壁预热温度预热后筒壁温度≥35℃大气压力露点/水分含量表崔淑强

王梅训2012年7月20日前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测试料液温度现场生产前料液温度测试料液温度60-65℃当月工艺技术标准崔淑强

吕青2012年7月20日前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查看喷嘴蒸汽开启时间与物料进入滚筒时间确认蒸汽开启与物料进入滚筒时间差时间差小于2秒物料在滚筒中运行时间徐风仓

黄存增2012年7月20日前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测试料液密度用密度仪现场测试料液密度>1.1g/cm3当前料液密度情况徐风仓

张淑娟2012年7月20日前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生产前检查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情况现场查看冷凝水排放达到5-7分钟,且排放端有热感生产经验彭振全

剑2012年7月20日前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确认是否可调,可调则进行频率测试现场查看及对30HZ、50HZ频率下粘炉烟重量进行假设检验HT不可调或不同频率P值>0.05假设检验徐风仓

张淑娟2012年7月20日前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生产前检查加料前HT蒸汽冷凝水排放情况现场查看冷凝水排放达到5-7分钟,且排放端有大量蒸汽排出生产经验彭振全

剑2012年7月20日前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生产前检查加料前HT蒸汽冷凝水清理情况现场查看HT入口无水流出生产经验徐风仓

殷玉娟2012年7月20日前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测试当前HT预热时间与继续加热2分钟时槽体温度情况现场测试当前预热温度与2分钟后预热温度差<2℃----崔淑强

黄存增2012年7月20日前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符合要求检查加料前HT蒸汽压力现场查看0.2-0.3Mpa当月工艺技术标准徐风仓

殷玉娟2012年7月20日前五、要因确认因素一: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验证:为了确定喷嘴角度是否影响粘炉烟,小组成员首先让设备组将喷嘴的底座由固定的改造为可调整的。然后,将喷嘴的角度分别调整为60度和30度(以加里料机滚筒径向为0度,并从有物料侧开始调整),每个角度状态下,分5次测试粘炉物料,并人工清理称重,数据表如下:序号1234560度角粘炉烟重(kg)83.289.692.586.190.530度角粘炉烟重(kg)28.925.823.131.129.3加里料喷嘴不同角度下粘炉物料测试数据表2、假设检验分析(双样本t检验):立假设:H0:μ1=μ2H1:μ1≠μ2(μ1为60度时粘炉烟重,μ2为30度时粘炉烟重)

加里料喷嘴不同角度时粘炉物料重量数据正态性检验图数据正态性检验:P值大于0.05,无法拒绝这两组数据方差相等两样本等方差检验:加里料喷嘴不同角度时粘炉物料重量数据等方差检验图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双样本T检验和置信区间:60度角粘炉物料重(Kg),30度角粘炉物料重(Kg)

60度角粘炉物料重(Kg)与30度角粘炉物料重(Kg)的双样本T

均值标

N均值标准差准误60度角粘炉物料重(Kg)588.383.711.730度角粘炉物料重(Kg)527.643.171.4差值=mu(60度角粘炉物料重(Kg))-mu(30度角粘炉物料重(Kg))差值估计值:60.74差值的95%置信区间:(55.71,65.77)差值=0(与≠)的T检验:T值=27.83P值=0.000自由度=8两者都使用合并标准差=3.4514由上图可知,无法拒绝这两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又因为不知总体标准差,且为连续型数据,故选用双样本t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情况下对粘炉物料重量的均值进行假设检验。加里料喷嘴不同角度时粘炉物料重量数据双样本t检验箱线图3、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可知,P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也就是说不同喷嘴角度下粘炉物料量呈显著变化。从以上验证可以看出,不符合“不同喷嘴角度下,粘炉烟重量的假设检验P值>0.05的标准”。双样本t检验:五、要因确认结论:要因因素二: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验证:因为加里料滚筒较小,无法直接观察喷嘴在不同压力下的雾化效果,我们采用九千叶片加料同类喷嘴进行雾化压力的测试,小组成员于2012年6月14日对用预先配制的白肋烟里料用九千加料喷嘴进行测试。在测试中发现,在当前0.09MPa压力下,料液不能很好地雾化,存在较大的料液颗粒,不符合生产要求。结论:要因测试过程图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三: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验证:小组成员在60℃的设定预热温度下,对不同预热时间的加里料滚筒筒壁温度进行了测试,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分钟)246810121416筒壁温度(℃)23.741.448.953.155.657.258.358.8时间(分钟)1820222426283032筒壁温度(℃)60.160.260.360.159.859.659.960.1对上述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五、要因确认弯曲我们对以上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并绘制拟合线图如下:多项式回归分析:筒壁温度(℃)与时间(分钟)回归方程为筒壁温度(℃)=15.69+6.816时间(分钟)-0.3312时间(分钟)**2+0.005097时间(分钟)**3S=2.21918R-Sq=95.9%R-Sq(调整)=94.9%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SSMSFP回归31377.75459.24993.250.000误差1259.104.925合计151436.84方差的序贯分析来源自由度SSFP线性1762.75215.840.001二次1464.17428.750.000立方1150.82230.630.000从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显著,一次、二次、三次系数均显著,并获得回归方程为:筒壁温度(℃)=15.69+6.816时间(分钟)-0.3312时间(分钟)**2+0.005097时间(分钟)**3五、要因确认通过分析得出,预热时间在3.4分钟以后就可以达到35℃的要求。序号12345678平均(分钟)时间(分钟)8.314.611.410.615.27.913.812.71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预热时间平均为11.8分钟,最少的时间也在7.9分钟以上,通过回归方程可计算得出,预热温度可以达到51.4℃以上,即预热炉壁温度远大于35℃的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多次预热时间的数据统计情况: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四:滚筒预热温度不合适验证:车间参数分级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加里料滚筒预热温度为60℃±5℃,小组成员对加里料生产前5分钟的预热温度进行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统计如下表所示:

