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十六章目录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第四节音乐的以少胜多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音乐是纪录片中最富艺术性的主观声音。自从有声电影诞生开始,音乐便与各种影片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音乐退出某些纪实片后,又出现了音乐与纪录片关系的新话题:音乐还是纪录片必需的吗?回答是肯定的。“无音乐”只是客观记录风格中的一种样式。正像出现了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形态却不能说纪录片不需要解说词一样,更多风格样式的纪录片仍是音乐创作的广阔用武之地。音乐和现场声(音响)、访谈、解说词等声音,在纪录片里共同发挥着叙事、写意、传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纪录片视听特性的重要特点。一、表达感情的主观声音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影视纪实艺术融合音乐艺术,与它的视听特性有关,也是人类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发展。我们的先人对音乐表意表情功能的深刻理解,尤其有助于我们认识音乐对于纪录片的重要作用:“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无疑是对音乐产生和表达感情功能的最好解释。古人还从音乐与王道政治关系的高度作了精辟论述,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肯定音乐反映现实生活和对人的陶冶教化作用:“夫乐者,圣人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安万民,成性类者也。纪录片的综合艺术规律正是如此:当画面说明问题受到局限的时候,便需要现场声、访谈和解说词分别给予必要而有效的补充,以揭示作品主题的深层蕴涵;当这一切还言犹未尽的时候,便适当地运用音乐,虚实结合地进行渲染、润色,把认识的、审美的艺术效果强化、突出。一、表达感情的主观声音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在纪录片中,音乐虽然是主观声音,却能以客观声音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被客观摄录的演唱、演奏,以及出现在拍摄现场的广播、电视等有声源的音乐。对纪录片来说,客观音乐是现实存在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时空环境的重要标志。客观音乐又往往被用做主观音乐和其他艺术元素的导体,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有经验的摄影师和录音师都有及时捕捉客观音乐的意识,到了后期创作阶段,往往能成为声画蒙太奇技巧的传神之笔。在纪录片中,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音乐都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吞并”的艺术,不能自成体系,不能过强过满。以少胜多、服从整体,是创作、运用音乐的基本原则(详见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一、表达感情的主观声音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不管形式如何,纪录片中的音乐应具有特殊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延伸和深化画面内涵和语言内涵,能有效地升华作品思想蕴涵,能有效地增强画面、现场声、谈话声、解说词等艺术元素的感情色彩。当然,它首先应作为艺术手段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这便是综合艺术内部诸元素之间的亲密关系:互为载体、互为依存、互相润色、互相渲染,又互为骨肉的有机关系。一、表达感情的主观声音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在音乐型纪录片中,音乐则处于特殊的地位。在这类作品中,音乐与其他诸元素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同生共荣的关系音乐构成作品的筋骨与灵魂。其在创作程序上也有别于常规:音乐成为策划的中心议题,而不是一般的配合;甚至允许音乐先行,让摄影创作(至少是部分画面创作)服从音乐。画面与音乐配合造境、表意、抒情以至于揭示某种生活哲理。《啊,草原》的章节结构是对北方大草原这一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概括描绘和热情赞扬。作品段落就是乐章,每一乐章即一个侧面。视听两方面融合一体,很难说有主有从。二、音乐纪录片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二、音乐纪录片“生命”一章中实际上作品的主题就是对生命的礼赞。她的一草一花、一颗露珠、婴儿的笑脸、牧人活动等,都与变化的音乐旋律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美好意境。“牧马”一章中牧马、套马等激烈运动与激越音乐旋律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动感美,是对草原主人特有的骠勇、勤劳、智慧品格的颂扬,令人惊喜、振奋。这一杰作是编、摄和作曲三方同步策划、默契配合的结晶。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
