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_第1页
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_第2页
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_第3页
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_第4页
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年月日篇二: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5.9★新课标要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教学难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教学方法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下发预习提纲,重点复习下面的三个问题:1、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达式。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0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EA=1122mvA?mghA,EB=mvB?mghB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1122mvA?mghA=mvB?mghB22121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22EA二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12mvA?mgh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2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2、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图2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i,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s根据公式?,t=2X0.02s(纸带t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i,v2,v3,…….例如:量出0〜2点间距离si,则在这段时s间里的平均速度1?1,这就是点1t图2处的瞬时速度v1。依次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2,v3,??。3、如何确定重物下落的高度?图2中h1,h2,h3,??分别为纸带从0点下落的高度。根据以上数值可以计算出任意点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的各项任务及实验仪器。复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方法。(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在学生开始做实验之前,老师应强调如下几个问题:1、 该实验中选取被打点纸带应注意两点:一是第一点0为计时起点,O点的速度应为零。怎样判别呢?2、 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3、 在架设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4、 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为什么?5、 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两年2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课余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完成如下思考题: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数值。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3所示,其中A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s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 。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 。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 号和第 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V、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4所示,0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B、C、D,各计数点到O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2,若重锤质量为lkg。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B,重锤的动能EkB=J。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量为J。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篇三:必修2nbspnbsp5.9nbspnbsp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5.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 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 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教学难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误差分析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下发预习提纲,重点复习下面的三个问题:1、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实验中的具体表达式。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0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EA=1122mvA?mghA,EB=mvB?mghB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1122mvA?mghA=mvB?mghB22121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22EA二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0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12mvA?mgh 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2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2、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图2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0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1,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s根据公式?,t=2X0.02s(纸带t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例如:量出0〜2点间距离si,则在这段时s间里的平均速度1?1,这就是点1t图2处的瞬时速度v1。依次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2,v3,??。3、如何确定重物下落的高度?图2中h1,h2,h3,??分别为纸带从0点下落的高度。根据以上数值可以计算出任意点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的各项任务及实验仪器。复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掌握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方法。(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在学生开始做实验之前,老师应强调如下几个问题:1、 该实验中选取被打点纸带应注意两点:一是第一点0为计时起点,0点的速度应为零。怎样判别呢?2、 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3、 在架设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4、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为什么?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 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两年2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s.2、 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的质量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 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 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 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课余作业2、完成如下思考题:(1)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数值。(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3所示,其中A点为打下的第一个点,0、1、2??为连续的计数点。现测得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s6,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打点时间间隔均为T。根据纸带测量出的距离及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求出此实验过程中重锤下落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表达式为 。在打第5号计数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打下第 号和第 号计数点之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4)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V、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4所示,0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选取的计数点为A、B、C、D,各计数点到O点的长度已在图上标出,单位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2,若重锤质量为lkg。①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B=J。②从开始下落算起,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小量为J。③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从静止开始到打出B点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是。[参考答案:(1)不必要的器材有: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重锤、刻度尺。(2)通过原点的直线、g.(3)(s6+s5+s4-s3-s2-sl)/9T2,(s5+s6)/2T,1、5.(4)①1.175,0.69,0.69②0.69,③机械能守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写信的格式--范文敬爱的老师:您好!老师,我一直想对你说一个秘密,可惜 。那是去年的一天 (信的内容必须写一件事,要有起因和经过、结果。)(用文稿纸写...教师读书随笔三篇个人自学读书笔记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我们是教师,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民的活力...爱与被爱爱与被爱人的一生爱与被爱,爱一个人真心真意的付出一生,谁给予了爱,爱让被爱害,谁对谁错,前几天我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至今想起那件事仍然会觉得不可思议,不仅仅是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