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的发展史培训资料_第1页
弱电的发展史培训资料_第2页
弱电的发展史培训资料_第3页
弱电的发展史培训资料_第4页
弱电的发展史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弱电1.1.1 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RTU)主要是建筑物的变配电设备、应急备用电源设备、蓄电池、不停电源设备等监视、测量和照明设备的监控,给排水系统的给排水设备、饮水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测量与控制,空调系统的次热源设备、空调设备、通风设备及环境监测设备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测量与控制,热力系统的热源设备等运行工况的监视,以及对电梯、自动扶梯设备运行工况的监视。通过RTU实现对建筑物内上述机电设备的监控与管理,可以节约能源和人力资源,向用户创造更舒适安全的环境。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四代产品:第一代:1970年以后出现的CCMS中央监控系统BAS从仪表系统发展成计算机系统,采用计算机键盘和CRT构成中央站,打印机代替了记录仪表,散设于建筑物各处的信息采集站DGP(连接着传感器和执行器等设备)通过总线与中央站连接在一起组成中央监控型自动化系统。DGP分站的功能只是上传现场设备信息,下达中央站的控制命令。一台中央计算机操纵着整个系统的工作。中央站采集各分站信息,作出决策,完成全部设备的控制,中央站根据采集的信息和能量计测数据完成节能控制和调节。第二代:1980年以后出现的DCS集散控制系统随着微处理机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DGP分站安装了CPU,发展成直接数字控制器DDC。配有微处理机芯片的DDC分站,可以独立完成所有控制工作,具有完善的控制、显示功能,进行节能管理,可以连接打印机、安装人机接口等。BAS由4级组成,分别是现场、分站、中央站、管理系统。集散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只有中央站和分站两类接点,中央站完成监视,分站完成控制,分站完全自治,与中央站无关,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第三代:进入1990年以后开始采用开放式集散系统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DDC分站连接传感器、执行器的输人输出模块,应用LON现场总线,从分内部走向设备现场,形成分布式输入输出现场网络层,从而使系统的配置更加灵活,由于LonWorks技术的开放性,也使分站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开放规模。BAS控制网络就形成了3层结构,分别是管理层(中央站)、自动化层(DDC分站)和现场网络层(LON)。第四代:2000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形成了网络集成系统随着企业网Intranet建立,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必然采用Web技术,并力求在企业网中占据重要位置,BAS中央站嵌入Web服务器,融合Web功能,以网页形式为工作模式,使BAS与Intranet成为一体系统。网络集成系统(EDI)是采用Web技术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它有一组包含保安系统、机电设备系统和防火系统的管理软件。EBI系统从不同层次的需要出发提供各种完善的开放技术,实现各个层次的集成,从现场层、自动化层到管理层。EBI系统完成了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1.1.2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通过在大厦内出入口、大厅、重要通道、电梯、电梯厅、车库等处设置摄象机,对大厦内部的主要区域和重要部位进行监视控制,可以直观地掌握现场情况和记录事件事实,及时发现并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为大厦的安全与管理提供事实依据。出入口控制系统为开放型集散式系统,通过对大楼管理监控中心、计算机中心、财务部门、设备间等重要区域实行通道控制,进行严密的保安管理,从而实现强大的完整的出入控制与管理功能。电子巡更系统即在各楼层的两侧楼梯等巡逻检查线路和值班室等地设置电子巡更点,巡逻人员在按线路检查时,在每一检查点按一次巡更按钮或刷一下卡,系统就实时记录按钮/刷卡动作时间,从而如实地记载巡逻现状,为加强安全值守管理提供翔实数据。防盗报警系统在大楼的首层、地下层各出入口、楼层内重要场所设置防盗报警探测器及手动报警按钮,当有不法者非法闯入防范区域时,探测器立即将报警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80年代的模拟监控报警系统是以模拟设备为主的闭路电视监控报警系统(CCTV系统)。现在一些功能简单的建筑环在使用这一技术。第二代:90年代后实现的数字化本地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是基于PC机的多媒体主控台系统。天津地区相当部分建筑所采用的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大都采用第二代监控报警系统。第三代:目前发展迅速的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是以网络为依托,以数字视频/音频的压缩、传输、存储和播放为核心,以智能实用的图像分析为特色,引发了视频监控行业的技术革命,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1.1.3智能卡系统在目前我国关于智能卡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收费方面。国内收费终端市场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经过了磁卡、光电卡、条码卡、接触式IC卡直至非接触式IC卡的过程。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非接触式IC卡实时收费终端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开普通用消费系统产品外观精致高雅、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功能实用,广泛应用于大型娱乐场所、餐厅、超市、各种大小型商店等各类收费场所和计费应用项目。