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改变,人口学论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并向城市转移,城乡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社会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1/3左右。随着人口流动问题的凸显,农村流动女性的发展问题遭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多为描绘叙述农村流动女性城市生活现在状况,分析农村女性流动的动因,比照流动中的性别差异,探寻求索流动对农村女性生活观念的影响。较多地牵涉详细的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等,对农村流动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尚缺乏深切进入的研究,为此,有必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深切进入分析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变化的逻辑假设及其验证农村流动女性,即通常讲的女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户籍仍在农村的社会群体,其身份在如今的户籍制度下仍被认定为农民,但实际上已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本文所讨论的农村流动女性属于构造性流动,而构造性流动是能改变职业与社会角色,能引起社会构造变迁的大规模流动。当前,我们国家已有大批妇女从农业流向工业、服务业,正在改变着她们的职业与社会角色。社会性别概念〔gender〕是相对于生理性别〔sex〕这一概念而提出的。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属性,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十分是后天环境的作用而构成的。应该讲,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建构、塑造的,两性之间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因详细的社会形态或文化形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绘叙述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由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构成的两性的角色、社会责任、活动分工等群体特征。社会性别观念是指人们对两性社会性别存在的详细观点和看法。男性和女性的能力一样吗?男性和女性的责任一样吗?婚育对男性和女性的责任一样吗?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的权利一样吗?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分别有如何的等待?男性和女性的自主意识有差异不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及回答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社会性别观念是在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社会化经过中构成,并得到传递和稳固的,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能力评价、性别分工、婚恋观念、性别平等、社会决策等多个方面。从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两个维度观察,可将社会性别观念分为两大类:一是遵循父权文化而建构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其核心观点主要具体表现出为男尊女卑,以为男人是坚强、独立、冒险、理性的代名词,女人就该温顺、体贴、脆弱、感性,工作养家是男人的责任,操持家务则是女人的天职;二是随着当代化进程的推进而构成的当代社会性别观念,其核心观点是男女平等。观察我们国家现实社会,性别角色与分工趋向融合,社会性别界线逐步模糊,两性能力和权利的对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代性别观的生成是一个传统性别观不断消解的经过,既需要有文化的自觉,也需要有环境的影响。人口流动使农村女性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进入相对开放的城市,这一环境的转变给农村流动女性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具体表现出在客观的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其观念的改变。事实上,作为精神层面的社会性别观念,正在遭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在流动对农村女性发展影响的问题上,多数学者肯定了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外出流动使农村女性出来挣钱、看世界的内心被驱动,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被激发。随着城市生活的延续,不断积累着新的生活体验。城市的生活环境使她们渴望得到认同,为了使自个适应城市生活,她们在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改变行为习惯,以期融入城市主流。实际上,农村女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限制其流动,而流动势必消解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人口流动不仅会促进农村女性经济能力、认知能力、意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强化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意识。基于上述思想,本文提出的基本逻辑假设是: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向当代的转变。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在全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吉林省区〕调查的经过中采用抽样问卷方式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在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吉林省区〕调查问卷中,牵涉社会性别观念的问题能够归为六类十一个问题:对自个的能力有自信心;经常觉得自个很失败;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丈夫的发展比妻子的发展更重要;男人也应该主动承当家务劳动;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领导岗位上男女比例应大致相等;很少依靠别人,主要靠自个。