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 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 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 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 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 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湖南省衡阳市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它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再到隶楷,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摘编自王立军的《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B.汉字形体优美,具有写意性,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C.汉字将一元化象形方法转化为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使其长期生存成为可能。D.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现正健步走向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史料说明了汉字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阐明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B.文章的论证脉络是:汉字经久不衰-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源自-汉字的美好前景。C.文章认为,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D.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指出汉字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国一开始就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那么,将会导致文化的分裂。B.如果不是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重要标准,汉字不会有发达的今天。C.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的书写由整体象形性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调整。D.一举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掘墓人”预言的汉字,更加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参考答案:1.D

2.C

3.B【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汉字远播并覆盖东亚、东南亚地区”夸大其辞,原文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故选D。【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汉字之所以在不同方言区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是因为书画同源”因果失当。文章第二段通过汉字音节与词汇清晰的对应关系,阐明汉字“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的原因是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第三段则通过“书画同源”的事实,阐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通融性。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条件关系不对。汉字发展到今天,形成非凡的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只是表明汉代对汉字的重视,但不能证明这一措施对于汉字的发达有决定性作用。故选B。【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卷《红楼》触百思王景山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5分。多选不给分。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居原文第三段可知。A项“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E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2)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47部。(6分。每点2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或举出每一研究领域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也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注意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二、三、六自然段内容,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1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3)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汝昌的自我解说。)(4)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陈炎如果认为文化是一种资源,那么就有其潜在的“矿藏”。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体育事业不仅为了锻炼身体,为了弘扬国威,而且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验人类感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都会设立比赛项目。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为了改善生活,而且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验人类理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都会进行科学实践。

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富矿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那么其弱点恰恰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艺术与工艺不够发达。西方人也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以“宣泄说”为理论根据,现代的西方人往往借助艺术行为来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和潜意识,因而创造了歇斯底里的霹雳舞、声嘶力竭的摇滚乐等,这些作品虽然能够像体育运动一样起到刺激人们的生理感官、满足人们的肉体欲望的目的,但多少失去了审美情感的独特魅力。而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因而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观念。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不仅不利于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开展,而且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时时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这种文化资源不大可能酿造出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而只能派生出延年益寿的气功与吐纳导引的太极。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虽然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中国人丝毫也不比他人愚钝,然而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陀,就难以高飞远举了。而中国文化的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艺术与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与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7.对中西文化“矿藏”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西方文化在理性与感性的两极特别发达,中国文化在这两极都不发达。B.西方文化的弱点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西方式的艺术就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C.中国文化的富矿在理性和感性交融的地带,使中国成为一个艺术与工艺的国度。D.中西在体育、科学,以及艺术和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说明中西文化各有所长。8.对划线句“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陀,就难以高飞远举了”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观念压制了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B.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影响了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开展。C.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限制了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D.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有助于防止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人科学活动的目的主要不是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而是探究人类的理性生命力。B.中国文化中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观念酿造不出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C.中国被称为艺术和工艺的国度,原因在于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浸泡在艺术之中。D.西方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的奥秘,这是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10.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能够考验人类感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设立了比如悬崖跳水、高空跳伞、汽车大赛等挑战性极强的比赛项目。B.现代西方人往往借助艺术行为来宣泄被压抑的情感,因此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创作了许多刺激人们的感官、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好莱坞大片。C.中国的体育受到文化的影响,在国际体育比赛中的强项也大都具有艺术的成分,像体操、跳水、花样滑冰之类。D.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不发达,因此中国人能建造起天坛祈年殿式的精美建筑,但不可能建立一种牛顿式的力学体系。参考答案:7.B(缺“在很大程度上”“常常”)

8.C

9.D(A“不仅…而且是”不等于“主要不是…而是”;B“不可能酿造出”不等于“可能酿造不出”;C原文是“不仅是…而且是”)10.D(“不可能建立一种牛顿式的力学体系”中“不可能”过于绝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①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②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③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④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师复畔

畔:通“叛”,反叛B.坐征下狱

坐:因为C.恭上疏言方略

方略:方法,谋略D.宜奉大使,镇抚凉部

奉:赐予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护:古代官名。汉、唐等时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叫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C.苏武:西汉名臣。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投降,誓死不从;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D.崩:又称驾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说法不同,如:候王死亡称薨,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平民死亡称死。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衣屦穿决,形容枯槁。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⑶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9.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6.B

7.D

8.①答案示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②答案示例: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毒箭。③答案示例: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使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

9.答案示例:①与士兵同患难共生死,②不为名利女色诱惑,③不惜牺牲生命,④不怕冒犯权贵。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诗词含义能力。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坐征下狱”意思是“获罪被(朝廷)投入监狱”,所以“坐”的意思是“犯罪、获罪”。故选B。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说法不对,古代,大夫死亡称卒,士死亡称不禄。故选D。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衣屦穿决”译为“穿着破裂的衣服”;“形容”译为“形体容颜”;“枯槁”译为“憔悴不堪”。(2)句中:“乘”译为“登上”;“傅”译为“涂”,“发”译为“拉开”;(3)句中:“茹毛”喻指艰苦生活;“茹毛穷海”定语后置句,译为“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被动句,或者说“感”译为“被……感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9.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恭与士推诚同死生”“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的几个方面。参考译文: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朝廷)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终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正巧这时显宗皇帝去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敌人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毒箭,中了箭的匈奴兵,看着创口都溃烂了,于是大惊失色。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相互传说道:“汉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于是解兵离去了。第二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金城、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陈述方法谋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于是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敌作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尚未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羌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当初,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凉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即其子孙。前时窦固出兵天山,战功卓著,为全军之冠,适宜赐予大使职任,坐镇安抚凉州。可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作为重要的威慑力量。”他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于是,马防回京,指使监营谒者李谭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辞色。(因此)获罪被朝廷征召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作者)评论说: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吗!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金石录》后序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夏五月,侯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痞。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摩》)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á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迄:到