(一)对作品结构起承转合的黏合作用音乐也是时间艺术。当它以声音元素之一参与纪录片蒙太奇组接时,便具有强化声画结构的作用:乐句的起、停,音乐延伸过程中旋律、节奏、音色及其强弱急缓的变化无不对画面含义产生影响,并构成和谐的声画形象和视听效果直接影响受众。最常见的便是当一个新章节开始时,同时有新乐句配合,进入新的时空境界,当一个章节结束时,同时伴着一个乐句的结束,构成一个完整的视听句式,一种休止效果,一个凸显的“句号”,让人回味并期待新的章节。三、音乐的表现作用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一节音乐与纪录片
(二)描绘作用音乐的描绘作用是音乐表现功能用于表现人物和景物环境时的具体体现。比如,用于山林之类的环境,特定旋律的音乐能使受众不见花鸟而产生鸟语花香的感觉,不见溪流而似闻流水的感觉。用于描绘人物,音乐能适当强化其性格的某些特征。音乐的描绘作用,与现场声的见形闻声、以实取胜效果形成鲜明对照。现场声贵在实,其局限也在实,一览(闻)无余,不留遐想空间;相反,音乐的特点是以虚代实,贵在似与非似之间。其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作用与普遍的烘托、渲染作用,正是它的优势所在,也是主观声和客观声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却不能互相代替的道理所在。三、音乐的表现作用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言之不足”、“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的规律,无疑是许多纪录片作者的共同体会,也是一大批优秀主题歌曲酝酿、产生的共同规律。这批优秀歌曲的出现是创作者群体(包括编导、作词、作曲、演奏、演唱)对作品思想蕴涵深刻理解的结晶,是对纪实性作品内容和主题艺术典型化的结晶。每一首歌曲的不同创作经历都为纪录片音乐创作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一、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
好的音乐用于不同地方都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又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优秀的纪录片音乐首先服务于具体作品,同时又能把良好作用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从而发挥更广泛、更长久的积极作用。这种关系突出地表现在纪录片主题歌的创作和传播上。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有的作品在创作伊始便把主题歌曲作为有机部分统一策划、酝酿,如《共和国之恋》、《太阳岛上》、《乡恋》等,词曲作者都较早便介入了创作,与编导者共同切磋沟通运用歌曲发挥升华作品思想、揭示作品蕴涵的特殊作用,让音乐充分发挥其他声音无法起到的作用。有的巧借原有诗词或现成歌曲,创造出空前良好的效果。纪录片《邓小平》引用现成歌曲《春天的故事》、《澳门岁月》为《七子之歌》谱曲等策划,便是这类运用现成材料再度创新的成功例子。有的纪录片中的音乐是借题发挥,延伸创作活动,扩大作品影响,从而获得异乎寻常的轰动效果,如《长江之歌》。一、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一)一般有专人演唱主题歌可能在作品开头,可能在结尾,可能在作品叙事结构的高潮处,或者在开头结尾以不同形式两次出现。如上几例,同是优秀主题歌,出现的形式却各不相同。《长江之歌》的原曲是每一集的开头音乐,一般称片头主题音乐,成歌则在系列片之外。因为它是为开头乐曲填的词,所以仍视为系列片主题歌。这大概是罕见的例外。二、主题歌式音乐的特点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二)反复而不重复主题音乐(也称歌伴奏)即去掉歌词后的纯音乐部分,用歌曲主旋律产生若干变奏片段(或直接截取主旋律)构成作品贯穿音乐。不同变奏形式多次出现,反复而不重复,从而起着密切作品结构关系的作用。如果把完整歌曲放在中间或结尾,则将演变的旋律以背景音乐或片段音乐提前引入作品,既起密切结构作用,又是音乐形象的酝酿、积累,为在作品高潮处(或结尾处)主题歌的出现增强爆发性的艺术效果。二、主题歌式音乐的特点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二节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三)主题歌放在作品不同部位的不同效果
主题歌用在开头,是主观感情基调的导入和设定,后面的变奏随着作品内容的深化和情节发展,使情感基调细化、深入,融入作品,成为一体。凡把主题歌放在片头的,一般是与其他元素相结合,解决了片头这一重要问题。如果是系列片,它往往又是一个固定的片头序幕,起到作品声音标识的作用,在定期的播出中,让人们闻声而来,有利于增强播映效果。用在作品结尾和其他部位的主题歌,则往往是作品产生高潮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基本旋律在前面已有不完整出现,或是若明若暗的变奏,是特定情感的濡染和酝酿,随着作品叙事的展开,达到“言”与“嗟叹”都不足以宣泄激情时,水到渠成地纵情“咏歌之”。这便是作品高潮的感情爆发和冲击。二、主题歌式音乐的特点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一)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统一性是指音乐意境与作品思想吻合,众多乐段风格基调吻合。也就是说,不允许音乐独立于作品整体之外,互不配合;若干乐段之间,既要富有变化,又要统一于作品风格;旋律和节奏在不失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多样。