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煎药法随病异一、煎药时间古代的煎药时间是通过加水多少来掌握的。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概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但是发汗、涌吐、泻下等方剂就需要少量的水,煮较短的时间,而补益方剂需要大量的水煎“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此种标准历代相沿。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陶弘景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功用汤剂煎服时间有所不同,而实际应用中仍有微小区分。清代名医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行胜者,皆各有意义。清代伤寒学家柯琴的论述生动而有说服力,他认为大、小承气汤的区分不仅在于药物、剂量,更在于煎法:“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假设小承气故称为微和之剂。”由次可见煎药时间及“内药”〔下药〕挨次在中医治疗中的玄妙了。二、煎药次数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都承受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多分三次服。某些汤剂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汤剂的再浓缩,与今日常规煎药实行一剂药先后煎煮二次不同。陶弘景也对服药次数略有提及:“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羸,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唐代孙思邈对二服三服提出了技术标准要求。“分再服三服者,其次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陶弘景和孙思邈所说的“服”,皆是一煎分成假设干次服,而不“再煎”的例子是“地黄煎”,药仅生地黄一味,头煎过后,“布绞去粗滓,再煎令如饧”真正的二煎、三煎在唐代已经消灭,但并不普遍,到宋代开头普遍消灭了。议:“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药,贫人当依此。”二煎的使用者是“贫人”,药物是“补汤”。明代龚廷贤认为煎药次数与所煎汤剂的成效是有关的:“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药。其发表攻里二者。虽前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耳。”胡慎柔~8年,明末著名医僧。因患痨病,经名医查了吾治愈后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连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阅历。由于他有很好的悟性,对治疗痨病虚损有很深的体会,他谈到治疗虚损的秘诀第三关时指出:“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其次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这种特别的不用头煎只用二三煎的煎法实属罕见。胡慎柔还以丹徒王盛之医案为实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方法:六脉俱九至,外症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取药帖或二十帖……五六帖,数脉不减,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后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令外以盐熨,内服二陈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在医案后,作者强调“此案脉证宜细看。”俞震在编纂《古今医案按》时完整地选取了本案,并指出:“煎三煎之法,其辨阴阳寒热与人不同,而专主于温补,亦自成一家而已。观此案即可见其立异鸣高也。”清代赵晴撰在《存存斋医话稿》中也指出:“古人煎药。各有法度……有只用头煎,不用其次煎者,取其轻扬走上也。有不用头煎,只用其次煎第三煎者,以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为治虚损之秘诀。”论古人的煎药法〔一〕古代医家对于煎药极为重视,徐大椿就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药用水是煎药成败的关键。在众方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煎药用水已经格外讲究。概论下来有一般水、井花水、潦水、浆水、泉水、甘澜水、东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种不同的水应用于不同的煎剂,有不同的用途。⑴井花水,见风引汤。为早晨最先吸取之井泉水。⑵潦水,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⑶浆水,见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⑷泉水,见百合病、滑石代赭汤诸方。⑸甘澜水,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自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⑹东流水,见泽漆汤。⑺酒水各半煎,见炙甘草汤。⑻酒煎,见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红蓝花酒等。此外还有在煎剂中参加苦酒、蜜、猪膏、马通汁等。现代认为煎药中的水等属于溶媒〔还有醋、酒等,通过煎煮,使药物〔溶质〕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洁,实则简单。历代中医都对煎药用水格外重视。同时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很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消灭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一般煎剂,使用的溶媒主要还是一般水,孙思邈指出:“凡煮汤,当取井华水。”可能由用干净的颖水煎药的说法,“凡煎药当取水,令极清洁。”元代医家王好古引述了李东垣类似的主见:“病人服药……必用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明代李时珍指出:“”除方书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药用水需要味甜、清洁、颖,无论流水、井水、沸汤等皆可。由于这二种水“味平,无毒。主病后虚弱,扬之万过,煮药,禁神验。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缪希雍认为:“井水不用。”他坚持认为只有流淌的水才可以煎药,而“死水”不行。石寿棠的看法则比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如煎大半夏汤法〕……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行。”张璐却认为:“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题名李东垣的《珍宝囊补遗药性赋》对于煎药用水有具体具体的规定,并解释了机理:“凡煎药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湿肿浮胀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则取长流水。以流长源远,其性通达,直引四肢之间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胫以下风湿,则取急流水。以其湍纵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长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水、池潦水、阴阳水等皆有适应症。规定不仅指出了不同病证煎药用水的不同,而且说明白不同水的制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机理。之后不少医家引述了这段论述。