B.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归:返回

C.夜尽一烛为率

率:规则

D.被旨知湖州

被:接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计无所出而还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连守两郡,竭其俸人以事铅椠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哀吾生之须臾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明诚“痴爱金石”的一组是

①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②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③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

④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⑤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⑥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金石录》是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的学术著述,本书整理了从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所有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

B.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时,每月初一、十五偷偷离开学校,出去典当衣服购买碑文,回家后和李清照互相欣赏,反复玩味,觉得自由快乐。

C.赵明诚在赴召途中奔驰劳累,冒酷暑,感染成疾。李清照前去探望,当看到丈夫时,发现丈夫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D.本文以其质朴和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心情。从中可见夫妻二人志同道合的情趣和深厚感情。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3分)

(2)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3分)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4分)

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孙交,字志同,陆安人。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为尚书王恕所知。弘治初,恕入吏部,荐授稽勋员外郎,历文选郎中。居吏部十四年,于善类多所推引。迁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大同有警,命经略黄花镇诸边。增垣堑,广树艺,制敌骑驰突。永乐时岁遣隆庆诸卫军采薪炭其后罢之令岁输银二万两军重困交奏免之。正德初,擢光禄卿。三年进户部右侍郎,提督仓场,改吏部。尚书张彩附刘瑾,交数规切。彩怒,调之南京。瑾败,召拜户部尚书。时征讨流寇,调度烦急,仍岁凶,正赋不足,交区画适宜。四方告饥,辄请蠲租遣振,以故民不至甚敝,而小人用事者皆不便之。帝欲以太平仓赐幸臣裴德,云南镇守中官张伦请采银矿,南京织造中官吴经奏费乏,交皆力争。八年六月,中旨与礼部尚书傅硅并致仕。言官多请留,不报。世宗在潜邸知交名,甫即位,召复故官。首请帝日读《祖训》,言动悉取准则,经筵日讲寒暑勿辍。帝褒纳焉。或议迁显陵天寿山,交言:“山陵事重,太祖欲迁仁祖于钟山,虑泄灵气而止,具载,《皇陵碑》。”事乃止。武宗侈汰之后,库藏殚虚。交裁冗食,定经制,宿弊为清。然事涉中官者,帝亦不能尽从也。尝会廷臣议发内帑给军廪官俸,已报可,为中官梁谏等所沮。交言:“宫府异同,令出复反,非新政所宜。”不听。正德中,上林苑内臣至九十九人,侵夺公私地无算。帝即位,命留十八人,如弘治时。已复传奉至六十二人,交乞汰如初,且尽归侵夺地。报许。又论御马监内臣宜如祖制,毋监收刍豆,并令户部通知马数,杜其侵耗。不从。锦衣百户张瑾率校尉支俸通仓,横取狼藉,主事罗洪载欲按之。瑾绐请受杖,奏洪载擅笞禁卫官。帝怒,逮下诏狱谪外。交与林俊、乔字先后论救,不纳。交年已七十,连章乞罢。帝辄慰留,遣医视疗。请益力,乃许之。手诏加太子太保,

驰驿。令子编修元侍行,有司时存问,给食米舆隶,复赐道里费。卒年八十,谥荣僖。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增垣堑,广树艺

树:种植B.以故民不至甚敝

敝:衰败C.中旨与礼部尚傅硅并致仕

致仕:辞去官职D.主事罗洪载欲按之

按:审查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善类多所推引

燕王欲结于君B.而小人用事者皆不便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C.帝欲以太平仓赐幸臣裴德

敛赀财以送其行D.定经制,宿弊为清

窃为大王不取也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时/岁遣隆庆诸卫军采薪炭/其后罢之令/岁输银二万/两军重困/交奏免之。B.永乐时岁/遣隆庆诸卫军采薪炭/其后罢之令/岁输银二万两/军重困/交奏免之。C.永乐时/岁遣隆庆诸卫军采薪炭/其后罢之/令岁输银二万两/军重困/交奏免之。D.永乐时岁/遣隆庆诸卫军采薪炭/其后罢之/令岁输银二万/两军重困/交奏免之。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交最初在南京兵部做官,在尚书王恕的推荐下,到吏部做官,推荐、引进过不少好人。B.正德年间,在钱粮征调烦琐紧急,灾荒继续,正赋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孙交恰当地作了谋划和处理。C.武宗奢侈浮华,导致国库空虚,孙交裁减吃闲饭的官员,确定了经济制度,他的建议都得到了世宗的允许。D.孙交请求裁减上林苑宦官人数的建议得到世宗的肯定,但建议杜绝御马监的太监贪污、浪费的建议没得到皇帝同意。13.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首请帝日读《祖训》,言动悉取准则,经筵日讲寒暑勿辍。(4分)(2)宫府异同,今出复反,非新政所宜。(3分)(3)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秋声赋》)(3分)参考答案: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哭墙上有这样一行字“死难者:300000”,如果把它改为“死难者:三十万”,你觉得哪种表达效果好?请作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死难者:300000”表达效果好。(1分)用了六个数字,很有视觉的冲击力,夺人耳目;凭吊者对这一串数字往往会数一数,“个、十、百、千、万”等,这样更显得数字的巨大,慑人心魄,加深印象,铭记于心;连用五个“0”给人更多的联想。(答出2点即可)如答“死难者:三十万”表达效果好的,只要能说出理由,酌情给2分,如:简洁明了等。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