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苏轼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8分)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苏轼今年春浅腊侵年②。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少悰,少乐趣。14.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单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15.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6分)
答案:14.【参考答案】:B15.【参考答案】:“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5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案:14.【参考答案】C【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15.【参考答案】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诗歌解析】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三、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11分)满庭芳①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
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D.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15.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14.【参考答案】C【解析】C项断章取义,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15.【参考答案】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2分)第二问: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2分)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2分)【评分细则】第一问,句子分析1分,情感正确1分。第一问,第①个原因关键词“仰慕”1分,分析1分;第②个原因的关键词“情意相投”(或互为知己)1分,分析1分。考生如有其它答案,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14.【答案】C15.【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学&科&网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五、阅读下列的宋词,完成13-14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B.上片三四两句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着力描绘白鸟、红蕖。C.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D.最后两句说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14.有人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两句是点睛之笔,说说你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案:13.B14.运用拟人手法,写“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2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2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2分)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寒食雨二首①(其二)苏轼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14.
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15.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案】14.C15.
《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法惠寺横翠阁(节选)苏轼(宋)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①,更看横翠忆峨眉②。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注:①平湖:指西湖。濯锦: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附近。②峨眉:峨眉山,在四川。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不能回到故乡,而觉得春天比秋天更令人悲伤。B.平湖泛舟,远眺横翠阁,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四川眉山,“已”“更”表现了情感加深。C.“雕栏能得几时好”一句化用了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D.最后两句,诗人想象将来定会有人因寻他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心情顿时旷达洒脱起来。15.本诗的“悬知草莽化池台”一句应怎样理解?有什么含意?(6分)
答案:14.C解析:C项,“物是人非之意”错,苏诗表达的是美好的事物不能久长之意。15.该句应理解为: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2分)。含意是,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终有一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2分);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2分)。参考译文: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以排遣。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远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①苏轼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人生此乐须天付,莫遣儿曹取次知。[注]①这首诗写于照宁七年杭州通判任上。是年苏轼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诗。②取次:任意、随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山水之乐,又抒发其心中感慨。B.第一句移步换景,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奇妙美景的敏锐观察力。C.第三句承上句的“石瘦”写两山,两峰屹然,白云浪酒,其情景便如同那白云自己占领了东西二岭。D.第三、四句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使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15.本诗的“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4.B
B项“移步换景”说法不妥。15.(1)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甜的桔。(2)作者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面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3)胜境而观奇景、美景,将诗人游寺之乐衬托得淋漓尽致。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苏轼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②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C.“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D.“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1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
答案:14.D.解析:“翠袖”是借代。15.解析:①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和子由四首·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答案:14.(3分)B(B“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15.(6分)(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2分)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2分)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2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竹①苏轼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注】①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颠来簸去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1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5分)C(C.“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错。)15.(6分)①菊与竹互相映衬,表现诗人坚守气节的情怀。②对故乡“篱菊”荒废的担心,表达故园之思。③用陶渊明的典故,流露出归隐的思绪。(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越,古国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参考答案】B【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15.【参考答案】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2分)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2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苏轼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C.
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D.
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15.
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
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15.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参考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C15.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意思答对即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雨中花慢苏轼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注释】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②清商:指秋天。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15.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4.C(C项误解词意,词人并未在春季花时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词中“闻道”二字表明作者并未前往赏花)15.(6分)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2分)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2分):“今岁花时”词人却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2分).(意思相近即可)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D.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BD
13.
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隔篱娇语”,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新城道中(其二)①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注]①本诗写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之时。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议论起笔,表明诗人此次出行心情悠闲,“听溪声”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点。B.颔联“散材”“疲马”颇见性情,采用拟人的修辞,充满对官场生活的慨叹。C.尾联诗人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既是感叹山间歧路多,也是感叹人生道路之难行。D.整首诗歌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了诗人在巡视属地时山行的见闻和感慨。15.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3分)A【解析】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心情悠闲”说法错误。“身世悠悠”是在慨叹自己的为官经历,心情并不轻松。故选A。15.(6分)①关心民生疾苦。诗人联想春雨充足,将给茶农带来丰收的喜悦,希望百姓生活富足。②远离官场争斗,坚持自我,保持高洁志向。诗人身处“乱山深处”,远离官场,而“长官清”既有生活的清闲、惬意,也暗喻了保持清正的品行。③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尾联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归隐的心。(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D
【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15.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每答对1点给2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注】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惝恍迷离的仙境。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15.
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14.C
15.
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南乡子•送述古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B.“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C.下片写词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因思念自己而夜不成眠,只有晚风相伴的凄凉景象。D.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15.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C(C.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3分)15.“亭亭”,直立的样子(1分),在这里作者把高楼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描绘画面2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的哀伤,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3分)
“荧荧”,指“残灯斜照”之光(1分),在这里又暗指泪光(2分),因思念而泪流满面(1分)。(补充:或灯光闪烁的样子,描绘画面意象也可给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2分)。
若答叠词,赏析合理也给分。(6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六幺令·天中节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了端午节的盛况。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淮确贴切,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A(“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15.①表达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描“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②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来自比,感怀了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已,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③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直接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词人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诗歌解析】“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產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避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攴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教室装修项目的施工合同
- 新建自建房购买合同样本
- 全新夫妻离婚前财产分割合同
-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规范
- 度渠道拓展合作合同
- 餐饮服务合同模板与消防相关
- 音乐艺人经纪合同范本
- 化工产品出口代理合同书
- 简易彩钢瓦合同范本
- Module 6 Unit 3 language in us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安全环保法律法规
- 2025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气控制技术项目化教程 第2版 课件 项目1、2 低压电器的选用与维修、电动机直接控制电路
- 2025年上半年山东人才发展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及合作协议3篇
- 【MOOC期末】《大学体育射箭》(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2023届高考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