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9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_第1页
部编版9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_第2页
部编版9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_第3页
部编版9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_第4页
部编版9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美定义: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根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拉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因: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概况:时间:19世纪初斗争对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领导人物: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过程:北部地区:玻利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性质: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经过:1819年,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圣马丁在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意义: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印度民族大起义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已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杰出人物:章西女王参加者: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印度王公性质: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影响:沉重的打击了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的共同点:都是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领导的反殖民运动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的统治。四、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比较事件时间地区斗争对象民族英雄性质意义英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西班牙、葡萄殖民者玻利瓦尔、圣马丁都是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沉重打击了西方的殖民统治。都涌现出民族英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南亚英国殖民者章西女王五、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史实1、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英国殖民北美;英国殖民印度;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拉美。2、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拉美独立运动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章西女王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3、启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落后就要挨打;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俄国的改革19世纪6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8年明治维新)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2、时间:18世纪初人物:彼得一世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改革(封建)4、内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文教: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选官:按照才能和功劳选拔官员。生活: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新都: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影响: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1861年农奴制改革1、背景内因:根本原因:俄国封建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2、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3、时间:1861年人物: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经济: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相关材料: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列宁“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列宁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7、影响: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8、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比较改革名称时间人物性质相同点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彼得一世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都是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美国内战时间:1861--1865背景:美国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领土不断扩展;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南北双方在原料、市场、关税、劳动力、处理西部土地东航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导火线: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过程:1、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2、转折: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努力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3、胜利:1865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局限性:黑人虽然获得了解放,但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的贡献1861年-1865年,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和农民参战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比较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时间、人物1775-1783华盛顿1861-1865林肯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法律文献《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结果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影响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一、背景:内因: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因:1853年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迫日本打开国门,幕府统治发生动摇,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剧。条件:1868年,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结束了幕府统治。(倒幕运动)二、时间:1868年人物:明治天皇三、目的:巩固统治,摆脱民族危机。四、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4)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五、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六、意义: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局限性:但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七、启示:全面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从具体国情出发,不断创新。八、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改革时间天皇学习对象性质结果相同点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唐朝的典章制度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都向先进国家学习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都改变了社会性质都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西方资本主义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时间1868年1898年人物明治天皇、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目的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现救亡图存国内环境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天皇掌握实权顽固派势力强大国际环境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环境较为宽松。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领导力量明治天皇、改革派光绪帝、维新派结果成功,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成功/失败原因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清王朝统治腐朽,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同点1、相同背景:都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相同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相同方向:都向先进的国家学习4、相同作用: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时间19世纪60年代1868年1861年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废除农奴制结果失败,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成功,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相同点1、都面临统治危机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3、都推动了社会进步4、都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十一、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侵略日本,史称“黑船事件”,使日本遭遇民族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摆脱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2、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欧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二、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策源地:美国和德国三、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一些后期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四、显著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一)、电力的广泛应用: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9世纪70年代,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2、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提高了生产效率,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发明: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作用: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的问题,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2、新的交通工具发明: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使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中国人冯如制造出更先进的飞机,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作用: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化学工业:19世纪60-80年代,人民已经能够使用新的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2、新材料: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五、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4、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对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掀起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历程: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拓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纷纷进行殖民掠夺,亚非拉国家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车的发明与应用加强了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西方列强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行商品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行资本输出,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影响: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沉重的灾难与痛苦。3、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交通工具的改进。工业国家的社会变化一、社会进步: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2、社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劳动人数减少,工业劳动人数增多。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3、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4、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二、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的反抗日益强烈。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代科学与文化类型人物简介成就影响科学家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是他的三大成就;创立经典力学体系;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达尔文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文学家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是小说集“人间喜剧”经典之作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巴尔扎克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俄国社会各基层的生活场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艺术家贝多芬德国天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梵高荷兰杰出的画家《向日葵》和《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1、善于观察,勤于学习的精神2、一丝不苟、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3、勤于实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世纪后半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根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与对抗1、双方: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法、俄2、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过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德法两国在凡尔登展开阵地战。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此战后,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一战的战略转折点。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六、战场: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七、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八、影响:1、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日开始崛起,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3、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九、对中国的影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十、一战给我们的启示:①热爱和平,远离战争。②利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恐怖袭击。和看待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的军事演习,威胁塞尔维亚的国家利益,刺激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情绪。从维护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讲,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是爱国的,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是这一行为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给本民族和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十二、一战摧毁了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背景:1、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2、1917年3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人民的更加不满。列宁正确分析了革命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二、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三、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晚,起义者包围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四、结果: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和平法令》,建立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的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五、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六、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七、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2、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外交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4、军事上: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经过三年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八、历史意义:1、国内: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国际: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九、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前进具有深远的影响。李大钊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十、补充题:1.用史实说明中国革命经历了走“俄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效仿苏俄走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结果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到6月地点: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中心议题: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操纵者:英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结果:协约国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并成立国际联盟。