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体生态学生物科学二班第四组第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而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的空间以及其中可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和群体的空间及其中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阳光、湿度、大气及其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第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生物因子的分类在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为各类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生境类型。生态因子据其性质可归纳为:
1.非生物因子
1)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雨、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
2.生物因子
生物种内和种间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共生等
有时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
第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1.综和性
每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物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限定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第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耐受法则
耐受法则
:就是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耐受性法则可以形象地用一个钟形曲线来表示。利比希最低量法则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繁殖。(1840)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物质的流入流出处于平衡状态,需要考虑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利比希法则和耐受性法则第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可将生物区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广湿性和狭湿性、广盐性和狭盐性、广食性和狭食性、广光性和狭光性、广栖性和狭栖性等。一般说来,如果一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都是广的,那么这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也一定很广,反之亦然第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两个生态因子第二节--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
2.当湿度很低和很高时,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都比较窄(中湿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宽)。
3.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两极端温度),该种生物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也比较窄,而在中温或最适温度条件下所能耐受的湿度范围比较宽。结论: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取决于湿度状况,而生物生存的最适湿度又依赖于温度状况。第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个生态因子固定不变的最适概念只有在单一生态因子时才起作用。多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生理耐受范围对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显然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分布区分为两种情况:
(1)生理分布区和生理最适分布区: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他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
(2)生态分布区和生态最适分布区:指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范围或最适生存区段常因生物之间的竞争而被改变。第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一,驯化二,休眠三,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1.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的的耐受范围。
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休眠(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使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埃及睡莲经过了1000年的体眠之后仍有80%以上的莲子保持着萌发能力。季节性休眠也是持续占有一个生境的重要方式。很多昆虫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往往进入滞育状态。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超过适温区过多的时候会进入蛰伏状态。冬眠和夏眠现象则是靠中介刺激(如光周期的改变)激发的。
3、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
#补偿性的变化往往是有节律的。生物在不同的季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最适状态(因驯化),因此生物在一个时期可以比其他时期具有更强的驯化能力,或者具有更大的补偿调节能力。
#补偿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有很多是反映了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温带地区温度的周期变化和热带地区干旱季节和潮湿季节的周期变化等。很多沿岸带生物在耐受能力方面常常以潮汐周期和月周期为基础发生变化。
#耐受性的节律变化或对最适条件选择的节律变化大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即外源性的),很可能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
#某些耐受性的周期变化或驯化能力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或昼夜的)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生物自身的内在节律引起的。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节--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时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的基础:生理、行为●调节体温:生理:恒温动物:控制体内产热行为:变温动物:减少热量散失,利用环境热源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生物扩大环境耐受限度的一种主要机制,并被各种生物广泛利用。但扩大耐受范围不可能是无限的。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只能增加自己的生态耐受幅度,是自身变为一个广生态幅物种或广适应性物种。内稳态生物:内稳态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就是它的耐受范围。非内稳态生物:其耐受限度只简单地决定于其特定酶系统能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起作用。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耐受限度的不同意义生物对不同非生物因子的耐受性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借助于驯化过程而加以调整,也可在较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发生改变。内稳态机制只能为生物提供一种发展广耐受性的方式。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节--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在外界条件的一定范围内,动物和植物都能利用各种行为机制使体内保持恒定性。
