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卫生学第一章心理卫生学概述1、 心理卫生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保持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心理健康。2、 心理健康定义的三个理论视角:发展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这三条线索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按照外部标准来定义心理健康。第二、按照人们对自已生活产生积极评价的程度来定义健康(1心理健康是主观的。2主观健康包括积极方面。3强调主观心理健康。)。第三、从情绪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3、 心理健康:一种心理上的完全康宁状态参数;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4、 判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2、社会规范标准。3、生理学标准。4、心理学标准。5、社会学标准。5、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1、智力正常情况;2、情绪稳定,心境良好;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能力强;6、人格完整。7、自我评价正确。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6、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3、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4、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5、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6、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7、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7、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业职员比尔斯。比尔斯于1908年5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五项工作目标:一是保持心理健康,二是防治心理疾病,三是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四是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五是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8、 我国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于20世纪30年代。(吴南轩)9、 心理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并揭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培养健全的人格。2、研究和发现个体与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并揭示其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3、研究如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及咨询服务活动,以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10、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更主要是促进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第二章心理卫生学的基本理论1、 精神分析的心理卫生理论2、性心理发展论:1、口唇期(0-18个月)。2、肛门期(18个月-3岁)。3、性器管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12岁到成年)。费洛伊德观点,以正常方式不能通过这些阶段就会产生各种失调和性格障碍。3、 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能够知觉到的心理活动物;下意识不在意识范围内,但一旦回忆就可以想起来;而潜意识是人们没有办法意识到的心理活动。4、 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包括性和攻击本能的人格结构。超我是一个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5、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策略6、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人的心理问题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失。7、 操作条件反射成为个体区分行为后果的一种重要机制,并逐渐获得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应付外界事物的能力。8、 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9、 认知心理学理论:1、贝克的理论。2、埃利斯的理论。3、迈切鲍姆的理论。4、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10、埃利斯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ABCDE理论:A为诱发事件,B为不合理信念。C为不良后果,D为诘难。E为合理效应。11、 迈切鲍姆理论:烦恼的情绪是适应不良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12、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1、积极,不消极。2、客观,不自欺。3、独立,不依赖。4、灵活,不僵化。5、本质,不幼稚。1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自我实现是人的自然倾向。14、理想自我:就是个人所期望的自我。现实自我:就是实际生活中那处活生生的自我。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心境。15、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卫生学的影响:一是它促使一种全新的、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观的形成,二是它引导心理卫生学向着开发人类潜能的方向发展。16、中国传统的心理卫生观点:偶家思想体观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第一,能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能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能保持情绪的平衡。第四,能正确认识环境中的事物。第五,通过反省增加对自身的了解。第六,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七,以“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17、弗兰克尔的“自我超脱者”理论:人在任何情境下,对自已的行动都是自觉选择的。18、伯恩斯的“此时此地者”的观点特征:1、其功能发挥着眼于当前。2、对自己的现状和特点十分了解且能予以接纳。3、敢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和欲望。4、对自己的生活勇于负责。5、有意回避地他人的责任。6、充分接触自我与世界。7、能够公开表现自己的不满。8、其生活不受外在规则的束缚。9、不主动寻求未来的幸福。19、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的自我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三者合理比例发展则心理健康。第三章人生全程发展与心理健康1、 艾里克森对人生阶段的划分:1岁,对人信赖-不信赖。2-3岁,活泼自主-羞愧怀疑。3-6岁,自动自发-退缩内疚。