最重要的是创作(或选择)一个堪任主旋律的基调,达到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一部作品中,若随意地选用若干种(段)乐曲,形成南腔北调集锦,尽管每一段都不失为动听之音,却与作品题材、内容无关,失之杂乱无章,便不是好的纪录片音乐;一部作品中始终贯穿一种旋律、一种节奏,曲调特色强化了,基调统一了,却有失丰富、变化,也不是好音乐。一、配乐的基本要求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二)抓特点抓特点是指创作者要抓准作品的题材内容特点和配乐特点。这是处理音乐的统一与变化关系的重要环节。作品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大体呈现相对严肃与活泼、深沉与轻松的差别,还有婉约细腻与粗犷豪放的不同,或者具有明显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差异,等等,这些都是创作(选择)音乐的依据。抓特点,是配乐成功的要诀。一、配乐的基本要求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三)形离神不离
音乐是以虚代实的艺术,是以乐音旋律和节奏表达情绪的艺术。音乐固然有模仿现实声的对位之作,如某些卡通片所用的严格同步对位的写实音乐,但对纪录片却未必适用。纪录片配乐对位是相对的,不要求音乐与画面严格对位,而是要求内在联系,深层对位;若即若离、形散神聚才是虚实结合的理想效果。抓特色,贵在抓神,不是机械地求实求满;太实太满,会产生陈旧感,抹杀新意,弱化效果,对整体起反作用。比如,一部民族题材作品,各种元素中已有很浓厚的民族色彩,再铺上实而满的民族音乐,怎能避免重复感、疲劳感?一、配乐的基本要求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三节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电视编导应该具有让各种声音参与作品创作的观念和意识。前面说过,好的音乐(包括歌曲)创作是作者深入创作、充分理解作品含蕴的结晶。音乐创作应该及早参与作品的前期策划;承担选乐配乐的音乐编辑则应在掌握了编成品(他也可能参与了前后期全过程创作)之后选择音乐,以对作品有深入理解为基础。选配一段音乐看似简单,却是深入积累基础上的创作行为,因而同样能获得良好效果,甚至获得超过专门创作的良好效果。一位善于调动更多表现手段表现作品主题的编导,必然会充分重视音乐的传情功能,必然会挖掘音乐作为视听艺术所包容的一切表现力,为自己选定的主题润色,给音乐以应有的用武之地。二、音乐的参与意识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四节音乐的以少胜多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四节音乐的以少胜多音乐对纪录片是重要的,却不是多多益善。在前期录音创作设备、技术改善与普及的新形势下,依赖音乐、歌曲“美化”纪录片已是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方法。当前纪录片音乐创作的问题还是“滥”与“满”二字,即歌曲创作的过滥与配乐的过满。一、“听不见的音乐”与不完整的音乐首先,在充分肯定音乐歌曲对纪录片的作用和影响的同时,应该指出另一面——音乐(包括主题歌创作)的过多、过滥、水平不高仍是一个问题。其次,音乐过满的偏颇直接影响作品艺术效果。过滥的歌曲与过满的配乐更大的消极作用还在于,主观声过多对纪实艺术特性的抵消和削弱。主观色彩过浓必然会冲淡客观自然效果。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四节音乐的以少胜多完全不用音乐,意在“以无胜有”,是写实风格的极致,旨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色彩,同时也是一种追求,一种主体个性。配乐多少主要与作品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有关。音乐少而精、运用得当,与其他声音元素互为补充和相得益彰的关系,是纪录片配乐的普遍原则。解说词为音乐让路,音乐为访谈、现场声让路,往往是营造声音和谐效果的必要手段。一、“听不见的音乐”与不完整的音乐第十六章音乐创作第四节音乐的以少胜多既然把纪录片中好的音乐称为一场好雨或一阵好风,那么,好雨就应该适时,好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和物质的构成教案
- 华银田径学期教案(全套)
- 文书模板-自来水安装报告申请书
- 国际民航日节日活动安全乘机指南飞机趣味问答课件
- 采购行业年终总结报告课件模板
- 2025《黑神话:悟空》高中语文试卷(1)含答案
- 2024届广东省珠海一中高三全真数学试题模拟试卷
- 残疾人合同管理制度
- 不嫁不娶协议书模板
- 毕业协议书户口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行政执法)及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 DB41T 2280-2022 路桥用泡沫轻质土应用技术规程
- 公共卫生主题培训
- 建筑行业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国开2024年秋《经济法学》计分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
- 生涯发展报告 (修改)
- DB42T169-2022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 全套企业管理流程(文字版)
- 检验科规章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