在70年代,制造、运输、仓储等行业都试图研究和开发基于IC的RFID系统的应用。比如、工业自动化、动物识别、车辆跟踪等等。在此期间,基于IC的标签体现出了可读写存储器、更快的速度、更远的距离等优点。但这些早期的系统仍然是专有的设计、没有相关标准、也没有功率和频率的管理。在80年代早期,更加完善的RFID技术和应用出现,比如铁路车辆的识别、农场动物和农产品的跟踪。90年代,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在大西洋沿岸得到广泛应用,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到美国的达拉斯、纽约和新泽西。这些系统提供了更完善的访问控制特征,因为它们集成了支付功能,也成为综合性的集成RFID应用的开始。1994年RFID卡(射频卡)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RFID卡的应用革命。在国内,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各行各业。从90年代开始,多个区域和公司开始注意这些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即运行频率和通信协议的标准化问题。只有标准化,才能将RFID的自动识别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这时期美国出现的E-ZPass系统。同时,作为访问控制和物理安全的手段,RFID卡钥匙开始流行起来,试图取代传统的访问控制机制。这种称为非接触式的IC智能卡具有较强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能够针对持有人进行个性化处理,也能够更灵活地实现访问控制策略。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甚高频(UHF)的主动式标签技术,提供更远的传输距离,更快的传输速度。2002颁布的国际标准ISO/IECl5693-2,针对RFID技术在物流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统一的标准。在2003年4月期间,尽管存在主要的PC、个人数字助手、移动电话和其它交互点的供应商,提供智能卡解读器作为买卖特权或标准的嵌入式组件,但IT组织仍然能够期望使用智能卡作为强大的鉴定管理机制,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到2005年6月,由于企业安全机构采用智能卡技术并且应用程序开发商提供平台支持,智能卡将结合密钥管理安全技术(如PKI,尤其当配置需要满足加密需求时)作为可扩展的配置。2005年7月期间,针对特定的、高安全性环境的需要,将在某些引导程序和有限的产品计划中结合使用智能卡和指纹识别技术。2006年左右,针对用户和内部员工安全需求模糊的问题,集中的企业和外部网智能卡的使用将开始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后,多功能智能卡将为物理安全的访问、电子钱包、加密、保值、数字签名、企业员工身份认证提供服务,以及提供强大的应用程序鉴定功能。1.1.4通讯系统通讯系统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通常,通信具有双向和双工的属性,因此,两端的用户终端设备同时具有发送和接收功能,而连接两用户终端的信道也同时具有双向传送功能。此外,为了高效地利用信道资源,以较少的信道为较多的用户服务,信道的两端应包括具有用户信息汇集、转接和分配功能的交换设备。这样的包括全部通信设备和设施的端到端消息传送统称之为通信系统。一个实际的通信系统往往由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或链路三大部分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两大动力,而信息网络化和产业高级化更是各国迎接这一趋势的重要战略,这就给作为信息网络化重要支柱的电信网,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1991年,第一个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模型网在北京完成联网试验,并于3月通过了技术鉴定。1992年,我国第一个168自动声讯台1992年7月在广东省南海开通。1993年,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于9月18日在浙江省嘉兴市首先开通。1995年9月,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移动通信网在香港开通。1.1.5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采用一套专用接收设备,用来接收当地的电视广播节目,以有线方式(目前一般采用光缆)将电视信号传送到建筑或建筑群的各用户。

同时,还能传送其它自制食品和音频信号(内部闭路电视),例如卫星节目(SATV)、用录像机和影碟机自行播放节目以及调频广播等。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是建筑弱电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国际上称“CommunityAntennaTelevusuon”,缩写为CATV系统。CATV系统是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电视接收系统,它是多台电视接收机共用一套天线的设备。公用天线将接收来的电视信号先经过恰当处理,然后由专用部件将信号合理地分配各电视接收机。由于系统各部件之间采用了大量的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线,因而CATV系统又叫电缆电视系统,也就是目前城市正在发展的有线电视。1964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饭店(旧楼)设计、安装了我国第一套共用天线电视实验系统,拉开了我国发展有线电视的序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到90年代,有线电视已得到了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有线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拥有了从同轴电缆、多路微波(MMDS)到光纤同轴电缆(HFC)的宽带、高质量的传输系统,大部分省(区、市)都有了自己的有线电视干线网,到1999年年底连接广东、江苏、安徽等14省的有线电视国家干线网也将开通;另一方面,正在适应从电视广播业务到数据广播、交互业务等多媒体综合业务的转变。