植物:叶子和花瓣有昼夜的运动和变化。例如豆叶的昼挺夜垂的变化或睡眠运动、向日葵花序随太阳的方向而徐徐转动等。
动物:
(1)身体姿态:如沙漠蜥
(2)往返移动:在比较冷和热的两个地点(都不是最适温度)之间往返移动;
(3)追寻适宜栖地:如生活在特立尼达雨体中的两种按蚊
其他的行为机制:
(1)躲入洞穴:如鼠兔,抵御一10℃以下的严寒
(2)构筑巢穴:如白蚁巢(具有调节温湿度的作用)、鸟巢(澳大利亚眼斑冢雉)
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第六节—生物的适应性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扩大或变动(不管是大的调整还是小的调整)都涉及到生物的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问题。
适应组合(adaptivesuites):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表现出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1、沙漠植物的适应组合:抗干旱、节水的适应性
(1)落叶
(2)形态:叶表皮增厚、减少气孔数目和形成卷叶
(3)旱生植物(肉质植物):
①水分大量贮存在植物的根、茎或叶中
②尽量减少蒸腾作用失水:夜晚才打开气孔
2、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热量调节和水分平衡
骆驼:
(1)清晨取食,获得水分;
(2)尿的浓缩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输出;
(3)脂肪在代谢时会产生代谢水;
(4)失水主要是来自细胞间液和组织间液,细胞质不会因失水而受影响;
(5)红细胞的特殊结构也可保证其不受质壁分离的损害,同样的适应结构也能保证红细胞在血液含水量突然增加时不会发生破裂,一次饮水可以喝下极大量的水分。
(6)在白天可吸收大量的热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后会减少身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从而减缓吸热过程。当需要冷却时,皮下起隔热作用的脂肪会转移到驼峰中,从而加快身体的散热。
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章—生物与气候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就是气候。气候是天气的长期平均值,气候决定着生物能获得多少热量和多少水分,而且直接影响着植物所能捕获的太阳能值,从而直接控制着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数量。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能量环境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四章--生物与光一、光是电磁波(光的组成和主要作用)二、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光照强度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四、日照长度的变化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一、光的组成及主要作用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nm,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nm之间。紫外光:波长<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红外光:波长>760nm紫外光约占1%,紫外光对生物和人有杀伤和致癌作用可见光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波长为760~620纳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纳米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约占50~60%。地表热量基本上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光质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光质的(光谱成分)的一般规律空间
→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高山植物特点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
蓝紫光与青光能抑制植物伸长生长,使植物成矮小形态
蓝紫光能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促进植物色素的形成。
高山上的短光波较多,植物的茎叶含花青素,这是避免紫外线损伤的一种保护性适应。高山植物呈现出茎干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的生长型,也是对高山多短光波的适应。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光照强度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光照强度的变化●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度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影响。●在一年中,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小。在一天中,中午的光照强度最大,早晚的光照强度最小。●光照强度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在生态系统内部将会自上而下逐渐递减。(使得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现象既取决于群落本身,也取决于所接受的日光能总和。)●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将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就是所谓的补偿点。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补偿点达几百米浮游植物密度大含有大量泥沙颗粒的水体中,透光带只限于1米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厘米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光照强度与陆生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这类植物补偿点的位置较高,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常见种类有蒲公英、杨、柳、桦、槐、松、杉等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阴地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内,常见种类有连钱草,观音坐莲、铁杉、红豆杉等,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生产,因此不能积累干物质;
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
