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课件_第1页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课件_第2页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课件_第3页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课件_第4页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

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

2005级城市规划专业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概述★城市发展战略背景研究★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Purpose?Process?概念战略(Tactics,Strategy)——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于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和组织实施。第一节概述

城市发展战略(StrategyforUrbanDevelopment)

城市发展目标

普遍的、共同的目标各自不同的重大目标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即为实现这种战略目标,为城市作出重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和安排。“城市与乡村彼此融合为一体,而各为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要素”。——《CharterofAthens》开篇“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研究城市的区域发展背景,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并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1.国土规划(CountryPlanning)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区域规划概论》2.区域规划(RegionalPlan)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和设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

2.1主要内容

2.2区别

以国土规划为基础,目标更具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物质基础的落实,具体的项目的安排与落实,涉及面广,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较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

------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点体系;

------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保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LandusePlanning)

……一定时期内对一定行政区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布署。

3.1目的------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1986《土地管理法》1988

全国第一次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199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6

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谁来养活中国?”莱斯特·布朗,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1994年9月在美国《世界观察》发表上长达141页报告《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描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前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将无法独自养活十多亿人口,那时,大量的粮食进口将可能引起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会对世界的粮食供应,甚至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3.2土地类型划定全国、省级、地级(4类)县乡级土地用途分区(9类)

主要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用地区其它用地区3.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发(1997)11号通知]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镇体系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应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为其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4.城镇体系规划(Urban/TownSystemPlanning)1960年人类生态学家OtisD.Duncan首次提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佳发展。(即明确各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确定城镇的性质、类型、级别和发展方向,使得区域内各城镇形成一个明确分工、有机联系的大、中、小相结合和协调发展的有机结构。)5.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Plan)

5.1内容: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实现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如:大型项目安排、重大发展方针、政策等)

5.2重点: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发展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时间一般不太长,粗线条考虑空间。

5.3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落实;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落实,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做更长远的考虑。6.总体规划纲要(MasterPlanningOutline)6.1主要任务

------研究确立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

------确定城市化地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6.2主要内容

------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地位、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发展方向、规划区范围、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重要实施措施等。6.3城市规划纲要的编制

------多个战略方案分析比较

------成果:以文字为主,辅以必要的城市发展规划示意性图纸第三节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1.1定义

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的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划原理》P173

1.2含义►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特点(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城市性质是变化的,但在某一个时段内是相对稳定的。►城市性质只能是主要职能的反映。体现着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北京: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上海: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家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重庆: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深圳: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武汉: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昆明:云南省的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桂林: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桂北地区与桂、湘、黔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三亚: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1.3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特点,对城市规模、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指导作用。便于在规划中把一般原则与城市特点结合起来,使规划更为切合实际。便于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突出规划结构特点。eg:风景城市与工业城市之比较风景旅游城市工业城市用地构成

以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工业用地规划重点

强调城市环境及其保护

注重发挥工业用地经济效益路网系统

注重生活性道路和道路绿化建设(园林道路)

更多考虑交通性道路的组织2.城市职能(UrbanFunction)

2.1概述

(1)定义

职能——任务和作用

城市职能——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3)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非基本职能——为本城市内部居民提供服务的职能“经济基础理论”——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均取决于城市在自身地域界线以外地区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若这种对外服务的能力旺盛,城市就会成长,反之就会萎缩。

2.2城市的职能分类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经历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过程。2.2.1定性分类(1)M.Aurausseau(1921年)分类法(职能+地理位置)①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关卡城市②防御城市:堡垒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基地(港口)③文化城市:大学城、教皇城(罗马)、文艺中心、朝圣中心(麦加)、宗教中心(梵蒂冈)④生产城市:制造业城市、加工业城市⑤交通、运输城市:

采集城市(矿业、渔业、林业、仓库城市)运输城市(市场、桥头、航行起始点城市)贸易城市(出口、进口、供应城市)⑥游览疗养城市:疗养、观光、度假城市(夏威夷)2.2.2定量分类(1)C.D.Harris(1943年)分类法评价指标:就业百分比评判标准:标准临界值(就业百分比的临界值)分类方法:当某行业的就业百分比超过标准临界值,就可认为该行业为这个城市的主导职能部门。优点:首次提出了城市职能分类的量化指标,使城市职能的分类首次有了可准确判断的标准。缺点:临界值的决定缺乏科学性,主观性成分多。