1.1.6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由传输介质(电缆、光缆等)、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电器保护设备和支持硬件等组成。这些部件构建成若干子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城市中兴建新式大型高层建筑,为了增加和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首先提出楼宇自动化的要求。在房屋建筑内装有各种仪表、控制装置和信号显示等设备,并采用集中控制和监视,以便于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因此,这些设备都需分别设有独立的传输线路,将分散设置在建筑内的设备相连,组成各自独立的集中监控系统,这种线路一般称为专业布线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通信、计算机网络、控制和图形显示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高层房屋建筑服务功能的增加和客观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专业布线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和推出了现在所说的综合布线系统。这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步引入我国。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城市中各种新型高层建筑和现代化公共建筑不断涌现,作为信息化社会象征之一的智能化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就成为了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建筑工程和通信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相互结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诞生了,它是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大楼进行改造而成的。通过综合布线系统,使原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都采用计算机监控,同时为客户提供话音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及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1991年7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和美国电信工业协会联合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组成的TIATR41.8.1工作组推出了第一部综合布线系统标准--ANSI/EIA/TIA-568(即《商业大楼电信布线标准》),同时与布线通道和空间、管理、电缆性能及连接硬件性能等有关的相关标准也同时推出。1995年底,EIA/TIA-568标准正式更新为EIA/TIA-568A,这里的A代表第一个修订版。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TIA-568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另一个综合布线系统标准ISO/IEC11801。2001年3月,美国通信工业协会TIA正式发布了ANSI/EIA/TIA-568B标准。2002年,ISO发布了它的11801的第二个版本:ISO/IECIS11801:2002。在这一标准中采用的布线通道最低要求是超五类双绞线电缆。1.1.7车库管理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停车场出入口智能识别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可通过电脑自动检测车辆的到达,并通过车牌自动识别认证,配合高清卡口系统或者基于工控机卡口系统,自动为合法车辆抬起道闸横杆,一旦车辆离开,道闸自动关闭。本系统无需IC卡,实时监测车辆出入的情况。通过车辆的数据和图片通过电脑储存在数据库中,可随时查询出入车辆的图片,随时统计,便于管理。本系统可提高效率、规范管理、提高停车场的档次。1965年加拿大试制成功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1984年1月美国首次应用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90年代后,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场的自动化管理亟待加强。在90年代后期,我国才真正引入停车场自动收费系统。目前,在大中型商业中心、写字楼等建筑内均已采用这一系统。1.1.8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系统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的群体,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用一定的连接办法,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以通用或者特定方式互相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管理办法以及相适应的网络协议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l986_l994年,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中科院高能所网络线路,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中国科技界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l986年开始的。