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學经济學院尹莉E-Mail:daphne_luo@126.com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ics产业经济学设问
1、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电信改革强调建立一个竞争性市场?竞争有什么好处?垄断又有什么坏处?为什么会存在垄断?3、为什么中国家电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4、微软、Intel为什么总是遭受反垄断的诉讼?5、“Co-opetition”是什么意思?6、政府作出的经济决策都是正确的吗?课程说明
一、产业经济学的性质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
四、对相关学科体系要求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
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一般认为,这门学科是以市场(或产业)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潘振民,1996)。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又称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是从微观经济学分化中发展而来,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企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国内的定义:产业经济学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学说。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性质及其重要性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工业化的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系统面临的结构调整和转换、主导产业的选择、企业间的有序竞争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国家需要掌握这类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产业经济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二、教学目的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并使学生熟悉和学会利用博弈论等现代分析工具。具体来讲,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等)、理解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同时,也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如数学工具、博弈论等)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理解和分析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从而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其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可作为了解内容。
四、对相关学科体系要求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修产业经济学的学生应具备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所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学科是其先导学科。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第四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3、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于立、王洵,《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9、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0、卡尔顿·配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12、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G·斯蒂格勒,1975:《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第一章
导
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及理论发展脉络,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及研究方法。
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第一章导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认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垄断竞争理论,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柏拉图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亚里士多德从讨论封闭交换进而扩展到讨论垄断,对垄断的讨论是他在《政治学》中考量不同类型的攫取时造成的。亚当·斯密经济学体系是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具有“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社会。亚当·斯密通过对其经典的“大头针”案例进行剖析,他揭示了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亚当·斯密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它就不会趋向于竞争性均衡,而是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出现,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一书中强调指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20世纪初,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和寡头垄断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和形式已有了相当的发展。竞争和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以英国剑桥大学斯拉法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收益递增规律与完全竞争前提相矛盾为突破口,引发了一场有关“马歇尔冲突”的理论争论。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爱德华·H·张伯伦在他28岁时提交了一篇博士论文,后来成了1933年的《垄断竞争论》。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同年,年仅30岁的乔安·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张伯伦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并对具体垄断竞争市场进行了分类与分析。他认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现实经济则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现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二者的并存与交织形成了所谓的“垄断竞争”格局。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所以它是个垄断者;但该产品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来说,它又是一个竞争者。于是,垄断竞争市场便形成了。
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张伯伦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具体地说,“产品差别”包括三个层次涵义:1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2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3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张伯伦进一步分析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他认为产品差别既是垄断因素,又是一种竞争力量,只要销售量与产品差别有关,则产品差别的非价格竞争就可能比传统的价格竞争更重要。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及罗宾逊的理论中,对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此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伴随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涌现,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经济学哈佛学派的兴起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继贝恩之后,也在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D•F•Turner)又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此外,凯维斯(R•E•Cawes)、谢勒(F•M•Scherer)、谢菲尔德(W•H•Shepherd)、科曼诺(W•S•Comanor)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谢勒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产业组织》一书中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的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从而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凯维斯在为贝恩当助理教授和继梅森之后担任哈佛大学教授期间,在对美国及主要西方国家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对国际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结合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学术界称之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哈佛大学成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哈佛学派的组织理论具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与强化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为“反垄断的经济学”。
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是哈佛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政策主张对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结构主义占主流地位的1970年前后,一批大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在美国被提出诉讼,其中包括1969年由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案、1972年的施乐复印机公司案、1972年凯洛特公司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1973年的埃克森公司等8家石油精炼公司案等等。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80代开始在美国逐步失去了主导地位:①从70年代后期80代初开始,曾经是世界量大最强的美国传统的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冲击,其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则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要因之一。②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如IBM公司案前后诉讼长达13年,案件产生了6600万页的文件并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数10亿美元。这使人们对结构规制的实施所花费的大量社会成本究竟能否带来更大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疑问,而放松政府规制反而更能达到促进竞争效果的观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③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学说展开了有力的批判。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的8年中,基本采用了“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主张,在反托拉斯方面采取了缓和政策。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诉讼的IBM公司案、凯洛特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埃克森等8家石油精炼公司案等都经历了长达十年甚至十几年的诉讼而分别在里根政府执政后的1981、1982年以司法部的撤诉而告终结。因此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反垄断政策的放松,批判和反对结构主义政策论的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观点受到了新的注目。与此同时,一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鲍奠尔等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博弈论方法等。哈佛学派的的衰落与芝加哥学派崛起自60年代以后,SCP分析范式成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讨论与批评的热点,这些批评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人。正是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崛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还由于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无需干预。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R.Posener)为代表的学者们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转变,而且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这一分析的结果是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他们对贝恩的进入壁垒理论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又译“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与哈佛学派相同,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重要部门担任要职,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SCP范式的衰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旧产业组织学”与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才导致70年代后期SCP范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衰落;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Game
