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14000字】》_第1页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14000字】》_第2页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140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目录TOC\o"1-2"\h\u8473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3959关键词:恶性肿瘤;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 132280引言 1225821.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277601.1抗肿瘤药物的国内外应用进展 2151911.2细胞毒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341431.3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3245881.4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4201551.5生物反应调节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4193412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简述 539412.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 556662.2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及分型 8183173常见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处理措施 11279243.1铂类药物及其化合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 11284433.2紫杉醇类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 12290313.3蒽环类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 13288793.4氟嘧啶类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 13167354当前国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现状 14323225小结及未来展望 15摘要:癌症是引起人们恐惧的可怕疾病,传统治疗癌症的药物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无论是在药效、药物反应还是靶向治疗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深入。其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直接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给予对应措施进行干预。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抗肿瘤药物的完善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减少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恶性肿瘤;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引言肿瘤一直是人类最惧怕的疾病之一,其中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般良性肿瘤发展速度较慢,不易发生转移,其手术也容易根治,不足以引起大众的关注;然而恶性肿瘤则发展迅速,更易发生转移,而且其消耗人体大量宝贵的营养物质,结果许多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处于重度被消耗的坏死性状态,临床运用手术、药物及放疗等方式很难诊治[1]。肝癌和乳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近年临床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为主,这些治疗方式虽在临床产生了确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患者机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作为如今社会人们最为恐惧的疾病之一。随着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化学物质的使用,现如今肿瘤患病的人数正在不断上升,由于形成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错综、复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潜伏期较长,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察觉,毒邪一旦发病.则致病力强,并且容易于扩散,预后不理想[2]。因此病人发觉患病时,疾病已至晚期,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所以对肿瘤早期的诊治则非常关键。尽管如今医学发展迅速,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对于肿瘤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肿瘤的转移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有效的治疗肿瘤细胞,各国科学家对于肿瘤的治疗进行了相应的研究[3]。但是,目前临床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几乎在所有程度上都存在有害反应。与别的有用药物比较,有害症状发生情况更多,对使用者的损伤更严重,药物疗效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至关重要[4]。本综述通过对近年临床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情况及相关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为未来临床治疗及应用提供新思路的指导。1.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1.1抗肿瘤药物的国内外应用进展目前,以肿瘤发病机制和肿瘤治疗为对象的研究仍然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方向,这些年研究分子的科学、研究细胞的科学、研究免疫机制的科学都随着医学人才的增多而得到很高速度的进展,肿瘤细胞信号的转化、周期的改变、细胞引导、新生血管及肿瘤内循环等各种生物学过程的清晰使得恶性肿瘤的形成、发生和转移的微观作用逐渐进入人们的常识之中,因此,随着阶段、过程的不同,抗肿瘤药物层出不穷,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5]。