l989年,中国的CHINAPAC(X.25)公用数据网基本开通。CHINAPAC虽然规模不大,但与法国、德国等的公用数据网络(X.25)有国际连接(X.75)。l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将自己的计算机以x.28或x.25与CHINAPAC相连接。l993年3月,中国科学院(CAS)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为了支持国外科学家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高能物理实验,开通了一条64KBPS国际数据信道,连接北京西郊的中科院高能所和美国史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运行DECNET协议,还不能提供完全的INTERNET功能,但经SLAC机器的转接,可以实现与INTERNET通信。第二阶段从1994-1995年,这一阶段是教育科研网发展阶段。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于l994年4月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接,同时还设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CAS)于l994年4月完成。该中心自l990年开始,主持了一项“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计委共同投资的项目。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该阶段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1.1.9广播系统广播系统工程分为4个基本部分:节目设备、信号的放大和处理设备、传输线路和扬声器系统。提供公共广播、背景播放、消防广播以及专用广播等功能。上世纪90年代及其后期,公共广播系统还只是广播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连接集成,并没有形成网络化。从2000年起,各种计算机管理的公共广播系统才被陆续推出市场。绝大多数智能化公共广播系统都是把系统置于一台通用的PC机的管理之下,由通用的键盘操控。系统中的其他环节仍然是常规的,只是添加了计算机接口。另一些更为专业化的系列,则是由一台专用的主机虚拟了系统中除功放以外的所有环节(包括音源播放环节),直接在主机屏幕上操控。它与常规系统的主要差别是:体积小、集成度很高,包容了常规系列中的分区、定时、告警、强插、寻呼、电话、监听、语音文件固化、CD播放等功能;功能比常规系统更灵活和更完善。到目前,广播系统已朝网络化方向发展。公共广播网络化把传统的公共广播网变成一个数据网,把播发终端、点播终端、音源采集/寻呼终端、远程控制终端等各种终端联网起来,这样不但安装、操控起来方便灵活还能在不同地方资源共享。1.2.0会议系统会议系统:根据传输和处理信号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会议系统和数字会议系统,。会议系统可实现的功能有:扩声、话筒管理、影像显示、同声传译、代表登记、确认信息、资料分配、

显示、表决功能、门禁、影音设备、灯光等控制。会议系统可通过增加远程影、音传输设备,并利用宽带网升级为具有远程可视会议功能的系统。从技术发展的进程来看,现代会议系统已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全模拟技术,主要适用于小型会议室;第二代是模拟音频传输+数字控制技术,实现了会议签到、发言管理、投票表决、同声传译和视像跟踪等功能;第三代是全数字技术(数字音频传输+数字控制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技术。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多芯线缆模拟音频传输存在的接地噪声、设备干扰、通道串音、长距离传输等问题,声音保真度极高,接近CD音质,同时大大方便了施工布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1951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博世安保公司通讯和CCTV产品部的前身)就已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套包括同声传译和语言分配系统的会议系统。飞利浦于1960年开始生产世界上第一个电容式话筒,也就是目前我们会议中普遍采用的话筒类型。在196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全电子表决系统。在1973年又推出了第一个使用红外线的语言分配系统。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会议系统安装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共有6000个代表机全部由飞利浦公司提供。进入8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飞利浦公司在1993年就推出了全数字的会议网络系统(DCN),开创了数字会议系统的先河。博世安保公司(原飞利浦通讯及视像安保部)又在03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全数字红外线语言分配系统Intergrus,这使得多年来困扰红外线语言分配系统的灯光干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目前正在发展的是数字会议系统,其主要是通过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在开会的过程中,根据会议的需要,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和管理会议系统的其他各个子系统,使得整个会议流程顺畅,并使得会议室的室内环境随着会议的需要而改变,真正体现高科技、现代化会议的特点。1.2.1视频点播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即Video

on

Demand(VOD),即按需要的视频流播放是基于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实现媒体有序管理、认证用户点播的多媒体系统。视频点播业务的研究始于1990年,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大的电子设备公司、CATV公司和电信公司。到1995年,一些大的公司如美国有线电视经营者TCI

