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周围的环境》试题库试题组一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A对立的关系B.统一的关系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始终是协调关系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4.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的是()A原始森林B.城市聚落C.极地苔原D.荒漠流沙5.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是相对周围事物而言的B.环境是指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物质C.环境是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空间D.环境是非生物要素的总称6.下列属于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7.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D.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8.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的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9.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A.环境污染严重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素质太低D.森林破坏严重10.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20世纪末摆脱了环境的束缚世纪的人们,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着自身的生存环境C.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D.自然环境本来是均衡的,人类诞生后失去了原有的均衡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B.先投人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2.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A.增加粮食产量B.增加能源消费C.控制资源使用量D.努力发展生产力北京市计划在五、六年内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回答13~15题。13.“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环境的客观性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14.在2022年以前,北京市的林木覆盖率将达到50%,人均绿地50平方米。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15.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首位B.到2022年奥运会时,每平方米都有天气预报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到2022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使用清洁燃料年12月15日,在联合国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深圳市一举夺得一百万人日以仁城市第一名的桂冠。深圳人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服从规划、规划服从环保,现已由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深圳,这表明()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的B.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后保护环境C.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密切相关的D.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下图表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7~19题。17.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圣彼得堡1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1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20.读“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日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二、综合题21.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2)图中①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人物质和能量;图中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3)图中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__。(4)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22.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范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回答下列问题。(l)人类系统通过社会—经济系统提供__________与之发生关系。(2)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___发生联系。(3)环境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产生(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______和_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_排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系统。(5)图中“状态”指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据此将下列内容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①工厂②水污染③某些物种消失④某地发病率上升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工人(6)图中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参考答案一、21.(1)人类天然人工(2)生产消费(3)大(4)对立统一22.(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23.(1)物品和服务(2)劳动(3)大气水土壤影响影响(4)资源能源环境人类(5)自上而下填:人类系统为:①⑥环境系统为:②③响应为④反馈为⑤(6)污染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试题组二中国环境保护部2022年5月11日在北京公布,今年6月5日“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践行绿色生活”,这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提及的“环境”是指()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态圈【解析】材料中的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即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答案】C2.下列属于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B.建设的“三北”防护林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解析】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属于人工环境。A项表述的为天然环境,B、D项为人工环境,但并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答案】C2022年黄金周,从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到天安门广场,国内各景区垃圾遍地的景象再次令人痛心地成为话题。假日出游过程中乱扔垃圾,表明当前公民素质教育与我国大国地位并不相符。结合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3~5题。3.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属于图中哪个箭头所表示的过程()A.①B.②C.③D.④4.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可能引起()A.水土流失B.生物多样性减少C.土壤污染D.荒漠化5.植树种草和酸雨分别可用箭头________表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5.【解析】第3题,①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材料中的垃圾属于废弃物。第4题,乱扔垃圾会造成土壤污染。第5题,植树种草属于人类作用于环境,酸雨属于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答案】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6~7题。6.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7.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6~7.【解析】第6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成活率。第7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减少,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其生态环境也发生改变。【答案】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8~9题。8.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9.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8~9.【解析】第8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第9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答案】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0~11题。10.分析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B.后工业化阶段后环境污染减轻C.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D.经济越落后,环境污染越差【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平时知识的积累。从图上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会逐步提高(即环境污染会减轻),也就是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才会呈正相关的关系。【答案】B11.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B.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本图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而没有涉及“人类的认识能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等,注意读图做题。【答案】A12.洞庭湖区近20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面面积减少30%,1998年长江洪灾与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的B.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C.人类对环境具有改造作用,环境不能反作用于人类D.如果人类活动不合理,也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解析】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答案】B二、综合题13.读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________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3)下列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只能接纳少数污染物质,对预防城市环境污染作用不大B.