6岁-青春期,勤奋进取-自贬自卑。青年期,自我统一-角色混乱。成年期,友爱亲密-孤独疏离。中年期,精力充沛-颓废迟滞。老年期,完美无憾-悲观绝望。2、 皮亚杰对人生阶段的划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3、 从个体的生理发育和社会成熟的角度出发,人的一生可发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婴儿期0-2岁,幼儿期2-6岁,儿童期6-12岁,青少年期12-21岁,成年期21-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4、 婴儿期四个主要发展任务:1、人际感情的发展。2、物体永恒性概念的发展。3、靠感觉动作形成因果关系的概念。4、基本动作的发展。父母若能满足婴儿各项基本需求,他对周围环境便逐渐产生信任感,相信周围环境会满足他的欲望,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规律;若父母的照顾不妥善,婴儿就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个体需求与社会期许间的紧张关系,使个体面临“心理社会危机”。5、 婴儿期的心理保健:1、给予婴儿充分的营养。2、给予婴儿充分的爱抚。3、注意婴儿早期的智力开发。4、培养婴儿良好的眨眼习惯。6、 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从2周岁开始到12周岁止,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7、 幼儿期(2-6岁)的心理发展:1、幼儿的动作发展。2、幼儿言语与思维的发展。3、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4、幼儿情绪与个性的发展。幼儿期生活的重要任务是自我控制习惯的培养。8、 自我控制有两种意义,一是控制自我的感受及需求的适当表达,二是控制与解决外界条件或问题。9、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全程发展理论,其中幼儿期有两项发展危机:1、自主与羞疑。2、创发与内疚。10、幼儿期的心理保健:1、性别角色的认同(正确的自我性别称呼,正确的性角色行为,接纳自己的性别,向同性别双亲认同学习的机会)。2、人际关系的改善。11、儿童后期的心理保健要点:1、帮助儿童突破“入学”的心理考验。2、安排和辅导好儿童的学习,3、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12、青春期(12、13-17、18岁)面临三方面压力的挑战:一是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二是学冰任务繁重,不是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13、青春期的心理保健:1、增进青春期青少年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2、引导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与表扬,增进其上进心。3、宽容青少年暂野性一的忧郁,可减少其被排斥、不被爱的感觉。4、让青少年懂得装扮自己,以改善身体上“不好看”的特征,变得快乐起来,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5、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14、青年期(17、18-21岁)三个特点:首先,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包括同性间的友谊和异性间的亲密关系。其次,是对自我的开放或封闭的问题。再次,是对待亲密关系、特别是的亲密关系的态度。15、青年期的心理保健:1、克制性欲。2、克制情绪冲动,摆脱情绪困扰。3、培养健全人格。4、学会正确看待自己。16、大学生心理调试可以从五个方面:1、目标定位。2、角色转变。3、学习适应。4、人际适应。5、生活适应。17、成年早期(21-35岁)的发展及心理保健:1、建立亲密关系。2、选择有利生涯(首先必须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征。其次,建立稳定、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18、成年后期(35-65岁)的发展及心理保健:首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成年期性格虽已定型,但仍存在着可塑性。良好的性格应保持和巩固,不良性格要加以克服。最后,成年人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体育锻炼。19、中年危机:是指人在进入中年转换期所经历的一种明显的心理危机,但并非是普遍或不可避免的现象。(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20、老年期(65岁以后)的心理保健:1、加强身体锻炼,保持积极心态。2、亲近社会,完善自我。3、重新认识和调整夫妻生活。21、空巢综合征:是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以后,老年夫妇独守家庭“空巢”而产生的心理失调。表现: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3、躯体化症状。22、防治“空巢综合征”的措施:1、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2、充实生活内容,寻找子女“离巢”后的替代角色。3、与心理衰老作斗争。第四章环境变化与心理健康1、 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1、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2、政治体系与心理健康。3、科技进步与心理健康。2、 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家庭经济地位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健康形成因果关系。2、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个体也难以获得经济地位的改善。3、 科技进步与心理健康:首先,科技发展可以给人们带来工作压力。其次,伴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考方式和习惯也会发生变化。第三,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常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4、 学校环境与心理健康:硬环境: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软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5、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2、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3、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4、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6、 个人空间:指在个人环境内保有个人自由,即环境私密性,它表示个体需要控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与量。7、 个人空间的功能:1、增进自我肯定。2、提供独处机会。8、 人际距离:1亲密距离:(15-46cm)。2、个人距离(近距离46-76cm,远距离76-122cm)。3、社会距离(约为122-365cm)。4、公共距离(在365cm以上的距离)。9、 个人空间侵犯与消极反应之间的联系,还需要两个附加条件:自已的需要和对方的个人属性。10、 拥挤:心理学意义上的拥挤是人们对没有跢个人空间的感受。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是个人空间遭到侵犯的结果。11、 人类拥挤现象(桑迪琼姆):1、小房间(高密度)使人感到拥挤、不适以及心境不愉快。2、同性(尤其是男性)短期处于高密度空间,易产生不良情绪。3、短期相处于高密度环境,人的复杂工作能力下降。4、长期居住于高密度空间使犯罪倾向增加。12、 拥挤的消极作用:拥挤的主观感受直接与一个人的心理需要相关联,而与一个人实际拥有的空间量关系不大。拥挤带来的心理紧张与个体感受到拥挤对当前目标达成的程度有关。过度拥挤对个体的成长不利。拥挤的消极作用与隐私的丧失有关,而隐私的丧失可能与刺激超载和自由丧失有关。