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的特点,针灸推拿论文_第1页
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的特点,针灸推拿论文_第2页
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的特点,针灸推拿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的特点,针灸推拿论文新安医学,即新安地区〔原徽州一府六邑〕历代所出的医家医籍,肇自东晋,成于北宋,下至清末。新安医学以历史悠久、医家诸多、医着宏富着称于世。对国内外中医学之发展起过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对后世医家医着产生了深入的影响。新安地处东南山越,气候潮湿;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富有和安定,新安地域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起北方地区,富人多、老人多。因而新安医学很早对痹病就有牵涉,一直以来对痹病的研究络绎不绝,众多新安名家医案中有较多痹病医案的记载,且多为验案。但当前都散在分布,没有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新安医籍治疗痹病之多,验案之众,如能充分挖掘利用,对于当代临床痹病的治疗无疑是一项重大奉献。新安医学不是单一的学术流派,其针灸学术观点也非师出同门。由于遭到新安文化尊师重教的影响,其学术思想既崇尚经典,具有类似的共性,又兼收并蓄,在针灸治痹理论的阐发、临床辨证、穴位选取、手法应用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使用针灸治疗痹病,首先要认识痹病的致病原因,根据其表现的症候,作出明确的诊断,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处方,进而到达预期的疗效。(素问痹论〕所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是讲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按三气之偏胜,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这仅仅是举出致发痹病的主要因素为风、寒、湿三邪。但由于风、寒、湿袭入人体部位有深浅的不同,所以有骨痹、肌痹、脉痹、筋痹、皮痹之分;及其传入内脏,又有五脏之痹。因而,研究痹病的成因,分析痹病的症候,把握痹病传变的规律,是治疗上的主要关键。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病的基本病机。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痹病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者,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二者,病久使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缺乏证候;再者,痹病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病邪日久深切进入,则生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讲明风寒之邪,始客于皮肤,可发汗以解之,失治则邪气袭入经络肌肉,而为痹症或不仁、肿痛,此时可用烫熨刺灸之法以驱去其病邪,再失治则侵入内脏而为肺、肝等诸痹矣。除此病机之外,还当参以望诊和脉诊,以便愈加明确诊断,指导针灸治疗,提高疗效。新安医家针灸治痹各有所长。王国瑞、吴昆皆提倡使用透刺法,一针多穴;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列举出大量治痹歌诀,将穴位和其主治作用以诗歌形式表示出出来,便于颂记;吴昆(针方六集〕阐述了治痹使用针具很有讲究,同时强调多穴合用,以达最佳疗效,华而不实也不乏分经脉具体讲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提倡针药兼用,灸炳为先;吴谦(医宗金鉴〕强调治痹不可一味行刺法或灸法,当根据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而存在刺灸方式方法的差异概括而论,新安医家针灸治痹有下面几方面特点:1法宗(内〕(难〕,尊而不泥(黄帝内经〕既是一部中医经典着作,更是标志着针灸系统理论的构成。新安医家在针灸治痹方面,都宗(内经〕(难经〕,很多新安医家的着作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难经〕的原文。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指出:(素〕(难〕所论,刺法之正也。他在(针灸问对〕中大量引用了(内经〕中的原文进行阐述,介绍了针灸治痹针具选择、周痹与众痹的区别、针前必明十二经络之本末、针家须察色等等。虽尊(内经〕(难经〕,但师古而不泥古,书中直接讲道:此上古之书,传写已久,华而不实多有缺误。吴昆以为针灸欲精其道,须时时探究(灵枢〕(素问〕。其所着(针方六集〕集古代针灸之大成,理论深邃,内容丰富。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输理论,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将其演绎成五门针方学讲,具体表现出了尊古不泥古的思想。吴亦鼎在(神灸经纶〕的引言中也指出:(灵枢〕为针灸之宗本。摘其相关内容,据为引用,并熔历代灸法精华要髓于一炉,将灸法运用于痹病的治疗,提出了病有万变,治亦有万变的思想。2灵敏取针,各施其长吴昆治痹对针具的选择相当严谨,他以为用各种针具进行针刺时所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毫针,长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令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去痛痹在络也。故曰:病痹气,补而去之者,取之毫针长针,长七寸,身薄而锋其末。取虚风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邪远痹者。故曰:病在中者取之长针。〔(针方六集卷三灵枢九针〕〕他引用(内经〕中毫针和长针为例,讲明了根据病性病位病机,选择不同的针具进行针刺治疗,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汪机(针灸问对〕中,也具体分述了镵针、鍉针、锋针、铍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的形态,用于治疗痹症时的用法。