此外,医疗使用器械的研发和新医疗设备的改进对于癌症有关的诊疗技术存在更高的价值。我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源自20世纪50年代,最先开始的药物是放射菌素K。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在土壤中发现了几种抗肿瘤药物,如更生霉素、博来霉素等[6]。目前中国的抗肿瘤药物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7个系列,160多个品种,国际上治疗效果得到认可的50多种抗肿瘤药物在中国有40多种。同时,由于分子靶向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各国学者对抗肿瘤药物的用药方式、化疗方案、用药途径的完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得到了优化,但化疗的副作用仍然很明显。化疗药物会杀死癌症的微病灶组织,对正常细胞也有很强的损伤作用,因此产生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化疗药物发挥出最大价值[7-8]。1.2细胞毒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临床常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有丝分裂抑制剂、抗肿瘤抗生素等,主要通过有效杀伤免疫细胞并抑制其增殖来实现抗肿瘤效果,可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等方式来进行治疗,但可能导致机体严重不良反应。烷基化剂具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基化基团,可以与生物细胞的核酸结合,抑制癌细胞的破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仍以传统烷基化剂为主,如盐酸氮芥、苯丁酸酯、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罗哌卡因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对实体瘤疗效差,还可能因为不良反应过多使得患者不能耐受[9]。抗代谢药物包括抗叶酸药、抗嘌呤类、抗嘧啶类等,目前在儿童血癌、绒毛膜上皮癌、消化系统癌、乳腺癌中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新开发的有熊苷酸合成酶抑制剂、脱氧胞苷衍生物、叶酸拮抗剂等,其中以吉西他滨为代表的脱氧胞苷衍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能明显阻止DNA合成所必须的蛋白质,效果与目前常用的铂类化合物相似,但其骨髓毒性更轻,且具有可逆性,不会过多的对剂量依赖[10]。有丝分裂抑制剂内部微观结构的组成多非动物体内提取,近年长春瑞滨、紫杉醇类药物研究在其中取得较大进展,使得乳腺癌、卵巢癌、肺小细胞癌等的治疗有较大的突破。抗肿瘤抗生素在很多微观结构内不断淘汰而得出,可以将DNA或RNA合成与脱氧核苷酸结合进行化疗以对该病进行防治,现在临床常用的包括正定霉素、表柔比星等,具有选择性强、长效和强力的抗肿瘤效果,对心肺脑及正常肝肾组织均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还具有较强的靶向性[11]。1.3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激素类药物主要通过对某些激素或其他拮抗药对患者激素失衡状态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的抑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激素类抗肿瘤药包括抗雌激素、孕激素类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等。抗雌激素类药物主要包括托瑞米芬、尼洛昔芬等,其中雷洛昔分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50~60%,成为不少国家治疗乳腺癌的一线药物[12]。孕激素主要包含甲孕酮和甲地孕酮,主要通过负反馈作用来对黄体生程素进行抑制,从而促进卵泡雌激素、促皮质素等的分泌,最终使得雌激素分泌降低,同时也能通过对雌二醇在细胞核内的继续来实现对乳腺癌的抵抗[13]。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芳香化酶将肾上皮质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得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14]。1.4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最有用的功效是能够被肿瘤细胞微管所结合,从而使得微管的集合受到阻碍,纺锤体不能有效成为一个,使得细胞的分裂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受到阻碍而停止。促进微管聚合,阻碍微管,抑制细胞分裂。因此,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在帮助肿瘤细胞停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可以在临床被大量推广的[15]。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微管蛋白抑制剂可分为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微管蛋白解聚剂和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微管蛋白解聚剂能与微管蛋白进行结合并一直微管蛋白聚合,从而发挥其对肿瘤细胞的毒活性。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吲哚-磺胺类化合物、长春碱类化合物均属于此类。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的微管蛋白聚合剂主要存在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活性,从而让细胞不会在继续裂解,甚至加剧分化,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紫杉醇及其化合物、埃博霉素及其类似物等在现在的临床实践中比较多见,均在当前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16]。1.5生物反应调节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作为生物学应答调节剂而闻名的生物学应答调节剂,是免疫疗法的新术语。某些物质通过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增强身体抗肿瘤效果,对肿瘤有疗效的药物或方法,可以称为生物学响应调节因子[17]。生物反应调节剂通常对于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调节作用,其有很多功能和用途,它能提高身体的抗肿瘤功能,分化肿瘤细胞,使之成熟为正常细胞。