13、 拥挤的积极作用:拥挤的人群会强化人们对环境的正常反应。拥挤可以强化不同色彩的情绪反应。14、 城市生活与社会责任:当一个人适应过多的刺激时,人们会采用一定的过滤策略试图阻止某些信息的输入,这样形成的习惯将会造成个人参与主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冷漠、不愿意助人、降低社会接触或仅止于微弱的表面接触。15、 三种因素会影响人们帮助他们的意愿:1、当有旁观者在场时,人们往往会等完全确定该如何采取行动时才会有所反应。2、如果看到其他人并没有采取行动,人们可能会觉得有麻烦的人问题不太严重。3、困他人在场,所以“责无旁贷”的感觉会大大降低,责任分散在每个人身上,分到的一份不足以调动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这称为“社会责任扩散”。16、去个人化:个人在缷下自我面具,不用担心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与平时大相径庭。人在匿名状态下,破坏性可能大大增加。17、空气污染对人的影响:1、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2、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3、空气中的铅污染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智力。18、噪音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第一,噪音会地听觉器官造成损伤。第二,噪音对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均有影响。第三,噪音还会影响人的眨眼。19、噪音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让人心情烦躁不安、疲惫、焦虑以及压抑等方面。噪音造成的情绪反应会阻碍人的思维进程并降低工作效率。噪音过强会降低个人的帮助行为。其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20、化学物质污染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有三种方式: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无期危害。对心理健康同样会产重影响。21、人性化建筑设计:考虑原则:1、人们不应过分拥挤。2、个人有独立的私人空间。3、个人对周围环境要有控制感。4、环境的设计应能提供许多不同的功能。第五章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1、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具体来说,就是关于自己的记忆、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的信念。2、 自我概念是在社会货过程中逐步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理自我(0-3岁)阶段,即个人对自已身体的认识。也称为自我中心期。二是社会自我(3-13、14岁)阶段,个体参与社会化活动,有实现的欲求,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又称为客观化时期。三是心理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约10年)阶段,个体在生理、情绪、思考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急剧变化,促使自我概念趋向主观性,又称为主观化时期。3、 自我概念特征:1、组织性。2、多维性。3、等级性。4、稳定性。5、发展性。6、可评价性。7、区别性。4、 自我概念的心理功能:1、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5、自我概念的测量:1、WAT技法。2、形容词列表法。3、Q分类法。6、 自我概念的核心特征:自我同一性,自尊,自我增强和自我确认。7、 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用以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术语,它特指青少年期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的状态,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是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整合统一。8、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全面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可分为两种: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和缺乏内在价值感的自尊。9、 自尊的产生与自我接纳的态度有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的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态度,当个体对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能力、性格等方面都能接纳并确认其客观存在和正面价值时,就产生自尊感。当个体对自己作负面评价时,便产生自卑感,也叫低自尊或消极的自我概念,这与个体的自我排斥态度有关。10、 自我排斥: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的特征所持的一种消极态度,轻视自己,不能接纳自己。11、 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有能力的自我意象,而事先为自己的行为安排一种困境的过程。12、 自我增强:即正面关注自我,指个体通过他人的积极反馈来证实其积极的自我意象,试图寻找维持或提高自尊的信息。13、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保持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象,然后得到外界反馈加以验证。14、 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1、亲子关系。2、重要他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们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有价值)。3、社会规范与社会压力。15、 自我概念的影响:1、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2、自我概念与社会交往。3、自我概念与身体意象。4、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16、 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体格、体态和容貌等外表的感知觉,是生理我的体现。17、 具有中等良好的自我概念者有最佳的心理适应状态。18、 自我抉择:1、找出人生基本决定。2、善用决定以利自我成长。19、 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误区及调适:1、同一性混乱。2、自卑情结。3、过分追求完美。4、自我中心。5、理想自我形象的设定误区。20、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概念,是对自我的否定评价,个体自尊心屡屡受挫很容易上发自卑感。21、 改变自我概念的心理疗法:现实疗法。个人中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第六章人格与心理健康1、 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与个性是同义词,是指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的心理特征的统一,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2、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气质,它们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3、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4、 人格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整体性)。