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1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2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3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4页
川南会-余劲松201611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县中学余劲松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与应试策略一、研究考纲和课程标准,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删除不等于不考,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2道大题中有所涉及。我们的做法:一轮复习中,我们认真编制学案,包括精选例题和习题,提前印发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先分组讨论,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补充完善,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关键是我们编制学案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并能绘制示意图),又要紧密衔接近年高考,利用规律性的原理知识(思维模式)和各地影响因素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回答,不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高考一再强调的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我们的成效:通过一轮复习,坚持落实好预习、讨论、展示(表述)、归纳、运用等每个环节,让学生过好教材关,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让多数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二、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一)2013-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统计数据(仅做参考)知识板块地球地图宇宙中地球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频率(次)21343342304年平均(分)41102969202.58.50这是按照课标要求的知识板块(必修1、2、3)和近四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统计出来的数据。大体可以看出:1、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图)和人文地理包括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各占50分左右。。2、重中之重,每年必考且分值比重大(平均每年30分左右)3、四年中有三年在考,平均每年6-10分。4、而单纯考“地球地图”和“宇宙中地球”的频率低,分值也少。(二)回顾近几年高考题,对自然地理的考查如何切入,又如何深入:2013(一):图2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利用一幅遥感图片和文字介绍切入,45ºN——西风带,距海约180千米,西部为植被覆盖区,东部为高原荒漠区,中部有南北向的高大山脉——大陆西岸的南北向高山,从而得出主要是地形(迎风坡和背风坡)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西坡山麓自然植被属于针阔叶混交林。考查了定位、影响降水、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等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往往以“呈现崭新的实事素材,联系考生生活体验,结合中学地理课程知识”的基本思路,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命题设计,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解答高考题的步骤一般为:“获取图表文字信息→分析隐含信息→调动储备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和储备的思维模板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在全国新高考模式下,自然地理部分复习这样进行:

对照课标和考纲,认真悟透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和示意地图,学习过程中

,注重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察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高度把握“原理”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跳出普遍性的框架。教师不能“满堂灌”,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理解;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要精选例题、习题,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学生迁移能力、应变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归纳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归纳各种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并用整体性(联系)的观点多归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各要素以及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以提高解题能力、解题速度。下面是我归纳的一些答题思路:

用整体性(联系)的观点归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各要素以及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同时逆向思考一下,该要素一旦改变会给其他要素和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以气候的影响为例:1、对自然环境影响:地形(地貌)——冻融、冰川地貌;流水、地下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水文——降水,气温,风力,日照,湿度等;

——水位,流速,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对应来思考、总结,才会比较完整。生物(动物植物)——地带性动植物,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土壤——全球变暖,冻土消融,海面上升沿海湿地减少,土壤盐渍化加重,气温降水还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酸碱度等。2、对人类活动影响:生产(工业、农业、旅游业)、生活(服饰、饮食、民居、交通)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和不利):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水分——农业的生产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和水田);光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有机质的积累;水热组合——高温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多;气象灾害——干旱(春旱和伏旱)、洪涝(夏涝和梅雨)、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归纳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或纬度、海拔高度、天气状况、白昼时间的长短、大气透明度。2、气温高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地形(包括地势高低、高大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背风坡的焚风效应、阳坡和阴坡)、洋流、植被(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3、降水多少——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低压阴雨高压晴朗,迎岸风多雨离岸风少雨)、锋面、气旋反气旋、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人类活动(城市湿岛、雨岛效应)。4、气压高低——海拔高度、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气温(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5、盐度高低——气候(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洋流、河流、距海岸远近、结冰或融冰、海区封闭性。6、海水温度高低——

纬度、洋流、季节、深度。

7、渔业资源分布——

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

足)、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着,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8、河流流量大小——雨水(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季节性积雪融水(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地下水、湖泊(水库)、植被、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9、盐场区位——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10、雪线高度——温度、降水量、坡度。11、山地垂直自然带——纬度、相对高度。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1、地理位置特点——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地形特点——地形组成、地形分布、地势特点、地表起伏状况、特殊地貌海岸线。