上述问题可归为六个类别:即女性能力观念、性别分工观念、性别气质观念、婚恋观念、男女权利分配观念、女性独立观念。针对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影响这一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流动对农村女性性别观念能否有影响;二是这种影响能否显著?调研共收到有效样本532份,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笔者以调查员的身份入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便更详实地了解农村女性流动后的社会性别观念变化的情况。在选择个案访谈的对象时,主要考虑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我们共访问了60位在长春做生意务工的农村流动女性,华而不实未婚为26人,教育程度各异,分别从事餐饮、建筑、加工制造、保洁、个体等工作。在这里基础上,将农村女性分为流动和未流动两组,并对社会性别观念问题结果数据做了穿插表分析和均值比拟分析。从调查数据和个案访谈得出如下结论:1.流动与未流动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比拟分析从对自个的能力没有自信心和经常觉得自个很失败两个指标看:流动农村女性都对自个的能力有自信心,比未流动过的农村女性高出16.2%;未流动农村女性对自个的能力不太有自信心和很没有自信心的比率都高于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女性;流动农村女性中没有人对自个的能力没有自信心,而在未流动的农村女性中还有2%的人极度不认可自个的能力;60%的流动农村女性不觉得自个很失败,比未流动农村女性的比率高出近1倍;有时觉得自个很失败和经常会觉得自个很失败的未流动农村女性比率均远远高于流动农村女性;华而不实经常觉得自个很失败的未流动农村女性高达7.1%,而流动农村女性中这一比率为0;能否经常觉得自个很失败与能否流动的穿插表分析通过了卡方检验,能够推论总体。通过均值比拟分析发现,农村流动女性在这两个指标的均值得分为4.43和4.54分,比未流动的农村女性分别高出0.33和0.8分。后者的F检验结果表示清楚,这种差异在总体中也真实存在。从数据比照结果来看,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女性比没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女性自我认可度高,未流动的农村女性的自卑感相对更强。造成这种分化趋势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做出流动决策的农村女性更多的是自我能力认可度高的人;二是曾流动到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女性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开阔了视野,通过实践证明并锻炼了自个的能力。女人的能力比男人差这个指标主要是考察农村女性对两性能力的总体比照评价。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普遍倾向于主观成认男性能力天生就比女性强,这是传统的性别观。在调查中,两组数据比照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由此看来,农村流动女性和未流动女仍然都残留了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2.流动与未流动女性性别分工观念比拟分析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的具体表现出,这样的分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女性介入社会活动的权利。完全同意这一观点的农村未流动女性比重为28.3%,超过农村流动女性2倍。农村流动女性在该指标的均值得分为2.82分,比未流动的农村女性高出0.42分。这反映出流动女性比未流动女性更反对这种传统性别观。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是建立在对男性能力崇拜基础之上的,它把责任归于男性的同时,也反映出对女性能力的不信任与责任放弃。穿插表分析显示,不太同意这一讲法的流动农村女性到达44%,比未流动农村女性高出20.2%;农村流动女性的平均得分为2.62分,比农村未流动女性高0.19分。当然,两组中以为主要应由男性承当养家责任的人都超过半数,反映出农村女性的这一性别责任观念还具有浓重的传统色彩。丈夫的发展比妻子重要这一命题的穿插表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意该观点的流动农村女性到达44%,远远高于未流动女性;流动农村女性支持和反对男性优先发展的比重基本相当,分别为56%和44%,而未流动农村女性中70.9%的人还是以为男性在发展上具有优先性。关于男人也应该主动承当家务劳动的命题,传统社会性别分工观念以为家务劳动是女人的天职,男人不应该主动承当家务劳动。流动农村女性中有60%完全否认这一看法,比未流动农村女性高18.4%;流动女性在该指标的均值得分为4.52分,比未流动女性高0.31分,具体表现出出在家务分工观念上更趋于男女平等。3.流动与未流动女性性别气质观念比拟分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具体表现出了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对男女性别的形象、性格和行为形式等有着对立的定式。例如男性不能依靠,女性不能坚强、泼辣,这种两性气质的对立本质上对于男女来讲都具有压迫性。完全反对这一观点的流动女性比未流动女性高出2.6个百分点,但整体上两组数据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女性还是认可这一讲法。流动和未流动农村女性在该指标的均值都为1.6分,如此低的分值表示清楚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农村女性中根深蒂固。4.流动与未流动女性婚恋观念比拟分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表示出了婚姻对女性的重要性大于本身发展的传统婚恋观念,否认了工作对于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调查显示,41.7%的流动农村女性不赞同这种依靠婚姻彰显自我价值的观点,比未流动农村女性高13.9%;流动女性中支持和反对的比重基本持平,而大多数未流动女性还是同意这一讲法。流动女性在该指标的平均得分为2.81分,比未流动女性高0.16分。5.流动与未流动女性权利分配观念比拟分析在领导岗位上男女比例应大致相等反映了在认同男女能力、性格等性别差异基础上,在权利分配中不应有所侧重的观念。在比照分析中,两组数据的平均值都接近4分,并没有具体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农村女性都期望权利分配的两性平等。6.