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挑战_第1页
文化研究的挑战_第2页
文化研究的挑战_第3页
文化研究的挑战_第4页
文化研究的挑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研究的挑战

——早期儿童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主讲人:康耀华

历程——“拨的云开见月明”20世纪中叶之前随着对天性和养育间的动态性相互作用的认识的继续加深,一系列学术领域开始关注文化对早期儿童发展的影响。关于儿童发展研究的所有主要权威著作,都已经渗透进了“跨文化视角”。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皮亚杰和乔姆斯基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心理学却很少关注环境因素对儿童初现能力的影响。认为:年幼儿童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是活跃的主体,其早期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先天认知和语言结构的普遍出现,环境引导只起到很小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文化背景对早期儿童发展的影响再次受到重视。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发展心理学局限性,认为:

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之中,这些环境彼此相互作用,并与个体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发展。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由此个体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Rogoff和Chavajay认为:人类发展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的现象,因此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本书的作者也坚信文化对早期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突出的影响历程——“拨的云开见月明”论述框架儿童早期的特殊环境1美国国内的文化差异2人口统计的挑战和机遇3文化适应性政策及服务的提供4研究文化和发展的视角5结论6有关文化的各种界说为了弄清楚早期儿童发展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200多种。我更赞成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给文化下的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这个定义强调了人类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成果(静态的)的统一。活动成果既包含物质成果也包含精神成果;人类的活动方式又包含了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书中指出:大多数对文化的定义集中在世代间符号性(如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和行为性(仪式和习惯)遗产的不同组合的传承。(Shweder等,1998)

什么是符号性遗产?包括(但不限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和热望,指导不同教养方式的价值观,性别角色,宗教或精神上的价值观,以及对健康、疾病和障碍的想法和信念。什么是行为性遗产?隐含在日常的惯例性的一般活动的片段中,如睡觉、喂食和玩耍等,也包含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这些环境塑造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会性—情绪等的发展,由此影响着他们对特定技能和行为的获得。儿童早期的特殊环境1关注符号性遗产的观点

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发展主要表现在欧美社会。该文化背景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注重独立性,追求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

一是促进个人主义的文化

二是崇尚相互依存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更重视自己对他人的责任的重要性,将个人的成就看作是对集体目标的贡献。这两种定位没有哪种更“正常”或更适合的说法。每一种都反映了某一特定社会的期望。——文化差异关注符号性遗产的观点Goodnow和Gollins,等人的观点:世代间文化传承过程的中心是将文化性的信念体系(父母的民族理论)融入到父母的育儿实践中。怀廷和蔡尔德的观点:

不同文化中养育方式差异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某些特有的育儿实践,都是造成不同群体中儿童的发展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文化性信念关注符号性遗产的观点莱文提出所有的父母为他们的儿女设定的三层级的目标。生存和健康发展经济上的自立理能力发展“使其他的文化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能力”行为性遗产——文化性习俗什么是文化性习俗?一个社会性群体中成员共享的、不断反复的行为,它们具有标准性的期望,具有超出行为的直接目标的意义或重要性。(米勒和古德诺的观点)对儿童研究者而言,文化性习俗的价值:儿童生活、成长在一定的社会和道德秩序之中,文化性习俗提供了一种途径,让儿童参与到文化中,并使文化在每个儿童中得到再生和创造。(米勒和古德诺的观点)

文化性习俗—以睡眠安排为例

不同文化习俗下

婴幼儿的睡眠安排在美国,自主和独立是受到高度推崇的特质,因此大部分儿童都与父母分房睡。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社会上更注重相互依赖和团结,因此即使有足够的房间,儿童通常也和父母或兄弟姐妹一个或多个一起睡。但是,在美国国内的亚文化群体之间,睡眠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美国俄俄州的克利夫兰的一项调查文化性习俗—以睡眠安排为例

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与父母一起睡或者单独睡都是具有适应性的。儿童的早期睡眠安排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反应的仅仅是不同的偏好和根据相应条件做出的不同选择。行为性遗产——文化性习俗与早期育儿相关的文化性习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本文认为寻求一种通用的标准的或最适合的养育方式是毫无意义的。虽然,很少有证据表明某种做法一定比其他做法好,但是,不能否认,在某些文化性习俗影响下的养育方式确实存在着问题,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甚至有害的结果。因此,理性的做法是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有哪些差异,原因何在,并对他们所导致的不同发展结果进行短期和长期评估。美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源性“。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文化类型的移民群体的到来,多种群体的原有文化的融入造成了美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源性“。美国国内的文化差异2众说纷纭的”民族性“为了了解美国国内的文化特征,首要的是确定民族性所包含的多样、且常常相互重叠的元素组成,包括最初的国家、种族、少数群体状况和语言以及宗教。怎样理解民族性?