①《凡尔赛条约》内容: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建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②国际联盟:1920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6、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7、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1921年-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主导会议的是美国,会议的主要矛盾是美日矛盾。中心议题:调整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性质:巴黎和会的继续结果: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影响:形成了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的国际关系体系。影响:积极: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比较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时间19191921条约《凡尔赛合约》《九国公约》地区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关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相同点都有大国操纵,体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形成了战后新格局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领导人:列宁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3、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二、苏联的建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最初的加盟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1917年3月之前:沙俄1917年3月到1917年11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11月到1922年:苏俄1922年到1991年:苏联1991年以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1928年到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修建第聂伯河水利工程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影响: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消极: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启示: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农业集体化目的: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概况:20世纪30年代,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影响积极: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4、启示: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苏联模式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3、表现:经济: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不受群众监督。4、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影响: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6:启示: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发展;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六、斯大林的贡献斯大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形成苏联模式。为了保家卫国,斯大林领导苏联军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世界和平。七、列宁的贡献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1、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一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1918年,列宁组织了三年国内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的政权。3、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背景: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战后,英国人民与印度殖民者的矛盾激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一战后,英国殖民埃及,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1918年,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为了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1934年,卡德纳斯实行了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一、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一时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来了稳定的和平时期。表现:“柯立芝繁荣”二、经济大危机1、时间:1929年到1933年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爆发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引发政治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的动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纳粹法西斯专政;日本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相同点: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三: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内容: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建大量的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田纳西水利工程)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影响:积极: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增加就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局限性:新政使美国政府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启示:改革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改革要抓主要矛盾;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关注民生;经济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学习罗斯福精神:身残志坚、勇于创新、自信爱国、坚定信念四、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改革开放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文化大革命后,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时间、人物1921年、列宁1933年、罗斯福1978年、邓小平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深化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内容征收粮食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逐步开放背景都是在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实质都是在维护原有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方式都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都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识改革要符合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五、美国崛起的因素六、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的贡献1、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主持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担任美国第一二届总统,被誉为“合众国之父”。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制。2、1861年-1865年,林肯领导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和农民参战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领美国人民参与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建立:1922年,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领土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将其吞并。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纳粹法西斯专政。政策: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对外:撕毁《凡尔赛条约》,进驻莱因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国内外矛盾激化。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侵略: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制造南京大屠杀。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同盟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它的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39-1945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意日)VS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中等26国)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经济危机使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加速原因: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过程:局部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至1936年,意大利侵略并吞并埃塞俄比亚。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五大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扩大:1940年,德国侵略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空袭英国。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美、英对日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转折:政治: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军事: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走向胜利:政治上: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影响:协调了盟军在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体现了大国强权主义色彩。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发表了督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军事上:1944年6月,英、美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影响:消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性质:世界人民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战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世界人民的支持。战后体系:雅尔塔体系。启示: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发挥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十、一战二战比较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摆脱经济危机,德日意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二战策源地形成。作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人民的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起止时间1914年----1918年1939年-----1945年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结束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主要战场欧洲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后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召开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一战后)雅尔塔会议(二战中)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巴黎和会)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影响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格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启示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如何避免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高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冷战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947年到1991年)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三、冷战的表现(内容):1、政治上:美国:杜鲁门主义时间:1947年3月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对抗苏联,谋求建立全球霸权。概况: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种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苏联:1947年,苏联成立“情报局”经济上:美国:马歇尔计划概况: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影响: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苏联:1949年,苏联同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军事上:①德国分裂:二战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②北约、华约对峙:美国: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映;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苏联: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影响:美苏双方相互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四、实质: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五、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六、影响: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但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七、启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八、20世纪以来的三大军事集团:一战:同盟国和协约国二战: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冷战: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走向联合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年,西欧国家组建欧洲联盟。表现:统一使用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性质: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影响: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政治:提高了国际地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美国的发展1、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三、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③有利的外部环境;④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⑤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2、表现: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影响:积极: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消极: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背景: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和福利补助)。经过: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二战后,英国等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4、名言: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六:补充1、日本和欧洲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制定适当的政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和教育;和平稳定的环境。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推动经济全球化。3、对中国的启示善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日本崛起的因素7世纪中期(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9世纪60年代(1868年),日本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以西方为榜样,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二战后,日本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制定恰当的政策,利用适当的经济政策,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美国崛起的因素1775年,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颁布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61年,林肯领导联邦军队打败南方叛军,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抓住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法国崛起的因素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拿破仑组织对外战争,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崛起的因素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战期间,组织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2、概况:1949年,苏联同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阻碍苏联社会发展。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之后)措施: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措施:经济:推行“新经济”军事:展开军备竞赛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措施:经济: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评价: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三、东欧剧变1、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2、实质:社会性质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3、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四、苏联解体1、根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外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2、概况:1991年,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1991年底,苏联解体。3、实质:社会性质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4、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5、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尝试: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实现:1917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形成: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遭遇挫折:1991年,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取得独立,这些国家不愿意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概况:1955年4月,来自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二、“非洲年”1、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1年,利比亚独立。2、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背景: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反法西斯国家提出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