序号12345678平均最大值61.861.162.360.261.861.361.561.561.44最小值58.758.959.258.357.858.457.958.658.48平均值59.759.960.360.259.160.460.159.459.8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预热平均温度达到了59.89℃,也就是说,当前预热温度下,预热炉壁温度远大于35℃的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五: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验证:里料都是存放在加里料现场罐中,现场罐都有自动料液控温系统,小组成员对加里料生产中的料液温度进行测试:序号12345678910料液温度(℃)62.964.46362.862.160.863.361.963.862.2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料液温度(℃)61.163.763.161.36361.163.262.961.661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料液温度(℃)63.763.163.363.962.460.962.960.360.763.2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从以上测试数据的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分析可以看出,料液温度控制稳定,满足60℃-65℃料液温度的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六: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验证:小组成员首先用模拟物料对物料经过加里料前电子秤后,到达加里料滚筒中部的时间进行测试:序号12345678910平均值时间(秒)1413141313141414131313.5而程序中的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又是如何呢,小组成员对底层程序查看分析,截图如下:根据测试数据可知,当前物料从电子秤到滚筒中部的时间为13.5秒,而程序中为13秒,时间差为0.5秒,小于要求的2秒。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七:加料喷嘴料液粘稠验证:小组成员对里料料液进行了多次密度测试:序号12345678910平均值密度(g/cm3)1.1651.1681.1651.1661.1671.1691.1661.1671.1671.1681.1668从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看出,里料料液的平均密度为1.1668g/cm3,不满足料液小于1.1g/cm3的标准要求,但考虑到配方不可更改,无法改变里料料液密度。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八: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验证:小组成员对加里料机冷凝水排放时间多次进行检查统计,并同时检查排放端是否有热感,具体数据统计如下:序号12345平均值时间(分钟)5.86.45.56.25.35.84是否有热感有有有有有---从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加里料蒸汽冷凝水排放时间均符合排放5-7分钟并同时在排放端有热感的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九: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验证:小组成员对加里料前HT电机进行检查,设备参数设置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加里料前HT电机非变频电机,频率无法改变。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十: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验证:小组成员对加里料前HT蒸汽冷凝水排放时间多次进行检查统计,并同时检查排放端是否有大量蒸汽排出,具体数据统计如下:序号12345平均值时间(分钟)6.16.96.06.75.86.3是否有大量蒸汽排出有有有有有有大量蒸汽排出从测试结果来看,加里料前HT蒸汽冷凝水排放符合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十一: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验证:小组成员对加料前HT进行多次检查,发现操作工严格执行保养制度,均能在生产前将冷凝水及时清理干净: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十二: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验证:小组成员首先对加里料前HT实际预热时间进行测试,测试数据如下所示:

序号12345678平均(分钟)时间(分钟)8.312.19.410.611.27.98.812.710.1从统计数据来看,实际预热时间平均在10.1分钟,为了确定此时是否达到了HT预热的最高温度,我们进行在10分钟与12分钟下的HT温度测试,测试时,小组成员将HT工作蒸汽压力调整为0.25Mpa的标准压力,然后开始预热,测试过程中,以HT上盖中间部分的表面中心为测试点,以相对反映HT整体的预热温度,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123456平均值10分钟HT盖温度(℃)49.250.548.949.350.650.449.812分钟HT盖温度(℃)53.453.253.65353.853.453.4差值4.22.74.73.73.233.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预热时间差2分钟,而HT盖温度差平均值为3.6℃,不满足2分钟温差小于2℃的标准。结论: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因素十三: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符合要求验证:HT蒸汽压力不是电控的,而是在生产现场用机械方法进行调整的,下面是HT蒸汽压力的现场仪表显示:所以小组成员在生产现场对生产中的HT蒸汽压力进行了如下统计序号12345678910HT蒸汽压力(Mpa)0.2450.2460.2480.2520.2540.2470.2490.2510.2560.252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HT蒸汽压力(Mpa)0.2440.2410.2480.2550.2530.2460.2480.2550.2570.253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HT蒸汽压力(Mpa)0.2460.2490.2540.2570.2520.2460.2430.2460.2530.243对以上数据绘制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并进行所有的特殊原因检验: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HT蒸汽压力在生产过程中稳定地控制在(0.2377,0.2616)之间,HT蒸汽压力完全满足在0.2-0.3Mpa的标准要求。结论:非要因五、要因确认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8加料喷嘴蒸汽冷凝水排放不畅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9加料前HT频率不合适3滚筒预热时间不合适10加料前HT冷凝水排放不畅4滚筒预热温度不符合要求11加料前HT冷凝水生产前未清理5料液温度不符合要求12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6加料喷嘴蒸汽开启时间过早13加料前HT蒸汽压力不合适7加料喷嘴料液粘稠――――――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六、制定对策(一)对策评价选择为了制定最经济、最有效的对策,小组成员召开了头脑风暴会议,对每条要因都提出了多种对策,并对每一种对策都进行了评价选择,如下:注:各项目最高分值为10分。制表:徐风仓2012.7序号要因对策方案评价内容评价得分是否采用优点缺点难易度0.1经济性0.2需要时间0.2预计效果0.5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1、测试分析找到最佳喷嘴角度科学性强,效果好,容易标准化技术难度较大888109√2、采用多喷嘴垂直加料提高料液均匀性需要设备改造66998.1×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1、测试分析找到最佳雾化压力科学性强,效果好,容易标准化技术难度较大898109.2√2、让操作人员根据经验调整方法简单效果不易保持统一,不易标准化79967.3×3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1、测试分析找到合适预热时间科学性强,效果好,容易标准化技术难度较大8108109.4√2、操作人员根据经验加长预热时间方法简单效果不易保持统一,不易标准化106977.5×(二)制定对策表对策选定后,小组成员又运用各自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对策表如下:序号要因对策目标措施完成时间地点负责人1加料喷嘴角度不合适测试分析找到最佳喷嘴角度批粘烟量<25kg1、对不同喷嘴角度下进行粘炉烟重量测试;2、对数据进行测试分析,找到最佳喷嘴角度。2012年8月15日前白肋烟线徐风仓张淑娟2加料喷嘴料液雾化压力不合适测试分析找到最佳雾化压力强光下,雾化料中无明显料滴1、对不同压力下进行雾化情况测试;2、对数据进行测试分析,找到最佳喷嘴角度。2012年8月15日前白肋烟线崔淑强殷玉娟3加料前HT预热时间短测试分析找到合适预热时间预热温度与2分钟后预热温度差<2℃1、对加料前HT预热时间与温度进行测试;2、对数据进行测试分析,找到合适预热温度。2012年8月15日前白肋烟线王剑徐风仓六、制定对策七、对策实施对策实施一:测试分析找到最佳喷嘴角度前期我们已经测试了60度与30度角下粘炉烟情况,对此,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后,确定在前期测试基础上增加45度与15度角下粘炉烟测试,汇总各角度下多次粘炉烟测试数据如下:表3-3加里料喷嘴不同角度下粘炉物料测试数据表序号60度角粘炉烟重(kg)45度角粘炉烟重(kg)30度角粘炉烟重(kg)15度角粘炉烟重(kg)183.265.826.956.4289.674.323.853.5392.568.920.562.2486.173.822.163.4590.570.327.155.7对以上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粘炉烟与喷嘴角度不存在线性关系,可能存在曲线关系,小组成员对以上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图形如下所示:多项式回归分析:粘烟量与喷嘴角度回归方程为粘烟量=282.6-23.73喷嘴角度+0.6659喷嘴角度**2-0.005406喷嘴角度**3S=3.65236R-Sq=98.1%R-Sq(调整)=97.8%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SSMSFP回归311055.63685.20276.260.000误差16213.413.34合计1911269.0方差的序贯分析来源自由度SSFP线性14689.5112.830.002二次13369.6117.850.001立方12996.47224.630.000七、对策实施从以上多项式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残差图及自变量图均正常,喷嘴角度与粘炉烟回归模型显著,线性及二次、三次项均显著,回归方程为:粘烟量=282.6-23.73喷嘴角度+0.6659喷嘴角度**2-0.005406喷嘴角度**3对该方程拟合线图绘制置信区间及观测区间,并用十字线寻找粘炉烟最少的最佳喷嘴角度值为26度,并确定了在该角度下的最少粘炉烟为24.7kg,其观测值范围为(16.21,33.27)。七、对策实施效果验证:小组成员在该角度下进行了粘炉烟测试,测试数据如下所示:序号12345平均粘炉烟重量(kg)21.8323.418.1624.9321.1221.89制表:张淑娟2012.7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该喷嘴角度下,粘炉烟重量平均为21.89kg,符合(17,24.8)的置信区间,并且各重量均符合回归方程的预测区间(12.8,30),回归方程有效。七、对策实施达到了对策一粘炉烟小于25kg的目标。对策实施二:测试分析找到最佳雾化压力七、对策实施