仅突出一个职能部门的主导性,掩盖了城市其它突出职能的作用。

城市类型就业标准(产值)职业标准(就业人口)加工业城市加工工业/(加工工业+零售业+批发业)≥74%(加工工业+机械工业)/总就业人口≥45%制造业城市加工工业/(加工工业+零售业+批发业)≥60%(加工工业+机械工业)/总就业人口≥30~45%零售业城市零售业/(加工工业+零售业+批发业)≥50%综合性城市(加工工业+机械工业)/总就业人口≥25~35%批发、商业城市批发业/(加工工业+零售业+批发业)≥20%,批发业/零售业≥45%交通城市交通运输业/总就业人口≥11%,交通运输业/(加工工业+机械工业)≥1/3,交通运输业/商业部门职工≥2/3矿业城市采矿职工/总就业人口≥15%大学城在大学一级的学校注册人数/城市总人口≥25%行政城市职能特征:即华盛顿、各州首府等娱乐休养城市(没有找到满意的统计标准,就业率低的城市归于此类)哈里斯把美国的城市分为十类

(2)纳尔逊分类法(H.J.Nelson)评判指标:就业百分比评判标准:算术平均值M

标准差——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偏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分类方法:若某城市在某一特定部门中就业百分比超过所有城市在此部门中就业百分比的平均值达到一个标准差,就可认为此部门就是该城市的主导职能部门。

若某城市无一项部门就业百分比达到(M+σ),则此城市可认为是综合性城市。

优点:避免了Harris分类法的不足:

——城市可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更接近实际;可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评判标准的科学性。以数学原理(即数理统计中关于正态分布的研究)为基础,科学性明显。(3)我国城市的定量分类方法

超大城市:人口大于200万人特大城市:人口大于100万人大城市:人口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之间

《城市规划法》

小城市:人口小于20万人3.城市性质的分析与确定

3.1城市性质应表现内容

3.1.1体现城市主导职能

(1)单一性质的城市:职能即城市性质;

(2)多种职能的城市:寻求主要职能,重点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和特殊职能。

eg:黄山市——国家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全省旅游经济基地,皖南山区的经济中心。

3.1.2体现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导因素)(1)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城市发展的动力

eg:合肥市——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从城市的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中找出其动力

eg:阜阳市若动力分析不准确,则会带来城市发展的失误。

eg:蚌埠市——“食品城”

3.1.3体现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3.2.1定性分析法

——以文字、语言表达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区域分析法/历史研究法

eg:合肥市、芜湖市

3.2.2定量分析法——通过数字形式表明城市主导优势部门(1)分析城市产业构成及其主要产业部门在区域中的地位或作用

——评价对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评价指标:产值、从业人员等及其比重

3.2城市性质的分析方法

(2)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职工、产值、产量)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所占比重来定量分析3.2.3分析手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过于呆板,且主观成分较多。定量分析——较准确,但指标的获取困难,且有些内容不宜量化。两种方法的结合:“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

——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

——实事求是,切忌主观想像;

——表述应语言精练、定位准确,突出特点,避免罗列;

——城市性质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城市规模(CitySize)

规模——大小

城市规模——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Population)规模

城市用地(Land-use)规模4.1城市人口规模(UrbanPopulationSize)4.1.1概述(1)含义►从规划角度理解:城市人口指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国际上:把通过行政确认的城镇(市)地区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城市规划中:城市人口指城市市区及近郊区的非农人口(不含市辖县的城镇和县城人口,直属本市的工业区、镇除外)。从实际出发,非户籍常住人口应作为城市人口的组成部分计入城市人口规模,并相应计算用地规模

(2)我国城市规模分类(668座)特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37座大城市

50万人~100万人48座中等城市

20万人~50万人205座小城市

20万人以下378座城镇

2000人以上1.9万座以上未成年组(0~18岁)4.1.2城市人口构成(Composition)(1)年龄(agecomposition)构成

——城市人口中各年龄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年龄组的划分

0~3岁

托儿组

4~6岁幼儿组

7~12岁小学组

13~18岁中学组

19~60岁成年组、壮年组>60(55)岁老年组

表现形式

——图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图形:人口百岁图(人口金字塔图)

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结构特征:通过年龄构成分析,可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为哪种类型。我国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特征

——50~60年代初,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

——60年代初~70年代末,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

——80年代至今,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0~14岁15~49岁>50岁增长型(年轻型)40%50%10%稳定型(成年型)26.5%50.5%23%减少型(老年型)20%50%30%老龄化城市的社会问题