2、独特性。3、社会性和生物性。4、稳定性和可塑性。5、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遗传:人格的生理基础。2、环境:人格的加工厂(1家庭环境“制造人格的工厂”。2、社会文化环境。3学校环境。4、成长经历)。6、 心理学上的气质则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典型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7、 正确理解气质:1、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的人都可获得成就。2、多数人是混合型气质,典型的气质类型在现实中很少。3、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8、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9、 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10、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11、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思想的驾驭水平存在差异,虽意志品质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和独特结合。12、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对现实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差异。13、性格与气质:联系:1、性格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可以形成某些不同的性格特征。2、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3、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与动态。区别:1、气质主要是先天的,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是后天的,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2、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较之于气质更易改变。3、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之分,性格类型则有好坏之分。4、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它几乎囊括了人的心理所有方面的特点。14、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1、道德品质,2、自尊自信。3、责任感。4、自制力。5、耐挫力。6、独立与创新。15、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的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态和有效运用个人的能力。16、健全人格的几种模式:1、“立足现实者”模式。2、“成熟者”模式。3、“机能健全者”模式。4、“创发者”模式。17、“立足现实者”模式(皮尔斯)特征:1、牢牢地建立在当前存在的基础上。2、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可。3、对自已的生活负责的同时,摆脱对任何人应负的责任。4、完全处在与自我和与世界的联系状态中。5、能摆脱外部调节,地行自我调节。6、能认清、承认并且表达自己民冲动和渴望。7、能够坦率地表达他们的怨恨。8、反映当前情境并被当前情境所指引。9、开放的自我界限。10、不追求幸福。18、“成熟者”模式(奥尔波特)特点:1、有自我扩展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3、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4、具有现实性知觉。5、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6、客观看待自己。7、行为的一致性。19、“机能健全者”模式特征:1、他们的社会经验都能正确地进入意识领域。2、协调的自我。3、以自己的内在评价机制来评价经验。4、自我关注。5、具有高创造性。6、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关怀,能与其他人高度协调。20、“创发者”模式特征:1、创发性的爱性:相爱双方是平等的,自由的,不会因为“爱”而泯灭了个性。2、创发性的思维:尊重、关心思维对象。3、幸福:一种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和充分发挥潜能的状态。4、良心: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准则的体现。21、悲观及其改变: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2、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4、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5、不管多么严峻的形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去发现有利的条件。6、不要把悲观作为保护你失望情绪的缓冲器。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给人以力量。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曾经多少次获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得庆幸的。8、在你的闲暇时间努力接近乐观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9、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10、如果乐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相信这样的结论:乐观是成功之源。22、羞怯及其改变:特点:1、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2、过于关注自己。3、自信心不足。改变:第一,要对自己怕什么一个具体分析,找到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发扬所长可增强信心并补偿不足。第二,放下思想包袱。第三,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议论。第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23、猜疑:所谓猜疑,一猜二疑,疑是建立在猜的基础上,因而往往缺乏事实根据,有时也缺乏合理的思维逻辑。24、克服猜疑的办法:1、当产生猜疑时先不要外露,可留心体察所疑的人和事,若猜疑被证实,不会因此感到震惊,当猜疑不成立,就打消疑心。2、加强沟通。3、抛弃成见和克服自我暗示,学会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改变封闭式思维方式。4、“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就无畏,坦坦荡荡地做人,和同学朋友坦诚相处,别人如何看自己,不必过分在意。25、克服急躁的缺点:1、思先于行。2、改变行为,细心、认真行事。3、控制发怒。4、松弛疗法。26、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7、 强迫型人格: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治疗方法:听其自然法。当头棒喝法。28、 焦虑性人格:以持久和广泛的内心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又称回避性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29、 依赖性人格:以过分信赖为特征,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习惯纠正法;重建自信法)30、 偏执性人格: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又称妄想性人格,其主要特点是固执刻板、敏感多疑,自我评价过高,常常感情用事,并伴有攻击性行为。