3、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延伸:气温距平、候温)。4、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5、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②气温特点③降水特点④光照状况⑤气候分布⑥气象灾害

。6、河流的水文特征——①水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次数);③水位季节变化;④冰期(凌汛);⑤含沙量;⑥流速,水能资源。7、河流的水系特征——①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②长度与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④上中下游的划分;⑤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⑥落差或峡谷分布。

后期(二轮)复习建议:

(一)构建思维模式,形成分析思路、描述方法和答题模式。

构建学科思维模式要与具体问题相讲合,即答共性,又要答独特性。高考命题中心的张亚南专家说:学生在考试时或因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试题设计的意义,答非所问;或根本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题目答案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对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和当地地域环境有较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经过缜密的分析过程才能得出。由于材料的新颖、典型和独特,要“套用”现成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二)精选例题(案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从知识点的角度看,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主干知识点,杜绝偏题、怪题;从能力角度看,应选择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试题,即通过该试题的练习,能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试题难度的角度看,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依据提供的信息,领会问题情境,理解设问要求,独立思考或编制答案,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评议例题:着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图表和材料文字的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重点关注图表下方(右下角)的图例。注意:凡是出现在图例上的信息都是有用信息,必须充分加以运用。(三)研究历年真题,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

(四)关注学生试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强化训练

(1)审题不清,对试题要求的理解不到位。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弱;(2)答题不分前后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缺乏逻辑思维与推理。乱涂乱改现象严重;(3)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和重组能力较弱,基本的答题思路或答题模板不清晰;(4)考生扩大答题范围,有让评卷老师挑正确答案之嫌;(5)不善于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能力差,答题口语化;(6)答题慢或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答不完题;在平时练习中,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尤其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谢谢大家!恳请斧正!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尤其: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多少、强弱的因素)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尤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地方时计算规律;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视运动规律)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尤其:地壳变动规律;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各种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原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尤其: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季风环流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气候分布规律)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尤其: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尤其:河流补给规律;水循环原理及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洋流的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尤其:归纳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因素,以及某种要素对其他各要素的影响)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因)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例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和不利)——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水分——农业的生产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和水田)光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有机质的积累水热组合——高温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多

气象灾害——干旱(春旱和伏旱)、洪涝(夏涝和梅雨)、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013(二):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太平洋市122°30′38°37°30′122°S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考查: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利用一幅经纬网区域图切入,根据经纬度——北美西岸,地中海气候区,根据洋流的运动规律——副热带大陆西岸是寒流,分析到此,这组题迎刃而解。考查了定位、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洋流的运动规律。

2014(一):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一幅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和文字介绍切入:储备“影响交通线分布的因素、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知识——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分布,而不是像多数城镇会趋向交通线分布。2015(一):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运用示意图和文字介绍切入,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材料来源于生活,命题新颖,要求我们生活中要学会观察思考,活学活用,不能读死书。2016(一):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堆积地貌形成条件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只有在一段时间内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再来看看问答题的考法:2013: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1)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2)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8分)

该组题(1)(2)考查: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一幅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等高线图和文字介绍切入,图上信息攀枝花北方有7556米的山峰——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攀枝花地处1000米的河谷,山高谷深,储备“焚风效应”知识——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且出现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的天气;百里钢城、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空气质量可能不佳。2014:图5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图5(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该组题(1)、(2)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一幅示意图和文字介绍切入,材料说了“主要为就地起沙”,看图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可推出: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河滩、湖滩面积大且水浅,(青藏地区)冬春季节(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少)为枯水期,水位低,河滩、湖滩泥沙裸露且面积广,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滩、湖滩泥沙松散,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泥沙裸露;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东西向山脉与河谷,也无阻挡——风力强劲。所以冬春季节易起沙。铁路路基较高,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风沙会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风沙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