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1915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国内学者一般把北方魏晋十六国墓葬划分为中原、西北、东北三个区。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及其邻近的中原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其主要特点是,以砖室墓为主要形式,土洞墓次之;较大型的砖室墓有斜坡墓道,并在墓道两侧壁留出递减的台阶,甬道间安置石门;随葬器物中以陶制的牛车、武士俑、镇墓兽、长方形果榼、绛釉小罐,“位至三公"铭文的双夔纹铜镜等最具特色.魏晋都城洛阳,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一地区的埋葬制度和习俗,往往给其他地区的墓制以较大的影响。其中有明确纪年或已知身份的计有:洛阳16工区曹魏正始八年(247)墓,西晋太康八年(287)墓,元康九年(299)贾后乳母徐美人墓,永宁二年(302)士孙氏墓,以及北京发现的西晋永嘉元年(307)王浚妻华芳墓,山东诸城发现的西晋太康六年墓。本地区虽然没有发现十六国纪年墓,但在西安收集到一件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制作的金错泥筩。根据随葬器物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十六国时期墓的至少有西安草厂坡墓、安阳孝民屯154号墓等多座。探寻西晋帝陵是本地区的一项重要考古工作。据《晋书》记载,仅知司马氏三代都葬在洛阳故城东的首阳山,而且都是依山为陵,勘查不易。考古工作者利用本世纪初出上的左棻、荀岳两墓志,根据志文所载的晋陵方位进行核查钻探,结果在左荀二墓志出土地点的附近,各探出一组排列有序的墓群。其中一组在峻阳儿地,共二十三座:另一组在枕头山前,共五座。考古工乍者发掘了两组中的大墓各一座,初步确定枕头山前墓地应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墓地,峻阳儿地应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墓地。这两座已发掘的大墓,有可能就是崇阳陵和峻阳凌④。由于两墓早年被盗,没有留下直接的物证,目前尚不能确定。但这项工作已为解决西晋陵问题迈开了第一步.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绝大多数发现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吐鲁番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地面上常见平面方形的坟院式茔域,坟院内的墓葬作斜行排列或横行排列,有覆斗形或馒头形的坟丘为标志.墓葬以砖室墓和土洞墓为主。较大型的墓,墓门上砌有门楼或照墙,有的高达10多米,上砌仿木构的斗拱、门阙,并嵌彩绘或雕刻的小砖。墓室内绘壁画或小砖画。随葬陶器上多施刻划的水波纹,有较多木制明器。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等地的随葬器物,以带有纪年的镇墓陶瓶和衣物最具特色。本地区有明确纪年或可知身份的墓葬很多。粗略统计,发现于嘉峪关新城的有曹魏甘露二年(257)段清墓,武乡亭侯墓(M9)墓、前凉升平十三年(369)墓、后凉麟加(嘉)八年(396)墓、北凉玄始十年(421)墓:发现于武威的有魏青龙四年(236)墓、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墓:发现于陇东崇信于家湾的有前赵光初二年(319)墓;发现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的有西晋泰始九年(273)墓,前秦建元二十年(3s4)墓、建元二十二年墓;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墓、升平十一年(367)墓;西凉建初十四年(405)墓;北凉义和二年(432)墓、义和三年墓,缘禾五年(436)墓、缘禾六年墓;以及青海大通发现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墓,等等。已发现的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数以万计,目前已发掘500多座。这批墓葬分土洞墓和砖室墓两种,以土洞墓居多。都有斜坡墓道,有的墓道还有过洞、天井,有的砖室墓照墙为仿木结构建筑,也有在土洞墓的墓门上镶嵌土坯以构筑门相的。不论是土洞墓还是砖室墓,都由墓道(包括过洞、天井)、甬道、墓室(包括耳室、龛)组成。墓内彩绘壁画是河西魏晋十六国墓的一个特点.壁画有大幅和小幅之分。大幅壁画是在几块砖面上用筛过的黄土掺合胶性物抹平作底,后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继而用石黄、白、朱、赭石、粉黄、灰浅赭色施彩。小幅壁画基本上是一砖一画,作图程序与大幅壁画相同,只是用色较单纯,一般以墨、赭石和朱为主。河西发现的壁画墓,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和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壁画为代表。新城发现六座壁画墓,共保存壁画600多幅,内容取材于当时社会生活,以农桑、牲畜、酿造、出行、宴乐、狩猎、庖厨、生活用具、兵屯、营垒、坞壁、穹庐和建筑装饰图案为主要题材,借以炫耀墓主人生前的燕居行乐情景。