降低免疫抑制效果,提高身体对有毒物质的耐受性,直接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期恢复。提高化学药品、放射疗法、外科治疗对肿瘤的治愈效果,减轻其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各种病毒感染[18]。与其他类型化疗药物相比,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不良反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临床常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包括菌类(如链球菌制剂、红色诺卡菌制剂、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剂、假单细胞菌制剂等)、天然或基因重组细胞因子(胸腺五肽、胸腺肽α1、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植物药(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人参皂苷、冬虫夏草等)、抗体(如各类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抗细胞表面标记抗体)、抗肿瘤的各类体细胞和辅助性的造血干细胞(LAK细胞、TAK细胞、骨髓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等,均可通过调节免疫机制来实现治疗[19]。2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简述现阶段,关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有着较快的发展,然而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害了机体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目前安全规范及合理地使用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医院药剂科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减少药源性损害降低疾病的发生,使得患者实现安全用药,就要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对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方式进行熟练的掌握,从而使得临床能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措施。2.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目前抗肿瘤药物在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的同时,一样会对机体组织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到患者对抗肿瘤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及对疾病治疗的心理信心,因而本研究对患者主要抗肿瘤药物的各种临床特征进行以下分析和总结。抗肿瘤药物临床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消化系统毒性、泌尿系统毒性、肝毒性、心脏毒性、肺毒性、药物外渗、神经毒性、过敏反应、性腺毒性、皮肤损害。其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两种的不良反应。2.1.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消化道的有害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其中恶心和呕吐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早期有害药物反应最常见的症状。其中一个原因是由化疗药物的直接刺激引起,另一方面,化疗药物在肠壁上引起色散素细胞释放5-HT,然后在第4脑室激活化学感觉诱发区域,从而引起中央呕吐。呕吐形态可分为即时呕吐(化疗后1天内)、延迟呕吐(化疗后5~9天)、早期呕吐(化疗第一个周期后的急性呕吐反应、化疗后接下来的病程前的急性呕吐反应)、富美南特呕吐及难治性呕吐。呕吐后,患者有可能引起包括低钾血症、低氯血症、转移性低钠血症等在内的电解质障碍。患者处于禁食状态,无严重呕吐饮酒时,很可能引起严重的电解质障碍,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危及生命。按照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及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不良反应时间评价标准,将恶心分为三个等级,其中1级恶心时患者会发生食欲降低,但不会出现明显吃饭习惯的改变,2级恶心患者吃饭的量明显降低,且提质量会出现明显减轻,但不会出现脱水甚至营养不良,3级恶心时患者从口吃入的食物能量明显不足,水分也不够,需要通过鼻饲、静脉营养或者住院治疗;呕吐包括四个等级,1级呕吐时患者可能在一天一夜之内发生1~2次,此时较为轻微,不需要经过明显处理,2级呕吐时患者会在一天一夜之内呕吐3~5次,每次至少间隔一刻钟,此时需引起医护人员关注,3级呕吐时可在一天一夜内发生6次及以上但不至于影响性命,此时必须采取静脉营养及住院治疗,4级呕吐时患者生命垂危,必须马上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20]。2.1.2骨髓抑制相关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的主要发现是白细胞(WBC)减少,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其次是血小板(PLT),严重患者的血红蛋白(Hb)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化疗疡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抑制快速分裂的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骨髓干细胞的减少会引起血细胞的减少,如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些都会引起细胞的分化。还有,由于体内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的寿命较短,循环血液的寿命通常为5-7天、8-11天、120天[21]。如果死亡的血细胞得不到有效补充,就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贫血等,最终使得患者性命安全受到威胁。