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C.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太少或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低下D.人工绿地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解析】本题以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题,由示意图可知,空气、水、土壤等应为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根据三者的食物链关系可确定,B为植物,C为微生物,D为动物。第(2)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第(3)题,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其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会使其调节功能下降。【答案】(1)非生物要素植物微生物动物(2)生物群落物质能量生态系统(3)BC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各题。材料一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2022年4月30日0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东移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022年4月30日08时至2022年5月1日08时,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宁夏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其中,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地有强沙尘暴。材料二回顾过去,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一方面对现有的土地过分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荒漠化及受荒漠化威胁的土地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千米。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这种大量和过分使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壤板结。(1)由材料一可知,近年来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在我国频繁发生,这种现象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是:问题①________,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②________,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③________,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使用化肥外,还有____________等。(4)材料中“对现在土地过分利用”主要是指(多选)()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C.草原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D.乱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审题的能力。解答该题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2)“过分利用”是指超出土地自然更新的能力,造成恶性循环,“过分利用”不同于“不合理利用”;(3)沙尘暴的发生原因是土地失去植被保护,疏松的土壤直接受风的吹蚀形成,与此有关的是土地荒漠化。【答案】(1)土地荒漠化(2)水土流失毁林开荒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现有土地过分利用土壤污染(板结)过量使用化肥(3)使用农药和污水灌溉(4)BCD试题组三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C.科尔沁沙地 D.亚马孙的原始森林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解析:第1题,考查对环境分类的理解,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故属天然环境。科尔沁沙地主要处在农牧交错带,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原因形成。第2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答案:3.下列现象或过程,哪些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减少解析: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答案:A4.下列环境,需要人工干预调节才能维持平衡的是()。A.原始的热带雨林 B.城市聚落C.极地苔原地区 D.海洋生态系统解析:城市聚落是一种人工环境,人类只有不断向其输入物质与能量,输出废弃物才能维持系统的平衡。答案:B5.对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B.人类要发展就必然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C.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D.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人工环境解析: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答案:C6.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解析: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发自然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越来越多,此时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答案:D7.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第7~8题。“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Population)A—消费程度(Affluence)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gies)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Burden)7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看,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大力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解析:由图可知,人均耕地反映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推广良种属于创造财富的技术。答案:9.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2)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和。(3)人类社会通过活动和活动向环境中排放。(4)由图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解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人类占据环境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要吸收、容纳、降解这些废弃物。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答案:(1)制约(2)物质能量(3)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废弃物(4)互相影响、互相制约10.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甲图乙(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科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给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第(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现象。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此题可以结合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分析说明。第(4)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第(1)(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试题组四一、选择题2022年深圳不仅成功的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还以“花园城市”的姿态,实现“绿色大运”的目标。据此回答1~3题。1.“花园城市”中“花园”重在强调()。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环境的客观性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2.在2022年以前,深圳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而目前达到%。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的是()。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B.植树造林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3.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大运”理念相符的是()。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B.全民参与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深圳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解析第1题,“花园”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深圳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绿色大运”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深圳的大气环境。答案4.洞庭湖区近20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面面积减少30%,1998年长江洪灾与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有关,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的B.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C.人类对环境具有改造作用,环境不能反作用于人类D.如果人类活动不合理,也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解析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答案B5.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吸入颗粒物的数量解析由于城市中寸土寸金,绿化面积少,再加上能源消耗量大,热量排放多,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城市中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通过热量交换,能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并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答案B二、综合题6.读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________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3)下列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只能接纳少数污染物质,对预防城市环境污染作用不大B.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C.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太少或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低下D.人工绿地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解析本题以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题,由示意图可知,空气、水、土壤等应为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根据三者的食物链关系可确定,B为植物,C为微生物,D为动物。