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七下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含答案)_第1页
09七下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含答案)_第2页
09七下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含答案)_第3页
09七下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含答案)_第4页
09七下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河中石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居高临下临深履薄玉树临风B.尔辈不能究物理出尔反尔不过尔尔率尔成章C.是非木杮回头是岸自以为是搬弄是非D.一老河兵闻之置若罔闻闻风而起闻鸡起舞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说理的。4.阅读下面两个链接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书,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欻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材料二尉有夜半击令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曰:“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曰:“不可。”令披衣遽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曰:“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曰:“然则君有何策?”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瞠目久之。(选自《寓林折枝》)(1)用“只知……不知……”概括刘羽冲和县尉的“知”与“不知”。(2)结合《河中石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天下事”的相同原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棹数小舟棹:(2)啮沙为坎穴啮:(3)引酒且饮之引:(4)终亡其酒

亡:6.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C.子安能为之足 D.一人饮之有余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8.读了上面两则故事,你有哪些收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欧阳公①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④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⑤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丞相正肃吴公:吴育,北宋大臣。他官至参知政事,故称“丞相”,谥号“正肃”。③披哆(chǐ):展开,散开。④房:花冠。⑤笔意:这里是指画作的意境。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转转不已日已三竿 B.一老河兵闻之举世闻名C.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浅尝辄止 D.此善求古人笔意也尽善尽美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1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12.中国古代思想中,“求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上面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这方面的追求。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两文的“实”分别是什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软?(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②言兵事,奢不能难③,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④,而括易言之⑤。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⑥,易置⑦军吏。秦将白起⑧闻之,纵奇兵⑨,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③难:驳倒。④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⑤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⑥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⑦易置:撤换。⑧白起:秦国名将。⑨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⑩坑:活埋。13.解释加点词。①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③以天下莫能当(_____________)④括不可使将(_____________)14.翻译句子。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15.从(甲)(乙)两文,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教益?阅读《河中石兽》,完成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1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而行)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20.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1.解释下面黑体字词的意义。(1)阅:___________啮: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2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D2.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3.例一: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或善于层层铺垫)。作者先写寺僧打捞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众服为确论”,最后又引出老河兵的看法,谜底解开中说明道理。例二:作者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通过叙述寻找石兽的过程,引出最后的人生道理。4.刘羽冲只知死板按照古制(书本)练兵修渠,不知结合实际变通;县尉只知冬天农隙无事,不知冬天没有桑叶蚕不能生长

相同道理: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A.临:靠近/面对/面临/迎着,不都相同。B.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通“耳”,罢了/助词,相当于“地”,不都相同。C.是:这/表示判断/对、正确/正确,不都相同。D.闻:听,都相同。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其(代词,指水流),反激(反冲),迎水处(迎着水流的地方),啮(冲刷),坎穴(坑穴,坑洞)”要翻译准确。3.本题考查说理的方式。要结合原文重点语句,理清说理的思路。例一:文中第一段先叙述“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十余里无迹”的经过;第二段讲学家谈论“渐沉渐深”的道理,认为“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让众人折服;第三段老河兵讲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否定了前面的两种做法,叙述波澜起伏,说理越来越透彻。最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用事实证明了这个道理。例二:本文主要围绕寻找石兽一事叙事说理,最后一段“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表明此事的结果。最后陡然一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由寻找石兽转到天下诸事,揭示普标的道理,引人深思。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全面理解文意,结合重点语句概括。由材料一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书,自谓可将十万”“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可知,他过于“泥古”,只知学习书本内容,不知灵活变通;由材料二“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但冬月何处得桑?’”可知,县尉只知道冬天农民有空闲,却没有考虑到冬天没有桑叶。根据《河中石兽》结尾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天下许多事情不可以凭主观臆断,要通过实践,探索真理。【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材料一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伏案熟读,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伏案熟读数年,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材料二有个县尉半夜敲县令的门,非常急着求见。县令说“半夜有什么事啊,请等天亮吧。”县尉说:“不行啊。”县令披着衣服马上起来点灯,让县尉就坐。县尉说:“我见这春夏相交的时候,农事正忙,百姓都要下田,又让养蚕,恐怕民力应付不来啊。”县令说:“那么您有什么办法?”(县尉)说:“我见冬季,农忙的间隙无事,不如把养蚕的命令改在此时,实在是两便啊。”县官笑道:“您的办法很好,古人都不如啊。但是冬季哪里有桑叶啊?”县尉瞪着眼睛瞪了很久。5.①划船②冲刷③拿起④丢失,失去6.C7.①沿着河水寻找石兽,岂不是错误的吗?或“顺流而下去寻找它们(石兽),不也是错误的吗?”②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8.遇事不能拘泥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主观臆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做人不能自作聪明,否则只会沦为笑柄。【分析】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2)句意:冲刷沙子形成坑洞。啮:冲刷;(3)句意: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4)句意: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亡:丢失,失去;6.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A.代指酒;B.代指酒;C.代指蛇;D.代指酒;故选C。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重点词:沿:顺着;求:寻找;颠:颠倒、错乱;(2)句重点词:固:本来;子:你;安:怎么;为:给。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甲文讲述了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通过对僧人、学者以及河兵三者的做法的评析和判断,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乙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四只脚,本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却输了的故事,告诫我们主任何时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者非但没能把事情做好,返会把事办糟。【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9.B10.(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2)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11.猫

/日

长/

线

耳12.甲文中老河兵不做主观臆断,全面分析了石兽,泥沙和流水三者的关系,最终找到石兽,文中的实指的就是石兽,泥沙和流水三者的关系。乙文中吴公善于观察,发现了牡丹花朵的形状与颜色和猫眼都会随时间不同而改变,这里的实指的就是牡丹花朵早上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正午松散下垂颜色发干;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分析】9.A.已:停止/已经;B.闻:听到;C.尝:曾经/尝试;D.善:善于/完善;故选B。10.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1)如:依照,按照;果:果然;于:在;“果得于数里外”是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为“果于数里外得(之)”。(2)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此正午猫眼也”是判断句式。11.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句子写出了猫眼的三次变化,由此断句为: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1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求实”,指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甲文中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里的“实”就是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乙文中吴公从花下的猫的眼睛判断所画的是“正午牡丹”,因为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了。猫的眼睛比较怕光,正午是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这里的“实”就是牡丹花朵的形状与颜色和猫眼都会随时间不同而改变。【译文】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13.寻找只认为做将军14.①按照他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之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②(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15.【甲】文中老河兵实事求是,经验丰富;【乙】文中赵括纸上谈兵,据理臆断。这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求:寻找。②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③句意: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以:认为。④句意:赵括不可以做将军。将:做将军。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如,依照、按照。于,在。②重点词:尝,曾经。言,谈论、说。然,但是。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甲: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由此可见老河兵实事求是,经验丰富。乙:从“以天下莫能当”,可看出赵括本人自以为是;从赵母的劝说中可看出赵王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从“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可看出赵括的军队军心涣散,赵括本人不能服众。由“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可见赵括纸上谈兵,据理臆断;综合以上内容: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