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知识讲解_第1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知识讲解_第2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知识讲解_第3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知识讲解_第4页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课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PAGE

/

PAGE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河北农业大学《基础》课教案(章节备课)一、教学简况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授课对象

2008级本科(理科专业)

学时安排

讲授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1学时)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学时)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学时)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

重点难点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基本概念

法律国家安全观法律精神、法治观念

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配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

1.邓小平:《民主与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7.08年征兵工作做出大幅调整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

课后作业

预习作业

如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复习作业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4.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5设计宣传《国家安全法》计划书

备注

案例郑州“三毛钱入厕官司”

注:一次课为两小节课,即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二、教学过程第一次课(2学时)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1学时)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学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4.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律的本质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

课堂教学过程

备注

组织教学(1分钟)

了解学生出勤情况

课程导入(3分钟)教师讲授(5分钟)讲授(5分钟)资料展示(1分钟)讲授(4分钟)讲授(5分钟)讲授(3分钟)讲授(5分钟)讲授(3分钟)讲授(3分钟)讲授(3分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4分钟)学生活动(3分钟)讲授(5分钟)材料展示(1分钟)讲授(3分钟)老师讲授学生讨论(5分钟)老师讲授学生讨论(5分钟)讲授(3分钟)讲授(2分钟)讲授(3分钟)讲授(5分钟)讲授(2分钟)课堂讲授(5分钟)课堂结尾布置作业(3分钟)

【激情导入法导入新课】导入: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人们常说,法律是空气、水,或者是面包,使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法律本来是生活本质的呈现,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从摇篮走向坟墓。因此那些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与我何干?学法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不成立的。这里,特别引用《大学生法律安全指南》书中前言中的一段开场白:“年轻的朋友,当你戴着天之骄子的冠冕,欣欣然漫步大学校园,接受科学知识和高度文明教育的同时,你是否听到一丝丝不和谐的声音悄然袭来;当面对物质诱惑,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你会不会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你会不会束手无策……”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惶惶欲何之”的弱者。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今天,大学生应该懂得用法律、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理合法、适时适度处理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律精神是其中的一条基本途径。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板书)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板书)(一)法律的一般涵义