丁家闸壁画墓(M5)的墓主似为西凉的王侯或三公,墓中着重描绘道家神话传说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境界,东王公、西王母、神兽、圣贤人物。壁画布满前室四壁,顶部绘复瓣莲花藻井,以土红色宽线为栏界,气势雄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长画卷。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十六国时期流行带斜坡墓道或竖井墓道的土洞墓.墓室平面近方形,顶部四角攒尖或覆斗式.洞内仅可容木棺,洞口用土坯或石头封闭。尸体用麻布缠裹,苇绳捆扎,因气候干燥,常形成千尸。死者大多是汉魏以来屯戍西域的汉人后裔,埋葬制度与中原相似.墓中随葬各种染织品、绢纸制品、陶木器、俪、钱币和金属饰品。绢纸制品中常发现墨书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当时的官私文书,被学者称为“吐鲁番文书’.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集中发现于辽宁省,尤以辽阳、朝阳发现为多.普遍以石板、石块砌筑墓室,砖室墓少见。较大型的石室墓,墓内常见彩绘壁画.随葬器物中以腹部穿孔的陶瓶、把怀、炭炉以及马具、金花冠和各种金饰品最具地方特色。其中有明确纪年或可知墓主身份的有辽阳三道壕太康二年(281)墓,□令支令张君夫妇墓,朝阳后燕建兴十年(395)昌黎太守崔■墓,北票北燕太平七年(415)范阳公大将军大司马冯索弗墓等。东北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变化较大。一般地说,曹魏时期,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墓葬形制基本上沿袭东汉的多室墓制.魏末至西晋,辽东统一于中原,墓葬形制与中原渐趋一致。流行于中原的釉陶小壶、“位至三公”铜镜,以及南方的青瓷虎子,都可以在东北晋墓中发现。十六国时期,东北一带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等政权,统治者为鲜卑慕容部或鲜卑化的汉族冯氏。这时鲜卑文化占居主要地位,但汉文化仍有很大影响。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墓葬中都得到反映。其中最具典型的是北燕开国主冯跋之弟冯素弗夫妇墓。冯氏夫妇同坟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墓,东西向。椁内殉犬。木棺前端高宽后尾低窄.冯氏头戴顶插步摇的金冠饰,明显属于鲜卑习俗。但石椁内置柏木画棺,椁内壁施彩绘,椁顶画天象图,四壁画墓主人家居出行场面.画棺绘羽人、屋宇、云气等图象,则承袭东汉大墓的特点.随葬器物同样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系统。冯妻墓早年被盗,遗物不多。冯氏墓随葬陶器、铜容器、漆器等470多件。其中的铁制工具、兵器和甲胄,以及铁马衔、木芯鎏金铜马镫等成套马具,还有镂孔高圈足铜鍑,提梁铜罐等炊煮器,都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但是,表示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各种仪仗用的鎏金铜工具和铁质车器、漆案等食具和用具,以及文具、舆服杂用等,则又显示着传统的汉文化特征。此外,墓中还有东罗马制作的玻璃器和印有佛像的金冠。都是研究北燕的历史社会、思想意识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北朝墓葬北魏初都平城(今大同),后迁洛阳。保存下来的北魏墓亦以大同、洛阳两地为最多。在大同,经考古发掘的有文明太后冯氏的永固陵和分布在大同郊区的二百六十多座北魏早期墓.永固陵永固陵是南北朝最大的墓葬之一,位于大同方山,坟丘呈方形,底边长117~124米,现存高约23米。墓室在坟丘下面,坐北向南,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后两室全长23.5米,用砖20多万块.两室之间有甬道.甬道内设两重石门.以后的北魏皇室墓大都采用这种墓制.永固陵的陵园布局沿袭东汉旧制,在陵南600米处设石殿,号永固堂。现存一长方形基址,有柱础、龟蚨等残迹.又在永固堂南200米处建佛寺,至今仍保存带回廊的塔院遗迹。这种富有佛教色彩的墓寺结合的做法,成为北朝陵墓的一个特点,同时反映了佛教在北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此外,在永固陵东北一里处有孝文帝豫营的陵墓,号万年堂,也是双室墓,但规模较小。早年被盗,已遭到严重破坏。北魏早期墓葬大同郊区的北魏早期墓,以带斜坡墓道的洞室墓为主,墓向大多朝南,砖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微呈弧线形,其上收成四角攒尖顶。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还有不少来自波斯萨珊朝的玻璃碗和鎏金银碗。在这批北朝早期墓中,最重要的是北魏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冀州刺史瑯琊王司马金龙夫妇墓和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封和突墓。