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_第1页
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_第2页
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_第3页
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_第4页
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ebbeaeebc小学品生品社2重温——德育工作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第1页/共105页3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阶段注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2页/共105页4课程标准修订前调研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于2006年对全国29省市4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施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2274名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员。调查结果总的表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获得了广大教师、教研员、学校的高度认同。

第3页/共105页5

95.8%较好或很好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97%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

94.6%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在实践中“完全能实现”或“经过努力,能教好地实现”;

96.9%课程总目标的描述“好”或“较好”。第4页/共105页6

像任何新设课程一样,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相应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尽管喜欢,但一时难以完全适应。认为实施“内容标准”存在一定困难,超过三分之一(35.4%)特别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部分的内容标准,35.0%的人认为实施“有一定困难”。

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第5页/共105页7新需求新挑战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主题:和谐发展(世界的主题:和谐、和睦、和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纠正目前公民教育中出现的某些偏差的需要。第6页/共105页8课标修订的总体思想和原则调整充实完善提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标准以儿童发展为本方向性与操作性统一第7页/共105页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8页/共105页10

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点前言:导言突出了课程设置的社会与时代背景。课程性质突出了综合性。课程基本理念微调。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课程目标:微调、补充

内容标准:微调、补充。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其他课程衔接。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进一步突出了“儿童”与“活动”。评价建议进一步突出了“过程”与“个性”。第9页/共105页11各部分修改说明前言部分引言中加入了时代背景====外在需求强调了儿童发展阶段的特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内在需求课程性质中,增加了“综合性”——生活是综合的,以此为基础的课程理应是综合的;实验中割裂课程内容的现象,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调整四个特性的顺序,以合逻辑第10页/共105页12课程性质与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根据课程发展趋势与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更符合课程的逻辑。)第11页/共105页13

综合的含义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第12页/共105页14

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

『日』安彦忠彦《学校知识的转换》1998)

第13页/共105页15课程基本理念的调整(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第14页/共105页16设计思路修改标题,删去图示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如实验稿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并解读为“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第15页/共105页17课程目标部分——情感目标中删去:“热爱科学”,增加了“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

====避免与科学课重复;改:“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改:“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增加:“参加劳动”第16页/共105页18课程目标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增加了: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能增加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体现“能力为重”,与内容部分相呼应课程目标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区别于科学标准,强调本课程特色第17页/共105页19“内容标准”部分(现称:课程内容)小修改合逻辑、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要求符合儿童实际与目标相对应例如——

增加:卫生习惯,防病防灾,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等改:“能在成人帮助下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能在成人帮助下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第18页/共105页20修改标题:诚实友爱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规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降低要求: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会唱国歌学唱国歌

“学习维护自己的权利”。考虑这阶段儿童对“权利”和“义务”尚无明晰概念,故删去第19页/共105页21

教学建议——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增、减、扩新增3条重要的方向性教学建议;删去了“教学活动”;扩展了

“教学指导的注意点”

实施建议部分第20页/共105页22

教学建议中增加了: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第21页/共105页23儿童期与儿童的特性“儿童是人”,要把儿童当做人来看待“儿童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不是静止不变的,他们要成长、要发展,最终要成长为成人

——[日]崛尾辉久《全球化时代的教养与学力》p.74第22页/共105页24考察儿童的视角儿童在成长中——从成长过程的角度看待儿童儿童在关系中——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待儿童

——秋田喜代、佐藤学《新时代教职入门》,p.91-92第23页/共105页25儿童4类兴趣第一类:社会本能--------交往活动(人为对象,语言为中介)第二类:制作本能--------制作活动(物为对象)第三类:探究本能-------探索性活动(外部世界为对象的)第四类:艺术本能------表现活动(自我)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p.3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第24页/共105页26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

——柯尔伯格第25页/共105页27

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选择

活动组织

活动指导

理念儿童活动

尊重儿童、重视活动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第26页/共105页28

标准首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针对现实问题增加了“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评价建议第27页/共105页29

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也是系统的)方式融入到教室里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

——加德纳、费尔德曼《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中文版序第28页/共105页30品生教师的专业发展