《本草纲目》是中药的集大成者,其卷五为水部,“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凡四十三种,分为二类: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种: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种:流水、井泉水、井华水、节气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粮罂中水、赤龙浴水、车辙中水、地浆、热汤、生熟汤、齑水、浆水、甑气水、三家洗碗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蓝水、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李时珍对煎药用水格外重视,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陆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清初尤乘也对历代煎药用水进展了归纳,涉及的煎药用水有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华水、汲水、甘澜水、潦水、冬霜水、腊雪水、“恐有虫毒,阴气所侵,益蒙其害。即滚汤停宿者,浴面无颜色,洗身成癣。”其他清代医家如张璐的《本经逢原稿》等都对煎药用水有过具体的论述。如今煎药用水根本上以自来水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干净、颖、流淌的原则,其他流淌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至于它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争论。〔二〕先煎现代认为,先煎主要应用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有些毒副作用较强煎的要求,如麻黄、葛根、茯苓、栀子、生姜、蜀漆、大黄、瓜蒌、肥大枣、茵陈、芍药、苇茎、厚朴、枳实等皆有“先煮”的方剂。明·陶华就在《伤寒六书》中依据《伤寒杂病论》的先煎用法,曾提出主病之药先煎的***》都有类似提法,并列出具体药味,如下表。缪希雍认为:“凡煎汤剂,必先以主治之为君药先煮数沸,然后下余药……凡诸治剂,必”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煎药时间的挨次各有不同:“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这时已并不完全主见主治之君药先煎了。后煎成分也应后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如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等五味药物组成“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明显,用现在的说法应当是桂枝后下了。再如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等四味组成,煎煮方法为“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大黄后下,芒硝更后下。对于《伤寒论》先煎后下的意义,石寿“至于煎法……或后煎取其气薄而先至〔如大承气汤,先煎大黄、枳实、厚朴,后下芒硝是也。”徐大椿对煎药法极为重视,他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药的先煎后下,表达的是煎药时间长短,“大者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只有正确把握煎药方法,才能保证临床的疗效。否则“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盖病家之常服药者,或尚能依法为之;其粗鲁贫苦之家,安能如法制度,所以病难愈也。假设今之医者,亦不能知之矣,况病家乎?”〔三〕古人对煎药的火候格外讲究。南朝梁陶弘景就指出:“”这是自古以来煎药的根本火候。假设用火过急则会汤液溢出,还可能熬干汤液,不仅造成药材铺张,而且可能造成药物变性而有害于身体。文火慢煎是对一般汤剂的煎药要求,其目的是将有效成分更多地煎煮出来。王怀隐指出:“凡煮汤……常令文火小沸,令药味出。”王好古也指出:“病人服药……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缪希雍强调指出:“反责药不效咎将谁归?”的。同,常常实行不同的煎法。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有不行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明代医家李梴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汤欲生,少水而”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指出解表药因以气胜,故需急火速煎,补益药因以味胜,故需慢火缓煎。清代石寿棠在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用药法则时,谈到火候问题:“至于煎法,亦当用意……欲其上升外达,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行。”清代徐大椿分析了药物用“猛火”、“缓火”的缘由:“煎药之法各殊……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缓火如煎烧酒者,将糟久煮,则酒气全无矣,岂能和营达卫乎?须将古人所定煎法,细细推究,”已经生疏到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大火酒煎的状况下会挥发掉,他认为人参不是用文火,而应用武火:“煮药之法,取味者火宜缓,取气者火宜速。假设人参虽取气,亦须武火缓煎。”吴仪洛指出了一些动物类药物需要微火慢煎,而且膏滋类药物都应如此:“凡煎阿胶、鹿胶等,止宜微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假设日数多,火气太重,虽”古代往往是以用什么作为燃料来掌握和把握火候。煎药***……必准其数。”李时珍对于煎药的火候也格外重视,他说:“须识火候,不行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假设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又有阴寒烦躁及暑月伏阴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在《本草纲目》中列有火部,“撰火之切于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种”,包括阳火、其中适合煎药的有桑柴火、炭火、芦火和竹火。李时珍在“桑柴火”条引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话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指出:“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在炭火条中指出:“栎炭火,宜熬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在“芦火”、“竹火”条中指出:“宜煎一切滋补药”,并进一步指出:“凡服汤药……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清初尤乘对于《本草纲目》煎药用柴进展了补充,他提出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环境污染治理协议
- 材料进货合同模板
- 生态板材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水电站建设与运营合作协议
- 2024年度林地转让居间合同示例
- 污水承运合同模板
- 相城区债权转让合同范例
- 盆栽种植合作合同范例
- 新网签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教育培训机构教材采购合同
- 施工应急管理制度
- 固定资产移交方案
- 治班策略演讲稿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
- 牙周治疗知情同意书
- 短视频拍摄与剪辑技巧上课件
- 农村自建房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 《失去》写作指导
- 人教版PEP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Dinners-ready第二课时教案
- 汽车车辆消防安全防火知识培训教学课件
- 新中国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
-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同名347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