司马金龙夫妇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后室、耳室及连接各室的甬道所组成。墓室总长17.5米,墓道长28.1米,全长45。6米。墓砖呈青灰色,砖侧模印“瑯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个字。主室西侧置石雕棺床,上置漆棺。墓葬早年被盗,但仍遗存367件陶俑。陶俑大都是侍从俑、仪仗俑,身披铠甲的步兵俑和骑兵俑。还有与陶俑相配合的驮粮马和大小马匹、骆驼等30多件。此外,有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表和墓志各一方,延兴四年姬辰墓志一方,安插在四个石础上的漆屏风一座.石础雕刻精美.屏风仅存彩画屏板.屏板上彩绘历史人物故事,各有题榜,堪称为罕见的北朝书画和石雕艺术珍品。封和突墓是一座前后室墓。早年被盗,劫余遗物中有五世纪古波斯萨珊朝的鎏金银盘和高足银杯等珍品,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洛阳墓葬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皇帝、王公贵族死后都埋葬在洛阳邙山一带.本世纪初,元魏墓葬遭到严重破坏,仅收集保存的墓志就有二百多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根据当时收集记录的出土地点,进行多次实地勘查。判明洛阳北郊瀍河两边的北邙山域,应是元魏统治集团的一个大墓区。在这个大墓区内,有帝陵、元氏皇室、“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其他内入的“邻诸姓”,以及一些重要降臣的墓葬。据出土墓志推定,孝文帝长陵、孝文后陵、宣武帝景陵,位于这片墓区的西边,今洛阳西北官庄村东地的大小家应是孝文帝长陵及其后陵;大小冢右前方的冢头村东地土冢,应是宣武帝景陵。孝文及其诸世祖子孙中的父子(女)墓葬,采用“父为祖坟,子墓位祖坟的左前方、右前方,或左后方、右后方”四种排列方式.诸世祖子孙墓地中兄弟墓葬的排列顺序则皆自左而右,一字并行。已发掘的洛阳地区北魏墓近百座,其中有元、元怿、元邵、元邵、元睿等皇室墓,以及司马悦(司马金龙之子)、寇猛等大臣墓。这批元魏墓,皆南向,多数为方形单室墓,少数为前后室墓。方形单室墓中,砖室墓居多,土洞墓较少.由斜坡墓道(少数作竖井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呈方形或近方形,四壁稍外弧,一般为穹窿顶,也有作四角攒尖顶的.有的在墓道上方开凿一个或二个天井。前后室墓仅见于元邵、元等皇室墓,墓道上方也开凿一个或二个天井。不论单室或前后室的元魏皇室墓,墓内大多彩绘壁画,随葬品也比较丰富。东魏北齐陵墓东魏北齐陵及皇室墓大多集中在河北磁县滏阳河以南、漳水以北的广阔地带。这里素有“七十二家”、“八十四寨"之称.著名“磁州三高”碑就在这里出土.已发掘的有磁县湾漳北齐大墓(疑为某帝陵)、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和东槐村北齐文昭王高润(高欢之十四子)墓。这三座大墓都是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湾漳大墓总长52米,茹茹公主墓总长近35米,高润墓总长63。1米。甬道上方有砖砌门墙或仿木构的门脸,甬道内及前后两端均砌三堵封门墙(高润墓砌二堵),中后两堵墙之间设石门(茹茹公主墓仅有石门框).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四壁微外弧,顶呈穹窿状。墓室西侧设棺床。墓内绘满彩色壁画。虽然早年多次被盗,遗存仍甚丰富。湾漳北齐大墓的壁画大多剥落,仅墓道壁画保存较好。壁画画面共300余平方米,两壁画面对称,东壁以青龙为先导,随后有53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西壁以白虎为先导,随后亦有53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仪仗队伍的上方是天空,绘有各种神兽、流云、莲花等图象.茹茹公主墓的壁画面积达150平方米.自墓道入口处依次绘青龙、白虎,仪仗行列,镇墓威神及凤鸟、羽人.墓道地面两边绘花卉图案,甬道券顶门墙上绘朱雀及镇墓威神;甬道两壁绘侍卫.墓室四壁以四神及墓主起居为主要题材。布局谨严,人物比例准确,服饰逼真,线条流畅,敷色艳丽。高润墓壁画以北壁保存较好,中部绘墓主,端坐帷帐中,头戴折上巾,身穿直裙便服,两侧各有待从六人,手执华盖、羽旌等物。墓顶可能绘有天象图。这三座墓的壁画,绘画技艺娴熟高超,画面气势宏伟,代表了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陶俑是这三座墓的主要随葬品.湾漳大墓出土1500多件,茹茹公主墓1100多件,高润墓381件,是同期墓中随葬陶俑最多的。陶俑种类很多,均施彩绘,制作精美,形象生动。其中以侍卫俑和侍吏俑占多数.此外,还有伎乐俑、击鼓俑、奴仆俑以及胡俑、萨满巫师俑,等等。为研究北朝的历史社会、舆眼制度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除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以外,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还发现一大批东魏北齐时期的勋臣贵戚世家大族墓。