——

儿童为本教育的能力结构了解儿童的知识与能力:观察、理解、研究儿童

教育儿童的知识与能力:对话、互动的能力,帮助儿童孕育课题意识,主动、有效地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综合性活动课程的能力第29页/共105页3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第30页/共105页32修订工作的目标巩固成果——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完善自身面向实践——吸纳各界意见,更好地服务教师应对挑战——适应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新需求第31页/共105页33反思——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反映意见少,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前瞻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改革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过程第32页/共105页34对课标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的难点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成教师的实践操作策略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比较宏观、上位,有些内容要求过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准;第33页/共105页35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简单的重复;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不够具体明确,教学建议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课程标准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定位不够清晰。第34页/共105页36需要重申:本课程的特征德育为先。站在时代的前列,实现德育转型。体现培养公民基本素养的大德育观。非德目体系,但包含德目内容育人为本。儿童是成长中的人,不是成人。需要理解、尊重、宽容、引导能力为重。重要的:道德理解和行为能力、人际交往和参与能力、社会认识和思考判断能力知识为基础。主题构建,非学科逻辑;内容广博,综合性强。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涵养功能道德教育不应是无知的教育第35页/共105页37修订思路和原则

(一)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更清晰、严谨的表述,对内容标准做必要的补充与修正。(二)立足课程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的原则,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的表述。(三)体现与时俱进特征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的开放和生成性,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加以落实。第36页/共105页38(四)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原则。不能“无限扩张”。通过对内容标准部分的调整,适当减少相关内容点的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并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安排做出更为具体的建议和说明。(五)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提高质量的要求,需在实施建议的各个部分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开发课程资源等做出更为详细的、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充与完善。第37页/共105页39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立足于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十年实验的经验和现实问题进行修改,做到:务实——着力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前瞻——着眼于今后十年的发展;审慎——保持稳定,维护大局。在坚持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立足调整和完善。第38页/共105页40各部分修订要点第一部分前言1.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标准的前言中明确了这一思想,并在课程内容中加以渗透。背景(人的发展需求、国际、国内)课程价值(本课程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第39页/共105页412.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突出以品德形成为核心。

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第40页/共105页4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清晰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消除多年来的模糊认识。本别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阐释了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程在内容框架、品德养成过程和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特征。第41页/共105页433.体现为教师服务,使课程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实验稿中,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稍显复杂,修订中对文字作了调整;课程设立之初为便于理解,出示了三个框图,鉴于教师们已经熟悉,保留意义不大予以删除。这样更简洁、更清晰,有助于教师理解。第42页/共105页4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

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与课程性质中的表述相一致,对文字做了梳理。分类目标

为使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更加清晰和适度,增加、删除了一些条目,并修改了一些提法。第43页/共105页45情感目标例增加了——爱亲敬长;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改表述——将“公平公正”改为“崇尚公平与公正”,“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开放的国际视野”,“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等。第44页/共105页46能力目标例改表述——将“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改为:“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以体现上位目标的特点;改表述——将“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降低了难度;增加了——

“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第45页/共105页47知识目标例增加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等删除了——“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改写了——将“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改为:“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将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进一步明确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等。第46页/共105页48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内容修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容量难度的问题。如何看待难度?内容的合理配置和学段衔接问题。如何遵循认知规律?什么是螺旋上升?内容的范围、要求明确具体的问题。如何实现刚性并具有可选择性?教学建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第47页/共105页49内容修订要点解析保持框架,调整名称。以使表述更合理适当削减不适宜的内容。以使更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适当增加所需内容。以体现与时俱进重新规划年段学习内容和总量。以使安排更合理对各条目进行归并整理。以使每条要求更清晰。第48页/共105页50原标题原条数现标题现条数(年段分配)我在成长9我的健康成长8(中2;高1;中/高5)我与家庭6我的家庭生活5(中3;高1;中/高1)我与学校8我们的学校生活7(中5;高1;中/高1)我的家乡(社区)11我们的社区生活11(中6;高1;中/高4)我是中国人14我们的国家13(中0;高7;中/高6)走近世界8我们共同的世界8(中0;高6;中/高2)总计5652(中16;高17;中/高19)第49页/共105页5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第一类: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了解、知道、理解、懂得、掌握等第二类: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识读、识别、学会、观察、比较、辨别等第三类: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参与、遵守等第50页/共105页52说明这些动词在指向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有些是属于同等水平的行为要求。上述动词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方式的目的的指引。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察时,也可以参照这些分类,以多种方式设计任务型活动,检验学生的达成水平。第51页/共105页53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并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知道是什么同类词:知道,识别,辨别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52页/共105页54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不同点和理由同类词:懂得,说明,辨析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懂得感恩;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第53页/共105页55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知道怎样做同类词:能够,学会,具备,参与,遵守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能够独立的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第54页/共105页56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同类词:比较,尝试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和平的美好;尝试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55页/共105页57体验: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同类词:体会,观察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第56页/共105页58如何理解课程内容理解含义把握要点与目标对应的关系——分解和具体化例如,自尊、平等、尊重我们将其分别与不同主题内容组合,构成为彼此相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内容:

“健康成长”第2、5条;“家庭生活”第1、3、5条

“学校生活”第2、4、7条;“社区生活”第3、8、9条

“国家”第2条;“世界”第2条,等等。虽各自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都离不开“自尊”、“平等”、“尊重”。第57页/共105页59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对应关系——是刚性的也是弹性的刚性——“课程内容”对学生要学习的具体知识技能、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要掌握的方法以及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的客观知识,更多地包括了学习活动过程本身。这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的。弹性——“教学活动指导建议”所具有的指导性,它是对学习“课程内容”的补充说明,其中主要呈现的是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

第58页/共105页603.与教材、课时的对应关系——是学习的要点和要求、或是一个范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各项内容及排列顺序与教材单元或课时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相对上位的课程内容在转化为教材时,其内涵会有所延展,呈现方式会有所变化。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条一课”。教学时可以散点,可以整合、集中,也可以将某个学习内容的过程放大。这需要教师的创造。第59页/共105页61各主题内容解读主题一我的健康成长第60页/共105页62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9个条目。修订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删除了原第7条(反邪教),将原第9条调整到第五个主题中(法律),其余各条内容保留,但对各条表述做了重新梳理和调整。修订后的8条内容中,有2条(1和6条)是指向中年级学生的;1条(8条)是指向高年级学生的;其余5条(2、3、4、5、7条)是需要在中高年级学习中循环上升的。第61页/共105页63主题的内容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设计的。主要涉及对己、对人和对事三方面。

“对己”的内容——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信、自尊、自爱,自省,有荣辱感,知道生命的可贵,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积极健康地生活。

“对人”的内容——知道他人的长处,诚实守信,感恩,欣赏、宽容、尊重他人。

“对事”的内容——能面对困难和问题、尝试解决,体验成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危害,抵制不良生活方式,知道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第62页/共105页64主题二

我的家庭生活

第63页/共105页65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6个条目。修订中,根据实验过程中反映出的意见,我们降低了各条的难度,删除了原第4条,并删除了其余各条中的部分内容(如原第3条中“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修订后的5条学习内容的年级分布为:中年级4条,高年级1条。第64页/共105页66主题内容围绕着小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当懂得的伦理规范和遇到的问题设计,其中也包括邻里生活,共分为5条。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家庭责任分担、家庭经济和消费、家庭矛盾的处理和解决、邻里关系及居住环境的维护。围绕对己、对人和对事三方面展开:“对己”的内容——自理,承担,责任感。“对人”的内容——感恩,尊重,关心他人,和睦相处,沟通,谅解。“对事”的内容——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爱护环境。第65页/共105页67主题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第66页/共105页68修订前,这个主题中共有8个条目。修订中,我们将意思比较接近的原第3、4两条做了简化,合并为1条。修订后,共分为7条,年级分布为中年级5条,高年级1条,中高年级通用的1条。为降低难度,其他各条也做了文字调整。第67页/共105页69主题内容围绕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展开。可以将其归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有关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学校环境、设施,机构组成,人员和工作,历史与今天;二是有关学习和学校生活,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同学交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生活,学校规则等。第68页/共105页70本部分围绕对己、对人和参与集体生活三方面展开:“对己”的内容——珍惜时间,独立学习,诚实学习。“对人”的内容——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尊重人的劳动,诚心、平等待人。“参与集体生活”的内容——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责任,遵守规则、纪律。第69页/共105页71从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来看,有初步的地图技能(辨别方向、认识图例、识图、画图等),访问,搜集信息;从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意识、能力来看,主要涉及集体生活中的尊重、责任、平等、参与、规则、民主等。第70页/共105页72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第71页/共105页73这其中,有6条是指向中年级的,4条是指向中、高年级的,1条是指向高年级的,共11条。与原标准相比,条数没有变化,但修订中将原第3条并入第2条,并增加了第9条;同时对各条的文字进行了梳理、简化,降低了难度。第72页/共105页74主题的内容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为目的。主题的名称原为“我的家乡(社区)”,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做了调整。为体现社区生活中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我们将“社区”作为一个上位概念来使用,并从多个方面架构了社区的学习内容。包括:空间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历史的发展变化,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各行业劳动者和生活的关系,商业服务与消费,公共交通和公共秩序,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民风民俗与文化,特殊群体的利益需求与保护,等。第73页/共105页75本主题围绕对己、对人和参与社区生活三方面展开:“对己”的内容——讲文明,有教养,守道德,自我保护。“对人”的内容——尊重人,平等待人,关心、同情弱势群体。“参与社区生活”的内容——认识/保护环境,了解职业/行业劳动,知晓本地社会文化,懂得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参与公益活动。第74页/共105页76与其他主题相比,这个主题的学习有两个难点需要解决。

一是对社区含义的理解。社区就是区域性社会,社区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区域、地方,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载体。把握“三个共同”(共同生活,共同需求,共同参与)即可。

