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四大方面:一、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夸张借代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④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⑧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⑨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3、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二、高中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濡红袖趣传杯。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天桃艳杏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C(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谐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天桃艳杏栽〃。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故答案为:⑴C;⑵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B。(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都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四句使用班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故答案为:⑴B;⑵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解诗歌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

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B.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C.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D.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1)C(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故选C。(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故答案为:⑴C;⑵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D(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故答案为:⑴D;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送溶上人

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答案】(1)C(2)不同:甲诗一一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一一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解析】【分析】(1)C项,“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故选C。(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溶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故答案为:⑴C;⑵不同:甲诗一一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一一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③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D(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解析】【分析】(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赞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故答案为:⑴D;⑵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蠢。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1)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故答案为:⑴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注释】香兼,即香兼,有淡淡清香的芦苇。(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C.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D.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A(2)C(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兼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与侍者宾客谈笑,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