其中墓主身份明确、纪年清楚、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河南安阳北齐骤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粹墓,北齐东徐州刺州和绍隆夫妇墓,安阳北齐文宣帝妃颜氏墓,濮阳北齐车骑将军李云夫妇合葬墓,河北磁县北齐开府仪同三司、怀州刺史尧峻墓,尧母赵郡君墓,赞皇东魏司空李希宗夫妇合葬墓,黄骅北齐青州乐安郡太守常文贵墓,平山北齐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昂夫妇合葬墓,山东高唐东魂济州刺史房悦墓,山西太原北齐右丞相东安王娄叡墓(11),太原扩坡北齐张肃俗(北魏龙骧将军长安侯张子霞之四子)墓(12),寿阳北齐故定州刺史太尉公明阳王库狄回洛墓(13),祈县北齐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韩裔墓(14),以及山东临淄崔氏墓群,济南陈氏墓群,河北临城赵郡李氏墓群,景县封氏墓群,高氏墓群,无极甄氏墓群,河间邢氏墓群,山西闻喜裴氏墓群,等等。这个时期的世家大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根据出土墓志,可以考定各家族的族葬方式。例如磁县尧氏墓群,尧母居南,三子并列在北;临城赵郡李氏墓群,李父居中,其先夫人在南,二子并列在北;赞皇李氏墓群,李父居北,五子并列在南.这两种排列方式,与北魏皇室墓的排列是一致的。东魏北齐沿袭北魏的埋葬习俗,皆单室墓,墓向朝南,但有少数例外.例如,临淄崔氏墓,墓向西北:李希宗等少数殊勋墓为南向的前后室墓.单室墓大多是青砖砌筑,少数是土洞墓,仅临淄崔氏墓为石砌单室墓。单室墓皆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以方形居多,四壁稍稍向外弧出,一般为穹窿顶,少数作四角攒尖顶。砖砌棺床置墓室西壁(或北壁)下。棺床前陈列陶俑及其他随葬品。勋戚大臣的方形单室墓,往往加长墓道,扩大墓室,在甬道内加砌砖墙,设石门,并在甬道上方砖砌门墙或作仿木构的门脸。库狄回洛墓和娄叡墓内均增设帷帐,这可能与他们官阶最高(正一品)有关.东魏北齐的世家大族墓,墓内大都彩绘壁画,随葬成群的陶俑、动物模型和精美的瓷器。有的还有东罗马金币和西方传入的金银器和玻璃器.外戚李希宗、娄叡是世家大族墓中最豪华的两座。李希宗墓是具有前后两室的大墓。这种前后室墓在北朝后期是很少见的。娄叡墓壁画达240多平方米,画面主要是表现墓主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灵魂飞升的虚幻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北朝壁画出现了受南朝风格影响的画面.例如济南东八里洼和临胸冶泉等地发掘的东魏北齐墓,墓中都绘有屏风。屏风内绘“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图像。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并不因政治上的对峙而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北周墓葬北周墓发现较少,年代明确的有咸阳西魏侯义墓、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河西公李贤夫妇墓。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北朝晚期墓的编年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标尺。侯义墓是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绘壁画,损泐严重,仅墓顶星座图尚有残存。墓葬早年被盗,遗存陶俑、漆器等60多件。陶俑种类繁多,有武士、文吏、侍女、胡俑和骑马乐俑等,是一批难得的西魏文物.李贤墓是长斜坡墓道带三个天井的土洞墓.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中都绘有壁画。画面部分残缺,现存23幅,内容约可分为门楼、武士和侍从伎乐三部分.线条古拙粗放,风格写实,着重表现墓主人生前富贵豪华生活,不见东魏北齐流行的升仙思想画面。这批壁画填补了北周绘画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北周建筑、服饰、兵制提供了形象资料。墓中随葬陶俑数百件,色彩鲜艳,塑工精细,神态各异:部分陶俑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反映了这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随同出土的鎏金银壶、金戒指、玻璃碗等波斯萨珊朝工艺制品,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第四节六朝墓葬六朝墓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广西和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也有不少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六朝墓在二千座以上。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地区是六朝都城所在地,发现的六朝墓也最多.由于当时流行族葬制度,又迷信相墓术,所以,发现的六朝墓大多三五成群,分布于土山丘陵的半坡上。砖砌墓室,墓向依山势而定。