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_第1页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_第2页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_第3页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_第4页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07011014孙悦文学院071班钱钟书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公认的、贯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大家。用《世说新语·德行》林宗赞语来说,可谓“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钱钟书广博的中西文化视野,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特立独行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永久性贡献。他把中国文学研究纳入中西文学、文化的辽阔视野,而钱先生的比较视野就不是文化范围的宽广所能概括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在钱先生的比较方法中体现着一种成熟的学术素质,集纳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各自的思维形态:一个是以事实与疑问的考察为运思目标,紧紧围绕问题,广博引索史料,追根究底,探源溯流的清代乾嘉以来的考据法;一个则是超越纷纭的文化现象,意在呈现现象内核,对象存在本质的美学感悟与哲理思辩相融汇的西方方法。钱钟书先生之确立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首先是要将中西思维引入问题的阐述中,使其彼此限制,相得益彰,充分地呈示出研究主体的学术思维质量,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进入中西宽广的文化背景,在列举、分析、推论、升华、归结中形成文化的引证广度。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性,以“打通”作自己的文化观,以“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作进入具体文艺理论话语空间的实用手段,以话语空间的阐释范式来达至中西文论“诗眼”、“文心”的“莫逆冥契”。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无识。人们都会受到长期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母语,所承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钱钟书秉承“不隔”的中外文化观;提出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储备、恢宏的视野与纯正的比较理念基础之上的“打通”对种种偏颇保守观念反思后提出不囿于中西町畦,超越了体用之辩的文化会通路径;倡导对话,以期达致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并存。伟大不朽的文化都是“不隔”的,浸透着的都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如钱先生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刘勰深刻地指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语言从属于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范畴内的作品可以彼此译,其理论基础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受思维方式支配;而思维活动又具有全人类性。钱钟书认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思辨之当然(Lawsofthought),出事物之必然(Lawsofthings),物格知至,斯所以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耳。……心之同然,本乎理之当然,而理之当然,本乎物之必然,亦即合乎物之本然也。自其异者言之,岂但声音障碍,即文字亦障碍。自其同者言之,则殊方绝域,有不同之文字,无不同之性情,亦无不同之义理,虽宛转重译,而义皆可明。”例如在《通感》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西文论中“通感”这一审美体验过程。在这篇文论中,钱钟书以中西比较诗学的眼光和融贯学科的宽阔视野,阐释了人类审美体验共通的文心。“在日常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这就是钱钟书理解的“通感”,这一理解是从解读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开始的。关于“闹”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从境界的角度作过极具影响性的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然而,从李渔《笠翁余集》、方中通《续陪》到苏轼的《夜行观星》,都没有给予正确的理解,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钱钟书从正面列举了大量的中国诗、词、小说中有关“闹”字的使用,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解说,同时同西方语言中用“大声吵架的”、“砰然作响的”来指称太鲜明或强烈的颜色作对比,并将笛卡尔、培根等西方名人关于“通感”的哲学寓意予以揭示,认为:“‘闹’字是把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又如把《药地炮庄》论梦和弗洛伊德心析学论梦相沟通,把薛伟化鱼的故事、“同向春风各自愁”的传统诗词情景和卡夫卡的小说、存在主义强调的“群居孑立感”相参印,都能使人耳目一新,心胸开放的。钱先生都在诉说这么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均此理,用心之处万殊,而用心之途则一”。钱先生亦以心理之学释古诗文小说中透露的心理状态,昭示着他:打通”之文化观。如《诗·车攻》“萧萧马呜,悠悠沛旅。”钱先生在引了后代意境相似的诗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以及雪莱诗所谓“啄木鸟声不能破松林之寂,转使幽静更共”等之后。释云“即心理学中‘同时反衬现象’眼耳诸识,莫不有是诗人体物,早具会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娜。《左传》上有“乐忧”、“乐衰”的说法,钱先生释云:“苏轼称柳宗元《南涧》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常语亦日‘痛快’若示痛与快并。近人区别‘杂揉情感’为和静与激厉二类,一阴柔而一阳刚,‘乐忧’、‘乐哀’当属前类也。”又《左传》多叙鬼神之事,其神每话而不正,钱先生指出,这反致信奉鬼神者矛盾的心理。“人之信事鬼神也,沙坏二心份纯焉。虽极口颂说其‘聪明正直’,而未尝不隐疑其未必然,织赏觉其迹近趋炎附势是也,盖信事鬼神,而又觉鬼神之不可信、不足恃,微悟鬼神之见强则迁、唯力是附,而又不敢不扬言其聪明正直而壹、玛依在德,此敬奉鬼神者衷肠之冰炭也。玩索左氏所记,可心知斯意矣。”再如登高望远,每足令人生愁或添愁,中西文学中均有此意境,但未见有谁给予圆满的解释。钱先生指出这是一种浪漫情绪,所谓“距离的感伤”,引了宋玉、杜甫、柳宗元、辛弃疾等诗、文、词里许多例证,并说“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厥理易明。若家‘近在山下’,少‘不识愁味’,而登陆之际,‘无愁亦愁’忧来无向,悲出无名,则何以哉虽怀抱犹虚,魂梦无萦,然远志遥情已似乳壳中函,孚苞待解,应机帐触,微动几先,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而望未之见,仗境起心,于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李娇‘若有求而不致,若有待而不至’,于浪漫主义之‘企慕’,可谓揣称工切矣”。钱先生把《药地炮庄》论梦和弗洛伊德心析学论梦相沟通,把薛伟化鱼的故事、“同向春风各自愁”的传统诗词情景和卡夫卡的小说、存在主义强调的“群居孑立感”相参印,都能使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