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_第1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_第2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_第3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_第4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郑和下西洋与明王朝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摘要: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近代航海家的探索活动不同,是明初朝贡贸易制度的一种执行方式。朝贡贸易制度的不科学性和弊端导致了郑和下西洋没有能够像西方地理大发现一样促成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相反由于"禁海"政策和巨大的花销,成为了鸦片战争前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然而,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同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也给我们当代中国外交方面以很大的启示。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朝贡制度海禁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一、明朝以前中国的航海与海路贸易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竹筏、"腰舟"等渡水工具。在春秋之前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早期中国人顺着洋流跨海远航的历史证据。并且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通过观察星宿来确定方向的导航技术,并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指南针"司南"。到了西汉汉武帝执政初年,经过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汉朝从秦末战争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并达到了"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史记》平淮书·第八的地步。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朝开始了对外贸易活动,陆上丝绸之路建立。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色商品源源不断运往罗马帝国〔旧称大秦,得到罗马人的热捧。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仍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贸易被藩商主导。然而陆上丝绸之路却由于政治、战争等原因频频受阻。而海上运输在当时背景下更为稳定,运输量大且成本低,不少商人开始寻求从海路到达西域,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丝、麻、茶、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同时,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海路贸易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宋元时期造船业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出使高丽的"神舟"长度达16.87丈,可载重1000吨,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XX:XX大学出版社,1991其规模已十分接近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发达的造船业,加上从阿拉伯引入的先进导航技术,使得宋元时期中国海商航海范围也前所未有的广。元代末年的《岛夷志略》,涉及的海外地名达200多个,其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作者"皆身以游览,耳目所亲见"《史记》平淮书·第八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XX:XX大学出版社,1991汪大渊岛夷志略:后序[M]苏继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天下郡国利病书·交趾西南夷五六》宋元XX对外贸易发展及原因初探[J]王侠流通经济2012.9二、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和朝贡体系明朝对外政治体系采取的是朝贡体系,事实上,朝贡体系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存在。早在汉武帝时期,周边各小国就已经开始派遣使者来朝廷朝贡。即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国力不及汉朝,仍对于朝贡体系非常热衷。宋元时期皇帝依旧沿袭朝贡体系。而此时,朝贡体系的弊端已经显露。各国来华朝贡,也是仅仅满足了皇帝君临天下的虚荣心,并不是通常商业上的等价交换。实际上随着朝贡规模的扩大,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是有损害的。朝廷通过朝贡贸易的收益是对部分朝贡产品征收税收,而却要支出朝廷赏赐、招待等等费用,且水陆转运也要由朝廷办理,劳民伤财。无节制的发展朝贡贸易,朝廷常常是入不敷出。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时经济凋敝,此现象引起了明太祖的警觉,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很注意经济民生。同时,由于改朝换代战争初歇,政治局势不稳定,海外反明势力还有很多,他认为出海贸易有"里通外国"之嫌,对于朝贡贸易采取了抵制的态度,对外国朝贡的次数和携带货物数量都有严格的控制。同时,朱元璋还禁止民间使用朝贡货物,从需求上抑制朝贡贸易。然而对于以海为家的东南沿海居民来说,仅凭一纸诏令就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出现了大量犯禁下海的现象,有的成为海贼威胁边境安定。对此更加深了朱元璋对抑制海路贸易的决心,以至于实行了"片板不得入海"的禁海政策,并加强了沿海防务,严密监视沿海居民,最终使得国内外贸易大减。然而当时的中国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恢复改朝换代一系列战争后的经济状况,经济民生也得到了恢复。明成祖继位时,明朝经济已经充分恢复了,沿海防务也基本安定。明成祖改变了朱元璋时期的全面禁海政策,恢复了朝贡体系。但是与宋元时期以及之前不同的是,明成祖的朝贡体系目的并非发展贸易,而是营造万邦来朝的盛况以凸显其功绩和皇位的合法性。同时仍旧严禁私人海上贸易,以图让朝廷独享贸易之利,是一种不允许私人参与的官方垄断贸易。