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2_第1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2_第2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2_第3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2_第4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陆地水以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存在。(一)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二)水系形式

按照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力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按照干支流相互配置的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何形态划分可分为:扇状水系、羽状水系、梳状水系和平行水系四类

按照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划分:向心水系和辐散水系。

树枝状水系火星表面的树枝形河流(三)河流的纵横剖面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就是河流的总落差。某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这一河段的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如下图,河流的纵断面:

河流的纵断面河流纵剖面(四)河流的分段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指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

上游是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横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水量逐渐增加,比降已较和缓;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

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入湖处形成三角洲。瀑布尼罗河三角洲(五)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流域面积是流域的重要特征之一。除干燥区外,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也越大。此外,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称为河网密度,计算式为:

D=ΣL/FD的单位为km/km2。河网密度是地表径流丰富与否的标志之一。流域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渗透性和抗蚀能力,是河网密度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二、水情要素(一)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位过程线:用纵坐标表示不同时间的水位高度,横坐标表示时间,即可绘出水位过程线。相应水位线:用纵轴表示上游站水位,横轴表示下游站水位,即可绘出两个测站的相应水位曲线。相应水位: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叫相应水位。平均水位:是单位时间内水位的平均值。中水位:一年中观测水位值的中值。平均高水位和平均低水位:各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各自的平均值。如下图,相应水位曲线:

相应水位曲线

(二)流速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用等流速公式(薛齐公式)计算某一时段的平均流速:V=C(RI)1/2R:水力半径,为过水断面面积与水浸部分弧长之比;

I:河流纵比降;

C:待定系数。建立等流速公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只有动力与摩擦力相等时,水流才沿河槽作等速运动。如下图所示:

推导平均流速公式的示意

薛齐公式中的C是一个不定值,可能决定于糙度、深度、过水断面形状等。下面是两个最常用的计算C值的公式:

1.满宁公式:C=(1/N)R1/6;N:河槽粗糙系数(可查表得到);

R:水力半径。

2.巴甫诺夫斯基公式:C=(1/N)Rx;

x= 2.5N1/2-0.13-0.75R1/2(N1/2-0.10)。

(三)流量

1.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叫做流量。计算式为:Q=Av;A为断面积,v为平均流速。

2.流量和水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V=C(RI)1/2,A=f2(H),那么,Q=f1(H)•f2(H)=F(H)这个公式所表示的就是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如下图: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还需绘制另一种曲线-流量过程线如下图所示:流量过程线

(四)水温与冰情

1.影响水温的因素:(1)河流的补给特征;【主要因素】

(2)河水温度也随时间时间变化;(3)河水温度还随流程远近而发生变化。

2.冰情当气温降到0oC以下,水温降到0oC时,河中开始出现冰晶,岸边形成岸冰。冰晶扩大,浮在水面形成冰块。随着冰块增多和体积增大,河流狭窄处和浅水处首先发生阻塞,最后使整个河面封冻。三、河川径流(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分为几个特征阶段:

1.停蓄阶段降水落在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填洼。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面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土壤、岩石的下渗强度,从一开始下渗就逐渐减弱,一定时间后成为稳定值,这个稳定值称为稳渗率。漫流阶段的产流强度,决定于降水强度和土壤稳渗率之差。坡面漫流时地表径流向河槽汇集的中间环节,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口,沿河网向下游游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二)径流计算单位

1.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

Q=AvA为过水断面面积,v为平均流速。

2.径流总量W在一特定时间内通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

W=QT

T为时间,Q为时段平均流量。

3.径流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M=Q/FQ为流量,F为流域面积。

4.径流深度yy=W/F5.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或y1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o、Qo或yo之比。

K=M1/Mo=Q1/Qo=y1/yo6.径流系数α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

α=y/x

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三)正常径流值

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是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每年中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数理统计中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作为衡量相对离散程度的参数,即离差系数Cv。Cv=(1/x)[Σ(xi-xo)2/n]1/2Cv值反映各年中具体径流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关系,如下图:Cv值、观测年数和准确程度的关系

(四)径流的变化

1.年内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河流处于高水位的时期称为汛期。枯水期是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如果此时河流封冻,则又称冰冻期。平水期是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

2.年际变化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往往由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引起。通常以径流的离差系数来表示年径流的变化程度(五)特征径流

1.洪水河流水位达到某一高度,致使沿岸村庄、城市建筑物。农田受到威胁时,称为洪水位。影响洪水性质的因素:流域内的降水分布、强度、降水中心移动路线、支流排列方式。

分类:按照来源可分为上游演进洪水和当地洪水。洪水期间,在没有大支流加入的河段中,同一断面上总是首先出现最大比降,接着出现最大流速,然后是最大流量,最后是最高水位。