CATV公司、U.S

West电信公司、AT&T公司、大西洋贝尔公司推出了基于ATM宽带网加ADSL(或HFC、FTTC+HFC和FTTC)宽带接入网的VOD试验系统。试验的范围覆盖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一些公司如英国的BT在1995年便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收费标准。事实上,对于一项大众消费业务,除了硬件实现的能力之外,用户接口界面的友好(即使对无经验的用户而言)、产品质量的过硬、大众化的价格、丰富多彩的内容,是系统能否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网络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已经在普通家里能够实现视频点播的功能。在我国,目前VOD的用户仅限于国家批准的星级宾馆,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因为给VOD用户提供的电影、游戏、新闻、图像、音乐内容往往不是运营部门自身可以供给的,需要与广播影视部门、软件提供商、影视生产者、新闻单位协商合作才能获得。另外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正处于改造时期,一些研究部门和运营部门只是利用刚刚建成的宽带网络进行视频点播业务的试验。基于此,信息产业部于1999年底发布了《基于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信息点播业务》(征求意见稿),对这一行业进行了标准化规范。1.2.2智能化小区物业综合管理住宅小区智能化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家居环境。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是美国UTBS公司于1984年1月在康涅狄格州所建成的“城市广场”大厦(CityPlaza)。该大厦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控制空调设备、照明设备、防灾和防盗系统、电梯设备、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等。此后,智能大厦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开始称之为住宅电子化,(HE,HomeElectronics);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HA,HomeAutomation)。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1990年左右,日本在幕张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示范性的智能住宅区,美国、新加坡也都建有基于EIA在1988年制定的智能化住宅系统(IHS)及其通信标准——家庭总线(HDS,HomeDistrubutionSystem)的智能化住宅。在20世纪末,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会与11家公司联手合作,建成世界首座样板智能住宅,向人们揭示了未来住宅的前景和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智能小区的概念也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引入我国。国内第一个建成由电脑风格覆盖的住宅小区是江苏无锡蠡湖泰德新城,它在实现了住宅园林化的同时,还实现了住宅智能化。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各地智能小区建设的发展开始形成旺势。与智能大厦相比,智能住宅小区的系统构成更注重于满足住户在安全性、舒适的居住环境、便利的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具有增殖应用效应的网络通信等方面的实现的和个性化需求。1999年,我国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和功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物业管理智能化也称物业管理自动化,是指在物业管理工作过程中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对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对物业进行有效的管理。物业管理智能化包括物业管理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管理自动化两大部分。物业管理智能化的主要技术包括:(1)通讯技术与结构化布线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Bell通讯实验室推出一种新的通讯布线概念,通过一套集成的布线结构,将所有语言、数据、图像以及信息系统的线路组合在一起,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形成一套完善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亦称之为综合布线系统。(2)计算机网络。美国是电脑网络化最早的国家。如现在最有影响的国际互联网络,产生于20世纪?0—80年代。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通过线路的连接而成的系统。通过网络可以联接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使所有资源能够为需要它的人们所共享;人们得以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而协同工作。(3)多媒体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文章、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综合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和通讯技术结合形成的综合网络技术。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构成包括:

(1)物业概况管理系统。物业概况管理系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综合介绍物业的规划、配套和管理规程等。(2)房产管理系统。房产管理系统对楼宇、单位、车位等原始的物业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3)业户管理系统。业户管理系统对业户的档案、变更状况、投诉、维修和装修等事项进行管理。(4)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各种方法完成用户的收费业务,对收费结果、拖欠情况进行统计,保存所有个人的缴费历史。(5)治安管理系统。治安管理系统管理治安人员、治安排班等事宜,实现对日常的治安事件进行监控。(6)保洁管理系统。保洁管理系统对保洁人员及日常保洁排班等事项进行管理。(7)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对设备档案、维修保养计划、日常保养安排及出勤情况进行管理。(8)绿化管理系统。绿化管理系统对各种绿化植被、绿化带、绿化工程进行管理。(9)办公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对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人事、文件、财产等事项进行管理。1.2.3可视会议系统视频会议(VideoConference)系统,和音频会议(AudioConference)系统、数据会议(DataConference)系统一样,是一种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实时传输视频音频信息以及文件资料,使协作成员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真实的视音频交流。视频会议能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有效,因为可视化的交流是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帮助使用者对工作中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如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等,从而构造出一个多人共享的工作空间。视频会议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更快地下决策,更加强大的团队工作,想法、知识、鼓励能从一个同事传向另外一个同事。本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公司曾推出过模拟会议电视系统[Picturephone]。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相关技术领域的长足进步,最主要是数字式传输的出现,传统视频会议系统所用模拟信号的采样或传输方法也得到极大的改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开始走向成熟。进入80年代中期,通信科技发展迅猛,编码和信息压缩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会议设备的实用性大为提高。这时的CODEC由于制造技术的提高,体积在急剧减小,与此同时,数字式网络发展也非常迅速,T1的租用费用迅速下降,并开始出现更低速率的网络服务。90年代初期,第一套国际标准H.320获得通过,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得到解决。配合H.261视频压缩集成电路技术的开发,视频会议系统也有朝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在1992-1995年期间,中小型视频会议系统成为视频会议应用中的主要产品。视频会议系统在90年代中期的另一个发展趋势为桌上型产品开始成熟。宝利通在2001年就推出了流媒体技术,其Readi流媒体服务器现在能够支持高清视频会议内容的录制、流媒体和存储。索尼在2005年开始支持视频流媒体和录制技术。泰德在2006年推出了流媒体和存储解决方案,到现在为止,视频流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于多个位置的广播或多播。2005年,HDTV如雨后春笋,在这一年中,视频会议行业最大的改变就是高清视频会议的到来,LifeSizeRoom的面世,预示着视频会议高清时代的真正来临。1.2.4大屏幕显示系统大屏显示系统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由LED器件阵列(或者其他大屏)组成的显示屏幕,可以用来显示文字、图像、动画信号等各种信息和查询特定信息,不仅可以用于室内环境还可以用于室外环境。LED大屏具有亮度高、工作电压低、功耗小、小型化、寿命长、耐冲击和性能稳定等优点。1923年,罗塞夫(lossen.o.w)在研究半导体sic时有杂质的p-n结中有光发射,研制出了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在60年代,显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们研究出pdp激光显示等离子显示板、lcd液晶显示器、发光二极管led、电致变色显示ecd、电泳显示epid,等多种显示技术。由于半导体的制作和加工工艺逐步成熟和完善,发光二极管已日趋在固体显示器中占主导地位。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ga显示方式问世了,它有320*200的分辨率四种颜色,在短短的10年中显示方式已经经历了cga、ega、sega、vga、svga、向超高分辨率发展,显示精度从320*200发展到1600*1250,由四种颜色到32位真彩,扫描频率从15.7k发展到150k。我国大屏幕显示系统的显示规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早期90年代以前的拼接大屏以CRT拼接墙为主。相对于国外同行来说,我国大屏幕拼接显示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直到2000年前后才有少数特殊行业对大屏幕拼接有少量的应用。直至2001年,国内的应用行业(比如说电力、交警等等)还仅仅徘徊在24个显示屏(清晰度为1024x6×768x4)以内的显示水平。