在恢复朝贡方面,明成祖即位后便遣使召各国来朝,目的是通过朝贡贸易拉拢外国以使其承认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以便压制民间对其皇位的非议,另外营造盛况以彰其治世之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明成祖的朝贡体系采取了"协和万邦,恩泽广被"以及"厚往薄来"的政策<清><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在民间贸易方面,明成祖仍保持了朱元璋时期的禁海政策,甚至打击力度更大。永乐二年他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人"。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将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清>张廷玉明史:卷125[M]北京:中华书局,1974公元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界说法不一,然而不论其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肯定是有其政治目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海禁"政策的结束。同明朝所有的朝贡贸易一样,郑和下西洋也是朝廷垄断的,不许民间参与的。区别是之前的朝贡都是藩国使团来华,而郑和下西洋则是朝廷自己走出去。政治目的是促使这次远航的原因,而非经济目的。从经济角度来讲,不论是船队规模方面还是贸易本身,这几次下西洋绝对是亏损的。事实上,在明廷"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政策下,本来就没有考虑经济利益。三、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1、郑和自己在总结自己的航海经历时说明了这次航行的目的:"皇明统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海外诸藩,实为遐壤,皆奉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所以宣德化而怀柔远人也"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可见,郑和下西洋首要目的是彰显明成祖"超三代而轶汉唐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2、明朝"海禁"政策引起沿海百姓不满,不少人违反禁令,铤而走险,武装走私,成为"海贼"。同时前元以及陈友谅、张士诚的余党与其勾结,也在海外频繁进行反明活动。这些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纠岛为寇",时不时上大陆骚扰劫掠,并"私自下藩,交通外国",仅靠沿海防务很难剿除,给明朝沿海地区安定造成了巨大威胁。XX人陈祖义洪武年间因犯事,全家出逃到南洋马六甲为盗,占据重要航道,劫掠一切过往船只。甚至劫掠明朝使团与藩国朝贡船只,"梗我声教"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3、在郑和下西洋以前,明朝在与周边藩国的外交中遇到危机。明朝与锡兰〔今斯里兰卡、爪哇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外交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中国有一队佛教徒来到锡兰奉香火,为锡兰国王虐待。爪哇在元朝时受到过元将侵略,两国关系恶化。明朝初期也没有转好,爪哇与三佛齐交战,三佛齐势弱,向明朝遣使求援,洪武十二年明遣使"赐三佛齐王印绶",结果"爪哇闻天朝封为国王……则大怒",明使者被"诱而杀之"。<清>张廷玉明史:爪哇转[M]北京:中华书局,1974甚至永乐四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船员被杀死170余人<清>张廷玉明史:三佛齐转[M]北京:中华书局,1974。同时,部分藩国与华人海商勾结进行走私活动,违抗明朝海禁禁令。这一系列事件使得明王朝感到自己周边藩国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明成祖"怒王之暴行,欲重振已坠之国威,故遣和率舟师远征也"<清>张廷玉明史:爪哇转[M]北京:中华书局,1974<清>张廷玉明史:三佛齐转[M]北京:中华书局,1974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明太宗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4.对于已经滞留在国外的华人,前面说过明成祖一方面下诏要求他们"俾复祖业,永为良民"对他们进行招抚,同时派遣水军对国家周边海外流民进行搜查,一些流民被抓获,明成祖对这些被抓获的流民"悉宥其罪",吸引了更多流民回国;另一方面,明成祖通过与东南亚藩国进行外交方式,要求他们不要收纳华人流民入境,并遣返滞留本国的华人流民。我们可以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招抚滞留在外国的华人流民,并对那些不接受招抚的予以军事打击,陈祖义之死就是一个例证。这也是明成祖保证其"海禁"政策得到执行的一个重要手段。5.综上所述,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不论是彰显政绩树立大国地位,处理与藩国的外交问题,还是打击海盗、走私及海外反明势力,亦或是招抚海外华人流民,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朝贡贸易制度能够顺利进行。所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坚决执行朝贡贸易制度的表现,而郑和则是这一维护制度的执行者。四、朝贡制度的本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朝贡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宗属关系的制度。不论是中世纪的西方还是日本,宗属关系都是通过附庸向宗主无偿进贡和觐见来实现的。无偿进贡是宗主对附庸物质上的索取,而觐见则体现了双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国际上,宗主国也是能够全面代表附属国进行外交的,附属国没有实际的国际地位。朝贡制度则与其截然不同。首先,其他的宗属关系大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或武力征服与威慑之上的,附属方往往是被迫执行这种宗属关系的。在郑和下西洋中,尽管也有炫耀军力、武力威慑的成分在内,但是郑和并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或提出主权要求,更多的是"宣德化而怀柔远人",试图以施与恩惠的方式来获得他们对于中国宗主国地位的承认。其次,朝贡制度下的贸易是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获利的一方是周边藩国而作为宗主国的中国是受到经济损失的,这与其他的进贡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似乎还是明成祖为了通过恩惠的方式得到承认。对于藩国来说,所谓的"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贡"了,更多的成了一种获利的方式。再次,朝贡制度下藩国领袖与明朝皇帝并没有实际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藩国只需派遣使者进行朝贡即可,而无需国家领袖亲自觐见。明朝皇帝对于藩国领袖并没有人身上的控制能力。