2.枯水一年中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成为枯水径流。枯水径流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地下水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枯水径流出现在10月至次年3~4月。四、河流的补给(一)河流补给的形式河流补给的几种主要形式: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和沼泽。(二)各种补给的特点

1.降水补给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

据估计,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

2.融水补给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

3.地下水补给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为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一般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15%~30%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一般来说,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三)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为了准确地从河流总水量中划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常常需要从河流的流量过程线中,把各种形式的补给分割出来。所以河流水源的定量估算,也叫做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1.直线分割法如下图所示:

2.退水曲线法实际上是根据标准退水曲线,从流量过程线两端向内延伸,退水曲线以下部分就是地下径流。如下图所示:以上所述两种方法只限于分割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地表径流的进一步分割,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图中很明确地指出了洪水和降水持续时间。流量过程曲线分为涨水曲线、洪峰曲线、和退水曲线三部分。五、流域的水量平衡流域水量平衡原理:进入任意流域的水量,减去消耗的部分,等于原有水量的绝对增加量。设:

x为一定时间内流域的降水量;

u2为收入超过支出时的增量;

w1为进入流域的地下径流量;

z1为地表及土壤中凝结的水量;

w2为由地下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

z2为雪面、土面、叶面、水面蒸发量;u1为支出超过收入时的减量;

y为以地表径流方式流出的水量。以上所有数值都用水深表示,则一条河流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为:

x=y+(z2-z1)+(w2-w1)+(u2-u1)令z=z2-z1;u=u2-u1;w=w2-w1。u、w可正可负,则平衡方程变为:x=y+z+u+w

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流域面积越大,w就越小,因此,当计算大流域时,w可忽略,即公式变为:

x=y+z+u

当计算一年的时:

x=y+z+u年;当计算多年水量平衡时:

xo=yo+zo;xo为多年平均降水量,yo为正常径流量zo为正常蒸发量。

对于内陆流域,多年水量平衡式为:xo=zo,即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六、河流的分类(一)河流分类的意义和原则河流分类的原则包括:

1.以河流的水源作为河流最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进行分类;

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

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

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

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

6.根据河流及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源、水量、水情、河床变化等综合因素来划分。(二)我国河流的分类我国河流常以河流径流的年内动态差异为标志进行河流分类:

1.东北型河流,包括东北的大多数河流;

2.华北型河流,包括辽河、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

3.华南型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浙、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各河,以及除西江上游以外的珠江流域大部分;

4.西南型河流,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以及云贵高原的河流;

5.西北型河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发源于高山的河流;

6.阿尔泰型河流,我国境内属于此类的河流很少;

7.内蒙古型河流

8.青藏型河流七、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1.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流域的海拔高度坡度、切割密度直接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组成物质决定着径流下渗情况;植被则通过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

2.河流对地理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第四节

湖泊与沼泽一、湖泊(一)湖泊的成因和类型

1.定义: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条件,水则是形成湖泊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湖泊的分类:

1)按照湖水来源,海迹湖、陆面湖;

2)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内陆湖、外流湖;

3)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淡水湖、咸水湖;

4)按湖水温度状况,热带湖、温带湖、极地湖;

5)以湖水存在时间久暂,间歇湖、常年湖。(二)湖水的性质

1.颜色与透明度湖水一般呈浅蓝、青蓝、黄绿或黄褐色。湖水透明度与太阳光线,湖水含沙量、温度及浮游生物都有关系。

2.温度太阳辐射热是湖水的主要热量来源。水汽凝结潜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热和地表传导热,也是热量收入的组成部分。湖水向外辐射和蒸发,则是热量损耗的主要方式。高山和极地湖泊的水温常年低于4摄氏度。

3.化学成分湖水的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但化学元素及其变化,却可以因时因地而有较大差异。二、沼泽(一)沼泽的成因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过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湿植物侵入,导致土壤通气状况恶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层。沼泽形成过程的两种情况:

1.水体沼泽化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

2.陆地沼泽化主要表现为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此外,海滨高低潮位间反复被海水淹没的平坦海岸带,也可形成沼泽。(二)沼泽的水文特征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大于自由水面。径流特别小。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缓解洪峰(尽管很微弱)(三)沼泽的分类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沼泽分类系统。尽管如此,地貌分类法和综合分类法还是得到广泛应用。第五节

海平面变化一、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两个事实:

1.近代在全球各个大陆发现的贝壳堤、海滩岩、珊瑚礁、牡蛎堤,以及取自钻孔剖面中的沉积物和生物遗迹标本,证明即使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远高于现代的海平面。