二是怎样把握本地与他地、教科书内容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关系。立足本地区。第75页/共105页77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背景——

这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需求增加的。在本条中,我们所说的尊重和平等,更多地指向除了老年人和残疾人以外的各种社会群体。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流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之间,其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对比愈发显著。第76页/共105页78现象——

这些对成年人的心理和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得部分人的心灵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以官位和金钱衡量人的地位、价值,“仇富”的极端事件、“炫富”的异化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人为了发财不择手段,也有些人会以各种借口排斥异地居民。借助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媒体和家长都会传达给孩子,他们难以明白其中的缘由,但往往会受成年人立场的影响。小学生中,向同学炫耀自己父母有钱、官大,看不起、耻笑外地或农村来的孩子,有意疏远甚至欺侮别人的现象并不少见。第77页/共105页79链接:流动儿童融入城市面临新挑战

——中国青年报2012-5-14,第3版全国流动儿童人数3500万(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19.1%的流动儿童认为农村比城市好但,88.9%的儿童更喜欢老家说明:1,更多的儿童对自己老家的感情没有减退2,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第78页/共105页80城市日常生活适应较差他们很少出去接触校园外的城市生活对自己的住的环境和邻居的印象消极与城里同学深度交往缺失

——引自《打工子弟社会融入项目需求报告》第79页/共105页81建议——

我们应当通过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帮助学生懂得:(1)人的能力不同、人的社会分工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经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2)但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有着怎样的收入或家庭背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3)社会资源不是部分人的专利,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的;(4)以钱财或职位来衡量人的价值,对人歧视或抱有偏见是不足取的。第80页/共105页82主题五我们的国家

第81页/共105页83主题的内容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国家,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为目的设计的。主题的名称原为“我是中国人”,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我们将其调整为“我们的国家”。第82页/共105页84本部分内容总体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修订前,为14条。修订中,主要重新排列了各条目的前后顺序,梳理了各条的文字表述,合并了原第9和10条,第12和13条,将原标准第一主题中有关法律内容的第9条移至本部分。修订后,为13条。达成目标的路径是:知识-意识-情感。第83页/共105页8513条内容涵盖了有关我们国家的基本常识,包括:国土、疆域,行政区划;地区自然环境、自然灾害;民族、文化;古/近/现代历史;当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国防、法律等。认识自己的国家对于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建立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自豪感的基础,也是各国基础教育中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品德与社会也将认识祖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本主题中的条目在各版块中是最多的,每一条目的内涵也极为丰富。第84页/共105页86期待学生能够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一些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能够“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人认为,要求小学生具有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似乎有些空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归属感。第85页/共105页87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归属感是形成爱国情感的基础,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所谓的爱国情感、自豪感。“归属感”不是一个让学生理解的词汇,而是一种基于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国土、民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等的理解,形成的“息息相关”的依恋情结和关心;一种由“客观存在”变成“主观心愿”的认同和信任;一种对博大精深文化和坚忍不拔民族精神的仰慕;一种蕴含在心底里为之奉献的愿望。它是非常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演化在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的。第86页/共105页88需注意——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在对基本事实了解的基础上;要形成学生的“国家视角”;要注意对学生关联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从这一主题起,课程内容的适用年级主要为高年级。本部分学习的难点在于,每一条的内涵比较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除了一般的社会常识外,还包括历史、地理、民族、法律等。虽然各条内容涉及的程度不深、都属于常识性的,但要总体把握这些内容,不犯常识性错误,教师还需做出努力。第87页/共105页89建议——教师要善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无论是平日的看书、看报,或上网、看新闻,教师都要有充实自身的意识。注意不要将一些道听途说或电视剧里演绎的情节作为真实的事实、确切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资料信息的来源,帮助他们选择和分辨符合真实的信息。第88页/共105页90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89页/共105页91主题内容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世界,形成国际理解能力和全球意识为目的。主题的名称原为“走近世界”,考虑到各主题标题表述方式的一致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视角转换之需求,我们将其调整为“我们共同的世界”。本主题内容总体上没有做大的调整,条目数量也没有增减。修订中主要调整了2和3、7和8条的前后顺序,梳理了各条的文字表述,以使条目间逻辑更清晰,内容要求更具体、明确。第90页/共105页92本主题内容涵盖了有关世界的基本常识,包括:地理环境和区域,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传统,人类文化遗产,经济、科技发展,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国际组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本主题下的8条内容,按照其相关联程度可以分为:第1、2、3条,地理和文化;第4、5条,经济和科技;第6、8条,和平与发展;第7条,中国与世界。第91页/共105页93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形成他们多视角看问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运用资料说明和解释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