流动与未流动女性独立意识比拟分析经常依靠别人是个人缺乏独立意识的具体表现出,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不自信或惰性思想的存在。分析结果显示,80.8%的流动农村女性和89%的未流动农村女性表示自个不经常依靠别人,两组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平均得分都到达4分以上,表示清楚大部分农村女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主要依靠自个。值得深思的是,有19.2%的流动女性选择了比拟符合,超过了未流动农村女性2倍。根据被访问者的叙述,是由于流动女性离乡背井在异地打拼,承受着城市生活的沉重压力,有些甚至遭遇歧视和排斥,比拟容易感到孤单和迷失,因此试图在心理上寻找依托,如丈夫〔男朋友〕、同乡、同事等。二、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以上单纯的数据比照来看,人口流动与农村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有一定的关联性,存在明显的影响。但为了进一步考察人口流动能否对农村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构成必然而显著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解释性分析方式方法。通过分析影响社会性别观念的各种因素,对除流动以外的其他变量进行统计控制,进而考察能否人口流动这一变量对社会性别观念影响具有必然性和显著性。为了构建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影响的模型,研究中暂排除与流动弱相关的社会性别观念指标的干扰,笔者综合考虑了流动组与未流动组的差异性和性别观念的当代性两项因素,排除了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在领导岗位上男女比例应大致相等和经常依靠别人三项指标,对其余八项详细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进而到达降维的目的。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了主成分法,并根据方差极大化原则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变换,以便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八个指标进行综合,并从中提取出能够概括多个详细指标的新因子。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从八个指标中提取了两个新因子,两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到达1.0以上,累计方差奉献率为62.938%,基本到达了因子分析的要求。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成分,概括性地分别命名为: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能力观。并在提取的新公共因子得分基础上,以各因子的方差奉献率为权数,计算出总体社会性别观念的综合得分。然后分别以性别角色观、性别能力观的得分和社会性别观综合得分为因变量,以能否流动为自变量〔1=流动,0=未流动〕,并根据以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体验,选取出另外三项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教育年限、个人年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回归分析的结果能够得出下面结论:1.从回归方程的方差分解及检验结果看,三个回归方程的F值分别为4.977、6.561、10.267,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值均不超过0.001,远比常用的置信水平0.05要小,可见各回归方程是极显著的。而从回归方程拟合的角度来讲,模型的拟合程度很不理想,可消减的误差率较低。这讲明,能否流动、年龄、教育年限和个人年收入指标都是对农村女性性别角色观念、性别能力观念和总体社会性别观念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仍有一些相对重要的因素没有被发现。2.从拟合的回归方程系数及检验来看,在对年龄、教育年限和个人年收入三项个人特征变量进行统计控制后,流动女性社会角色观、性别能力观和总体社会性别观的当代化程度,比未流动女性分别高5.6%、9.5%和9.6%。在影响性别能力观和总体社会性别观念的回归模型中,能否流动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具有显著性。固然影响的程度并不特别明显,但足以证明在控制年龄、教育年限和个人年收入变量之后,流动经历对性别角色观、性别能力观和总体社会性别观念存在特定的、积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能够确定,流动经历对农村女性的总体社会性别观念,十分是对能力评价、性别分工、婚恋观念产生了正面影响,促使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由传统转向当代。上述研究结果表示清楚,我们的初始假设得到了验证。三、人口流动影响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的元素分析上述实证分析表示清楚,流动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总体上比未流动的农村女性更趋于当代。那么,人口流动是怎样推动农村女性当代社会性别观念的建构呢?人口流动使流动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比未流动农村女性更为当代的影响元素是什么呢?事实上,这是一个社会性别的建构经过,是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和恩格斯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如今和将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妇女的解放,只要在妇女能够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也就是讲,女性只要进入社会充分就业,提高其经济地位,才能奠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男女平等的基础。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流动女性基本都在城镇中〔吉林省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月平均收入为1027.37元,最高月收入高达7000元,平均月收入超过1000元的比重到达35.9%;而非流动农村妇女的月平均收入为748.17元,平均月收入超过1000元的比重仅为19.5%,比流动女性低了16.4%。