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各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不相同
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光饱和点也不相同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光照强度与动物的行为光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很多动物的的活动都与光照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松鼠、旱獭和黄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和昆虫中的蝶类、蝇类和虻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鹰、壁虎和蛾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种类。昼行性动物所能耐受的光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种类。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它们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的不断交替。如很多种类的田鼠,它们也属于广光性种类。土壤和洞穴中的动物几乎总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并极力躲避光照,因为光对它们就意味着致命的干燥和高温。幼鳗的溯河性回游则是选择在白天进行,一到夜间便停止回游并躲藏起来。蝗虫的群体迁飞也是发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天色变暗,它们马上就会停止飞行。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昼行性动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动物)时,它们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四、日照长度的变化与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较常见的长日照植物有紫菀、凤仙花和除虫菊等,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常见种类有牵牛、苍耳和菊类,作物中则有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棉等。中日照植物是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还有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如黄瓜、番茄、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这类植物可称中间性植物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实验证实,光可以影响鱼类的生殖器官,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鲑鱼的生殖能力,这一点已在养鲑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日照长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影响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冬眠的主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滞育率则决定于每日的日照对数,同时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五、植物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太阳紫外光(UV)辐射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但其大部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紫外光分为两种类型,波长范围从315nm到380nm的紫外光属于UV-A,而波长范围从280nm-315nm的紫外光属于UV-B太阳UV-B辐射从热带地区到两级地区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UV-B辐射强度的增加对动物的影响比对植物的影响更大。光色素生物尤其敏感,特别是人类,易诱发人患皮肤癌。UV-B辐射可使DNA受到损伤、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植物的生长型和减缓植物的生长。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章、生物与温度一、温度的生态意义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三、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四、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五、温度与生物的分布第四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一、温度的生态意义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生态因子,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生境而变化。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冷害是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例如海南岛的热带植物丁子香在气温降至6.1℃时叶片便受害,降至3.4℃时顶梢干枯。热带鱼,如鳉,在水温10℃时就会死亡。冷害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展分布区的主要障碍。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冰晶的形成会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使蛋白质失活与变性。当温度不低于-3℃或-4℃时,植物受害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破裂引起的:当温度下降到-8℃或-10℃时,植物受害则主要是由于生理干燥和水化层的破坏引起的。例如:小茧(jian)峰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动物避免低温伤害1、耐受冻结动物对低温的耐受性(即临界温度)随种而异,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这是动物避免低温伤害的一种适应方式。例如:摇蚊、潮间带动物。2、过冷现象动物避免低温伤害的另一种适应方式是存在过冷现象,这种现象最早是在昆虫中发现的。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高温对生物的影响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高温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水稻开花期间如遇高温就会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因为高温可伤害雄性器官,使花粉不能在柱头上发育,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依种类而异哺乳动物一般都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鸟类体温比哺乳动物高,但也不能忍受48℃以上的高温。多数昆虫、蜘蛛和爬行动物能忍受45℃以下的高温,温度再高就有可能引起死亡。除了火山口动物外,50℃为临界温度。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一)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这就是Bergman规律