2.大量埋藏在今天的海水下的贝壳堤、海滩、海滨沼泽、村落遗址、河口三角洲和外陆架,证明过去确曾发生过海平面远低于现代海平面的情况。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映。冰期中冰盖和冰川的发展,使大量水体以固态形式储存于极地和其它大陆的山地,全球水循环机制发生巨变,必然导致海平面降低。我国东部海岸变迁史。二、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热膨胀和冰川消融加剧,加上CO2排放量猛增形成的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普遍呈上升趋势。许多研究者对海平面上升进行观测和估算,但所得结果差异悬殊。但是,对海平面上升这一点没有异议。

下面是不同学者对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估算和上升贡献因素的估计。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估算对近百年海平面上升贡献因素的不同估计三、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1.IPCC的预测(1)如果21世纪CO2不受限制照常排放,21世纪海平面上升速度为20世纪的3~5倍。(2)如果A.能源供应转向低碳燃烧;

B.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取代矿物燃料;

C.2050年CO2排放量降到1985年的一半;那么,205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20~31cm。如下图所示:

IPCC1990年的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估算

2.1992年,一批欧洲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依据IPCC199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方案(IS92a)提出2050年海平面上升最佳估计值为22cm,2100年为48cm。

3.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以全球海平面2050年上升20到30cm为依据,估计我国珠江三角洲海面将上升40~60cm,上海地区50~70cm,天津地区70~100cm,同时考虑了上述各地区地面下沉幅度的。第六节水资源利用-河流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中与水相关的主要有九大问题:地下水保护、雨水治理、流域水网与土地利用、河川径流与洪水治理、雨水污染、土壤侵蚀与沉积物控制、河流生态恢复、海岸带管理——直接或间接受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控制和影响。