有关骨髓抑制的分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其进行明显的界定,分别根据HB、WBC、RBC、PLT水平及出血情况分为0~4度五个等级,0度时各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1度时HB处于95~109g/L,WBC处于3.0~3.9×109/L,RBC处于1.5~1.9×1012/L,PLT处于75~99×109/L,患者身上出现淤点;2度时HB处于80~94g/L,WBC处于2.0~2.9×109/L,RBC处于1.0~1.4×1012/L,PLT处于50~74×109/L,患者身上出现轻度出血;3度时HB处于65~79g/L,WBC处于1.0~1.9×109/L,RBC处于0.5~0.9×1012/L,PLT处于25~49×109/L,患者身上出现明显失血;4度时HB<65g/L,WBC<1.0×109/L,RBC在0.5×1012/L水平之下,PLT在25×109/L水平之下,患者身上出现严重失血[22]。2.1.3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相当一部分的抗肿瘤药物尤其需要在肾脏的尿液系统中排泄,这很容易对肾小管造成损伤。顺铂和亚硝基脲等抗肿瘤药物的直接毒性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肾脏损伤,可导致肾衰竭或肾小管功能障碍。环状细菌会损害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可能导致白细胞和蛋白尿的球体过滤功能障碍。有些药物会引起肿瘤利什综合征,主要是肿瘤细胞数量迅速破坏,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3]。有关化疗后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0~4五个等级,主要从尿素氮、肌酐、蛋白尿等水平进行评价,0级时上述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而当4级时则存在明显肾病综合征。2.1.4肝脏毒性肝脏是药物代谢中心,因此许多抗肿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中浓度较高,对肝细胞产生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细胞脂肪变、胆汁淤积和肝血管损伤,轻者可表现为轻度肝功能异常,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升高,重度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类似于急性肝炎的症状。2.1.5心肺不良反应许多抗肿瘤药物会对心脏产生毒性,其中四环素具有明显的心毒性和剂量限制反应,可引起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肌炎等慢性心肌毒性和迟发性心肌毒性等急性或亚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毒性的分级主要从节律、心功能、心包炎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0级时一切指标均在正常那个范围;1级时窦性心动过速,休息心率每分钟在100次以上,心脏虽无明显症状但影像学检查存在异常指征,且存在心包积液;2级时为单灶性室性早搏、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新功能不足,存在一定心包炎症状,但无需治疗或是积液抽取;3级时节律呈现多灶性室性早搏,存在明显症状,心动不足,心包填塞但经治疗及积液抽取后可出现明显好转;4级时室性心律不齐,存在明显症状,且心动不足,心包填塞,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24]。抗肿瘤药物在许多方面可能引起肺损伤,包括药物的直接作用、身体的免疫应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等。常见的肺毒性症状包括间质性肺炎和过敏症综合征等。2.1.6神经毒性抗肿瘤药物可经过多种途径对肺造成损伤,主要包括药物的直接作用、机体的免疫反应或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等等,常见的肺毒性症状包括间质性肺炎、超敏综合征等。抗肿瘤药在所有化疗过程中都产生轻度或重度神经毒性反应。重度神经毒性反应一方面面临减少化疗用量或停药的困境,另一方面常对患者的生理学、心理学、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系统毒性和受体毒性等都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有害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可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和小脑受损,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脑膜刺激症状、痴呆、记忆力减退等;周围神经、颅神经、自主神经障碍等都可以被当做周围神经系统毒性,可表现为末梢、自主神经等的损伤,可表现为肢端麻木、感觉异常、四肢无力等,感受器毒性可表现为感受器官功能失调,如听力下降、味觉异常等。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毒性的分类主要从神志、周围神经、便秘、非肿瘤疼痛程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0级表示神志清醒,周围神经正常,无便秘及非肿瘤引起的疼痛;1级患者神志上存在短暂嗜睡,周围神经感觉异常或腱反射减退,便秘、非肿瘤疼痛程度均为轻度;2级神经系统毒性患者主要在甚至上嗜睡时间不及清醒的一半,周围神经严重感觉异常或轻度无力,便秘、非肿瘤疼痛程度均为中度;3级嗜睡时间在清醒时间的一半以上,周围神经不能忍受的感觉异常或是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出现腹胀,且非肿瘤疼痛程度严重;4级时患者处于神志昏迷状态,周围神经瘫痪,且存在腹胀呕吐等情况,非肿瘤引起的疼痛较难控制。2.1.7皮肤损害皮肤损伤主要包括脱发症和局部皮肤损伤。斑秃是多种化疗药物引起的不利反应,主要是抗肿瘤药物不仅会杀死癌细胞,还会损伤毛囊,化疗引起的斑秃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大部分药物是免疫原性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各种过敏反应。有轻度症状的人,沿静脉表现风量、荨麻毒或红斑,有严重症状的人,胸部压迫感、气短、喉头水肿、低血压甚至过敏性休克,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进而,抗肿瘤药物在注入过程中漏出或渗透到皮下组织。如果这些药物渗透到皮下组织,会导致坏死和皮下组织溃疡,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过程。2.2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及分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存在个别差异,即同一药物会导致不同个体的不同毒性反应;另外,同样的副作用也可能由多种抗肿瘤药物引起。化疗药物还受年龄、性别、化疗饮食、化疗时间、管理途径、结合的药物、体重、剂量形式、辅助药物、基本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化疗药物引起的不利反应,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便能够进行最佳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2.