到了2003年,市场需求已经到了单系统45个屏,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迅速增长,加之各种周边原料与技术的逐步成熟,2004年前后市场上对大屏幕拼接幕墙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多,而且随着各种类型拼接产品的发展,CRT、LCD、DLP、PDP等拼接显示大屏开始活跃于国内市场,以满足市场的不同显示需求。更是出现了单系统81个屏的市场需求。2005年大屏幕拼接市场从原有的50”、60”、70”单元逐步转向70”、80”、84”、100”、120”单元,2006年,120”单元已经成为大屏拼接系统显示单元的起步数字。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讯的快速增长,使得各个企业、团体所要观看、监控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是终端显示系统朝着大型化、高清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2.5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1.2.5.1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运用先进、可靠的网络高速传输技术,将整个灯光控制系统构筑成一个可靠、完善的网络智能控制系统,这样的灯光网络控制便构成了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上世纪60年代以前,是最初的原始控制技术时期,灯光的控制就是开和关,不能进行明暗调光变化。后来到7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灯光工作者逐渐将一些大功率的电位计应用到灯光控制技术中,能够做到对灯光明暗控制,实行简单的调光,但要想完成大范围的艺术照明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应用,把可控硅技术应用到调光器中,产生了硅箱,这标志着模拟调光技术时期的到来。上世纪80年代,数字化电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产生了新一代的灯光控制技术,即所谓的DMX512数字信号控制技术。虽然这种控制技术最终仍采用可控硅控制灯光,但是它采用的电脑控制台只用一条信号线就可以同时输出512路串行的DMX512数字信号这种技术大大简化了灯光的控制方式。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了灯光网络化控制,它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控制理念,或单独采用TCP/IP以太网网络技术,或采用与传统的DMX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网络的形式控制整个灯光系统。这些灯光网络系统均采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的技术,严格遵循TCP/IP通讯协议和DMX512控制协议。1.2.5.2音响控制系统音响控制能准确感受立体声效果,并与场内自然声融为一体能,同时对系统进行调校控制,适应不同剧目时音质自然清纯。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90年代以后音响技术朝微型化、数字化、专业化、影视化方向发展,到目前,数字化音响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但影视听一体化的音响技术已逐渐推广开来,成为未来发展新方向。1.2.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安装在保护范围的火灾探测器,感知火灾发生时燃烧所产生的火焰、热量、烟雾等特性而实现的。它的过程大致为:当火场的某一参数超过预先给定的阈值时,火灾探测器动作,发出报警信号,通过导线传送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集中报警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显示火灾发生部位,以通知消防值班人员做出反应,这就是我们说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系统构成及数据传输来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0年以前大多采用多线制火灾报警控制器配以多线制开关量的火灾报警探测器,这类报警系统报警采用开关量式的报警探测器,并且多线制的布线方式及施工复杂,线路繁多,可靠性差,调试和维护比较困难。第二阶段是在1990年以后开始采用总线制的地址寻址方式代替了多线制,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总线连接多个火灾探测器,对其进行控制管理,总线制方式布线简单、可靠,采用单片微机进行数据处理,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总线制的发展又经历了四线制、三线制、二线制等阶段,随着通信线数量的减少,系统的可靠性得以提高,并节约了系统布线成本,目前二线制使用最为广泛。第一代和第二代报警系统探测器均采用检测火灾特征参数超过固定阈值,生成报警开关量传给报警控制器的方式,这种方式获取的现场信息极少,由于现场情况变化较大,探测器对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无法作出判断,较难设立一个合适闯值,因此存在误报率高、灵敏度低等缺陷,并且难以进行事故追忆。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部分报警系统将传统的开关量探测器改为模拟量采集探测器,由火灾控制器对探侧器从现场传来的实际数据进行连续采样,与控制器中存贮的火灾特征参数、误报火灾模拟参数及不同的干扰参数相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大降低了误报率。与此同时,第三代火灾报警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多个火灾控制器互联,使多个火灾控制器协同工作,形成智能报警系统,这种系统可财火源信启、作出全局可靠的判断,并可实现火灾控制器主备、冗余等方式匹配工作,满足大区域大建筑消防的需要。我国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最早出现在八十年代初,生产厂家只有西安二六二厂等几家,主要生产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