中小型墓主要是平面呈长方形的平顶叠砌砖墓,或平面呈长方形或凸字形的券顶砖墓。大型墓一般有前后室,四隅券进式顶,或前室四隅券进式顶,后室券顶。少数还带有1-3个侧室。有的还砌出棺床、祭台,在封门砖下,砌有通向墓外的瓦管排水沟。六朝前期(吴、晋)墓的随葬品以陶器、釉陶器为主;六朝后期(南朝)墓,随葬青瓷器明显增多。孙吴帝陵迄今未发现。已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孙吴墓是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朱然墓发现于安徽马鞍山,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后室所组成。前室平面近方形,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平面长方形,双层拱形券顶。墓葬早年被盗,残存遗物140多件,包括漆器、木器、青瓷器、陶器、铜器和大量的铜钱。漆器数量最多,有十多个品种共60多件,器形多数是汉代常见的耳杯、盘、案、盒、壶、樽、奁等。另有漆槅和漆凭几,系三国时出现的新产品。胎质有木胎、篾胎、皮胎等。装饰工艺有鎏金铜扣、描漆、戗金锥刻、犀牛漆,有的还采用雕刻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漆器以人物故事画为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弥补了绘画史上的一段空白。部分漆器的外底部有漆书“蜀郡作牢”字样,表明这批漆器均属蜀郡工官产品,为吴蜀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东晋南渡,陵墓都在建康(南京)。据唐人许嵩《建康实录》记载,东晋十一陵,位于“鸡笼山之阳”的有元、明、成、哀四帝陵,合称西陵;位于“钟山之阳”的有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陵,合称东陵;位于“幕府山之阳”的有穆帝永平陵.另有废帝海西公司马弈废后卒于吴,葬地不详。经考古发掘,结合文献研究,“鸡笼山之阳”即今南京大学北园一带。1972年在南京大学北园发掘的东晋大墓,当即西陵四帝之一。“钟山之阳”即今南京太平门内富贵山一带。1960年在富贵山南麓发现了恭帝陵的玄宫石碣,随后在其附近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学者对这座大墓是哪一个帝陵存在争议,但一致认为不出东陵后三陵之一。“幕府山之阳”即今南京北郊幕府山南面的北岗山一带。1981年在北崮山南麓(今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到一座东晋大墓,当即穆帝永平陵。在其附近,还发掘东晋皇族墓数座。东晋陵墓基本上继承西晋的营建方法。陵墓大多开凿在半山腰南麓,依山为陵,不起坟。墓室皆为带甬道的券顶单室砖墓。甬道一般长2~3米,墓室长4~7米,墓室前有很长的排水沟.所不同的是,西晋陵墓道又长又宽,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石门;而东晋陵墓道偏短偏小,甬道内设一道或二道木门.东晋陵的随葬器物大体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青瓷器皿,有盘口壶、鸡首壶、洗、碗等:第二类是陶质明器,有案、凭几、托盘、耳杯、圆盘、香熏,尤其是每墓均有4个雕塑龙虎形的帷帐座:第三类是漆器日用品,可辨的器形有盘、盒;第四类是金银饰品和玻璃器皿;第五类是铁镜、石黛板等杂物。由此可以看出,东晋陵的规模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超过三国西晋;与汉唐陵墓作比较,则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或可说明,东晋偏安江左,在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上都有所发展,但非汉唐可比。南朝陵墓在建康及其附近地区.由于南朝帝后陵及皇族(王侯)墓的前面有很长的神道,神道两侧立石兽、石柱、石碑。因此,清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做过调查,近人朱偰著《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集前人研究之大成。1950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多次进行勘查,共发现南朝陵墓31处,其中有姓名可考的25处。根据勘查,得知刘宋陵墓分布在南京甘家巷和江宁其林铺一带;南齐陵墓在丹阳胡桥、建山一带;南梁帝后陵在丹阳东城村,皇族墓大多在南京尧化门甘家巷一带:陈陵在江宁方山、灵山和南京西善桥附近。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有姓名可考的计有:南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或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东昏侯萧宝卷墓,和帝萧宝融的恭安陵.南梁桂阳简王萧融墓、桂阳敦王萧象墓、安成康王萧秀墓、建安郡王萧伟墓或昭明太子萧统墓,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南朝陵墓沿袭东晋陵墓的营建方法,聚族而葬,迷信风水,所有的南朝帝后陵和皇族墓都选择在两山之间的山冲高地,后有隆起的山丘作为屏障,前有开阔的平地,陵前神道顺山势直抵平岗。