31、 人格优化:1、人格优化的方法:择优汰劣。2、人格优化的基础:丰富知识。3、人格优化的途径:小事做起。4、人格优化的土壤:融入集体。5、人格优化的关键:把握适度。第七章情绪与心理健康1、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着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包括生理唤醒、主观体验、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等四种成分。首先,情绪是刺激引起的。其次,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再次,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最后,情绪与动机相互联系。2、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变化引起的。3、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4、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个体对其生理变化与刺激情境性质的两方面的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原因。5、 情绪与身心健康:1、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2、情绪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6、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并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包含下面五种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7、 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活动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并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这种情绪性的行为表现也叫表情。8、 人类表情有三大特点:第一,表情有先天共性。第二,表情具有后天习惯性。第三,表情可控性。9、 面部表情:情绪表达以面部的肌肉活动为主。10、肢体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11、表情规则:一是缩减,即将某些情绪的外部表现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夸张,即将某种情绪有意突出、放大,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好处。三是替代,即如果某种情绪可能伤害别人,那么就将它掩藏起来,代之以虚假的但不具有伤害性的表情。12、情感封拒:当一个人经历过强烈的甚至刻骨铭心的情感伤害或情感悲剧后,往往将它埋藏心底,决不愿再提及。13、情感封拒类型:1、压抑。指意识到某种不愉快情感的存在,而试图将其排斥在心思之外,不去想它的一种心思。2、否认。指某种情感太痛苦和伤感,以至于一个人矢口否认这一情感存在的事实。3、转移。指将对甲的情感转移或发泄到乙的身上。4、扩散。指将自己的情感,特占星是痛苦和悲伤的情感传达或感染给别人,以企望他人的理解和同情。5、反向形成。以相反的形式表达情感。6、“酸葡萄”心理。指对某事或某物可望不可及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和逆反心理。7、投射与自居。投射即外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自居即内射,将别人的无意识行为吸收到自己内心,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种吸收常常是不加选择的。8、抵消与隔离。抵消是采取象征的方式进行安慰。隔离是把部分事实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使之变得含蓄委婉以减少对自我的威胁。9、倨傲心理。上述9种情感封拒大多也可视作“自我防御机制”。即自我为摆脱由各种刺激引起的消极情感的手段。14、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过程15、情境选择:是指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16、情境修正:是指对问题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努力改变情境。17、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18、负性情绪:第一,指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体验;第二,指对行动起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19、抑郁: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负情绪。20、抑郁情绪的调适:1、情绪的宣泄(倾诉,大声朗读,喊叫法,哭泣法,运动法,愉快疗法,剧烈的身体活动)。2、认知改变。3、森田疗法。21、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且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反应性焦虑与神经质焦虑)22、反应性焦虑:是一种暂时而波动的情绪状态,它由可以知觉到的外在危机引起,具有客观性、情境性与意识性,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一种体验。23、神经质焦虑:是因为长期的焦虑体验的累积,在人格特质中残余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成分,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24、焦虑情绪的调适:1、放松训练。2、系统脱敏训练。3、认知改变。25、系统脱敏法:就是循序渐进地消除个体对焦虑情境的敏感反应的方法。26、愤怒:是遇到与愿望相违背的事情,或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到挫折,致使紧张状态积累而产生的敌意性情绪。27、愤怒情绪的破坏性表现为:1、降低自我控制能力。2、破坏人际关系。3、恶化自身心境。4、贬低自我形象。第八章人际产往与心理健康1、 人际交往: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生要资源。2、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其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即对人的喜欢与厌恶。人际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3、 人际交往理论:1、社会比较论。2、自我成长论。3、社会交换论。4、公平论。5、得失论。6、交流分析论。4、 罗杰斯健全友谊关系的四个特点:1、真诚。2、温暖。3、共情。4、自我揭露。5、 替代物比较水平:是指当衡量可用的替代物时,人们能接纳的最低满意度。6、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1、认知心理因素。2、情境因素。3、个人特质因素。7、 认知因素: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刻板效应与定势效应。5、投射效应。8、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9、 近因效应:是指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知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10、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对对方的某种品质或特征印象极深,像月晕一样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11、刻板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12、定势效应:又称经验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固定化的印象,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13、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加到别人身上的心理倾向。