Theory)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如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勒尔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研究的行列,极大地弥补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经验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缺陷。尤其是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组织学成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最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应用性强的相对独立的微观经济学科。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崛起的以科斯(R.H.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作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1994年由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等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1.1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但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因此,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进入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作理论上的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1978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在整个80年代,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范式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最早介绍到我国的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W.G.谢佩德(W.G.Shepherd)的《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该译著于1980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在国内影响较大。其后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大多与其相近,尽管这本著作没有附参考文献,但从书中所引的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来看其受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影响的痕迹很重。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与西方不同,该书的研究范围较为宽泛,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同年,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经济管理讲习班,编印了《产业组织经济学》,比较系统地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1988年,日本学者植草益的《产业组织论》翻译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不到10万字,但结构框架比较完整。随后,国内又陆续翻译出版了几本西方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著作,如K.W.克拉克森和R.L.米勒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J.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述著作的翻译出版,对我国产业组织范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新范式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引进、吸收,新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范式。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内一部分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展开研究。我国产业经济学与欧美产业经济学在含义上有根本区别。我国: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两门课。国外: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学术领域,美国“产业组织”较流行,欧洲常见的是产业经济学。欧美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形态。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的组织形态,不涉及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中国、日本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不同产业间的构成关系,是存在于具体某一个产业外部的、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一、产业的含义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狩猎、采集农业分离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18世纪中叶,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兴产业部门出现、产业分工细化第三次产业革命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主导技术是电气化技术。第四次产业革命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明,推动了高技术产业的产生。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第二,从供应角度来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产业应该具有的活动是专指具有经济性质(即为一定的经济目标服务)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同时,产业应该具有的经济活动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特征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4、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既不是宏观领域也不是微观领域,而是产业与产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5、产业的涵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6、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农业工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信息、知识等)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甚至文化教育等部门。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产业(industry)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产业经济学中所指的“产业”不仅仅单指“工业”或“商业”或其他某个行业,而是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与“市场”是同意语。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1)三次产业分类法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此种分类法的缺陷: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2.2)国家标准分类法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特征:第一,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第二,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四,具有特殊性;第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4.6%52.2%33.2%工业45.3%建筑业6.9%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它的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编码。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的产品类型。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2.3)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2.4)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所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此种方法的缺陷:(1)不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2)许多产品难以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3)分类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2.5)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优点: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重化工业化进程。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前苏联,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缺陷:(1)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2)农轻重界限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2.6)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优点: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重化工业化进程。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前苏联,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缺陷:(1)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2)农轻重界限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2.7)生产要素分类法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1>、产业结构领域<2>、产业关联领域<3>、产业组织领域<4>、产业政策领域<5>、产业布局领域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1>.产业结构领域
<2>.产业关联领域
所谓产业关联领域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部门间中间产品的供需比例关系。它侧重于用中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量化关系,来揭示产业间相互关系。产业经济学在产业关联领域主要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间中间品投入与中间品需求的量化比例,这一研究成果就是产业联系理论。这一理论的首创者应推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昂捷夫,他所创建的投入产出经济学,运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部门间按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与分析。
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往往具有相似的技术、工艺方面、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食品制造业银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原料关联分类法相同的原材料: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工业木材业卷烟业类似的原材料: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业性能相似的投入物:电力煤气供水活动对象相似: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工业烟草业医药制造业服装业食品制造业旅游业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关联双向关联环向关联前向关联棉花棉纱色布服装小麦面粉馒头后向关联煤炭电力煤炭钢铁矿山机械煤炭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战略关联分类法<3>.产业组织领域
产业组织的“产业”范围较小,仅指生产具有密切替代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组织是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是指同类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它表现为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结合的四类市场结构,即完全竞争型、完全垄断型、垄断竞争型和寡占垄断型等市场结构。它反映了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差异、市场地位差异和市场效果差异。第二,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是指同类企业相互联结的组织形态,如企业集团、分包制、企业系列等。这些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既根源于企业间技术关联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又取决于产业内企业间垄断与竞争的不同结合形态。产业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使产业内企业间既保持竞争活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有效竞争态势,实现满意的市场效果。
<4>、产业政策领域
产业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资源配置过程的经济政策总和,它包括产业保护、扶植、调整的产业结构政策和协调产业内竞争和经济规模矛盾的产业组织政策。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5>、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等。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6>、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产业及其分类产业结构(广义)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对于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其研究的手段是总量分析的方法。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就业率、通胀率、储蓄率、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等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情况的分析来研究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为了解决以下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配置资源总量,以使经济总量保持某种平衡,达到总产出和总消费的高水平与高增长;二是如何保持高就业率;三是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或低的通货膨胀率;四是如何保持经济总量的对外平衡,包括进出口平衡和稳定的汇率。产业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则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以及某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在其间表现出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其研究手段为个量分析的方法。这些经济变量包括:单个商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供给、需求、价格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需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二,供给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第三,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产量和价格的;第四,价格机制是如何决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产业经济学的桥梁作用一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产业”这种由某种相似特征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经济集合,这种经济集合的行为变量既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又不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其行为规律既不能为宏观经济学所解释,又不能被微观经济学所解释;二是经济总量的变动规律似乎与微观经济个量的变化规律是无关的,但事实上经济总量肯定是其相应的经济个量整合而成的,那么其整合过程是怎样的呢?更严重的是某些经济总量并没有相应的经济个量,那这些经济总量是如何从经济个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呢?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我国精密仪器与装备的现状和发展
- 肠道微生态行业发展趋势
- 石河子大学《医药数理统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解析几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健康评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阿拉伯国家历史与文化常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室外空间设计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矩阵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父亲的病阅读题
- 工程样板过程验收单
- 颅内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 粮食仓储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珠宝销货登记表Excel模板
- 深基坑开挖施工风险源辨识与评价及应对措施
- 唯美手绘风花艺插花基础培训PPT模板课件
- 《现代汉语语法》PPT课件(完整版)
- 5G智慧农业建设方案
- 航海学天文定位第四篇天文航海第1、2章
- 浙江大学学生社团手册(08)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共9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