陵墓体制也都是带有甬道的单室砖墓。墓室平面长方形,顶部起券,帝陵长13~15米(包括甬道),甬道内设石门二道,石门额上浮雕仿木结构和桃形灯龛,室内有砖砌棺床和石棺座,棺床前设石祭台。棺床前后有阴井,并有砖砌排水沟通向墓外。墓室和甬道外有的筑有挡土护墙多道。整个墓室用花纹砖和模印砖画拼嵌而成.甬道两壁有的嵌砌狮子、武士砖画,顶部嵌砌太阳、月亮砖画。墓室内壁面嵌砌羽人戏龙、羽人戏虎、车马出行以及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画砖间杂有莲花和缠枝忍冬等甬案。皇族墓与帝陵差不多。墓前仍置石刻,但规模较小。墓室亦流行带甬道的单室砖墓,但比帝陵稍简化.全长7~10米.图道内设石门一道,墓壁多用莲花、忍冬、菱形纹砖拼嵌,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偶有发现。墓室内大多随葬石俑、石马和石帷帐座,有的还出土龟趺墓志。南京及其附近,又是东晋南朝世家大族的聚葬地.东汉兴起的豪门士族聚族而葬、按辈份排列的制度,至东晋南朝尤为盛行。南京老虎山颜氏家族墓、象山王氏家族墓和宜兴周氏家族墓,是考古工作较多的三个家族基地.老虎山颜氏墓地已发掘9座,墓皆南向,东西排列,长70米。象山王氏墓地已发掘7座,墓亦南向,分行排列,占地5万平方米。宜昌周氏墓已发掘6座,墓皆东向,北南排列,占地5万7千平方米。根据出土墓志及同一墓地中的死者关系,推知当时的排葬方式大约是:墓南向的墓群,长辈居右(西),晚辈依次自右向左(自西而东)一行顺排,如老虎山颜氏墓;墓东向的墓群,长辈居左(北),晚辈依次自左向右(自北而南)一行排列,如宜兴周氏墓:另一种是长辈居中或居前,晚辈依次葬其两侧或晚辈居后方依辈分排葬,如象山王氏墓地。虽然这三种排葬方式,并不都是十分严格的,个别较晚辈的放在长辈之间也偶有发现。但聚族而葬,按辈排列,他族不得混入,这是不能改变的。此外,扬州、苏州、常州、无锡以及浙江的金华、衢县,江西的南昌、瑞昌、修水等地,也发现不少六朝墓.墓制与南京出土的同期墓基本相同.从西晋开始,以青瓷器随葬逐渐占据主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和长沙是长江中游六朝墓的两个重要地点。武汉东边的鄂城是孙权称吴王时的都城,黄初二年(221)改名武昌.黄龙元年(229)迁都建邺(南京),终南朝之世,武昌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因此,这里发现的吴晋南朝墓为数甚多。已发现的纪年墓有吴黄武六年(227)、永安五年(262)、晋泰元四年(379)、隆安三年(399)、宋元嘉廿七年(450)、孝建二年(455)和齐永明三年(485)等。这批纪年墓,为长江中游地区六朝墓的分期提供了准确依据。长江中游的东吴墓大多是砖室墓。大中型墓沿袭东汉墓制,以带短甬道的横前室单后室(前室常附耳室)和横前室双后室两种为主.小型墓大多是长方形单室。随葬品除沿袭东汉时的陶模型器以外,还增添不少器类,如多子福、盘口壶、香熏、俑、畜圈、虎子等,其中青瓷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常见的随葬品组合是罐、钵、碗、盘、耳杯、案、灯、香熏、唾壶、虎子、俑、仓、灶、牛车、鸡、狗、家畜圈等模型器,以及铜镜、石黛板、铅地券和铜钱。其中尤以带纪年铭文的重列或环列神兽镜、佛像夔凤镜,刻有立佛像的鎏金铜带饰,带尖帽涌和盘发跪俑,穿山甲形俑,人面兽足的镇墓兽,以及刻有“孙将军门楼"的青瓷院落最具时代特征.两晋南朝墓流行单室砖墓,平面长方形,或在前端正中或一侧增设短甬道。一般趋向简约。墓底大多设棺床和排水沟。随葬品中的青瓷器比东吴墓的同类器较多且好.胎灰白色,纹饰简单,多素面,绿釉为主,罐、钵口沿往往饰以褐绿色釉斑。长沙地区的六朝墓,形制与武汉近似。已发现的纪年墓有浏阳姚家园西晋太康八年(287)墓,长沙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墓,桂花园东晋升平五年(361)墓,烂泥冲东晋宁康三年(375)墓,齐永明十一年(493)墓和识字岭齐永元元年(499)墓。这些纪年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反映了六朝时期长沙地区较为安定发达的情景。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宁二年墓和升平五年墓。永宁二年墓及其附近的5号、6号墓,共出土各类青瓷、陶俑100多件,其中有高冠执板的骑吏俑,持刀盾的武土俑,各种侍从俑,以及乘马演奏的乐队,双人对坐书写的文吏俑,额上点有“白毫相’的僧人。在升平五年墓中,发现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一方。券上开列潘氏生前服用的衣物50多种,其中有丝织品40多件。这些实物资料,对研究当时长沙地区的社会历史、衣冠制度、生活习俗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河南邓县学庄村的南朝画像砖墓也是一个重大发现。这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9.8米。墓室和甬道均用带莲花纹的花纹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画像砖主要表现前列鼓吹的牛车行列场面,它们与墓内出土的50多个仪仗俑相配合,显示墓主生前拥有部曲武装。墓内砖柱上彩绘飞天、化生图像及大量的莲花、忍冬图案,反映出当时佛教已广泛流传.福建两广地区东晋南渡,北方士族和流民大批涌入福建两广,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开发。