——家庭结构变化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赡养系数上升,家庭赡养压力加大

——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统计和预测单位:%1982年1987年1995年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65岁4.905.485.616.937.8810.5513.5117.44>60岁7.648.408.6210.0012.7015.9622.3031.20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亚洲地区中国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占世界占发展占亚洲20006.061002.3238.23.7561.83.2453.51.2921.334.439.8202511.81003.3624.48.4671.67.0459.62.8824.434.040.9205019.71003.7619.115.9781.112.3862.94.3922.327.535.5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和相关地区老年总人口比重分析单位:亿人、%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起步晚,来势凶猛

发达国家:近百年/我国:不到30年

——老龄人口绝对数大

2000年:>65岁的人口9000万人>60岁的人口1.29亿人

2025年:>60岁的人口2.88亿人

——经济水平低

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我国:先老后富人口老龄化对于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设施方面: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托老所等

——城市住宅方面:老年公寓

——城市社会问题:赡养问题

——社会化服务程度的强化:安养医院等。(2)性别(Gendercomposition)构成

——人口中男女两性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形式:以100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eg:1982年,全国性别比为105,城市为110。

我国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

(1)1949~1959年,性别比为117;(2)1960~1980年,基本趋于平衡;(3)1980年后,女性人口增长快于男性;(4)90年代——,女性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3)劳动构成(社会构成)

——人口的就业情况构成

依据人口的就业和职业情况,将人口分成三类: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它不属于地方性单位中工作的人员。(即城市基本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eg:产品主要为外地服务的工厂企业的职工

对外交通运输部门的职工

主要为外地服务的基建部门的职工

非市属的行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资人员

高等院校及中专的师生员工

非市属的文化艺术、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

非市属的休、疗养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口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即担负城市非基本职能的工作人员)。

eg:产品主要服务于本市的厂矿企业的职工

市内交通运输部门,以养护、维修为主的建筑部门职工

市属党政机关部门职工

商业系统职工

公用事业机构职工(如自来水厂、煤气厂等)

市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职工

市属教育机构、文化艺术机构职工

其他服务人员被抚养人口未成年人口、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口。

eg:18岁以下、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口

残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未参加劳动的人口(如家庭妇女、城市中的食利阶层等)(4)户籍构成单位人口:在城市中有户口的人口。暂住人口:城市居住时间一年以上,有固定职业的人口。(城市暂住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的20%~30%)流动人口:短期旅游、出差、探亲访友的人口。(目前城市中流动人口总量日趋增加)

(5)职业构成(6)家庭构成(7)文化构成4.1.3有关人口的变动指标(1)出生率(Natality)

——一年内出生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

b=B/P×1000‰(P为年末平均人口)一般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妇女的就业率等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城市地区低,农村地区高,随经济发展两者不断接近。——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2)死亡率(Mortality)——一年内死亡的人口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

m=D/P×1000‰

(P为年末平均人口)一般规律

——与国民经济条件尤其医疗卫生条件有关。

城市地区低于农村地区随经济发展,两者均下降,且差距逐渐缩小

——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1977年,全世界平均为11‰

发达国家9‰,发展中国家12‰——不同年龄组死亡率不同。·0~5岁,

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45岁,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45~60岁,随年龄增长大幅上升·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直线上升年龄段0~9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全国平均4.310.821.021.924.339.6824.7459.52132.58城市3.350.641.011.373.658.4721.4856.09129.58农村4.670.891.322.204.7010.3326.0360.99133.701982年全国统计资料

影响因素:

——医疗卫生水平

——社会福利条件

——国家相关人口政策

——思想认识观念

…….(3)人口的自然增长(NaturalGrowth)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之差与总人口的比率γ=(B-D)/P=b-m

城市:一胎率情况下,γ=7~8‰

农村:部分二胎的情况下,γ=9~10‰

(eg:上海新婚夫妇中,40%为DINKS家庭)(4)迁入率(Immigration)

——一年内迁入人口数与总人口的比率mi=Mi/P(5)迁出率(Emigration)

——一年内迁出的人口数与总人口的比率me=Me/P(6)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净迁移率,MechanicalGrowth)

——一年内迁入与迁出人口的差值与总人口的比率mm=(Mi–Me)/P=mi-me(7)人口的总迁移率

——一年内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率mt=(Mi+Me)/P=mi+me(8)人口的增长率(综合增长率,UrbanPopulationGrowthRate)

