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_第1页
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_第2页
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_第3页
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_第4页
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5.1评价标准的确定5.1.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5.1.2污染物排放标准5.1评价标准的确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2001年修改5.1.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九种:SO2、TSP、PM10、NO2、CO、O3、

Pb、苯并芘、氟化物功能区分类: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住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特定工业区5.1.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5.1.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标准规定的污染物5.1.2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分级:作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如何确定?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工作等级:⑴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⑵10%占标率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确定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某企业有一自备4t/h的锅炉,锅炉烟气采用麻石水磨除尘器脱尘后外排,其锅炉、烟囱参数见下表。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该项目SO2的排放速率为6.47kg/h,当地常年主导方向为北东,项目锅炉烟囱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24m,最远距离为168m,厂内最高建筑离锅炉烟囱120m,该建筑与锅炉房延南北向平行布置,长宽高为52m、24m、28m锅炉参数烟囱参数锅炉形式链条炉排烟囱高度35m蒸发量4t/h烟囱直径600mm蒸汽压力1.25MPa风机风量7255Nm3/h蒸汽温度193°C烟气进口温度>153°C给水温度20°C烟气出口温度85°C煤耗631.5kg/h热效率72.81%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1.同一项目多个污染源,排放同一污染物时,分别确定等级,选择高者2.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排放的浓度计算器评价等级;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4.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功能区、或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6.对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7.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等级作出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的同意;8.确定评价等级时,应同时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烟囱如多一、分计选高者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等级可调整、上下不应超1.同一项目多个污染源,排放同一污染物时,分别确定等级,选择高者2.对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4.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功能区、或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排放的浓度计算器评价等级;7.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等级作出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的同意;8.确定评价等级时,应同时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5.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烟囱如多一、分算选高者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等级可调整、上下不应超5.3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作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如何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5.3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5.4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距离、方位、规模5.4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本项目污染源本项目污染源评价范围内所有污染源作业:一级评价污染源调查的内容?5.5污染源调查与分析5.5.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5.5.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5.5.3污染源调查内容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5.5.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5.5.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在建和未建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资料现有和改、扩建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分期实施的工程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检查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满负荷排放下,分厂、分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预测消减量、及最终排放量;毒性大的:估算非正常排放量周期性排放的:周期性排放系数5.5.3污染源调查内容

周期性排放的:周期性排放系数(0~1)5.5.3污染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5.5.3污染源调查内容

线源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的内容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底部海拔高度、几何高度、出口内径、出口速度、出口处烟气温度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毒性较大的污染物:非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点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拟排放小时数;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拟排放小时数;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拟排放小时数;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面源调查内容面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高度、排放速率、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边长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体源调查内容线源调查内容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距地面高度、道路宽度、街道街谷高度车辆:各种污染物排放速率、平均车速、各时段车流量、车型比例线源调查内容其他调查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其他调查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的分级、分级粒径、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2)、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其他调查内容5.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5.6.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5.6.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5.6.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三种途径、视等级结合用

5.6.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建材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5.6.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根据长期浓度、短期浓度,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标准,评价各污染物的达标情况。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作业: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及布点原则?监测因子监测制度监测布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5.6.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制度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要求二期(冬季、夏季)一期(不利季节)必要:二期一期(必要)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一级评价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02、05、08、11、14、17、20、23二级和三级评价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02、08、14、20监测制度监测布点监测布点强调(监测点位置周边的环境):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有270°的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保障监测的可达性和电力保障监测布点30°5.6.2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以列表的形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某热电有限公司扩建规模为2x300MW级燃煤热电机组,配2台1100t/h亚临界固态排渣煤粉炉,采用自然通风冷却系统。同时,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可以替代和关停供热范围内各类中、小锅炉51台,总容量为235.15t/h,并淘汰拆除现有工程中的某发电机组。采用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加湿法除尘,除尘效率达99.85%,采用低氨燃烧器,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新建工程烟囱高210m,出口内径8m,出口烟速25m/s,出口烟温350K。扩建工程建煤场1座,用地20000m2、堆高10m,储煤约1.5x105t,扩建原煤渣场,可满足20年的库容需要。例题:

此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包括扩建工程、淘汰工程、现有工程和替代区域的锅炉涉及的污染源。热电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SO2、NO2、PM10、TSP,其中SO2、NO2、PM10来自电厂烟囱的排放,TSP来自面源煤场、灰渣场的排放。对于扩建工程通过设计资料进行污染源调查本例中在评价范围内没有涉及与本项目有关的在建和未建项目,故不对此项污染源进行调查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进行实测例题:

例题:

扩建工程污染源消减污染源替代污染源现状污染源污染源类型点源(烟囱)面源(煤场、渣场)点源(淘汰机组的烟囱)点源(51台中、小锅炉)点源(现有工程的烟囱)调查内容调查清单、年排放量调查清单、年排放量调查清单、年排放量年排放量目的预测、总量计算预测、总量计算预测、总量计算总量计算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调查内容SO2NO2PM10面源调查内容TSP5.7气象观测资料调查5.7.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5.7.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5.7.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

5.7.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

5.7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项目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对于各级评价: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对于一、二级评价: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气象观测资料5.7.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限值、日照等5.7.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小于50km大于50km小于50km大于50km——气象资料年限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地面气象资料必需必需必需必需——高空气象资料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补充气象资料观测前提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补充气象观测连续1年2个月以上——一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5.7.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

要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8点)的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置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内容5.7.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

主导风向风向、风频风速温度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

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需酌情对污染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温度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风速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变化情况,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一级评价:需酌情对污染严重时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做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风速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风速季小时平均风速变化情况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各风向出现的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同时附当地气象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结果风向、风频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在45度左右,对于16方位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没有主导风向的应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进行分析主导风向5.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5.8.1确定预测因子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5.8.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5.8.4确定气象条件5.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5.8.5确定地形数据

5.8.6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5.8.7选择预测模式

5.8.8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5.8.9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预测因子:

1、根据评价因子定

2、选取有质量标准的区别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下的污染因子充分考虑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的物质5.8.1确定预测因子预测范围:

1、应至少包括整个评价范围,并覆盖所有关心的敏感点

2、还应适当调整(根据污染源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基本原则:预测范围略大于评价范围确定:X轴:东西向;Y轴:南北向项目位于评价范围的中心区域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计算点:网格点: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关心点:环境空气敏感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预测网格点的设置方法:直角坐标网格法极坐标网格法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计算点:网格点: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关心点:环境空气敏感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5.8.2确定预测范围与计算点建议:绘制各监测点相对位置图,同时在位置图上叠加项目位置、地面气象站、高空探空气象站及与项目有关的主要污染源位置列表说明不同预测方案下参与预测的污染源排放参数对于排放工况应说明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或风险事故排放5.8.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SO2NO2PM105.8.4确定气象条件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小于50km大于50km小于50km大于50km——气象资料年限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地面气象资料必需必需必需必需——高空气象资料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补充气象资料观测前提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补充气象观测连续1年2个月以上——一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气象参数调查要求: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式应输入地形数据5.8.5确定地形数据

一级评价: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三点的小时平均浓度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三点的日平均浓度3、长期气象条件下,三点的年平均浓度4、非正常排放下,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三点的小时平均浓度5、施工期超过一年的,并且施工期排放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的环境质量5.8.6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二级评价:包括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的1、2、3、4项内容;三级评价:不进行上述预测5.8.6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5.8.6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5.8.7选择预测模式

分类AERMODADMSCALPUFF适用评价等级一、二级评价一、二级评价一、二级评价适用评价范围≤50k≤50km>50km对气象数据最低要求地面气象数据、对应的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对应的高空气象数据适用污染源类型点、面、体源点、面、线、体点、面、线、体适用地形条件及风场条件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复杂风场5.8.8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参数类型ADMSAERMODCALPUFF地表参数地表粗糙度、最小M-O长度地表反照率、BOWEN率、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土地使用类型、植被代码干沉降√√√湿沉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选项半衰期、NOx转化系数、臭氧浓度等化学反应选项依据预测结果分析和评价:(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2)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在建、已批复环评报告的拟建项目(如果有)(3)分别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敏感区和最大地面浓度点的影响(4)分析不同方案的影响5.8.9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计算日平均浓度要求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小时气象条件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小时气象条件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日气象条件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日气象条件作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内容?5.9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作业: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对策?5.9.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目的5.9.2建设阶段对策5.9.3运行阶段对策

5.9.4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5.9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三个目的:维护大气的清洁,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规划、管理、技术三个结果:避免、消除、减轻5.9.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目的防治施工场地(及辅助设施)扬尘常用对策⑴合理组织施工,缩短工期,并使单位时间内施工场地最小化⑵喷水保湿、洒水降尘5.9.2建设阶段对策防治施工场地(及辅助设施)扬尘常用对策⑴合理组织施工,缩短工期,并使单位时间内施工场地最小化⑵喷水保湿、洒水降尘⑶及时覆土(常采用植被、沙、石等、小面积的用苫布)⑷大面积的施工现场,采用化学稳定剂固化表土

5.9.2建设阶段对策防治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