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林庚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课堂导入“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作者介绍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之后又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早年以诗闻名于世,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相关知识《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祈之不来,盼而不见,心情惆怅,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全诗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1.重点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徕(lái)涔阳(cén)迢远(tiáo)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袅袅(niǎo)窸窣(xī

sū)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万应锭(dìng)基础梳理2.词语释义灼灼:形容明亮。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描写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疏朗:稀疏而清朗,不繁密。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活动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木”与“树”一字之差却一字千里。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任务一:梳理思路【活动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任务一:研读文本内容形象相关诗句特点树、树叶、叶“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午阴嘉树清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①落

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②木

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落

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④①“树”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不比一个“叶”字多带来什么。②“落叶”是一般的形象,可能是含有水分的春夏之交的叶子,可能是雨水湿润的颜色太黄的叶子。③“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典型的清秋性格。④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活动4】“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如何产生的?【提示】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本文的重点,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请找到相关文段,认真阅读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分析,然后概括作答。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活动5】文本在写法方面特色有哪些?任务三: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1.从具体现象入手,论述深入浅出。作者没有讲深奥复杂的文学原理,而是从古诗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木叶”说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以丰富的诗句为例,结合具体诗句讲解,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2.逐层深入,探幽发微。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接着在分析大量诗句之后,发现关键是在“木”这一字上,这才触及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详细阐释。在分析“木叶”的艺术特征的时候,作者又列举诗句,比较分析,阐明“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准确地界定了“木叶”的艺术特征。这样逐层深入,探幽发微的做法,既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大量引用诗句,使文章内涵丰富,说服力强。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许多有关“木叶”的诗句信手拈来,对于“木叶”“树叶”“落木”等意象之间的细微差别,都能列举出相应的诗句作为例证。这样大量、恰当地引用诗句,不仅使论述充实有力,而且平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课堂小结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被广泛使用的原因,阐述了“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距。林庚通过丰富的例子,告诉我们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意象要好好体会,把握语言的暗示性,这样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说“木叶”“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总结“木叶”“树叶”的异同诗人们钟爱用“木叶”古诗很少用“树叶”“木叶”与“树叶”不同特征一: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特征二: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之差,相去千里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①酒(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结: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②雁(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小结:“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③梧桐、雨(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