这些地区发现的六朝墓比汉墓大为增多。皆砖室墓,墓砖上常有纪年文字,除东吴外,两晋南朝的纪年基本上都可以连接起来,为分期断代提供了极大方便。本地区的两晋墓,较多沿袭东汉以来的多室墓制,南朝墓则以单室砖墓为主。墓道在墓室前端的正中或一侧,但东汉多室墓制仍有遗存。例如福建建瓯穆墩发现的梁天监五年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两耳室所组成,后室两侧壁和后壁又砌出25个小龛。广西融安4号墓由前中后三室组成,三室间的两壁和后室后壁均砌砖柱.广东始兴赤南发现双棺室和三棺室合葬墓,棺室隔壁上增砌通气的小门或壁窗,等等。福建六朝墓的墓室,都用花纹砖砌筑。砖面为绳纹或布纹,向墓室内的侧面大多模印钱纹、人字纹、菱形纹、米字纹、团花、十字纹、蕉叶纹等,也有少数饰以龙凤、飞天、菩萨、卷草纹的。随葬品主要是青瓷器。器形有罐、壶、碗、钵、孟、盘、碟、豆、杯、耳杯、五盅盘、多子槅和博山炉、灯、膲斗、三足盘、唾盂、虎子以及文砚、水注、灶、仓等模型器.这些青瓷器,除了一部分专为随葬而烧制的明器外,绝大部分是当时的实用器。两广六朝墓分布很广,说明人口大量增加。广州晋墓的纪年砖文,常见“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一类吉语铭文,连县西晋墓又有犁田耙田模型山土,反映了在长期战乱中,广东相对稳定的局面。随葬器物与东汉墓截然不同,尤其是陶器,器形、釉色、胎质、纹饰都不一样.东汉墓常见的鼎、盒、壶、瓶、案等饮食器和屋、仓、井等模型器完全绝迹,代之而起的是四耳罐、碗、盆、碟、鸡首壶、虎子、三足砚等青瓷器。南朝盛行长方形的中小型砖室墓,随葬品与晋墓类同,但器类较少,造型趋向单调。川滇地区四川蜀汉两晋南朝墓分砖室墓和崖洞墓两大类。砖室墓主要流行于成都平原,崖洞墓遍布四川山地和云贵北部山区。过去对蜀汉墓了解很少,近年发掘忠县涂井崖墓,崇庆五道梁砖墓和双流黄佛崖墓,才得到确认。蜀汉砖墓大多作长方形单室券顶,随葬蜀汉政权铸造的五铢、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铢是其特点。崖墓分单室、双室、多室(双后室)三种,形制与东汉崖墓相同,但墓室较低,墓门略呈方形.出土陶模型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青瓷器渐多,其基本组合为带系罐、盘口壶、碗,另有唾壶、水盂、罈、碟等,随葬汉五铢、王莽钱和蜀汉钱,也是特点之一.两晋之际,寳人李特、李雄在四川建立成汉政权(304—347)。随后,四川经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社会动荡,墓葬分布范围大大缩小,主要发现于四川盆地西北一带。砖墓和崖墓规模都趋向简陋窄小,均为单室,葬具仅有木棺或无葬具,随葬陶瓷器.器形以带系罐、盘口壶、唾盂、鸡首壶、虎子等为主,制作粗糙。云南地区的六朝墓大多发现于滇东、滇东北,尤以昭通、鲁甸、曲靖、陆良、昆明、呈贡、晋宁为最多,不下数百座,俗称“梁谁”“梁堆”采取聚族而葬的葬式,三五成群,分布在小丘陵或平原上,高山上未见。有坟丘,坟丘下墓室,多数是长方形单室砖墓,券顶。少数有前后室,前面有短墓道.也有砖石混合砌筑.晚期多作方形单室砖墓,两侧壁外弧,四面起券,形似覆斗。墓壁石砌,墓底、墓道用花砖铺砌。墓室顶部盖石上浮雕莲花形图案或日月三足乌,有的四角还雕出龙形。梁堆多数被盗.遗存下来的随葬器物很少。主要有铜制的容器、饮食器、摇钱树、铜铁兵器、陶模型器、金银饰物和汉五铢、王莽钱、蜀汉五铢,与内地同期墓的随葬品基本相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据学者研究,“梁堆”是汉族遗民及其后裔的墓葬,除了极个别的可能是内地来云南任职的官吏以外,绝大多数应是史书上所说的“南中大姓”。1963年在昭通后海子发掘的霍承嗣墓是个典型墓例。此墓系砖石混合结构的单室墓,前有墓道.墓室方形,每边长3米,高2.2米,墓道长3。4米,地面坟丘高5。2米.早年被盗,仅存壁画。四壁壁画均分上下两列。画面以墓主坐像,汉彝部曲、仪仗、侍从以及流云、莲瓣、四神、怪兽为主要内容.墓主人坐像绘于后壁下列正中,左右为仪仗和侍从。在主像右上方有墨书题记八行,残存八十六字。据题记,墓主霍□,字承嗣,南郡枝江人,曾任“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死时是“荆州南郡枝江牧”。先葬蜀郡,东晋太元年间改葬于此.霍氏自霍峻仕蜀汉,其子弋,弋子在,弋孙彪等,俱在宁州任职,成为极有势力的“南中大姓”之一。高句丽城址和墓葬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貊族的一支。公元前37年建国号,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境):公元前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都于朝鲜半岛的平壤,国内城为陪都。在高句丽建都纥升骨城和国内城的400多年期间,遗留在我国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和墓葬为数甚多.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曾多次来集安调查发掘。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除了复查和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的高句丽墓葬以外,还对分布于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的高句丽遗迹进行过多次的普查和重点发掘.