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级可分为轻度(随时有症状出现,但很轻微)中度(症状稍重,但能耐受,并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重度(症状难以忍受,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需要停药或对症处理)、严重(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致死或致残,须立即停药或紧急处理)。世卫组织国际药物监测中心将疑似有害药物反应的原因关系划分为以下几个层面:certain、probable/likely、possible、unlikely、conditional/unclassified、unasses,在临床上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25]。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行了副作用的第一条和系统,即《药物有害反应报告系统》。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开发,有害药物反应监测具体化,报告数量逐年增加,数据采集日趋完善,国际沟通逐渐加强,数据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抗肿瘤药物有害反应的监测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开发。为了确保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和副作用,降低有害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有害反应的程度,实现改变患者生活满足感的目的,生存时间增加,中国应该积极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为了降低有害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为诊所的进一步合理用药提供合适的标准,调查分析了有害反应的相关因素[26]。2.2.2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及其促发因素分析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和药物药理学效应的关系,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可分为A不良反应类型、B不良反应类型和C不良反应类型三种类型。A型有害药物反应主要由药物药理学效应的增强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般与易于预测的药物剂量相关,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B型反应意味着异常反应与传统剂量无关,这一般很难预测,也很难在药物研究阶段的传统毒理学检测中发现。这种有害反应一般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C型有害反应是指不确定、严重或较轻度的药物延迟或长期影响,如口服避孕药对乳房肿瘤的影响,这种反应突然是远期、深远的[27]。其发生因素包括药物作用、机体因素、给药方法、其他因素等多个方面,首先,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存在差异,作用和疗效也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不同,即使围观组成有相关性,但药理作用和副作用也可能不会明显一样。其药物本身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表现出不同的不良反应。其次,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会造成影响,譬如通过干扰核酸代谢影响DNA合成的药物,会对肿瘤细胞造成抑制或杀伤,然而由于造血细胞、胃肠道上皮细胞、肾脏和肝脏等器官和组织的核酸代谢也更为活跃,因此,它明显地受到了这类药物的影响。除了这个因素,大多数化疗采取多类药物共用,药与药的互相抵制也可能改变患者有害反应的发生,合理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合理的给药方案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安全。其次是各人之间的体质存在明显差异,老年人、成人和儿童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各不相同。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存在营养不良等现象,因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人群要高。由于儿童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和排泄缓慢,药物敏感性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所以,特殊年龄段的患者应更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性别因素也对新陈代谢和药物作用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妇女对药物更敏感,特别是在围产期和月经期的特殊时期,妇女对药物的反应存在特殊性。此外,在肝肾功能衰竭等病理条件下,药物的排泄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更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我国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然而由于静脉输液不规范的使用,静脉滴注成为住院患者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通过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不经过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快速分布在作用部位,具有起效快的特点。静脉给药本身就存在给药的局部刺激性,药物进入血液后副作用会更加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其次,给药的间隔和给药的顺序也很重要。抗肿瘤药物一般具有较大毒性,服药时间较长,给药间隔和给药顺序也要合理设计如果给药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不到好的抗肿瘤效果,但是时间间隔太短的话,可能会出现比较不好的反应,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药周期间隔。总而言之,临床从业者要严格遵循WHO推荐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地进行非静脉用药途径。