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试验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2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选题依据(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研究10—12岁少年,对于仰泳头部稳定性在仰泳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前人的文献资料发现,前人对游泳技术教学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成人阶段,而针对10—12岁青少年仰泳技术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10—12岁少年多数已经具备增强仰泳稳定性练习的水平并且自身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身体各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具备其自身特点,因而对其研究格外重要目前我国主要仰泳技术教学方法试验研究的分析结果主要认为仰泳的提高在于腰腹力量,转肩,仰泳腿的频率等方面。如李春兰在《少年仰泳运动员仰泳训练中腰腹力量的重要性》、刘秋苹在《浅谈仰泳转肩在少儿仰泳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丁力在《仰泳腿部辅助练习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胡杰在《直臂与屈臂划水练习对少儿仰泳初学者转肩技术的影响》等中的论述。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法以及数据分析法等对青少年仰泳技术教学方法实验的研究的对比进行分析,从而证明增强仰泳稳定性在仰泳运动中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有助于仰泳成绩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同时青少年仰泳的训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二、研究内容(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2.110—12岁少年对仰泳提高稳定性的实验研究2.2实验组与对照组仰泳成绩统计分析2.2.1实验前实验组仰泳成绩2.2.2实验前对照组仰泳成绩2.2.3实验后实验组仰泳成绩2.2.4实验后对照组仰泳成绩2.2.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仰泳成绩对比,统计表格形成对比,分析提高稳定性对于仰泳成绩的关系2.3实验组与对照组仰泳浮动统计分析2.3.1实验前实验组仰泳上下浮动距离2.3.2实验前对照组仰泳上下浮动距离2.3.3实验后实验组仰泳上下浮动距离2.3.4实验后对照组仰泳上下浮动距离2.3.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仰泳上下浮动对比,对比数据研究上下浮动对仰泳稳定性的影响2.4实验组与对照组仰泳左右偏离统计分析2.4.1实验前实验组仰泳左右偏离角度2.4.2实验前对照组仰泳左右偏离角度2.4.3实验后实验组仰泳左右偏离角度2.4.4实验后对照组仰泳左右偏离角度2.4.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仰泳左右偏离角度对比分析,探究稳定性2.5重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仰泳稳定性.2.训练实验的是否完整有效且如何避免误差。2.6难点怎么运用实验法准确研究实验对象,实验结果,实验数据三者之间的比较,如何对误差进行控制,使其达到最小化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1研究对象本文以XX市XX区游泳队10-12岁青少年仰泳技术为主的20名运动员最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子运动员10名女子运动员10名,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试验对比研究。实验组共10名运动员(5男5女),对照组共10名运动员(5男5女)。3.2研究方法3.2.1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的选题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到XX体育学院图书馆,并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了大量的有关青少年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资料和文件,对其研究与总结。3.2.2访谈法对相关实验组5名学生以及对照组5名学生进行训练效果,训练强度等方面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充实研究内容。3.2.3实验法实验对象:实验组共10名男运动员。5名为实验组,5名为对照组。实验方法:分组后实验选取使用两种不同的仰泳技术教学内容方法,实验组进行稳定性训练、上下浮动训练、左右偏离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仰泳训练,两组同时进行教学。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训练结束后对录像进行内容分析,纠正动作的错误。实验步骤:实验课程共有20次,第1,2次课被用来进行实验的准备和分组,分组之后进行不同仰泳技术训练方法,最后一次课为实验对比记录,每在进行新的技术阶段教学前,会对之前一个阶段的技术掌握情况进行小测验,将掌握情况予以记录并分析。实验方案:实验1额顶置物游。实验方法:途中上额中心放一个加三分之二满水的矿泉水瓶,在行进途中,保持25米不掉算稳定性过关。实验目的:提高稳定性。(每天做8*25米训练,一开始做不到可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实验2单臂上举打腿训练(每天做2*50米训练)双臂上举打腿训练(每天做2*50米训练)实验3头部稳定转肩训练(2*25米)保持头部稳定打腿左右转肩停留3秒3.2.4统计法通过实验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记录,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以分析教学对游泳学习情况的影响。3.2.5逻辑分析法对上述的访谈结果以及在知网、图书馆等搜集来的相关青少年仰泳技术教学)方法的文献进行逻辑分析,这个过程包括归纳、总结、演绎和推理,对上述结果做出逻辑分析,总结出符合本论文主题的结论。四、主要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中参考的文献)[1]刘晓敏,刘华斌,金迪.少儿仰泳教学方法新思路[J].湖北体育科技.2015(05)[2]覃茂丁,谭传新.两种少儿蛙泳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6(15)[3]郑假真.少儿游泳学习者畏惧心理的产生机理及消除对策[J].游泳季刊.2016(01)[4]滕云.蛙泳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J].游泳季刊.2017(03)[5]王兆龙.对仰泳技术的思考与探讨[J].游泳.2013(03)[6]聂宜英.必须重视仰泳的技术训练[J].体育科研.1984(09)[7]刘晓敏,刘华斌,金迪.少儿仰泳教学方法新思路[J].湖北体育科技.2015(05)[8]张晓龙.浅析“平式”蛙泳与“波式”蛙泳的特点与区别[J].职业技术.2016(03)[9]白文举.正确理解蛙泳技术与身体素质训练的关系[J].搏击(体育论坛).20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