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Allen规律。例如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恒温动物的另一种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但寒带动物由于有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红狐和雷鸟)甚至不增加(北极狐)代谢产热的情况下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例如北极狐和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红狐,其热中性区都很宽,下临界点温度可低到-10℃以下,即使在下临界点温度以下代谢率的增加也很缓慢(红狐)甚至不增加(北极狐)。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就形态来说,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还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第五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还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这也是避免使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的一种适应。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在行为方面,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就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这样在高温炎热的时刻身体就能暂时吸收和贮存大量的热并使体温升高,而后在环境条件改善时或躲到阴凉处时再把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体温也会随之下降。例如: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对高温环境常常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内夜晚出来活动。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四、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植物和变温动物(特别是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即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最初是在研究植物发育时总结出来的,其主要含意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因此可用公式N·T=K表示,其中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是总积温(常数)。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4.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5.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6.应用积温预报农时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发育起点温度通常是在恒温条件下测得的,这与昆虫在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有所出入(变温下的昆虫发育较快);有效积温法则是以温度与发育速率呈直线关系为前提,但事实上两者间是呈S形关系,即在最适温的两侧发育;除温度外,生物发育同时还受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就小麦来说长日照可加快发育,短日照则抑制发育,如果采用积温和光照时数的乘积即光温积来表示小麦的发育速度,就比单用积温值稳定、可靠;积温法则不能用于有休眠和滞育生物的世代数计算。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五、温度与生物的分布生物不仅需要适应一定的温度幅度,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量。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例如由于高温的限制,白桦、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苹果,梨、桃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在长江流域和福建,黄山松因高温限制不能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高度;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例如橡胶分布的北界是北纬24°40′,海拔高度的上限是960米(云南盈江);剑麻分布的北界是北纬26°,海拔高度的上限是900米(云南潞西);油棕为北纬24°(福建韶安)和海拔600米(西双版纳);椰子为北纬24°30′(厦门)和海拔640米(海南岛)。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小,但也常常通过影响其他生态因子而间接影响其分布。例如通过影响昆虫的分布而间接影响食虫蝙蝠和高纬地区鸟类的分布等。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地区生活,不是因为温度太低而是因为食物不足和白昼取食时间缩短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所以这些生物的分布界限有时非常清楚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六章生物与水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1·水的生态意义2·水生植物关系3·植物如何应付洪涝4·动物与水的关系5·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6·水生生物的呼吸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水的生态意义?(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些生物可达90%以上(如水母、蝌蚪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2)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水的特征:3.98℃时密度最大,结冰从上至下进行;热容量很大,吸热和放热缓慢。(4)生物起源于水环境生物进化90%的时间是在海洋中进行的。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第六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一株玉米一天大约需消耗2千克左右的水。一生需要200多千克水。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植物与水的关系(1)水生植物
沉水植物:根退化或消失,金鱼藻、狐尾藻等。
浮水植物:无根漂浮植物(凤眼莲、浮萍等);浮叶根生植物(睡莲和眼子菜)
挺水植物:芦苇、菰、香蒲、等。(2)陆生植物
湿生植物:秋海棠,水稻,毛茛
中生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旱生植物:少浆液植物(骆驼刺)和多浆液植物(仙人掌等)。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沉水植物:金鱼藻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浮水植物:睡莲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挺水植物芦苇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湿生植物:秋海棠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旱生植物:仙人掌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植物如何应对洪涝水淹对植物的危害主要症状包括气门紧闭,黄化,早熟,落叶,萎焉等