K=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γ+mm=(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P

即:期末人口=期初人口+(期内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期内迁入人口-迁出人口)4.1.4城市人口的规模预测(SizeofUrbanPopulationForecast)(1)城市人口规模的统计口径城市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城区内的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城市人口=城市常驻人口+暂住人口城市人口=城市常驻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K

(K为小于1的系数,一般多取0.5或0.6)

(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劳动平衡法期末规划人口=规划期末基本人口绝对数/[1-(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规划期末基本人口绝对数/基本人口所占%

不足:基本人口数难以确定基本人口的范围划分也不确定。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特大城市27~3221~2640~52大城市28~3320~25中等城市29~3419~24小城市30~3518~23工矿区31~3617~22建设部建议值

劳动比例法依据计委口径统计,城市中行业可分为以下九类。依据劳动比例法将上述分类划分为生产性劳动职工和非生产性劳动职工。

1)工业生产性2)基本建设劳动职工3)农、林、水、电

4)交通、邮电

5)商业服务

6)城市公用事业非生产性7)科教、文化、劳动职工卫生事业8)金融、保险业

9)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计算公式:P=B/x=B/(y×z)

式中:P——城市总人口

B——生产性劳动人口的绝对数

x——生产性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y——生产性劳动总人口%z——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我国城市中,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1﹕1.5~1﹕1,劳动人口为总人口的40%~50%。

——合理确定规划期末生产性劳动人口的绝对数(计委)

——生产性劳动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据我国现有资料,此值基本为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且在50%左右徘徊。带眷系数法

城市总人口=单身职工数+带眷职工数(1+带眷系数)(带眷系数一般取2.5)此法的运用限制较大,一般仅能用于新建工矿城市和城市中新建工矿居住区的人口预测。用地合理容量法当城市用地受到限制时,其人口规模便要受制于用地规模,即用地容量决定了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

综合平衡法

——对人口的生、死、进、出进行综合平衡。

P1=P0(1+γ1+γ2)

P2=P1(1+γ1+γ2)=P0(1+γ1+γ2)2……Pt=P0(1+γ1+γ2)n

式中:

P0:规划期初人口数

Pt:规划期末人口数

γ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计划生育政策及历年资料确定)

γ2:人口机械增长率(由历年情况并参照发展预测得出,多为3%~5%)

n:规划年限(3)城市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不准确性

——1985年,国务院审批32个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1995年14个城市人口规模突破原规划远期(2000年)人口规模,占43%。9个城市1995年人口接近远期(2000年)人口规模,占28%。(近70%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是不准确的。)

——城市人口规模决定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其不准确性关系重大。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困难所在——统计数据的不完备性

eg:统计口径不确定、统计范围的不统一等

eg:现状人口是指:城市现状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城市行政界线范围?——人为因素的随意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不准确性问题的出路——宜粗不宜细——改时限规划为规模规划(终极)4.2城市用地规模(UrbanLand-useSize)4.2.1概念(1)城市建设用地(UrbanBuilt-upArea)指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郊,但与城市的各项市政设施有密切联系的其它城市建设用地(eg:机场、编组站等)。(2)城市用地(UrbanLand-use)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既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尚待开发使用但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用地标准档次规划用地标准(M2/人)适用于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下列水平的城市(M2/人)用地增减幅度(M2/人)一60.1~75.0≤60.060.1~75.0+0.1~+25.00~+15.0二75.1~90.060.1~75.075.1~90.090.1~105.0+0.1~+20.0不限-15.0~+0.0三90.1~105.075.1~90.090.1~105.0105.1~120.0+0.1~+15.0不限-20.0~0.0四105.1~120.090.1~105.0105.1~120.0>120.0+0.1~+15.0不限<0.04.2.2城市用地规模预测(1)计算方法: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人口规模×人均用地(2)人均用地指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九大类用地)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18.0~28.0(m2/人)工业用地10.0~25.0(m2/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m2/人)绿地≥9.0(m2/人),其中公共绿地≥7.0(m2/人)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60~75%。

4.2.3合理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1)一般比例:城市建设用地在一定情况下存在一定比例关系居住用地20%~32%

工业用地15%~25%最大不宜超过30%

道路广场用地8%~15%

绿地8%~15%(风景旅游城市可大于15%~20%)(2)变化情况:用地比例状况与城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