14、情境因素:1、时间因素(交往的机会、频率)。2、空间因素(交往双方距离的远近)。15、个人特质因素:1、情绪体验。2、外表与特长。3、个性品质。4、相似与互补。5、自我暴露。16、人际交往的技巧: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寻找共同话题,主动交往。3、学会积极倾听。4、恰当的自我暴露。5、善用赞美与感谢。6、学会批评与道歉。7、遵科循交往的对等互惠原则。8、把握交往的适度距离。9、克服羞怯心理。17、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1、网络人际交往的无限性。2、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3、网络人际交往的自我暴露性。4、网络人际交往的情感性。5、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格多元性。6、网络人际交往的去生理化与去抑制化。18、去生理化:是指由网络交往不能够综合各种感官一同去感知对象,交往中人们关注的只是对方纯文本中表达的内容和意义,而不关心与这些表达相关的身体特征。19、去抑制化:是指网络交往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减弱和消除。20、网络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的消极影响:1、由上网成瘾引发的心理孤独和压抑。2、由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间接性引发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3、由网络交往的弱规范性引发的焦虑和电子犯罪。4、由网上异性交往引发的情感问题。21、网络成瘾全称是“互联网络成瘾综合征”,俗称“网痴”,主要指过度沉溺在网络中浏览或热衷于通过网络建立人际关系、并对成瘾者产生消极后果的一种行为。22、网络成瘾的干预:1、定向。2、规则。3、等级。4、认知重建。5、离线社会化。6、整合。7、听取汇报。23、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其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24、心理调适: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节自已的交往经验、行为方式、认知结构与情绪状态,使之顺应环境变化的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25、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调适:1、改变认知(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论)。2、改变行为(角色扮演,模仿,自我奖励)。3、团体心理训练(认知训练,行为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第九章爱情、婚姻和性与心理健康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具有冲击力的人类情感。爱情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性爱来自动物的本能。2、 爱情的生物属性:实际上是生物的那种原始的性的冲动性。3、 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4、 性爱的特点:1、排他性。2、冲动性。3、直觉性。5、 情爱的特点:情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6、 爱情地图理论:指预先设置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组描述我们好恶的信息,这组信息显示了我们对声音、气味、身材、肤色等的偏好,也记录了吸引我们的个性是热情外向的,还是稳重内向的。7、 爱情形成的三要素:1、激情。2、亲密。3、承诺。8、 爱情的特征:1、依恋。2、关怀。3、义务。4、信任。5、宽容。6、排他。7、自我暴露。9、 爱情的发展阶段:1、选择、求爱阶段(醉我,疑我,非我,化我。)2、进入热恋阶段。3家庭角色扮演阶段。10、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1、树立健康恋爱观。2、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11、爱情形态的划分: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谊之爱、狂爱、现实之爱和利他主义之爱。12、择偶标准:1、精神满足型。2、感官满足型。3、现实满足型。13、恋爱误区:1、不要为了消除孤独感而恋爱。2、不要把恋爱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3、不要过高估计恋人的优点。4、不要偏爱身体的魅力。14、爱情挫折及心理调适:1、单相思。2、失恋。3、摆脱单相思、失恋的心理阴影。15、单相思,是指异性之间一方倾慕另一方,而对方没有相应的反响的一种现象。16、代偿迁移:就是指青年把失恋或单相思所造成的心理紧张迁移到其他方面以使这种心理紧张得以缓解的过程17、代偿迁移的方法:1、确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2、适当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3、环境迁移。4、升华。18、夫妻关系应具有的特点:1、夫妻关系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关系。2、夫妻关系是爱情、义务和社会责任三者的统一。3、夫妻既是生活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志同道合者。4、夫妻关系是平等关系。19、影响良好夫妻关系的心理因素:1、结婚动机。2、恋爱时情感重于理智。3、角色适应困难。4、角色观念固着。5、心理相容与互补能力。20、儿童期的性教育与心理卫生:1、关于性别认同的教育。2、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压抑”心理。3、回答孩子有关性的各种问题。21、少年期的性教育与心理卫生:1、性的生理卫生学知识教育。2、性心理卫生知识教育。22、青年期的性教育与心理卫生:23、忽视性心理卫生教育的基本原因:1、对性认识的狭隘性、非科学性。2、对性心理与整体素质的关系认识不足。3、害怕性心理教育产生负面效应。24、性心理卫生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1、性心理对学生素质的影响。2、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卫生教育的迫切性。25、如何开展性心理卫生教育:1、学习基本的性知识。2、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科学的性观念。3、与人格教育相结合,把伦理道德教育贯串其中。第十章工作、休闲与心理健康、1、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已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2、 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3、 生涯规划有助于使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获得事业的成功。4、 生涯发展阶段:1、成长阶段(出生-14岁)。幻想期(10岁前)。兴趣期(11-12岁)。能力期(13-14岁)。2、探索阶段(15-24岁)。试验期(18-17岁)。过渡期(18-21岁)。初步承诺期(22-24岁)。3、建立阶段(25-44岁)。尝试期(26-30岁)。稳定期(31-44岁)。职业中期的危机阶段(30-40岁)。4、维持阶段(45-64岁)。5、衰退阶段(65岁以后)。5、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的职业中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在工作实践中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6、 生涯选择:1、自我评估。2、生涯定位。3、生涯决策。4、生涯准备。7、 就业前的心理准备:1、正视社会现实。2、客观分析自我。3、主动参与竞争。8、 求职技巧:1、自荐材料准备充分。2、注重塑造专业形象。3、从容应对面试。9、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1、职业差异。