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答案十一五_第1页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答案十一五_第2页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答案十一五_第3页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答案十一五_第4页
中医护理学习题集-答案十一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形象,也就是指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所反映在外部的现象。第二节脏腑一、名词解释:.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即心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脾主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脾主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化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即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三、问答题或叙述题:.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⑴排出体内的浊气;⑵将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外达皮毛;⑶宣散卫气,调节腠理。.何谓肺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⑴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⑵将清气和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⑶肃清肺和呼吸道。.何谓脾主运化?请叙述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答:脾主运化: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运输送至全身的功能。包括两方面:⑴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⑵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与书上概念略有不同).脾失健运(水谷、水液两方面)有哪些临床表现?答: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表现为腹胀、便溏、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由于气血化生不足,可表现为倦怠、消瘦等。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可致水液不布散而停滞体内,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生水肿。.人体的消化功能为什么与肝、脾两脏有关?答: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虽然由脾胃来完成,而脾胃之气的升降,靠肝主疏泄的调节作用。同时肝分泌胆汁,排泄胆汁,亦有助于消化作用。脾主运行,能运化水谷。饮食入胃后,虽然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作用,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布散全身。所以,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肝脾有关。.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肝主疏泄表现在以下方面:⑴协调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得以正常运行。⑵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还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⑶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⑷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冲脉和任脉的通利协调。.叙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答: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之精,出生以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及脏腑在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后天之精必须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试述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在人的一生中(幼年、青春期、中年、老年)精气的变化?答:人从幼年开始,由于肾中精气逐渐充盛而“齿更发长”,到青春期,肾中精气进一步充盛,从而产生“天葵”促使性功能成熟,而具有生殖能力,体魄强盛;中年以后,肾中精气渐弱,天葵日见衰少,性功能和生殖能力逐渐减退;老年肾中精气更弱,天葵耗竭,性功能和生殖能力消失,形体衰老。.试述肾阴肾阳的功能,以及肾阴虚、肾阳虚的病理表现?答: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有濡润滋养脏腑组织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推动、温煦的作用。肾阴虚可见虚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肾阳虚可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减退。. 何谓肾主纳气?它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促进吸气有一定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第三节气、血、津液一、名词解释:.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即指气是血液生化的动力(气能生血、血的循行有赖气的推动(气能行血)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血液不断地为气地功能提供营养(血能养气)。第三章经络.经络的生理功能是_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和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 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的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为足二阳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血走王,手三阳经从走^_,足三阳经从^^走3_,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阳明大肠经上接手太阴肺经,向下交于足阳明胃经。第四章病因、名词解释:.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地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瘀血:凡血液运行不畅;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第五章诊法二、简答题:.什么是望神?有神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望神即观察病人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判断其精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疾病预后的好坏。有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呼吸平稳,面色荣润,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属?答: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肾的病变。.望舌应注意那四个方面?答:姿势、光线、顺序、染苔。.望苔的临床意义?答: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情的进退。.什么是恶寒和畏寒?答:凡病人主观感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觉寒冷者,称为恶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者可缓解者,称为畏寒。.询问二便应问清哪些情况?意义何在?答:主要询问排便的次数,时间,及排便的感觉和伴随症状等。问清二便情况,可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何谓正常脉象?答:又称平脉或常脉,基本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列出临床常见6种病脉的名称及主病答: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虚脉,主虚证;实脉,主实证。第六章辨证方法一、简答题:.何谓八纲辨证?答: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八类证候,成为八纲辨证。.试述表证、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答:表证常见有: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表寒证(外感风寒、表实证)临床表现: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外感风热证)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咽痛,苔薄微黄,脉浮数.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答: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何谓寒证?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案示例)答: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常见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何谓热证?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常见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试述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和血虚证的临床表现?答:(1)阴虚证:形体消瘦、颧红、舌红少津少苔、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脉细数、手足心热。(2)阳虚证:兼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症状、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经常畏冷、自汗、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迟无力、四肢不温。(3)气虚证:神疲乏力、动则气急明显、面色胱白或苍白、舌淡胖、音低懒言、自汗,纳食不化、或大便溏薄或小便余沥、脉(濡)虚。(4)血虚证:消瘦、面色淡白或萎黄,指甲色白,舌质淡、舌少苔、眩晕、目花、失眠、心悸、手足麻木、脉细而无力。第七章防治与护理原则一、简答题:1、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视,“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包括那两方面的内容?答:“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2、“既病防变”主要指哪两点?答:第一是早期治疗,第二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3、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法则时,必须遵循哪三方面原则?答: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法则时,必须遵循“治标与治本”“正治和反治”、“病治异同”三方面原则。4、列表比较标与本的概念本标邪正双方正气邪气病因和症状病因症状疾病的部位脏腑病经络肌表病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新病、继发病5、什么叫正治和反治?