第(2)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第(3)题,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其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会使其调节功能下降。答案(1)非生物要素植物微生物动物(2)生物群落物质能量生态系统(3)BC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科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第(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为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此题可以用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第(4)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1)(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8.中新网兰州2022年3月14日电兰州发布大风蓝色预警,预计24小时内,河西有5~6级西北风,阵风7级,局部地区有沙尘。造成甘肃、嘉峪关、酒泉、敦煌市、玉门等地有沙尘暴出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沙尘暴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哪些?(2)引起沙尘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3)针对上述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的影响、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沙尘暴的影响可从身体健康、交通、生产生活环境、室外作业等方面考虑。沙尘暴产生的自然原因与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的气候有关,人为原因是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的破坏,地表土壤裸露,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采取的措施可从减少植被的破坏、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等方面回答。答案(1)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交通、室外作业等。(2)自然原因: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3)合理放牧,定期轮牧,种植人工牧草、退耕还林还草等。试题组五1.下列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A.丘陵 B.沼泽C.滩涂 D.梯田解析:自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人类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人工环境。答案:D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土地、岩石、矿物B.社区、村落、动物园C.丘陵缓坡、原始森林、水产养殖场D.阳光、空气、水解析: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社区、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场是社会环境,而土地、岩石、矿物、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答案:B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解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答案:A4.下列体现人类与环境是统一关系的事件是()A.臭氧层出现空洞 B.森林锐减C.洛杉矶光化学事件 D.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A、B、C只体现对立没体现统一。答案:D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解析: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则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答案:A6.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______。(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3)C表示________作用于环境;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作用。(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答案:(1)人类社会环境(2)物质能量废弃物(3)人类反馈(4)索取资源再生排放废弃物[知能综合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天然环境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C.以人类为中心的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总和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解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及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包括天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答案:C202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据此回答2~5题。2.“绿色消费”重在强调()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C.扩大绿地面积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解析:“绿色消费”是善待自然的做法,能够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统一。答案:B3.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解析: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措施,应该是在北京市区进行绿化建设,而不是到周边地区植树造林。答案:D4.首都钢铁公司已基本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首钢的搬迁最有利于改善北京的()A.大气质量 B.交通C.水质 D.水土流失解析:首钢对所在地区大气、水源会造成污染,此外还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城市交通紧张,但最严重的还是大气污染,因此首钢搬迁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答案:A5.我国目前决定停止“北大荒”垦荒的原因是()A.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B.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C.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D.该区剩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作解析:北大荒的开垦,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湿地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丹顶鹤、东方白鹤等濒危水禽和多种候鸟被迫迁徙他乡,导致人地关系恶化。答案:C6.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A.控制人口增长 B.增加能源消费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人地矛盾的关键所在,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首要问题。答案:D7.下列不是按“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林→人工林解析:自然保护区属于人工环境,不符合题意。答案:C8.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针叶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解析:人工草地使用的杀虫剂量是最大的,而那些林地之类的植被对杀虫剂的使用量小,草地中病虫类多,使用量大,而且直接接触地面,下渗较强,很容易污染地下水。答案:D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0万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定居,男人们持木棍追逐鹿群,女人们带着孩子采集草籽、嫩叶、果实、捡拾柴禾。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区的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周口店北部是花岗岩为基底的丘陵地带,由于植被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至今已是严重沙化的劣地和不毛的石丘。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相继建起了石油化工厂、小水泥厂、小煤窑,高高的烟囱上浓烟滚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周口河变成了污水河。人们不禁要问,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延续多久?(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张,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世纪60年代以来,周口店地区经济发展走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古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随着生产力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现在周口店人们逐步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答案:(1)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只顾短期利益(3)先污染,后治理(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10.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结合曲线图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3)控制人口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蜘蛛开店教学设计
- 24.3 锐角三角函数 同步练习
- 山东省齐河县马集乡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福建省泉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标准室内装修合同格式
- 风险投资协议书样本
- 2024年进口水果买卖合同水果代理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模拟卷
- 工业用油采购合同范文
- 美食行业外卖平台配送效率提升方案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和分析 课件
- 年产10万套新能源车电池托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大学美育》 课件 4.模块五 第二十四章 时空综合的影视艺术之美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慧物流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北师大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Family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水利云播五大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中考语文《儒林外史》历年真题专练(学生版+解析版)
-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 DL∕T 698.45-2017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第4-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
- 2021年11月广州市增城区(卫生类)招聘考试《护理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