如果患者发生休克或必须向其静脉注射药物的情况下,应调整注射的速度,配合禁忌同时进行,并规范工作,以改善不合理的静脉药使用情况,医院应加强安全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定期进行静脉输液处方评价。同时,建立静脉输液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在临床上落实才是关键。除了上述促发因素外,如环境因素、护理因素等主观因素也可能导致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具备一定的主观性,在此不做专门描述。3常见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处理措施常见抗肿瘤药物包括铂类、紫杉醇类、蒽环类、氟嘧啶类等,不同药物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不同,因而本研究对临床主要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机制进行分析,试对其处理措施进行分析。3.1铂类药物及其化合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铂类抗肿瘤白金在诊所已经使用了10多年。特别是由于低氧症抗肿瘤范围广,很多癌症病灶内有关键性作用。最初成功开发的顺铂给许多癌症患者带来了治疗和缓解的希望,开辟了无机抗肿瘤药物的空前领域。由于顺铂毒性高,探索毒性低的类似化合物近年来成为国际上活跃的研究领域。第二代铂类化合物卡铂是近年来进入临床比较突出的抗肿瘤新药.国内现已批量投产[28]。卡铂的抗肿瘤机理与顺铂相同,它是一种烷化剂,打乱DNA组成,不让他的结构解链。其毒性明显较顺铂低,但一般在晚期才通过高剂量方案取代顺铂,本研究试对顺铂不良反应机制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泌尿系统毒性为最严重的毒性反应。该药物的肾损害程度喝吃进药物分量的多少有关,一次给药分量过于多或者长时间大量给药后会使得患者肾脏出现功能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多次短时间多次数的大量吃药,可能导致血清尿酸、血清非蛋白质氮和肌酐明显大量分泌,肌酐清除率随之减小,甚至死亡可能使患者丢掉性命。肾小管损伤时,其血液内镁离子含量会明显减低。另外,还有低钾和低钙等电解质障碍。除此之外,顺铂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几乎达到100%,骨髓抑制则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神经毒性随药物使用剂量增加而明显增高[29]。治疗的主要重点是在早期出现肾毒性和耳朵损害时马上不用该药。如果发生肾功能衰竭,它应该根据肾功能障碍进行治疗,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目前,使用大量的甲氧普胺(1〜2mg/kg)以及氯丙嗪、地塞米松或苯海拉明治疗胃肠反应,可以达到更好的帮助患者停止呕吐的功效。过敏存在的那一刻,需要迅速注射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肾上腺素使得各项症状得以被消除。药物对耳朵的损害是可以在后期被治好的,因而不需要额外的治疗。。3.2紫杉醇类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目前,紫杉醇主要用于改善卵巢癌、乳腺癌,对肺癌、直肠癌、黑色素瘤、头颈癌、淋巴瘤、脑肿瘤的病灶侵扰扯那个度。紫杉醇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如胃肠道反应、肌痛/关节痛、周围神经毒性、过敏反应、脱发、毛囊炎、骨髓抑制等。紫杉醇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多为Ⅰ型,表现为皮疹、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等,一般给药后数分钟内就可出现,多见于初次给药或者是第二次给药的过程中,停药后可恢复。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可在使用紫杉醇前给予患者地塞米松、H2受体拮抗剂等,并且要做好应对严重过敏反应的准备。紫杉醇较易引起骨髓抑制,常发生于治疗后8~10天,但在15~20天后常可完全恢复,且白细胞的减少为非累积性减少,可知紫杉醇的骨髓抑制是可完全恢复的。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将输注时间缩短至3小时,可降低紫杉醇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30]。紫杉醇对心脏有一定毒性,可导致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多在用药时发生,可能与紫杉醇影响心脏传导功能有关。因此临床上对于有心动过缓或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紫杉醇时要做好心电监护。较多患者会在使用紫杉醇化疗后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多为手臂和下肢关节,重度疼痛较少,其出现几率和疼痛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紫杉醇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故临床上用药时需监测患者的肝功能,避免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使用紫杉醇的患者大部分会出现脱发,当用药剂量大时,也会出现黏膜炎、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其处理措施为一旦发生超敏反应则立即停用本品,并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mg或甲强龙40mg静脉推注,也可肌肉注射异丙嗪25mg,严重者选用肾上腺素1mg缓慢静脉推注或静滴,必要时可重复使用,直至症状缓解。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须特殊治疗,若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二联律应立即停用本品,选用利多卡因1~1.5mg/kg(一般50~100mg)静脉注射作为负荷量,然后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或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然后900mg维持24小时。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应用阿托品1~2mg或异丙肾上腺素0.5~1mg静滴,必要时应立即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周围神经毒性发生后,不需要不再使用该产品,只需要在今后的治疗中减少约1/5的该产品剂量,即可在停药后的几个月内改善其自身。癫痫大发作一旦发生立即停药,以地西泮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31]。肝功能障碍时,停药或减少用量,可适当使用护肝药,如肝利欣、葡萄糖苷等。