另外,尽管郑和下西洋期间确实干涉过藩国的政治事务,但是明王朝没有向其他宗属关系那样对其国家事务全面干预,也没有在外交中全权代表藩属国。可见,明王朝与周边藩国的朝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紧密的宗属关系,或者说只是明王朝的一厢情愿。藩国愿意进行朝贡贸易也不会是迫不得已,而是有利可图,也有部分藩国是为了得到明王朝的支持以维护自己在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利益。明朝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愿与藩国发生冲突,也不愿以武力形式确立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朱元璋说:"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明太祖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太祖实录[Z]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五、朝贡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朝贡贸易是以违反贸易规则的利诱,来吸引海外藩国向中国臣服的手段,以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利益。这种贸易给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贸易本身的损失,还有藩国使者在中国的招待费用及花销,都得由明朝政府承担。为了维护朝贡贸易制度所进行的郑和下西洋,从其舰船规模、数量、船员人数来看更是花销巨大。而郑和下西洋本身并无法给明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因为没有郑和下西洋前曾调查过所到地区供需情况的记载,可知郑和船队根本就不是贸易船队。从经济角度来说,明王朝只看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利益而忽视了经济利益,郑和下西洋是亏损的,而且是巨大的亏损。这种巨大的亏损贸易被延续了30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拖垮了明王朝的经济。自郑和之后,明王朝再也无力进行类似的航海活动,因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的古代的航海事业也就此终结,使得中国错失了近代化的机遇。另外,由于不等价交换能够使藩国获得暴利,藩国无不想扩大与明朝的朝贡贸易。而明朝迫于经济压力,也不得不试图以各种方式减少损失,使得藩国的获利缩水,朝贡积极性降低,朝贡贸易减少,走私贸易随之抬头。可以说,朝贡贸易制度的政治目的也没有很好的实现。郑和下西洋是执行了明成祖所期望的朝贡贸易,但是由于朝贡贸易本身的不科学性,违反了经济规律,是难以有效执行下去的。朝贡贸易和常年的"海禁"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郑和下西洋花销巨大收益甚微,加剧了经济压力。最终明王朝无力再担负这样的航海活动而宣告终止。对于民间贸易的压制和禁海也使得中国封闭自守,错失了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的机会,使得中国这个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开始逐渐落伍。六、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尽管郑和下西洋带有过多朝贡贸易制度的弊端在里面,在经济上是消极的,但是其正面成就还是不可忽视的。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传统友谊,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和平。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除隋、元两朝外没有对东南亚及非洲各国进行过侵略。明朝也是秉承了朱元璋"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的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诸国的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等方式增进了双方的友谊。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主动走出去的朝贡贸易,同时还打击了海盗、处理了藩国国内动乱、调解了各个藩国之间的冲突,对亚非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广泛好评。很多东南亚地区还留有纪念郑和功绩的三宝庙。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互相了解。尽管中国很早就与亚非国家有过接触,但是由于隔海相望,路途遥远,互相的了解并不充分。郑和下西洋期间,曾详细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还发现了不少未知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向当地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3.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本着"天下XX"和"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郑和在下西洋途中,严格遵循了朱棣"朕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或怠。抚辑内外,悉俾生遂,夙夜兢惕,惟恐弗逮。恒遣使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记》的要求,在海外宣传中国文教,并将中国的历法、封建礼教、文化思想传播到了亚非各国。在促使藩国承认中国地位的时候,也促进了亚非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化被发扬光大《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记》七、郑和下西洋对我国现代外交事业的启示1.中国与亚非诸国有着传统的友谊,在今天我们仍必须继续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主持正义,维护和平,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当中的声誉与地位。2.外交不能以任意一方的损失作为代价,否则就是不成功的外交,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不论是明朝时期的朝贡制度还是清末的屈辱外交,都是不符合现代外交原则的。现代外交应该本着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的同时,对于其他国家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予以坚决拒绝。3.经济贸易是维持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合理的贸易。重视和支持贸易活动,决不能闭关自守,自绝于世界发展的大潮。4.文化传播的影响最为深远持久,因此必须积极落实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