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1页
专题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2页
专题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3页
专题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4页
专题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基础篇选择题(2018.呼伦贝尔)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019.无锡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真空可以传播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解析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此选项错误;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此选页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此选项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此选项正确。故选D。(2019.兴化)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答案】B【解析】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故选:B(2019・双流区模拟)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便于观察 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便于观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便于观察【答案】C【解析】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选C。(2019.市中区)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置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质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答案】B【解析】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仍能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能穿透玻璃,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故选B填空题(2019.宁德模拟广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中的金属珠子撞击产生 而发声,而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答案】振动空气【解析】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振动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2018.夏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对联中所说的三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的速度相比(选填“风声最快”、“雨声最快”、“读书声最快”或“一样快)。【答案】一样快【解析】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三种声音传播时的速度是一样快。(2019.亭湖区)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车产生的,钟声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高考和中考期间,城管人员通知市民在考场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这是处控制噪声的干扰的。【答案】振动空气声源。【解析】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2)高考和中考期间,城管人员通知市民在考场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018.遵义)小明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用如图所示器材做实验。当他敲击音叉时,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在物理学中,这种将一种不容易观察的现象变为另一种容易观察的现象的方法叫【答案】振动转换。【解析】(1)如图,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发出声音,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乒乓球的振动而得知音叉的振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2018.龙凤区)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置内,请回答下列问题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此实验说明了,进一步推理可得此实验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答案】(1)电铃声逐渐变小;(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理想实验法。【解析】当抽气机把玻璃蛋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传播所靠的介质逐渐减少,所以声音逐渐变小;反之,声音将逐渐变大;(2)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一步验证了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3)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提升篇一.选择题(2019.集美)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A.钟声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B.钟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钟声对睡觉的人来说是乐音 D.诗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答案】A【解析】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钟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 钟声影响了人的正常休息,所以对睡觉的人来说属于噪音。故C错误;D、 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D错误。故选:A(2018.密山市)下面的几种情况不能利用回声测定的是()A.海洋的深度 B.对面山崖的距离C.海底鱼群的位置 D.雷电发生处到听见雷声的人的距离【答案】D【解析】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B、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C、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鱼群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到鱼群的距离,从而确定海底鱼群的位置,利用了回声测距;D、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不是回声测距的应用;(2019.峨边县)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停止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C.钟还在振动 D.声的回音【答案】C【解析】对大钟撞击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大钟会'余音未止”故选C。(2018.兴化)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瓶塞处漏音忽略不计)。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实验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答案】D【解析】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D、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故选D.二.填空题观察下表,请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相关的结论:在空孔中在孔固、成,中在Tl5V空,中温虔广匚声通/E*厂声iS/m-s'1声龄叩或033031620GD3401S34014^01000340349泳^ieo&003401005864900-5000256340结论:(1),(2)【答案】(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2)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解析】以表中左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以表中右列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到: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故答案为:(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2)温度一定时,(在同一介质中)声速与频率无关。如图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食指上:(1) 伸直手臂,敲打衣架,听到了声音,这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2) 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了:。【答案】空气能固体能传声【解析】(1)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敲打衣架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能听到声音。(2)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能听到声音,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m(空气中的声音速度为340m/s)【答案】170.1s…【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340m/s,t=^j-=0.05s,s=vt=340m/sx0.05s=17m。因时间必须大于0.1s,故距离必须大于17m。故答案为:17m如图所示,体育课上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做“测量声速”的实验,小华应该(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快得多,若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故意按另-方法计时,记录成绩为14.8s,则该同学的实际成绩为s。【答案】看枪烟15.1s【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x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s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由V=-得,声音传播ts100m100m所需时间:t声=-声=哥m?S湖加,V声这位同学的实际成绩:t*斗四=心+0.3s=15.1s.故答案为:看枪烟;快;15.1。实验题(2018.建湖)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探究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甲 ZL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若在月球上进行该实验,甲图中的小球(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乙图中的小球(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⑶会;不会。【解析】(1)由图甲所示可知,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是振动的;(2)在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却能发生振劝,说明空气能传声,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若把此实验拿到月球上做,甲图中的泡沫塑料球能被弹起,因为只要音叉振动,小球就会被弹起;乙图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生振动,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