轻度肌肉和关节疼痛药物治疗大可必不,中度疼痛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者需麻醉药物治疗。3.3蒽环类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对心脏的毒性表现呈现多样化、起病隐匿及不可逆性等特点,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甚至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是死于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脏并发症。相关文献报道,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中有50%出现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出现猝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生理机制较为复杂,较多学者认为蒽环类药物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而氧化应激会引起心脏毒性,并且,线粒体DNA也会受蒽环类药物影响,造成呼吸链异常,也会损害心肌细胞。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一般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负担[32]。其主要应对措施为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应该马上不用。N-乙酰疏乙胺酸以及硒制剂等对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也有一定治疗作用。也可以尝试糖皮质激素、辅酶a和硫唑嘌呤。心力衰竭时,可以给予数字化制剂、血管扩张剂和利尿药。如果药物不小心从血管泄漏了,注射马上停止,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后拔针,为了防止药物扩散,必要时需要用冰袋进行冷冻压缩。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应用环密封,密封区面积应大于药物泄漏区面积。无明显不适的静脉炎不能治疗,疼痛的可以局部用硫酸镁,或1%〜3%普鲁卡因的500ml,可作为患部静脉滴注。如果有局部溃疡,局部淬火软膏需要按照常规外科敷料每天更改12次。如果有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溃疡,可以考虑外科干预。3.4氟嘧啶类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及其处理措施氟嘧啶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组合使用。它们对绒毛膜癌及恶性肿瘤侵袭具有明显的治愈效果,对大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头颈部癌等有效。他们是目前治疗固体肿瘤的首选药物。但其最大的缺点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严重的有害反应。现就氟尿咤啶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进行阐述,为以后研究新的治疗方及提高疗效.降低用药剂量并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一些依据。临床常通过局部注射氟尿嗜啶类药物来治疗瘢痕增生、皮肤癌、疣状增生等疾病,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红斑,水肿、色素沉着、色素减少、溃疡、坏死﹑瘢痕形成﹑剧烈疼痛制、皮肤瘙痒,双边瘢痕性睑外翻、光化角化病。骨髓抑制目前一般在化疗前后及时监测血细胞计数,但调查显示I-1I度骨髓抑制不需要处理,通常不影响下一个疗程的化疗,大多可以自然恢复。II-N度骨髓抑制需要积极处理,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做好多角度护理。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也非常重要,同时,不同的药物对骨髓的抑制程度、时间及持续时间不同。为了避免白细胞长期减少,应该避免短期、中期和延迟药物的组合。另外5-HT3受体拮抗剂可以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外部神经原突触和中枢神经系统,阻断呕吐反射过程中的化学传达。特别是对治疗急性呕吐有很好的效果,副作用小,无椎体外系症状,耐性好。随着5-HT3受体拮抗剂的发展,肿瘤患者通过学疗产生的恶心和呕吐可以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但要格外注意的是5-HT3受体拮抗剂必须在静脉推注30分钟后,才能发挥止吐的效果。因此,要在化疗前半小时使用[33]。对于比较顽固的呕吐,经常联合使用格拉斯琼、托烷司琼。格拉斯琼8小时可以消除半衰期,托烷司琼约20小时才能消除半衰期,所以化疗前30分钟注射格拉斯琼,后半小时注射托烷司琼,能够更好在化疗前后维持患者体内止吐药的血药浓度,有很好的止吐效果。由于化疗期间消化功能下降,患者应调整饮食,避免吃冷硬食物和各种刺激性、难消化的食物,并多喝水,保持水果适量。4当前国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现状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中医等其它治疗。其中,化疗因其广泛的适应症被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化疗药物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在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患者中对正常人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或杀灭效果[34]。所以在消灭癌症病灶的路径上,临床医生要时刻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尽早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但由于抗肿瘤药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另外加上肿瘤患者的异质性,这些都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及对不良反应做出有效防治措施提出了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对各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成为临床当务之急。