2、工作本身。3、薪酬。4、升迁机会。5、工作团体与工作关系。6、工作环境。10、职业女性的工作压力:1、职业性别隔离。2、双重角色冲突。3、制度措施上的不平等。4、性骚扰。11、休闲:是指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中摆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存境遇。12、休闲的心理功能:1、放松功能。2、消遣功能。3、补偿功能。4、发展功能。13、休闲的类型:(卡伯诺夫):1、被动参与型。2、为休闲而活型。3、工作中心型。4、自我满足型。14、选择健康休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1、自主选择原则。2、工作互补原则。3、便利实施原则。4、独乐不如众乐原则。5、功能多样化原则。6、兴趣广泛原则。7、和谐发展原则。15、休闲教育的目标通常是:1、闲暇行为价值判断能力。2、选择和评估闲暇活动的能力。3、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4、对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第十一章压力与应对1、 压力又称为应激,2、 应激的反应模型把个体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而把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因素叫应激源。3、 塞里把应激看作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称之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它包括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阶段。4、 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模型三个重要的观点。1、认知的观点。2、现象学的观点。3、相互作用的观点。5、 我们将来自外界的适应要求称之为应激源,即压力源。应激源也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物。6、 压力的来源:1、职业应激源。2、家庭危机和紧张。3、环境应激源。7、 家庭危机和紧张:1、渐发成熟性事件。2、消耗性危机。3、冲击性危机。8、 环境应激源:1、生态的应激源。2、偶合或共处的应激源。3、社会应激源。4、自我引导应激源9、 压力对人的影响:(躯体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一、严重应激的结果。二、生物的代偿失调。三、心理代偿失调。四、职业能量代谢耗竭问题。10、严重应激的结果:1、适应效率的减弱。2、对其他应激源失去抵抗。3、有机体的耗损。11、心理的代偿失调:1、警戒和动员。2、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12、耗竭:由于外界对个体的能量和资源的要求过度而出两年特殊机能障碍。13、影响压力后果严重性的因素分析:1、环境要求的性质。2、应激源的危急性。3、对应激源的认知。4、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5、外界的帮助和支持。14、应对包括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15、应对的理论观点:1、防御机制的观点。2、人格功能理论。3、情境理论。4、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5、终生发展的观点。6、社会生态学观点。7、动物学理论。16、应对类型的区分:1、激怒型应对模式。2、转换和退行型应对模式。3、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对模式(注重于情绪的应对,注重于问题的应对)。17、儿童应对方式:1、信息干预。2、环境干预。3、主体参与干预。18、认知-行为技能训练:1、教育阶段。2、训练阶段。3、应用阶段。19、意象训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想象轻松、愉快的情境,达到身心放松、情绪舒畅的目的。第十二章危机干预1、 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笺一种反应。32、 构成危机的要素包括:1、存在重大的心理应激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困扰,认知改变,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但这些都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其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付。3、 发展性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4、 境遇性危机:当出现罕见和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特点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的,灾难性的。5、 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6、 危机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个体面临问题时,内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开始体验到紧张。第二阶段,以前的策略未能奏效,焦虑程度增加,又试图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如经过错误的尝试仍未解决问题,个体内心的紧张程度持续增加,会采取一些异乎寻常的无效行动宣泄紧张情绪。第四阶段,如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解决问题,个体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地整个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7、 危机的四种结局:1、个体不仅顺利度过危机,而且学会了应对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生命获得了成长。2、危机虽然度过,却在个体心中留下了一块“疤痕”,使其形成偏见,留下痛点,限制其今后的社会适应。3、自杀。4、未能度过危机,陷入神经症或精神病,个体心理适应水平明显降低。8、 危机干预:是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及时的、短期的支持和帮助,抵制或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加其应付目前或未来问题的能力,帮助其重建心理平衡。9、 危机干预要求治疗者聆听来访者陈述,故又称聆听心理治疗。10、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11、林德曼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应让自己感受痛苦,发泄情感,正视现实,经历痛苦工作,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12、特斯特理论:从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角度,认为健康个体对严重应激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危机是个体发展中的一种“过渡状态”。分三个阶段:1、作用阶段。2、退却阶段。3、创伤后阶段。13、卡帕兰的情绪危机模型:其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面临困境或不能应对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失衡。这种平衡能否恢复取决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识水平、社会支持和应付技巧。在此基础,斯万松和卡邦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1、危机前的平衡状态。2、危机产生。3、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14、奥格拉瑞和麦斯克理论:该理论强调平衡因素在危机干预中的影响。