总体而言,流动女性经济收入较未流动女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已婚流动女性平均的家庭收入奉献率①为40%,比已婚未流动女性高出6个百分点,并有33%的已婚流动女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一半及以上。流动女性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提高了经济地位,进而对其社会性别观念产生了影响,其作用机理:一是冲击了传统性别分工形式。由于城市为女性在就业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介入空间和更为灵敏的就业选择,因此很多农村女性决定来城市谋求工作。这一流动行为本身就是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挑战,某种程度上就已经打破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的束缚。导致家庭内部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二是证明了女性的能力。流动女性脱离了农村传统的家庭生产形式,在城市工作的劳动收入能够独立核算,男性不再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这使其明显意识到本身的价值所在,女性通过工作实践肯定了自我能力,进而得出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的结论。2.政治因素中国在社会发展中十分关注和重视妇女发展问题,不断致力于优化妇女发展的制度环境,提供相应的政治法律保障,推动了男女两性平等的发展。当前,已基本构成了以(中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在内的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为女性社会生活及其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男女平等遭到法律的保卫,也逐步被纳入国家决策主流。我们国家分别在1995年8月和2001年5月公布施行了(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和(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8〕〕,对促进妇女发展事业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在第二部(纲要〕中,还明确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到教育、法律、健康、文化和传媒等政策之中。不可否认,这种政治法律保障不可能完全消除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法律、法规和国家宏观规划在某些地区也没有能全面落实,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但城市对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无论是在宣传力度,还是践行力度以及监管力度方面,都比农村地区大。调查表示清楚,就中国能否有专门保卫妇女权益的法律这一问题的回答,做出肯定回答的城市人口比重为92.1%,而在农村人口中则降低了10.3个百分点,其结果通过了卡方检验,证明城乡差异显著。从作用机理方面分析,一方面,城市为流动女性提供了更优化的政治保障,流动女性在城市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到关于男女平等的政策和法律,有效地利用它们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从中获取帮助其发展的政策法律的支持;另一方面,在践行规划和相关法律的经过中,城市市民在不断内化着男女平等观念的同时,尊重流动女性并维护其各项权利。在双向作用推动之下,流动女性的社会性别观念势必趋于当代。3.文化因素社会性别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文化在主体内化经过中,人们往往是让自个的社会态度与一定文化环境的社会态度相接近。内化的结果则是,传统的观念元素逐步被消解,新观点、新价值理念被接受,并将其作为自个的社会态度。当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当代文化气氛远比农村更浓烈厚重。教育是衡量文化水平最重要,也最直观的标准。调查数据比照显示,城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8年,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7年,两者差异特别显著。从社会性别观念教育的角度来看,2001年5月公布的(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8〕〕中明确提出,要在大学和中学生的教育中增加性别意识教育课程。强调教育者应将性别意识贯穿到编写教学资料、组织教学以及评价学生等各个方面。这一要求在很多城市中学和大学中已得到了详细的落实。除此之外,通过群众传媒,人们不但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更关键的是在这一经过中进行了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角色能力等方面的学习。除此之外,在城市生殖健康、扶贫、教育等项目的评估中,性别问题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测评项。人口流动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接触城市当代文化的时机,提供了文化沟通的前提,使之能够在交往中产生文化互动,进而开场社会性别观的重塑经过。流动女性离开了以血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工课课件教学课件
- 幼师课件用电教学课件
- 2024年国际旅游开发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广州市二手房交易合同(标准版)
- 2024年度智能制造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物业公司居民关系协调服务合同
- 2024年大数据中心合作运营合同
- 2024年工程质量检验与确认合同
- 鱼罐头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库房租赁与健身器材存放合同
- 香菇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策划实施方案
-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基本机理研究
- 《机械设计基础A》机械电子 教学大纲
- 水工岩石分级及围岩分类
- 基因扩增实验室常用仪器使用课件
- 斜井敷设电缆措施
- 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实施方案
- 牙膏产品知识课件
- 液化气站人员劳动合同范本
- 第一章 教育政策学概述
- 常见土源性寄生虫演示文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