欧美国家:1938年,德国,Seifert——近自然河流治理的概念,在能够完成传统河流整治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达到接近自然、廉价并保持景观的美。50年代,欧洲,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河流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中。70年代,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生态治理,创造出一个具有各种各样水流断面、不同水深及不同流速的河流,河岸植被应该是具有多种小生境的多级结构,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日本——对于过于人工化的河道进行“多自然型”改造和治理,其基本理念是遵循自然发展,提倡把属于自然的地方还给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共存共荣。在确保水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生物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保育与恢复河流良好生态环境,在河流环境已经被人为极度破坏的提防,要尽可能地进行恢复俞孔坚和李迪华——“斑块一廊道一基质”一、水资源的优越性:1、生境:湖岸、河流边界和湿地——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2、微气候的调节——气温经水面冷却而形成微风3、休闲功能——所有水面和50年一遇洪水可达的水边均可4、风景价值:原生植被应尽量地保存下来。5、景观特色6、场地的宜人性——离开阔水面越近,其价值越高四、水体的感官特征1、平静的水:滞水——湖海、池沼、潭、井滞水指水的静止状态,明快、清宁、开朗、幽深2、跌落的水:落水——瀑布、碧泉、水帘、溢流与管流3、喷涌的水:喷水——喷泉、泉源4、流动的水:流水——河流、溪涧与濠濮5、水涛及漩涡二、河流景观资源类型一、、水体造景形式:1、平静的水:滞水——湖海、池沼、潭、井2、跌落的水:落水——瀑布、碧泉、水帘、溢流与管流3、喷涌的水:喷水——喷泉、泉源4、流动的水:流水——河流、溪涧5、水涛及漩涡3、运输:当水道、湖泊或近海作为客运或货运载体时,码头和大船的设计和操作应当保证水体的功能和视视觉质量4、所有相关的用途必须与水资源和景观相融洽5、引水用途的强度不得超过土地和水域的承载力和生物耐受力6、应该保证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连续性三、河流景观的利用模式五、水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1、供水、灌溉和排水对水利用程度越高的地区越靠近水源,对场地要求有最潮湿的土壤和空气的项目优先定位。受灌溉的田地将设置在进水口的下方,有利于水流平缓,尽量使水流斜跨等高线缓缓流动,以获得最大的水流渗透和连续性;排水系统应沿着现有的流向,保持自然植被不受干扰2、水利用过程:当地表河流或水体抽水用来冷却、清洗或进行加工时,并保证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水返回到原地,3、运输:当水道、湖泊或近海作为客运或货运载体时,码头和大船的设计和操作应当保证水体的功能和视视觉质量4、所有相关的用途必须与水资源和景观相融洽5、引水用途的强度不得超过土地和水域的承载力和生物耐受力6、应该保证自然和人工系统的连续性4、生境:湖岸、河流边界和湿地一起形成了鸟类和动物的自然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原生植被应尽量地保存下来。5、微气候的调节:极端的温度因潮湿和由此而生的植被得到缓和,这种效应通过合理规划用地、建筑与开阔水体、灌溉水面之间的合理布局而得到提高。6、休闲功能:所用的水面和50年一遇洪水可达的水边均可作为景观,这种景观若有绿色植被被覆盖并与区域开放空间相联系,会是独一无二的休闲环境。7、风景价值:8、作为景观特色9、场地的宜人性四、河流景观资源利用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巧—尊重城市整体规划(二)生态性原则(三)因地制宜原则—以城市特色为主(四)地方性原则—地域文化,历史名胜(五)可持续发展原则1、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2、将任何形式的污染降到最小,创建一个净化的计划3、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是反其道行之4、返回地下水含水层的水的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5、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储量6、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7、地下水水分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的税率8、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9、致力于推动水分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再补充技术的改进。10、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表面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建的暴雨排水系统三、与水相关的场地设计1、自然河流和水体:自然河流和水体的存在,代表了许多动态力量,如降水、地表径流、沉积、澄清、水流和波浪自然作用,改变了一条自然河流、池塘或湖泊会使整个作用链和相互联系发生变化,然后再恢复平衡。在一个有水文联系区域的场地规划中,应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加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堤岸为草本、灌木、树木覆盖:稳定土壤,抑制因暴雨产生的坡面流。堤岸表面可用石头、原木和蔓生植物固定不动以抵抗流水冲刷与侵蚀湖岸和海滩的倾斜坡面用岩石、沙和碎石来保护泉水、池塘、湖泊或受潮汐影响的沼泽等水文景观可以净化周围环境,应尽量保护。五、与水相关的场地设计(亲水性,可进入性)原则:不破坏自然条件,与周围环境统一和谐1、自然河流和水体——动态力量:降水、地表径流、沉积、澄清、水流和波浪第一,河流堤岸——表面可用石头、原木和蔓生植物固定不动以抵抗流水冲刷与侵蚀第二、湖岸和海滩的倾斜坡面——岩石、沙和碎石来保护第三、泉水、池塘、湖泊或受潮汐影响的沼泽等水文景观应尽量保护。2、步道、桥梁和甲板河流、湖泊,安排一些运动路线以提供一系列的景观。滨水小路或车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有一些蜿蜒起伏,设置高挑台台阶、屏蔽墙,使人与水有一个最合适关系,以便赏景、放松、钓鱼或跳水划船。桥梁设计:除基本功能外,重视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2、步道、桥梁和甲板第一、安排运动路线以提供一系列的景观。第二、滨水小路或车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蜿蜒起伏第三、人与水的关系——设置高挑台、台阶、屏蔽墙第四、桥梁设计:满足基本功能,重视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3、水际:陆地和水体的交界线最小的干扰;保持水流平稳;使驳岸成斜坡状并根据需要加以固定;预防洪水,保持防洪能力的最低限度是50年一遇;使用栏杆、防滑路面、浮标、标牌、路灯等方式促进安全;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4、水池、喷泉、小瀑布塑造水体时,较为可行的轮廓是平滑的曲线而不是有棱有角的折线。沿湖岸任一点都不应看到全部水面,如有可能,湖岸线应有几处不被看到,以增加情趣及表现力度3、水际:陆地和水体的交界线第一、简单,干扰小;第二、保持水流平稳,避免阻碍第三、驳岸成斜坡状并根据需要加以固定;第四、预防洪水,最低限度是50年一遇;第五、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4、水池、喷泉、小瀑布第一、轮廓——平滑的曲线第二、不应看到全部水面,以增加情趣及表现力度第七节湿地一、概念: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一、概念: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是指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二、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Soil)。二、湿地的水文条件: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Soil)1、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2、水深,水流方式、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亚洲第一。三、湿地基本分五大类

1、海域

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

三、湿地基本分五大类1、近海及海岸湿地2、河流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湿地5、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

2、河口

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2、河口

潮下河口: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同。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3、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4、湖泊

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k㎡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k㎡以上)。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k㎡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5、人工水面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3、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4、湖泊

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k㎡以上);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k㎡以上)。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k㎡以上),洪泛平原湖。

5、人工水面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四、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天然湿地(一)海洋/海岸湿地

A-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包括海湾和海峡。

B-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州、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四、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天然湿地

(一)海洋/海岸湿地永久性浅海水域,海草层,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潮间带森林湿地,咸水、碱水泻湖,海岸淡水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F-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G-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H-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I-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J-咸水、碱水泻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泻湖。K-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Zk(a)-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溶洞穴(二)内陆湿地L-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M-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N-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小河。O-湖泊:面积大于8公顷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轭湖。P-时令湖:大于8公顷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二)内陆湿地永久性内陆三角洲,永久性的河流,时令河,湖泊,时令湖,盐湖、时令盐湖,内陆盐沼,实令碱、咸水盐沼,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泛滥地,草本泥炭地,高山湿地,灌丛湿地,苔原湿地,淡水森林沼泽,森林泥炭地,淡水泉及绿洲,地热湿地、温泉,内陆岩溶洞穴水系。

Q-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

R-时令盐湖: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Sp-内陆盐沼: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s-实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