为了找到最佳的雾化压力,我们分别将喷嘴蒸汽压力稳定在不同的压力下,对料液流量进行调整,找到最佳流量值,并汇总测试数据如下:序号12345678910111213蒸汽压力

(Mpa)0.080.10.120.140.160.180.20.220.240.260.280.30.32料液流量

(kg/h)4165107122154196233278316349392417454对以上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从散点图分析可以看出,喷嘴压力与料液流量基本上呈线性相关,所以,我们对以上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如下:回归分析:喷嘴压力(Mpa)与料液流量(kg/h)回归方程为喷嘴压力(Mpa)=0.0652+0.000561料液流量(kg/h)自变量系数系数标准误TP常量0.0652270.00290722.440.000料液流量(kg/h)0.000560840.0000105853.000.000S=0.00508056R-Sq=99.6%R-Sq(调整)=99.6%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SSMSFP回归10.0725160.0725162809.380.000残差误差110.0002840.000026合计120.072800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及自变量均显著,残差图及自变量图均正常,最终获得喷嘴压力与料液流量的回归方程:七、对策实施回归方程:喷嘴压力(Mpa)=0.0652+0.000561料液流量(kg/h)因为当前加里料的设定料液流量为241.7kg/h,由回归方程知道,此时最佳喷嘴压力为0.0652+0.000561*241.7=0.2008Mpa≈0.2Mpa七、对策实施小组成员在0.2Mpa喷嘴压力、料液流量在241.7kg/h情况下,进行光照测试,确认无明显料滴。达到对策二的目标要求。七、对策实施对策实施三:测试分析找到合适预热时间为了找到能够既达到工作压力下HT所能达到的温度,又能合理节省能源的最佳预热时间,小组成员对加里料前HT预热进行测试。测试时,小组成员将HT工作蒸汽压力调整为0.25Mpa的标准压力预热,并以HT上盖的中间部分的表面中心为测试点,测试数据如下所示:时间(分钟)12345678910HT盖温度(℃)23.924.826.228.732.336.941.244.547.550.1时间(分钟)11121314151617181920HT盖温度(℃)52.453.654.354.855.255.455.555.655.655.7对以上数据绘制散点图:从散点图分析可以看出,时间与HT盖温度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

我们对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如下:多项式回归分析:HT盖温度(℃)与时间(分钟)回归方程为HT盖温度(℃)=18.03+3.230时间(分钟)+0.03581时间 (分钟)**2-0.005384时间(分钟)**3S=1.58409R-Sq=98.5%R-Sq(调整)=98.2%方差分析来源自由度SSMSFP回归32678.11892.703355.750.000误差1640.152.509合计192718.26方差的序贯分析来源自由度SSFP线性12351.13115.270.000二次1314.19100.890.000立方112.795.100.038从拟合线图中也可以预测出,当预热时间在16.5分钟左右时,HT预热温度达到了56.8℃的最高温度,此时的预热温度预测区间为(53.2,60.4),置信区间为(55.5,58.1)。

七、对策实施效果验证:小组成员在HT预热16.5分钟及再延长2分钟的条件下,测试HT盖温度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