重要的工作有:1956~1959年,对辽河以东的高句丽山城进行全面普查,遍及铁岭、抚顺、辽阳、海城、凤城、桓仁等县境,发现高句丽山城80多处.另在桓仁县高力墓子村发现高句丽墓750多座,发掘了其中的44座:在抚顺前屯、洼浑木村两处发掘19座。1962~1966年,对集安高句丽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勘查国都国内城遗址、王都丸都山城遗址,以及两都城外围的山城及其他遗址。对现存于集安县境内的高句丽墓葬进行分区测绘、编号记录.在普查期间及以后,共清理发掘高句丽墓葬300座左右,其中包括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过的五盔坟5号墓、洞沟12号墓和洞沟三室墓。对著名的好太王碑做了精心修葺保护,重新释读研究。此外,1976~1983年曾三次调查位于辽宁新宾县富尔江西岸的黑沟山城。1982年调查吉林柳河县大通沟罗通山城。都城址和山城址都城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河口东侧,今集安县城周围的石筑墙垣即是。石垣砌筑规整,至今犹存。石垣平面略呈方形。1980年勘测,周长2686米。南墙东段保存较好,残高3~4米,现存残垣厚约7~10米。四面墙垣均筑马面,数量不等。从残存痕迹看,北墙有马面八个,其他三墙各两个。马面大小略有差别,一般长8~10米、宽6~8米.墙垣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呈直角,上建角楼;东北角呈弧形,增建两个马面.墙垣四面共有六个城门,东西面各两门,南北面各一门,两相对应。城门间有通衢,构成东西二横道、南北一直道。今集安城内的团结路、胜利路和东盛路,大约就是当时国内城城年三条通衢的所在。曲于国内城几乎全部叠压在今集安县城底下,历经沧桑,除了有少量遗物被扰动出上外,昔日的城内建筑已经无法查考。丸都山城是国内城的守备城。城构筑在国内城西北2.5公里的高山上。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在形如半圆的峰脊上:南面坡地,城垣低平,使整个山城形如簸箕状。城垣充分利用自然天堑,因山峰的自然形势垒砌石垣,或利用陡峭的石壁为城垣。石材平整,一般长20~50厘米、宽29~40厘米、厚10~27厘米。城垣走向不平直,整体平面呈椭圆形,方圆近七公里,总长6951米。城垣上设女墙.女墙内壁基部有柱洞。全城共设五城门,东墙北墙各二门,南墙一瓮门,西墙无门。城年至今犹存建筑遗址三处,蓄水池遗址一处,墓葬三十七座.在通往两都城的要道上以及在广袤的高句丽国境内,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城堡、关隘和哨卡,俗称山城.集安境内的山城很多,经勘查的有老岭南道上的霸王山城、望坡岭关隘;老岭北道上的关马墙山城和大川哨卡。分布于各地的高句丽山城,大都构筑在山巅上或地形险要处。就地取材,大小不一,无有定制。大型山城周长约2公里,主要分布在辽河东岸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一般由土筑、石筑或土石合筑三种方法构成,有城门、马面和瞭望台等设备,有的还有水门和环城马道。山城内大多有建筑基址。中型山城周长1~2公里,大多属于高句丽早期建筑,主要分布于辽河东岸较大的支流之间,一般由土筑或石筑两种方法建成,也有城门。小型山城周长200~1000米,城壁土石混筑,大多位于交通要道上,一般不独立存在,但对捍卫大中型山城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说的“当道小城”,或即指这种小型山城。墓葬大多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县.辽宁省桓仁、抚顺、宽甸等地也发现不少,情况与集安基本相同。集安高句丽墓葬集中分布在老岭山的岭前和岭后。分布岭前23处,12206座:分布岭后的9处,152座。两地合计12358座。其中以岭前洞沟地段(今集安县城附近)最为密集。在这地段内细分为下解放、禹山下、山城下、万宝汀、七星山和麻线沟等六个墓区,共11300座.这32处墓群,大多分布在山麓上,排列有序,规模悬殊。石坟多分布在靠山麓处,土坟多在河谷阶地和平川地带。在保存较好的地区,尚能看出埋葬先后的序列。如七星山南坡的墓葬,从山腹开始往下成行排列。有的行列由小墓开始逐渐到大墓;有的则由大墓逐渐到小墓;有的开始由小墓逐渐到大墓,再由大墓逐渐到小墓。土坟则埋葬在排列有序的石坟行间空隙处。这种现象表明,集安洞沟墓群是当时生活在集安一带的高句丽族;不同的家族各有自己的墓地,并且按不同辈次有规律的埋葬,反映了高句丽各阶层身份的不同和葬俗的变化。在包括日本人发掘在内的300多座高句丽墓中,重要的大中型墓有长川1号墓、2号墓②,下解放区的31号墓和冉牟墓、环纹墓,禹山下区的41号墓、68号墓、1080号墓和太王陵、将军坟、角觗墓、舞俑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墓、5号墓,山城下区的332号墓、983号墓、1411号墓和龟甲壁画墓、折天井墓、兄墓、弟墓,万宝汀区的78号墓、242号墓、1368号墓,七星山的96号墓,麻线沟的1号墓和千秋墓、西大墓,等等。高句丽墓的墓室(放置尸体处)构筑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这是与中原汉式土葬墓最大的不同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