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与民族语言》案例_第1页
《旋律与民族语言》案例_第2页
《旋律与民族语言》案例_第3页
《旋律与民族语言》案例_第4页
《旋律与民族语言》案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旋律与民族语言》教学案例课时:第一课时时间:45分钟教具:录音机、五线谱黑板、钢琴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民歌、中国曲艺、中国戏曲的欣赏,了解中国的民族语言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学唱一段京剧片断《甘洒热血写春秋》,让学生亲身体会民族语言与旋律的关系。整节课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与讨论,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与“学”的交流。教学难点: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生了解的少,课以教师的范唱、录音资料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唱段谱例的同时,注意结合方言进行讲解,讲课语言通俗易懂。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提问: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籍贯是哪里?学生回答。提问:那么你们会讲这些地方的方言吗?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或模仿。温州民歌《李有松》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的语言丰富多样,所以中国的音乐也是各具民族特点。其中中国民歌就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温州民歌《李有松》。1.这首民歌共四十秒钟,十八个小节,结构短小。老师给学生几分钟,大家可以讨论或者自己试唱一下,感觉这首民歌用上海方言来演唱好还是用普通话来演唱好呢?学生: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更加贴切。教师:温州属于江浙一带,上海也属于江浙一带,所以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显得更有民族韵味。2.作品通过一字一音绕口令式的念唱性旋律,生动地再现了“李有松”这样一个封建家长的形象。3.问:你们听了这首民歌感到歌唱家在演唱的声音方面如何?学生:歌唱家演唱的声音高亢、嘹亮。教师:这是中国民歌的一种――山歌的特点之一。而我们中国的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东北民歌《看秧歌》领略了江南民歌的韵味之后,我们一同到东北参加秧歌会,同学们边欣赏边注意歌词的内容。学生:讲讲听到的内容。教师:秧歌会,是北方春节民间的一种特有场景,这首民歌惟妙惟肖地刻化了一个农家姑娘赴约会时的心理活动以及秧歌会的热闹场面。分析音乐旋律的走向与语言的四声之间规律的关系。(学生分析与老师分析相结合)见谱例: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P18“月”“里”“外”等结论:旋律的走向与民族语言读音的规律是相符的。3.《看秧歌》这首民歌宣叙性歌调带有东北“二人转”的风格,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性。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开头讨论方言时,有同学模仿过苏州的方言。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弹词开篇:是指独立的小唱段。“二人转”与“苏州弹词”都是属于中国的曲艺种类。体会“报”、“曾”、“雨”三个字的心情,以及装饰音的运用,显示了苏州弹词的特有的行腔。而开头“我失骄扬,君失柳”一下子把人带入了一种生离死别的悲剧气氛。见谱例: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P19“人”“曾”“盆”等结论:音乐的旋律不但与民族语言的读音相符合,还能够根据语言的内容从音乐上对作品进行气氛的渲染。游戏让学生猜猜中国的戏曲剧种?(通过老师的范唱)1.《刘大哥》―――河南豫剧2.《昨夜情》―――上海沪剧3.《小九妹》―――浙江越剧京剧《血债要用血来还》学生动手解决两个问题:①找出谱例中旋律与读音相符合的字?“闹”、“潮”。②找出谱例中能充分体现京剧唱腔韵味的字?“娘”。最后,我们师生共同来学唱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通过学生自己来演唱并体会“秋”字的京剧拖腔,“庆”字的读音与旋律相符合。从而再次论证旋律与民族语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与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中国的曲艺、民歌、戏曲等,也学了几句方言。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有许多,今天不能一一展开了。但是无论哪一种音乐的旋律都与自己民族的语言相辅相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中国拥有如此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感到骄傲与自豪。教学反思:在这节音乐课的教学中,我感到新课的导入显得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气氛,以及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的程度。作为教师踏上讲台都有体会,学生的投入与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与讲课的效果。不是有一句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的导入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是一名青年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多多思考,把每节新课的导入都设计的更有新意。方言与民歌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方音字的声、韵,也就显示了各地民歌的声乐特色。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押韵形式:民歌是用方言来押韵的,演唱时不用方言,有时韵脚会很不协调,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陕北方言中“鞋”音“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的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2、方言调值:方言的调值,对于地方音乐的声腔音调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腔随字走”。这种现象使得民歌的演唱显得丰富多彩。色彩绚丽。民歌感人的魅力,往往正是潜藏在这些方言特色之中。

3、地方土语:方言土语的运用,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