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七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七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七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七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背景:①1949年4月,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全国大陆基本解放。②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中心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③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2、准备:(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重点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共同纲领》: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初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重点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5、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三座大山)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重点解读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2、内容: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三次土地改革①国内:新中国成立,结束屈辱外交、巩固政权的需要;②国际:两大阵营对峙;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威胁。1、背景: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方针内容作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重点解读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4、成就:①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等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②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中国外交成熟)。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④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⑤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重点解读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重点解读四、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重点解读五、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A:自然经济(小农经济)B:洋务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1、鸦片战争前(1840年之前)重点解读五、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2、鸦片战争后3、19世纪60年代4、19世纪70年代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6、1956年底晚清民国新中国18661895191219191927194919561937发展高度时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百年发展的艰难历程洋务运动中后期甲午战后民国初期一战之后国民政府前期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新中国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迅速萧条短暂发展日益萎缩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3重点解读五、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1954年,北京2、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重点解读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意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胜利,全国大陆基本解放。②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党的中心工作从乡村转移到城市。③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21日,北平。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意义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初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北京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三座大山)(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新中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国内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国际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概况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3.稳定物价(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

剧物价飞速上涨。(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4.统一财经(1)目的:从根本上稳定物价。(2)措施: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3)结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2.土地改革5.抗美援朝原因概况意义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又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2、志愿军英雄事迹汇成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1.第一次建交高潮2、“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1、“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成就时间1954年4月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结果朝鲜问题因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确认: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3)内容:措辞前后稍有改变,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参加日内瓦会议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年提出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三大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上。③一五计划提前完成(1953—1957年)目标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结果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一五计划的成就长春沈阳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鹰厦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上海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