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 【含答案】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 【含答案】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 【含答案】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 【含答案】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史怀古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孟子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商鞅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B【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B项中“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于文无据。故选B。

登尉佗楼(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ˈ”后以“薰弦”指《南风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

B.颔联概括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

C.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

D.诗人登楼怀古,纵横开阔,叙议结合,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B【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写作背景来综合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表述无误。

B“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有误,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尉佗的功绩。

C表述无误。

D表述无误。

故选B。

登尉佗楼(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ˈ”后以“薰弦”指《南风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尉佗在刘项逐鹿中原之时,前往岭南称王,“自”字尤见其机敏。

B.颔联概括尉佗的政治经历,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

C.颈联由“昔时”写到“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

D.诗人登楼怀古,纵横开阔,叙议结合,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B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其目的是为突出任嚣、陆贾二人的历史作用”错误,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本诗是纪念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赵佗的。全诗前二联以纪实的方式描述了赵佗南越称帝到臣服汉朝的过程,称颂了其开发岭南的功绩。

故选B。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登尉佗楼(唐)许浑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③薰弦:《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ˈ”后以“薰弦”指《南风歌》。诗人对尉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请结合全诗分析他的功绩。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一统南海;②他顾全大局,称臣汉朝,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③他以中原圣贤王风,恩泽越地,受到越人爱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此处主要分析依据是诗人的评价,要立足诗句,抓住“北向称臣陆贾功”、“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万古风”等分析把握。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邑三百户。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______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

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

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请赏析本诗的尾联。【小题1】望雁思归【小题2】D【小题3】(1)“云边雁断胡天月”大意是苏武羁留在北海,与大汉音书断绝,没有大雁可以传书,头顶的是胡天明月。长期被扣留异族,苏武看着迁徙的大雁,思乡念亲之情更加深切,可概括为“望雁思归”。

(2)D.分析有误,尾联表现的是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3)由“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以及作者的时代和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弘扬民族气节,歌颂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以及历史时代的需要,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展现出时代的悲凉以及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的精神情怀。

答案:

(1)望雁思归

(2)D

(3)尾联运用了借代、借景抒情、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1)本题考查对写景诗句的理解与内容的概括。在充分理解颔联首句的基础上概括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认真理解相关诗句的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写出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注解: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当年玄宗与杨贵妃的居所。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人类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人间的“银河”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一般百姓夫妻离散的的悲惨遭遇。

D.第三句和第四句运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宋人李觏的《读长恨辞》“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也是诗人在读了《长恨歌》之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是否一致?为什么?【小题1】D【小题2】(1)D.“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分析有误,运用对比和用典,是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嫔妃的爱情悲剧更惨。

(2)袁诗“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的原因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对二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诗人认为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对《长恨歌》进行了批判,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予以深切同情。李诗也是通过对比,诗人写到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将唐玄宗对将士的死于对杨贵妃的死的态度进行对比,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诗人讽刺了玄宗的昏庸无道。

答案:

(1)D

(2)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进行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进行对比;袁诗将唐玄宗、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赏析: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徭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比较两首诗歌表达手法有何异同,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涵盖时空,“东北”“西南”浓缩自安史之乱始至今十二年漂泊流离的生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通过“三峡楼台”与“五溪衣服”突出了自然景观之雄伟壮观,反衬出作者此时流离异乡的渺小与沧桑。

C.颈联痛恨祸首“羯胡”,感伤遭际,诗人把自己与庾信合一,表达了自己迟暮流离的顿挫沉郁。

D.尾联明言庾信,兼及自身,无意道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即诗人的创作与其经历密切相关。作者以庾信自比,简要分析作者借庾信表达了哪些情感?【小题1】B【小题2】(1)B.“突出了自然景观之雄伟壮观”错误。应该是“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暗示出生活的凄苦,心境的悲凉。故选B。

(2)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表达了对暮年流离失所的哀叹。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表达了对奸臣当道的愤恨。尾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表达了对平生遭际的感慨。

答案:

(1)B

(2)①表达了对暮年流离失所的哀叹;②表达了对奸臣当道的愤恨;③表达了对平生遭际的感慨。

译文:

战乱时颠沛流离在东北方,如今我又漂泊到西南地区。

滞留在三峡一带已有多年,和服饰不同的异族共生活。

可恨不讲信义的胡虏之人,这混乱的年代有家不能回。

庾信的一生最为坎坷悲凉,但晚年的诗赋震撼了江关。

赏析: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①,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①谢脁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B.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

C.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D.“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小题1】C【小题2】(1)C.“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为自古多少人在此处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抒发了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

故选C。

(2)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从结构上来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同时,根据注释内容“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可知,“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后,在诗中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对仗工整,在构图上也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答案:

(1)C

(2)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②“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④“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译文: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花》遗曲吟唱。

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句时,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轮巾,谈笑间,福将灰飞烟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上阕以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起笔,展现作者眼前的景象以及由此触发的联想。

B.“乱石”三句,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

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通想之后清醒的自慰,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词中以周郎“雄姿英发”的形象正面衬托“早生华发”遭遇贬谪的自己。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小题1】D【小题2】(1)D.“正面衬托”错,以“雄姿英发”衬托“遭遇贬谪”,应是反面讨托。

(2)词的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答案:

(1)D

(2)①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②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③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赏析: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涛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