文中指出:调阴阳,去暴痹,宜利员针;刺治经络中痹痛,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节腠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之间,宜大针,此谓各有所宜也。后来他又强调:九针各不同形,长短锋颖不等,或补或泻,宜随其疗而用之也。可见,汪机对针具的选择,也很慎重。3取穴精当,对症施针王国瑞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提出透刺法治痹,透刺法是指针刺入某个穴位之后,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同一根针作用于2个或2个以上的多个穴位,进而到达治疗某个疾病效果的针刺方式方法。(玉龙歌〕中记载了鹤膝风的筋骨间横透针法。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五穴玉龙歌膝风〕曰:红肿名为鹤膝风,阳陵二穴便宜攻,阴陵亦是通神穴,针到方知有俊功。生动地讲明了治疗鹤膝风时,透刺阴陵穴和阳陵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吴昆在(针方六集〕中提到关于治疗痹病的穴位很多,有外关、后溪、照海、天宗、太渊等。吴氏以为,不同的病位或病因病机引起的痹病,要取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手阳明大肠二十八穴第二十六〕中提出,三里二穴,不可轻灸。治霍乱遗矢,失音,痿痹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僻五里二穴,主风劳惊慌恐惧,吐血咳嗽,风寒臂痛,瘰疬寒热,嗜卧,心下胀满,上气身黄.又如临泣二穴,主肩、胁、腰、膝、外踝节痛,不能转侧,枕骨合颅痛,胸中满,缺盆、腋下马刀疮疡周痹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疟四肢肿满阳关二穴,禁灸。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中渎二穴,主风寒客于分肉间,攻痛上下,筋痹不仁;环跳二穴,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三〕〕疼痛取局部经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风寒湿热等邪气无所依附,痹痛进而随之缓解。在取穴精当的前提下,针灸治痹的疗效也就愈加显着。他在临床针灸治疗时,讲究取穴体位,取穴少而精,也选用透刺法,一针两穴。在(针方六集〕中,聚集了12对透穴,分别为阴陵泉透阳陵泉、膝关透膝眼、风池透风府、颊车透地仓、头维透悬颅、攒竹透鱼腰、昆仑透太溪、支沟透间使、外关透内关、液门透阳池、列缺透太渊、光明透蠡沟。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卷八十五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中提到:阳陵泉治痹偏风,兼治霍乱转筋疼,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脚气痛痹风,若逢穴处生疮疖,讲与医人莫用功。讲明吴谦治痹选取穴位时,是根据特定穴的主要治疗作用为原则的,同时,也具体表现出出他对某个穴位有很深切进入的研究,认识到主治作用以外,还能多有发挥。4辨证施治,穴位配合针灸治痹,单靠某一个穴可能无法到达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几个甚至多个进行配合治疗。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脚肿〕有云:脚跟红肿草鞋风,宜向昆仑穴上攻。再取太溪共申脉,此针三穴病一样。讲的是治疗草鞋风时,宜取昆仑、太溪、申脉三穴相配合。吴昆于(针方六集卷之二八法主治三〕中提出外关二穴主治二十七证,必取临泣二穴配合:肢节疼痛,臂膊冷痛,鼻衄,手足发热,眉棱中痛,指节痛不能屈伸,手足疼痛,产后恶风,伤寒自汗,头风,四肢不遂,筋骨疼痛,迎风泪出,赤目疼痛,腰背肿痛,眼肿,伤寒表热,手足麻痛无力,破伤风,手臂痛后溪二穴主治二十四证,必取申脉二穴配合:手足挛急,急足颤掉项背强痛,筋骨痛腰膝腿痛,手麻木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七证,必取列缺二穴配合.痹病细分,又可分为风、寒、湿、热4种痹型。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养血,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阳陵泉、足三里健脾利湿;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泄热疏风、利气消肿。根据不同的痹型选择不同的穴位配合,有所针对的进行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5常用阿是,适当用针吴昆针灸治痹很注重阿是穴的应用。阿是穴即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响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不定穴,但随痛处用针,即天应穴。要看筋骨,卧针泻之,止刺出血无妨,灸宜少。〔(兼罗集浑身疼痛六十六〕〕即所谓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细详。有筋有骨须浅刺,有艾临时要度量.当代针灸治疗痹病选取的主穴即阿是穴,结合循经和辨证取穴,配合局部经穴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思想影响的。6针药同理,并补兼施针灸与药物同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新安医家则打破这一局限,以为针药当互补使用。徐春甫在治痹方面,主张兼通针灸和药物。他在(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的治疗中,罗列了通治风证诸剂发表诸剂攻里诸剂等,还涵盖了养生导引法和针灸之法。力求全面把握医疗技术,并详细述讲了针与灸诸种手法及其临证应用。吴昆在(针方六集旁通集〕中系统地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他指出药物有气有味,有厚有薄,有升有降;而针刺有浮有沉,有疾有徐,有动有静,有进有退,此异途而同理.这对临床合理施针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药兼施提高了临床疗效,仍遭到今人的推崇和使用。7刺灸并用,各有特色新安医家针灸学术观点非师出同门,但其精华真髓是统一的。在选用刺灸法方面,也有特色所在。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以为治疗痹病针出血无妨,可少灸,针刺合谷穴,虚补实泻,以痛为邪实,以麻为正虚吴亦鼎(神灸经纶〕以为腿膝冷痹,鹤膝风,灸阳陵泉、环跳、风市,凡人肩臂冷痛者须灸肩髃二穴,方免此患。盖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