答:正治又称“逆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贝h反治又称“从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6、试述相因制宜的三个原则。答:是指治疗和护理时,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试述吐法主要适用证和禁忌证。答: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脘不化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者。吐法用于急救,收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凡体质素弱、年老体弱或孕妇、产妇及出血病人,均不宜用吐法。8、什么是清法、补法和消法?答: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热证。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消法又称消散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疗大法。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答: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2、归经概念?答: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3、什么是相畏?答: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4、什么叫配伍禁忌?答:主要是指相反药物禁忌应用。5、服药温度应如何掌握?答: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凉服;一般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发汗解表药宜热服;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暑药等宜凉服。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三、简答题:1.简述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答题示例)答:1)关心体贴首先,护理人员善于体贴患者的疾苦,全面关心体谅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同时,还应注意营造适宜康复的环境从自身的衣着打扮,行为和病室内外环境等方面入手。2)言语开导通过正面的说理疏导,可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开导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从而改变病人的精神状况。3)移情易性移情在护理工作中,主要是指将患者精神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它方面。易性包括消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认识,使其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4)情志相胜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使其淡化甚至消除,以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5)顺情解郁对于病人,特别是精神状态忧郁和感到压抑的病人,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顺从其意志和情绪。.阐述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答:1)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三餐应定时,定量,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2)饮食有方缓:进食时宜细嚼慢咽;软、暖:食物软硬恰当,冷热适宜;洁:食物要新鲜、干净。3)谨和五味、荤素搭配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饮食性味不要过重.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答: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驱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津液。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3)应慎与解热镇痛类西药同用,以防汗出过多。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类食品。4.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有哪些基本原则?答: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共养。第十章中医常用传统疗法第一节针灸一、腧穴一、解释题:.月俞穴一一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经外奇穴一一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俞穴。.随证取穴一一亦名“对证取穴”或名“辨证取穴”,是指针对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俞穴。三、简答题1.简述俞穴的分类及治疗作用。答:俞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俞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方面:⑴近治作用,一切俞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⑵远治作用,十四经俞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⑶特殊作用,指刺激某些俞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2.简述以下俞穴的定位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①肺经:列缺②大肠经:合谷、曲池③胃经:颊车、下关、足三里④脾经:三阴交⑤心经:神门⑥小肠经:后溪⑦膀胱经:大肠俞、肾俞⑧肾经:涌泉⑨心包经:内关⑩三焦经:外关⑪胆经:阳陵泉⑫肝经:太冲⑬督脉:大椎、百会、水沟(人中)⑭任脉:关元、气海、神阙、中脘(15)经外奇穴:印堂、太阳、落枕二、针刺的护理一、名词解释.针灸治疗一一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与艾灸对俞穴的刺激,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针刺一一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俞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得气一一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俞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行针一一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五、简答题:.简述毫针刺法的禁忌症(答题示例)答:1)极度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2)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肿痛部位。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等。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俞穴不宜针刺。5)孕妇下腹部、腰骶部禁止针刺。.常见针刺意外有些?.简述晕针的概念、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有哪些?答:1)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2)原因:精神紧张、以及施术手法过重,病人不能忍受;精神紧张: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精神紧张,惧怕针刺。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病人不能忍受特殊情况:针刺时过度劳累、饥饿;大泻、大汗、大失血等病后体质虚弱,经不起针刺的刺激环境不适:夏季天气闷热,诊室狭小拥挤,温针燃艾太多,烟气熏灼等3)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4)预防: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①解释到位:初次接受针治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②体位舒适: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用卧位)③穴少手轻:选穴宜少,手法要轻。④关注特殊:对劳累、饥饿、大渴的病人,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⑤细察先兆: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若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⑥环境适宜: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等因素5)护理措施:①停刺取针: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取出②平卧头低: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③保暖饮热: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之,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④刺激急救穴: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厥等⑤缓解后休息: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⑥必要时急救: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简述滞针的原因、处理与预防?答:1)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2)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揉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宜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3)预防:对精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针。.简述弯针的原因、处理与预防?答:1)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2)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针的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3)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阐述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答: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汗出过多、出血后不宜针刺,孕妇尽量不针刺。2)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盖好衣被,并用支架支起被子,以防压弯针柄。3)针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个穴位应用一支针,以防止交叉感染。4)局部皮肤有瘢痕、肿瘤、感染、溃疡及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不良反应。.什么叫腧穴?腧穴可以分哪几类?答: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月俞穴很多,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俞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答: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