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4.1《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4.1《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4.1《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2、结合时代背景品悟“清,静,悲凉”背后蕴含的深切担忧;在“游北平”的情境中切实赏析写景片段,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结合郁达夫人生经历和文章创作背景培养思辨能力。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赏析5幅秋景图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2、准确把握“清,静,悲凉”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秋”似乎已成为文人笔下绕不开的话题,文人墨客的悲秋情结,让“秋”富有无限深意。今天,我们将跟着郁达夫去旅游,行至北国,看北平秋景,品故都秋味道!走近郁达夫既是跟着郁达夫去旅游,我们要对同行的伙伴郁达夫要有一定的了解,有同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郁达夫的认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ppt出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4年8月创作《故都的秋》,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提示: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一个小问题,北平即当今的北京,为何标题不叫“北京的秋”或者“北平的秋”呢?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不用“北平”,因为“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郁达夫离开北京十年从杭州重新回到北京。这里蕴含着久别重回的怀念之感。此外,1934年国内战乱不止,华北危急,北平危急,“故”也暗含了作者对国家深深的忧虑。赏北平秋景我们出发到了北平会看到怎样的秋景呢?同学们听读找出写景语句。1在听读中找出景物描写:播放朗诵音频,学生听读并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享,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喜欢的写景片段。学生大概会找到一下内容:1“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2“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3“一椽破屋”“破壁腰”:衰败、凄清、冷色调。4“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5“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天的萧条6“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7“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8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愁煞人。9“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10“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寒冬将临的氛围。2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小组讨论概括五幅画面并命名第1幅:小院秋色第2幅:落蕊秋意第3幅:寒蝉秋声第4幅:话凉秋雨第5幅:秋枣奇景五幅画面特点:

色调: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的闲人、淡绿微黄的枣子。声音: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声衬静)景物中略带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扫帚的丝纹、落寞”、“衰弱的残声”、“唉,天可真凉了”等。品故都秋味赏了北平秋景你认为北平秋景有何独特的韵味呢?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1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行动——清闲语调——平静感叹——悲秋2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味:“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3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秋院子、秋树、秋槐、秋雨的这些平常的意象?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具有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写旅游感悟作者以情驭景,以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来表达他对故都秋天悲凉之美的眷恋和欣赏。本文语言自然、随意、从容而不失典雅,风格含蓄,余韵悠长。当时全国国内战乱不止,北平不再是当年的北平,战火燃烧的地方,人民困苦,甚至放不了一张学生学习的课桌,在这“清,静,悲凉”中寄寓了郁达夫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与担忧,读来略带感伤。本次故国之旅到此就要结束了,我们赏了北平秋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