赫尔姆斯曾将民族性定义为:”以某人祖先的国家或部落群体的文化为基础的、由于其目前所处更大的文化或社会要求而改变的一种社会性认同“。

恩特威尔斯和阿斯顿提出了:以种族和起源地点为基础的民族性的范畴。

加西亚·科尔和马格努森将民族性描述为共同的国籍、文化或语言确定的某一群体的状况。

菲尼建议:不要将民族性理解为一个范畴,而应将其视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动态性方面。提出了在群体内和群体间以及不同时间段的个体间存在的民族性差异的三个维度——文化、身份认同和作为少数群体的状态。难以描述的”民族性“同一民族群体内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上通常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其显著性常常更胜于群体间的差异。某一特定民族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对该群体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的坚持程度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个体而言,民族性是一种认同,是个体对于一个民族群体的归属感,这种从属于这一群体的积极的情感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难以界定的概念—“种族”怎样理解种族?

加西亚·科尔和马格努森认为种族是运用在美国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主要根据身体特征分类的一群人,如肤色、头发类型以及其他特征。学前儿童的种族意识关于种族意识是他们最早出现的社会性知识之一。到4岁,儿童开始萌发种族意识。但这时,并不影响他们对游戏伙伴的选择。学龄期过后,儿童开始出现由种族分类转化而来的相关行为。

随着美国年幼儿童人口组成的日益多样化,政策制定者和服务提供者面临着复杂的任务,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长处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为了应对这些日益加剧的新挑战,”文化性能力“这一直观而且也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的概念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相应的实验研究。文化适应性政策及服务的提供4文化性能力专家

是指能在为与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有效服务时,能够促成互惠性的互动和有意义的关系的人。(美国医学会)文化性能力的服务系统和机构具有文化性能力的服务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监控评价程序和评估工具,确保对儿童和家庭的评估的恰当性和有效性。鉴别那些所接受的服务没有到位的群体,消除妨碍服务提供的文化障碍。促进政策规划、职员培训和社区参与,以确保文化适应性服务的开发、提供和保持。明确服务范围内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各自的居住地、人数、资源、需求和民族特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帮助各种不同社区进行自我组织。提高所需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利用率。文化性能力的服务系统和机构文化性能力的服务系统或机构应具备的五项特征:对多样性表示重视的能力。进行文化性自我评估的能力。意识到不同文化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动态性。拥有并能提供制度化的文化知识。能进行适应性时间。(艾萨克斯和本杰明)文化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在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和确定其变异性之间找到最恰当的平衡。(人类发展的规律是相同的,但是随着年龄增大,却出现了很大差异性,一方面使遗传,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研究文化和发展的视角5文化多样性研究中一项最重要的争论:第一种观点:人类之间的差异存在优劣之分第二种观点:少一点民族中心主义的歧视的眼光看待人类之间的差异,更多一些”定位性的“认识。第二种观点的核心是发展主要是适应性的,因此,必须在它所发生的环境中来认识它,在它随时间不断出现的变化中来认识它。也就是说,儿童的技能和行为的获得和形成,与其所处的典型的环境中他与外界的最重要的社会性互动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有很大关系。研究文化和发展的视角5文化不是一种静止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得到维持、受到挑战或得到改变;因此,个体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实践和程式以适应新规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文化本身也是动态的)文化也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如果认定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实践是正确的,是更可取的,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会更大。(孔孟之道、礼教)成长中的儿童不是自身所处环境的消极产物,相反,他们是活跃的个体,自主地选择者呈现给他们的影响,并藉此不断地塑造者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结论6文献综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1)关于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的理论探索

在心理生态学中,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场”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处于一定的情景环境中,该情景环境决定了人的行为,这种环境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心理、意识等其他层面的。

