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学院简介清末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民国时期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文革时期文革时期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开放1978年,学校党委提出,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上来,努力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1978年,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198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单位。1984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师范大学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并被批准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高校。1992年,江泽民主席出席学校建校90周年庆祝活动,并为学校题辞“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01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通过的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做出了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学校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1]。2002年,学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出席庆祝大会,江泽民同志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发表重要讲话。2006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通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北京师范大学跻身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2008年,学校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国试点单位任务,成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承担美国奥运代表团适应性训练营地的建设任务和奥运志愿服务任务,学校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全优成绩。2009年,学校整合资源成立教育学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2010年以来,学校成立了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跨学科开放式共享平台,服务国家重要决策和区域发展需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2012年,建校110周年之际,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沙河高教园区新校区奠基,开工建设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8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文艺学)200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在原有各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含汉字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文字词汇、现代汉语语音方言等七个研究方向)、文艺学研究所(含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与文艺美学等四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含先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含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等四个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含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等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含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含历史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性别研究、技术民俗学等五个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含编辑出版、传播学、新闻学等三个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所(含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等两个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含语音与音系学、语义学、语法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五个研究方向)等10个教学科研机构。设有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语言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等5个非实体性研究中心;还设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生命科学院、环境科学院、心理学院和管理学院。

心理学: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是全国第一的,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林崇德教授长期从事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北师大在这两个领域也是全国第一!而且我国国内心理学专业现使用的多数专业教材都是由北师大心理学院的专家和学者们编写的,足以见其在我国心理学专业发展上的地位。

管理学:学院现设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科学专业实行的是本硕连读。北师大的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方面非常有特色,设置有非平衡系统研究所、中利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意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在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和非政府公共部门或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专门管理人才。学院的系统理论还是国家重点学科。此外,北师大的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具有优势的专业,均属于国家重点学科,还有一些特殊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天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影视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境模拟与污染控制2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3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层次

985工程

211工程

珠峰计划

2011计划

111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选择了20所中国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1所高校开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1]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1]

该项目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从国家层面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3]

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已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4]

2013年4月,中国教育部公布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获得认定建设,相关单位成为首批工程建设体。[5]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111计划”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该项目在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之中遴选。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近80所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合作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接收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4500余人次,学历生占长期留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