(1)水把土壤中的孔隙填满,导致气体无法进行交换,此时植物因缺氧而窒息。(2)有些植物在根内积累乙烯作为无氧条件的反应,土壤被水淹的情况下,浓度升高,同时刺激根外皮中的相邻细胞最终形成通气组织,有助于进水跟内的气体交换。(3)排水不良的土壤中生长的槭树和白松为了应付洪涝发展成水平分布的浅根根系(4)生长在平原上的树木和生长在低地的硬木对季节性短时期的洪水泛滥有极强的耐受性(5)经常遭遇洪涝的植物对进化有一定适应,例如水百合(6)只有少数的木本植物能够生长在被水淹的地区,例如落羽杉,红树,柳树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动物与水的关系地球上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大海,动物也包括海洋和河流中的水生动物,它们与水的关系不言而喻。即使是占领了陆地的动物,也离不开水,因为水是所有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水给动物带来了营养,所有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水的运输,通过动物体内各种管道(血液、淋巴液)才能够将这些物质带到细胞的周围,供它们维持自身的新陈代谢,同时,血液还将氧气通过红细胞带给细胞。没有水,细胞就会死亡。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1.海洋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大多和海水等渗,因此,一般说来,它们不存在水盐平衡的问题。海生的变形虫没有伸缩泡,淡水变形虫有伸缩泡,就是因为海生变形虫是生活在等渗液中,其代谢废物可从体表排出,不需要伸缩泡来调节细胞的含水量。如果海洋的无脊椎动物进入盐分较低的水域如河口地区或淡水河流、湖泊中,问题就复杂了。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进入这种环境,体液中的盐分逐渐减少,直至体液和体外液体达到平衡,但其细胞不能适应如此大变的液体环境,会很快死亡。一种蜘蛛蟹就是如此。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第七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淡水动物淡水鱼来自海洋生活的祖先。它们的体液浓度低于海水,高于淡水,和细胞内的渗透压相同(表),淡水的渗透压极低,动物血液或体液渗透浓度比较高,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必须排出体外,才能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排大量的稀尿)。淡水动物还面临着丢失溶质的问题(由于随尿或由于扩散作用而丢失),丢失的溶质弥补有2个途径:食物中获取;鳃或上皮组织表面主动把钠吸收到体内。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陆生的植物多为木质多纤维的,水生的植物水分含量比陆生多出很多,而且根部会多出气囊,可以在水下进行有氧呼吸,(陆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会毒害植物根部,让根部腐烂)木本的纤维质比较硬和密,可以支撑起大树等的重量,并且多数木本的植物是多年生的,而草本的纤维质较为韧和柔软,如禾,麦,玉米,也有像竹子这样的纤维质木质化的禾本科植物,不过是少数,且大多数草本植物是一年生,或更短的周期。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物理性质:密度,粘滞性,水的浮力等。(1)稠密的水能对水生生物起到支撑作用,为了克服下沉水生动物降低密度来减缓下沉速度,鱼类体内有鱼鳔,鳔内充满气体,使鱼的密度大体等于周围环境水的密度。(2)水的高度黏滞性有助于水生生物减缓下沉速度,同时对动物在水中的运动带来阻力(3)水的浮力>空气浮力,因此重力因素对生生物大小发展限制较小。坚硬的结构出现在水生动物主要是起保护作用(如软体动物的外壳)而不是为了起支撑身体的重量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水生生物的呼吸
几乎所有的生物在呼吸过程中需要氧气,氧在水中的溶解性受温度和含盐量的影响。水生动物从水中摄取氧气必须让水流不断流经呼吸器官,这样也限制了氧气供应量。陆生动物空气出入肺的速度很快,对于鱼来说水流流经鳃的速度要缓慢得多在污浊的沼泽地深海盆地出现缺氧情况,致使有机沉积物难以被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石油和泥炭层
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七章生物与土壤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1、土壤的生态意义2、土壤形成的5个因素3、土壤质地和结构对生物影响4、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土壤生物多样性6、土壤侵蚀和破坏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组成成分图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的生态意义
(1)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2)土壤是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3)土壤是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基地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形成5个因素:
(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第八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
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的质地,结构对生物的影响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土壤结构则是指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1)土壤中的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2)土壤中的空气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3)土壤温度,土壤温度有周期性日变化,季节性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壤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实生苗生长,和根系生长,呼吸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用PH表示,在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锌的短缺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包括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在富含腐殖质的草原黑钙土中,土壤动物种类数量丰富,而在有机质含量少并呈碱性的荒漠地区,土壤动物非常贫乏
(3)土壤中的有机元素:大量元素:N.Pi.K.S.Ca.Mg.Fe。微量元素:Mn.Zn.Cu.B.Cl这13种元素对植物正常生长都是必不可少的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生物多样性:1.原生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2.小型动物区系。为体长小于100微米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轮虫和缓步类动物。3.中型动物区系。大于微型动物区系,大多数为线虫、螨、弹尾虫、原尾虫。4.大型动物区系。最普遍的为蚯蚓、蜙蚣、马陆、蛞蝓、蜗牛、蝇类幼虫、甲虫及其幼虫等。5.巨动物区系。有大蚯蚓、鼹鼠、野兔、獾、蛇和蜥蜴等小脊椎动物,食性各异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侵蚀和破坏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类型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1]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第九十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土壤侵蚀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八章生物与营养物质第一节营养物的类别和功能第二节微生物与营养物循环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第四节植物质量与动物营养第五节矿物营养与动物的生长和生殖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一、营养物的类别与功能根据生物对元素的需求,可将营养物分为大量营养物(碳、氧、氢、氮、磷、钙、钾、镁、硫、钠和氯等)和微量营养物(铁、铜、锌、硼、碘、钴、钼、锰和硒等)。