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梳理来源:学优网1861120_第1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梳理来源:学优网1861120_第2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梳理来源:学优网1861120_第3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梳理来源:学优网1861120_第4页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整合梳理来源:学优网18611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政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单元知识整合梳理第二单元体系构建1原理整合2探究提示3方法技巧点拨4体系构建原理整合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主观主义做法。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探究提示1.教材P50“探究问题”:想一想,强调总依据与坚持实事求是是什么关系?提示:强调总依据就是强调要牢牢把握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这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一个具体表现和要求。2.教材P51“探究问题1”: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其哲学依据是什么?提示:(1)党和国家领导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因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正确认识国情,按我国的实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使党的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事业的成功;才能引导党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哲学依据: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②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③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反映了工作中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其起码要求。3.教材P51“探究问题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说法?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现代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2)①《易传·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论语》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③《国语》记载,范蠡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④《论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方法技巧点拨

(三)体现型试题解法“一二三”方法突破[例]

(2010·福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解析]

1.材料分析:(1)材料首先列举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论述,从而可以看出其内涵在不断变化;从专家点评部分可以看出传统民本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阶级统治服务的。(2)材料又指出了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在专家点评部分指出了“以人为本”思想是立足于实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设问分析:从三个方面把握设问,一是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历程;二是“如何体现”,属于体现型试题;三是“人类认识过程”,点明了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认识发展的知识。3.理论依据:(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名师支招]

体现型试题解法“一二三”1.试题特点:(1)设问:常见的问法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知识点指向一般比较明确。(2)材料:材料往往具有层次性,关键词比较明显。2.解题思路:一定点:审读设问,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回顾相关知识点。二联系:审读材料,在材料中查找回顾起来的相关知识点。在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分层次,抓关键句,切忌抓住一个词做很牵强的联系。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类题目,有时一个材料体现多个原理,要从多角度回答;有时多个材料体现一个原理,要找出共同点。答题要点一般是:教材原理+材料中的做法(即如何体现)。

[学以致用]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丁肇中等人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上述科学发现过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丁肇中等人通过多次试验,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证明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4种夸克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有第5种夸克、第6种夸克等新发现。

(四)观点评析类题解题方法突破[例]

(2010·新课标文综)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解析]

1.材料分析:材料从美国和日韩在经济危机时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例子得出结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结合规律的含义分析,把具体经验上升为规律又是不严谨的。2.设问分析:此设问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推断的合理性;②推断的严谨性;③简要评析。为此,回答此问题时,可以确定答题思路为:这是一道观点评析题,要分别评价其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处。3.理论依据: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的含义。[答案]

(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2)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名师支招]三步巧解观点评析类试题1.试题特点:观点评析类试题是指针对一定情境下人们对某一事物(现象)的不同认识,要求考生发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