对易发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如年老、体弱、使用烷化剂者等,临床医生要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合理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要及时做好应对处理,将不良反应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对于易感染患者,要加强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并定期检查血常规,发现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时及时处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医院也要做好病人追踪随访工作,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做好数据收集和汇报,对药物不良反应做到最大限度的监督和预防[35]。5小结及未来展望随着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对肿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治疗肿瘤的高效方法,这种不断研制高效作用的治疗方法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大量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却对抗肿瘤药物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也会降低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接受程度。基于此,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应当做好抗肿瘤药物的预防处理,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发挥药物的最大价值作用,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使抗肿瘤药物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在临床疾病治疗上造福更多人。参考文献:[1]HiramatsuA,HanaokaH,UyamaY.CharacteristicsonDrugSafetyMeasuresinJapanStratifiedbySystemOrganClassesandTherapeuticCategoriesinRelationtotheApprovalDate[J].TherapeuticInnovationandRegulatoryScience,2020,54(7):1534-1540.[2]胡伟新,任贵生.2019年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肾脏损伤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1):20-20[3]YadavA,ReneER,MandalMK,etal.Threatandsustainabletechnologicalsolutionforantineoplasticdrugspollution:Reviewonapersistingglobalissue[J].Chemosphere,2020,263(2).[4]张伦会,曾敏,董丽梅,等.新型抗肿瘤药物LS-177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36(2):137-148.[5]田云,尤海生,曹舫.两家住院患者抗肿瘤药物超说明书使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9(6):1102-1105[6]SriramakrishnanGV,KumarAS.FindingAdverseReactionofLorcaserinDrugUsingEffectiveDataMiningAlgorithm[J].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inDynamicalandControlSystems,2018,10(11):468-474.[7]石朋先,任贵生,胡伟新.抗肿瘤药物相关肾损伤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32(6):652-656.[8]蔡丹青,王佳坤,林冠,等.医院抗肿瘤药物超说明书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9,028(011):90-93..[9]周栋,刘赛男,孙争光,等.壳聚糖/银复合纳米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药物递送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20,v.38(01):25-28.[10]杨莉莉,海博宁,邵吉民.斑马鱼移植瘤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0,v.36(06):177-183.[11]袁漪,何华,柳晓泉.抗肿瘤药物心脏安全性评价的药动学-药效学模型[J].药学进展,2019(7):3-4.[12]白顺民,范哲.某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0,v.17;No.160(04):51-56.[13]崔立慧,马静,袁丽华,等.常用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2020,24(2):413-417.[14]徐伟佳,高勇,叶美玲,等.某三甲综合医院346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0,v.17;No.96(02):44-47.[15]姜帅,蔡晧东,董梅.应重视对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0,22(04):217-220.[16]陈祺,王旭,余优成,等.沉默LASP1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3种抗肿瘤药物IC_(50)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9,v.28(01):23-29.[17]朱坤、杨中澜、张晓青、宁双成、周莉莉、邹蔓姝、夏新华.核酸适配体介导脂质体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v.26(20):213-219.[18]JustKS,DormannH,BhmeM,etal.Personalisingdrugsafety-resultsfromthemulti-centrep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onAdverseDrugReactionsinEmergencyDepartments(ADRED)[J].EuropeanJournalofClinicalPharmacology,2019,76(6).[19]JingguoLi,HuayangFeng.ResearchProgressofStimuli-SensitivePolymerCarriersforAnti-TumorDrugDelivery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刺激敏感型聚合物载体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