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玛斯,每块羊脂山玉都有他们的血汗_第1页
阿拉玛斯,每块羊脂山玉都有他们的血汗_第2页
阿拉玛斯,每块羊脂山玉都有他们的血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拉玛斯,每块羊脂山玉都有他们的血汗阿拉玛斯玉矿的悠久开采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为采集裸露于矿源地表上的“戈壁玉”及河道中的子玉;进入铁器时代,则是以简陋的工具开采、剥离裸露地表上的玉石;这种采玉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才开始有了以开凿平硐为主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并在之后采取打眼、放炮手段开采玉石。在一处近于垂直地面的岩顶部,我发现一条 20厘米宽的纵深裂隙,岩面上有燃烧遗留下的炱痕,按常理,孤立的岩顶不可能为采玉人的宿址,裂隙中仍残存厚积炭化物质,表明其年代久远,符合早期攻玉所采取的手段,那就是“火攻法”,即以燃烧柴草于围岩及矿体,然后,以雪融水冷激,再以工具撬取玉石,这可能是受到蚀变片麻岩现象的启发。后来随着昆仑山中气候向寒冷、干旱方向发展,柴草稀少,采玉人为了取暖和炊煮食物都需要从山下驮运干柴了,“火攻法”终成陈迹。由于构造断裂带及冰川侵蚀作用,我眼前的阿拉玛斯玉矿被切割成为两处主要矿区:四号矿带位于矿区之西,11号矿带位于矿区之东。其中,四号矿带划分为三个矿段,大名鼎鼎的三号矿段即“戚家坑”。自清代以来就是产出羊脂玉最主要的矿段,所产羊脂玉块状大、 数量多,从古至今都是和田玉中的极品。讲到清代,被开采的何止一个戚家坑!以现有的可查实的资料证明,满清政府统治时期,和田地区昆仑山开采玉石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历代所不及,以乾、嘉时期为盛,和田玉充斥宫闱。但是,大量的山玉如何从昆仑山中采出?采玉人如何攻玉?文字记录却十分简略,阿拉玛斯古玉矿攻玉的情形甚至未提一字。而在采玉人祖辈相传的口头记录中,我却听到了属于阿拉玛斯的一部血泪浸透的采玉史。清代驻克里雅官员(今于田县)以募集的名义挑选民夫上山采玉,被编录采玉手册的民夫多数为交不起苛捐杂税的农户以及被官府巧立名目夺去土地的贫民。这些采玉人为官府立下字据,以性命作为赌注:凡上山采玉死活毋论,均不予抚恤。官府也不怕他们逃跑:家眷在山下,逃脱会连累家人吃官司;即使有逃匿的想法,冰川雪山中也绝少逃生之路,曾有人难以忍受采玉之艰辛,沿山道向南逃奔藏北,多因山路艰险、途中断粮而殒命山间⋯⋯时至今日,那些欺压采玉人的官府早已灰飞烟灭,但采玉的艰辛依然不减,仅运转玉石一项就充满危险。因为通往阿拉玛斯玉矿的山道被驮工视同“危途” ,块状大的玉石基本都在玉矿就地分解。但是 1988年,戚家坑采得一块重达259公斤的羊脂玉,采玉人实在不忍心分解这块罕见的美玉,决定全体人轮番肩负木扛,不惜用时十八天,徒步山路五十余公里,最终艰难地将玉石运出山地!这块采玉人以生死为代价抬运下山的羊脂玉,为一家玉雕厂所收购,成为当年玉雕行业最大的奇闻。之后二十年间,再未采到质地、重量相近的羊脂玉。玉山的谷地,零星分布着采玉人修葺的窝棚,那是一些只能容人躺卧的窝坑,上面覆盖着一张塑料布,用于挡风避雨。在这一张张蘑菇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