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布朗芬布伦纳将对个体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因素的交互作用,并提出文化或亚文化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大系统,它是各种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Br。nfenbrenner1979)在人类文化学中,认为儿童发展是在生态和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的,将儿童的生活环境与他们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Levine,2003)。通过观察一记录儿童的日常生活,探究儿童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社区文化间的动态关系。以下是其三个分支:一是莱文倡导的心理文化理论—注重探究社区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各种背景因素对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个性发展的影响,并认为同一个社区里人们具有共性的文化个性。(Levine,1994,2003);二是韦斯纳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理论—关注文化信念与实践对儿童发展途径的影响,认为儿童日常活动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文化途径(Weisner1984,2002);三是哈克尼斯和休派为代表的发展龛(kan)位理论—注重组成儿童日常活动的各种具体文化因素,如儿童每日生活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受文化约制的照顾养育儿童的风俗、以及父母和其他养育者的心理活动等(suPer&Harkness,1986,19%,1997,2002)。文献综述——国外在文化心理学中,罗高福提出了“文化社区”和“文化过程”的概念,认为地域文化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充满周围而无所不在的。(Rogoff1994;Guti‘rrezK.D.&Rogoff,2003;Rogoff,2003)文化社区是指有共同传统和认识的人群,受到数代人经验的影响,该社会群体的参与者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角色。文化过程是指参与文化社区的个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与交互交流。文献综述——国外(2)关于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开始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适宜性的研究,认为早期教育课程应能适合地域文化背景而具有文化适宜性(Hyun,1996,1998)Spodek(2005):认为早期教育方案在不同国家传播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发展适宜性,还要体现文化适宜性。(EdwardS,Gandian&Forman,1998)指出:为了使儿童能适应未来世界的多元文化要求,应注重儿童多元的表征表达方式。(Dahlberg,Moss&Penee,1999;

Derman一Sparks&Ramsey,2000)同时指出:还应该注重发展“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和课程。文献综述——国外相关实证研究上述理论的提出者们在建设文化与儿童发展及早期教育关系理论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布朗芬布伦纳通过实证研究美国家庭结构25年间的变化提出了儿童与家庭、社会的动态关系(Bronfenbrenner,1980)勒温等人对35个2一5岁的儿童进行观察研究发现,被试儿童在不同情境中显示出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而得出了“行为取决于情境”的结论(Lewin,1946)巴克和莱特以12个2一10岁儿童的日记记录和四个同龄残疾儿童的日记记录试图发现儿童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Baker&Wright,1955)韦斯纳围绕儿童的日常生活及文化活动对其进行家庭生态访谈研究(Weisner,2002)罗高福对美国、危地马拉、印度和土耳其等四个国家早期教育的文化社区进行横向比较(Gutiérrez,K·D.&Rogoff2003)最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是美国学者托宾等人进行的“三种文化中的学前教育”,该项研究向人们呈现了处于中、日、美三个不同地域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的不同情形以及隐含在现象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验证了早期教育受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的支配,早期教育的变化既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变化的观点(Tobin,1989)。日本贝尼斯教育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的东亚五大城市幼儿生活以及家长的育儿观念调查也颇具影响。该研究向东京、首尔、北京、上海和台北等五个东亚城市各1000名3一6岁儿童的家长调查了包括幼儿生活状况、母亲的育儿意识和满意程度、父亲的参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也充分表明了早期儿童教育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关联(BeneSSe,2006)。相关实证研究国内相关研究1、学前教育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之关系的理论研究(朱家雄,1996,2005,2007;薛烨,2007;阐淑英,2007)研究指出:不同区域或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同文化间传播会对儿童的发展及教育产生影响,强调文化是幼儿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运作的重要基础,应该重视对文化的研究。2、将中国学前教育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考察的研究(秦金亮,2004;王锐,2006;严仲连,2007)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中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将儿童的文化特性发展作为其各方面发展的基本维度,重视儿童发展中的地域文化安全与尊严。(梁运佳,2004;王延伟&刘云艳,2005;叶平枝,2005;朱宗顺,2006)研究指出:任何民族与国家的文化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建构中的,应提倡幼儿期的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使儿童在学会尊重与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惯的同时保持并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国内相关研究国内相关研究3、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的分析与研究(刘丽薇,2006;刘晓东,2007;刘众,2007)认为:受西方文化普遍化的影响,中国学前教育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