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作业二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清朝顺治初年,清政府颁行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整理的西历《时宪历》。康熙帝组织中国学者编成《数理精蕴》,将17世纪以来传入的西方数学,全面而又深入地展现给中国知识界。这反映了清初(

)A.并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 D.传统科技面临转型契机2.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38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 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 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3.下面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据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作者成果魏源《西北边域考》沈圭《新疆私议》李兆洛《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官方修订《钦定回疆则例》A.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B.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C.推动了近代史学逐渐走向繁荣 D.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4.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例如徐光启的《测量异同》、明末进士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等。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性数学著作的原因包括(

)①新航路开辟为“西学东渐”提供了有利条件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③明代学者积极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④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被赋予了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因此,脸谱的绘画及应用都要讲究章法,比如关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有“面如重枣”的外貌描写,于是京剧脸谱中将关羽脸谱涂为大红的底色。由此可见,京剧脸谱(

)A.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B.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C.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6.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社会矛盾更加尖锐C.世俗文化趋势加强 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7.《大明律·刑律三》“搬做杂剧”条有如下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关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普若,不在禁限。这一规定(

)A.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阻断了戏曲世俗化发展方向C.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 D.提高了社会风俗教化的水平8.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深化 B.吸取天人观以变革理学体系C.突破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9.李贽是最早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的思想家。这一评价(

)A.完全跳出了传统儒学的价值框架 B.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 D.打破“是非尽合于圣人”的评价观10.明清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藐视礼法、追求个性自由、及时行乐等“异端”思想。其历史原因有(

)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②西学东渐传入民主思想③程朱理学日益僵化④明清之际社会剧烈动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下列各项反映明清时期这一发展面貌的是(

)①纸币开始出现并且广泛应用

②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③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④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A.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C.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13.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的河南、山东等地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山东省金乡县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曹县有自然村2276个,历史公众号山城学术圈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河南省的汤阴、兰考等县的村庄大都由明代山西移民建成。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

)A.元明之际华北地区社会动荡 B.明代的户籍管理有所放松C.宋元时期北方经济地位下降 D.明代华北地区市镇经济兴盛14.顾炎武的诗被后世称赞为“一代诗史,踵美少陵”;黄宗羲的诗以“一人之性情”,写“天下之治乱”。当时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这反映了当时(

)A.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 B.诗歌凸显家国情怀C.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 D.君主专制基础动摇15.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鼎盛期。下表是部分家训内容,由此可知,明清家训(

)(明)林希元《林次崖家训》凡遇荒年,租税要从宽减,或免之,或缓之。无大过失,不得辄起田召佃。(明)庞尚鹏《庞氏家训》租谷上仓,除供岁用及差役外,每年仅存十分之二,围封积贮,以备凶荒。(清)蒋伊《蒋氏家训》子孙中有大贤者.更能推我之所未尽,救贫济乏、养老育婴,种种善果,天必佑之。A.承担部分灾害教育功能 B.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C.完善了社会的救助体系 D.弱化封建租佃依附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6.“中西会通”汉代《九章算术》有部分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几何学的成果。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说:“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这些似乎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与此不同的是,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从定义和公理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所有几何学定理的正确性。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1607年,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例如《测量异同》《勾股义》《中西数学图说》等。大量数学图形、公式、定理出现在明末数学著作中。明清易代,以徐光启为代表开启的中西文化交流被中断。——摘编自《理性的启蒙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思想发展管窥》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末中国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现象。17.材料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南昌奉新人。曾祖宋景为官清正,母亲出身农民。宋应星熟读《本草纲目》等百家书,又能独立思考。关心时事,怀有安国济民的理想。六次科举落榜后转向实学。他历尽艰辛跋涉,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天工开物》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印。宋应星在自序中说:“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游蓟北。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全书“贵五谷而贱金玉”。他还发展了“穷究试验”的研究方法,对迷信神怪有所批判。以“天工开物”命名,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自然力与人力的协调,而技术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应星能撰写出《天工开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宋应星身上的优秀品质。答案第=page99页,共=sectionpages44页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44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初西学东渐,中国对待西方近代科技的态度是积极的,说明中国科技面临转型的机遇。D项正确;清初为防范沿海抗清斗争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总结的一面,排除B项;传统华夷观开始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大量重要典籍,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D项正确;清乾隆时期,“儒学地位没有受到西学的冲击”言过其实,排除A项;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西北边域考》《新疆私议》《大清一统舆地全图》”等研究的成果,可得出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有关,反映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天朝上国”观念是否盛行,排除A项;材料与史学繁荣无关,排除C项;“历朝”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依据材料“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明朝的学者也在寻求传统数学的出路,这种情况下,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①③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1433年,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一定章法绘制和应用的京剧脸谱,采用色彩突出人物形象,赋予关公等戏剧人物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说明京剧脸谱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京剧脸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脸谱是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并非社会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脸谱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扩大,“反封建、反专制”等新思想开始在小说等领域反映出来,因此材料中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社会矛盾及宗教观念无关,排除BD项;世俗文化趋势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项。故选A项。7.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明代法律规定戏曲中演员不能扮演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关先贤神像等,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因此这一规定明显是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A项正确;这一规定是对戏曲进行了部分限制,但并没有阻断戏曲世俗化的发展方向,排除B项;这一规定反映的是专制体制的强化,排除C项;这一规定和社会风俗教化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观,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对秦始皇和武则天的评价不符合儒学的道德伦理标准,打破“是非尽合于圣人”的评价观,D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并未完全突破传统儒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排除B项;李贽的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异端思想,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西方民主思想传入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11.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表现有: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②③正确,D项正确;北宋出现纸币,排除①,排除AC项;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属于农业发展情况,不是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表现,排除④,排除B项。故选D项。12.B【详解】根据材料“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可知,长兴县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不大可能出现流失20%的人口的现象,更不可能出现“未添加一个人丁”的情况,因此“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是户籍制度混乱导致的,而户籍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材料体现了明朝中期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长期战乱,排除A项;材料苛捐杂税与人口的逃亡没在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但并不会导致流失,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根据材料“中原一带的河南、山东等地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河南省的汤阴、兰考等县的村庄大都由明代山西移民建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山东等地半数村庄都建立于明朝,这与元明之际华北地区社会动荡,明朝初年政府组织移民、鼓励垦荒等恢复发展生产密切相关,A项正确;明代政策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宋元时期“北方经济地位”是否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代华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顾炎武一代诗史,踵美少陵黄宗羲写‘天下之治乱’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可知,明末清初,文人的诗文大都以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说明当时的诗歌着重表现社会现状,凸显家国情怀,B项正确;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主专制基础动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也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家训内容,无法得出完善了社会的救助体系,排除C项;材料中仅涉及家训内容,无法得出弱化封建租佃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学东渐”的必要条件;三是受经世致用的“实学”的影响;四是明代学者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此次“中西会通”折射出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反映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盲目排外、志向高远,引进西学补中学不足,对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一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方法,更新数学观念;二是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中国人开始用比较、演绎、归纳等方法整理传统学术。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此类会通现象未能持续,与欧洲近代科学的差距拉大。【详解】评析:根据材料“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可知,明末数学领域的“中西会通”指在明末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并借之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从原因角度分析,明末出现“会通”热潮的原因,一是《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是中国所缺乏;二是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