这些营养物主要是来自大气和地圈(土壤和地壳)。地质学家把岩石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因素是温度、降雨和风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二微生物与营养物循环营养循环:指的是植物摄取营养物质用于合成自己的组织,然后死亡分解后又将营养物释放出来并再次被植物摄取的过程营养物来源:土壤营养物可被吸收的原因:根内营养物的浓度比土壤溶液低,因此植物主动摄入营养物微根的由来:由于有些营养物(如氮和磷)在土壤中的扩散速度很慢,植物为了更快吸收某处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长出大量的微根。这是植物大范围获取营养物的一种方法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固定化作用:是微生物分解者直接从土壤中摄取营养物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物量的过程矿化作用:是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成无机化合物或矿质营养物的过程净矿作用(营养物可摄取量)=营养物的矿化作用-固定化作用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既竞争又互惠的关系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竞争关系:因为当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不能从分解有机物中得到满足时,它们就必须从土壤中摄取已被矿化的营养物。此时,微生物就要和植物抢夺营养物了。这样,微生物和植物就形成了竞争关系互惠关系:微生物帮助植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营养物,以便植物的吸收利用;有些植物可以为某些微生物提供它们生存所需的物(如蓝细菌为某些植物提供氮,而只写植物为蓝细菌提供它们生存所需的碳素)质。此时,就形成了互惠的关系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营养循环图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消耗残枝败叶微生物土壤分解后再次被植物吸收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三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重要性:营养物的可利用性对植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都有哦很多的直接影响(以氮为例)决定因素:植物对营养物的摄取取决于营养物的供应量和植物的需求量影响土壤中营养物的可得性因素:⑴地理⑵气候⑶生物植物←→
营养物相互影响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低氮环境:①植物的低生长率②使叶长的长寿在低氮环境中,植物的特征:茎、枝、叶的营养物质含量较少另外:增加根的生产量也是一种对贫瘠环境的适应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四植物质量和动物营养·众所周知,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需要各种矿物元素大约20种氨基酸,其中有14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重要营养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植物获得。所以,植物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营养动物营养来源:动物借助于取食消化过程要把植物组织转化为自身组织植食动物分解植物组织方式:少数:利用能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酶大多数:借助于肠内细菌微生物来分解植物组织第一百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质量最好的植物食物:含氮量高的植物食物的可得性和季节性对食物的选择有很大影响植食动物的食物选择:食物质量、食物嗜好和食物可得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反刍动物:比较粗糙和低质量的食物就可以满足了非反刍动物:取食通常含有复杂的高蛋白的食物食肉动物:食物的数量比食物的质量更重要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五矿物营养与动物的生长和生殖矿物营养的缺乏会影响动物的适合度和丰盛度缺钠会影响哺乳动物的分布、行为和生理状态,尤其是植食性哺乳动物如非洲象在钠含量最高的水源处数量较多缺镁会引起动物腹泻、神经紊乱和肌肉强直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第九章生物与辐射和火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和火也是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非生物因素。●辐射的来源有两类:首先是自然来源的宇宙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其次是人为使用的X射线,建筑材料中加入的放射性同位素、磷肥和电子产品、原子武器的放射性坠尘和核泄漏等。电离辐射主要产物有α,β和γ射线。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电离辐射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等,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是导致死亡。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一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火与电离辐射一样,火的发生也有其自然因素(闪电是最主要的)和人为因素。火分为两种:首先是林冠火,林冠火破坏力极强,他可烧毁地面上的整个植物群落,并经常连带其中的动物一起烧毁。林冠火烧过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64-2024熔模铸件缺陷分类及命名
- 二零二五年度百货商场停车场管理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员工股权激励与管理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年防盗门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合作协议3篇
- 2024版家具经销商合作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音乐器材行业标准制定与执行合同3篇
- 2024版云计算服务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版个人子女教育还借款合同3篇
- 2024版前期物业服务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版体育健身器材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四套)
- 工程勘察资质分级标准和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
- 2023年四级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核心考点题库300题(含答案)
- 标准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
- 2023年中国人保财险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hdx7底层黑砖刷写和字库救砖教程bysmartyou
- 年会颁奖晚会颁奖盛典简约PPT模板
- 年产10000吨柑橘饮料的工厂设计
- 雷电知识、雷电灾害防御知识汇总-上(单选题库)
- 导学案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三Unit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 培训互动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