平衡因素是指当个体面临压力或危险事件时,可以帮助他恢复到原有平衡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休对应激事件的感受、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人的应付能力等。15、贝尔金的危机干预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16、平衡模式:是指危机中的个体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而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17、认知模式认为,危机的产生不是由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于对事件和事件情境的错误认知引起的。18、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与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即心理的、社会的和环境的)有关。19、危机干预的原则:1、危机干预强调现有危机的立刻解决,应着眼于个体心理压力的减轻或解除,恢复危机前的原有功能,是当事人的人格重建或特殊症状的解除。2、在干预中一般可以通过直接主动参与的方式来协助当事人,帮助个体通过有效的应对方式来克服困难,促进成长。3、突发性生活事件通常使个体突然丧失或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容易使危机进一步加重,因此要兼顾个体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4、危机干预是以现实为导向,帮助个体澄清现实事件、自身感受,提高应对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但不是给予错误的保证和安慰,更不能以救世主自居。5、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利用相关的机构或家庭、社会等支持系统来提供相应的协助。必要时,危机干预之后可以作进一步的咨询或治疗。20、危机干预的目标(柯金):1、减轻当前的危险,如焦虑、绝望等。2、恢复自杀者与亲友间的联系。3、帮助自杀者知晓应该做的事情。4、帮助自杀者分析自杀的根源。5、帮助自杀者重建与发展新的态、行为和应付技巧。一般分三个层次:劝阻,恢复,发展。21、危机干预的步骤:1、问题或危机的评估。2、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3、治疗性干预。4、危机的解决和随访。22、问题或危机的评估:一紧急程度评定。二危机状况评定(认知状态,情感反应,行为改变,躯体症状)。三自杀危险性评估(是否具备自杀的危险因素,是否表现出版在杀的线索,求救信号)。23、罗杰斯提出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本条件为共情、尊重、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24、支持技术:主要是给予精神支持,而不是支持当事人的错误观点或行为。25、干预技术:又称问题解决技术。干预者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公式或套路,而是通过启发、引导、鼓励、提供信息等方式帮助当事人处理面临的问题。其干预的基本策略为:1、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当事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3、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人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4、给予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5、培养兴趣,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6、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26、古德弗里德提出较有效的方法:1、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提出种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3、罗列并澄清种种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4、选择最可取的方案。5、确定方案的具体步骤。6、执行方案。7、检查方案的执行结果。27、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28、根据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四类:精神疾病导致自杀,躯体疾病导致自杀,非疾病人群自杀,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29、根据自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情绪型自杀又叫冲动型自杀,是由明显的偶然事件所引起,在激愤、赌气、恐惧、绝望等失控激情状态下所产生的突然性自杀行为。理智型自杀是个体经过较长时间的评价和酝酿,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自杀行为。30、根据自杀动机,可分为:1、心理解脱型。2、寻求关注型。3、抗争、惩罚型。4、要挟型。31、自杀的原因: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3、社会原因。32、自杀者的心理状态:1、矛盾心态。2、偏差认知。3、冲动行为。4、关系失调。5、死亡概念模糊。33、自杀行为的特性:1、有高发的时期性。2、自杀的传染性。3、自杀有一定的人群分布性。4、自杀的复发率高。34、自杀者的认知风格:1、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倾向于自我贬低。2、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没有主见。3、认识问题倾向于过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4、低幻想力。5、固执、思维方式不合理。6、归因偏向于外控。35、自杀者的情绪风格:1、情绪不稳定,神经质。2、有强烈的孤寂感。3、从情绪上流露出明显的挫折和失望心态,失落感强。4、有自罪感,自责,自卑,常为良心的折磨而烦恼,而不考虑其行为是否真正应受到道德的谴责。5、内向、人际恐怖、缺乏与周围人正常的感情交流。36、自杀者的行为和意志风格:1、适应能力差,应付困难的技巧和能力较差,解决困难能力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酒店客房管理单位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民间借贷合同解除授权委托合同3篇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策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2025年沪科新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陕教新版必修1化学上册月考试卷
- 2025版按揭房屋买卖合同风险控制范本3篇
- 足球提高撞墙式配合进攻的能力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01
- 圆幂定理与四点共圆-2024-2025学年初高中衔接数学说课稿001
- 2024石榴树种植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高等教育教育类自考-03372团体心理咨询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设计(全册)
- 自考证据法学讲义(大全)
- 2024年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用于防御的红外反狙击手探测系统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安徽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统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北京市大兴区名校2025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2
- 制造业行业:制造业质量控制与提升方案
- 正常分娩个案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