1.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是不是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法律的了呢?对此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也就是说,法产生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法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才出现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中对该历史过程曾做过详细的分析。总的来说,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具体来说,法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总是对立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就需要有一种能反映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法;另一个原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愈来愈复杂和增多,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的那些极为简单的行为规范已不适应了,因而就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范法。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是公元前4000多年古代埃及的法,但是这种法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还保存的、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18世纪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它刻在一根石柱上,现收藏在巴黎的一家博物馆中。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据说是公元前20世纪左右夏朝的“禹刑”,但具体内容也无从考证。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习惯都是行为规范,都具有某种强制力,但在本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阶级社会的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它的内容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所不可能有的。当然,在最初出现的法中还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相类似的内容(如同态复仇等)。再有,法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从法的起源中也可以看出,既然法的产生是和私有、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不可分的,那么,将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亡、国家的消亡,人类进入共产主义时,法也会同时趋于消失。那时仍然会有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甚至仍然可能称为法,但这已不是原先的阶级意义上的法了,而是人们自觉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法的历史类型来说,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人类已经历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它们具有不同的本质和特征。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特定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是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2.法律的概念和特征对“法律是什么?”的回答是法理学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命题,充满着争议和矛盾,并有着许许多多的答案。这里我们采用的是法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与道德规范是不同的,与社会中其他规范如宗教规范、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其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法律有两种形式:制定或认可。所谓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建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所谓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法律创制后就要加以实施。法律的实施方式是以国家强制力做保证的,这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法律的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主要是指国家暴力工具,即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法律有它的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在现实生活中是潜在的,即法律的强制性并不是时时出现的,它仅仅是在违法行为发生时,才由潜在的强制力变为显现的国家强制,以保证法律的权威。(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我们可以从宪法相关规定的修改来理解。[案例材料]宪法中一条规定的修改顾昂然(是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28讲《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里讲到: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1954年的宪法写的是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次改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为对于“法律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人认为法律上平等包括立法、司法、执法、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平等。在我们的国家,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到底、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公民是国民在法律上的名称,包括人民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法律只能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不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的意志。当然,在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所以把“法律面前”,就明确了不包括立法,而是适用法律、执行法律平等。(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条件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制法就是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它是奴隶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因此我们理解奴隶制法公开确认人们身份的不平等,而很难想象他会制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发条,道理就在此。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相对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以下本质:1.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国《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就是说,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法律上不仅确认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同时还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性。2.从法律的实施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应,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法的科学性是执法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及法所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度。与剥削阶级的法相比,社会主义法从本质和整体上讲,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因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有可能也应当反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现了国家强制执行性与人民自觉遵守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对外交往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不遵守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强制力制裁,这体现国家强制执行性一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能创建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造福于人民,人民对这样的法是拥护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人民自然会自觉遵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规定性,要完全转化为活生生的法律实践,需要全民族和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板书)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划分法律体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的性质;二是按调整的方法划分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的法律﹑法规所构成。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一般行政法是指有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一般规定的法律﹑法规,如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特别行政法则指适用于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3.民商法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我国目前尚无一部较完整的民法典,而是以《民法通则》为核心法律,辅之以其他单行民事法律,包括《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目前我国商法主要有《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企业破产法(试行)》等。4.经济法一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我国现以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我国现以制定《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等。5.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已制定的社会法有《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6.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我国目前的刑法法律部门以1997年3月14日修订后的《刑法》为核心法律,还包括此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惩治犯罪的决定等。7.程序法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的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主要由《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引渡法》﹑《仲裁法》等。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板书)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一)法律制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一个社会的规矩法律制定就是由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构,而且是最高权利机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二)法律遵守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驶权利和权力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法律遵守包括两方面主体: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包含两层含义:既可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成为行政执法。(四)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出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我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查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公正司法,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解决法律纠纷,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司法机关:(1)人民法院――-国家审判机关;(2)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板书)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栽入宪法。这一基本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党和国家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国从当初提“法制”到现在提“法治”,期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这一字之差,意义非同寻常。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两者的区别在于:“法制”的一般涵义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强调依法治理。(2)两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将是最终实现法治。法制关注的焦点是秩序,是法律的之上权威。只要有法律和法规存在就法律制度存在,但不一定就要实行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讨论】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请同学谈谈自己的认识。有人认为,中国基于儒家学说的性善论走向“德治”之路,而西方基于性恶论走向“法治”之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人的本质由其所处的当下的社会关系决定,并非就是善或就是恶。在国家治理中,通过德治促进人的本质的向善,通过法治抑制人的本质向恶,法德并举,刚柔相济,才会国泰民安﹑长治久安。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已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实行依法治国。但中国要真正成为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有各种困难和阻力。要从根本上改变不依法办事﹑不重视法制现象,不可能迅速地﹑轻易地实现,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要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做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和运用法律法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使我们的治国方略,在法治国家建设中,政府法治和行政法治是建设的重点,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管理者,政府依法行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场深刻的变革。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应当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体制改革,规发司法行为,价钱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建立公平﹑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充分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案例材料】干扰司法独立案某工厂职工甲怀疑该厂的乙(甲与乙素不相识,从未谋面)与自己的妻子有不正当关系。一天晚上,甲妻子很晚未归,甲便招到妻子在单位的宿舍,敲了半天门,没人答理。正当他准备踢开门进入时,里面冲出一个男子,正是乙。乙在前面跑,甲在后面追,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甲追上乙并开始打乙。但不料一会儿,乙便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甲惊恐,慌忙与工厂另一职工将乙送至医院,乙却不治死亡。法医鉴定证明,乙是因为过于激动,并因外力打击引发突发冠心病而死。就此案,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甲至法院,法院欲判无罪,但遭到被害人家属以及政府部门的强力反对,审判受到到很大的阻力。迫于无奈,法院请政法委书记﹑检察院的相关人员坐到一起,并邀请了几位刑事法专家来论证案件的性质。专家认为甲与乙事前并不认识,不知道乙有冠心病,且其一般的殴打行为通常不可能致人死亡,甚至不可能达到伤害的地步,因此,乙冠心病突发死亡纯属甲不能预料的结果,最终,本案应作为以外事件处理。这时,政法委书记激烈的反驳,大意是:如果不判甲有罪的话被害人家属的情绪就难于平复且整天到政府去闹事,影响非常不好。最后,法院还是顶住压力,根据专家的意见判决甲无罪。本案中,事实简单明了,非常容易认定,法院也在查明证据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定,但迫于政府部门和被害家属的压力,迟迟不敢宣判,不得不通过法律专家的论证来侧面支持自己的主张。审判本来是法院独自的行为,这是有宪法赋予法院的权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横加干涉。不能因为被害人家属对判决结果不满,到政府机关闹事,影响了政府的工作形象,就因此牺牲法律的正义性。对于一个案件,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任何人,即使是与该案有利害关系的人,即使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即使是法律上权威,他们的观点都只是意见而已,最终是否预予采纳或者采纳谁的意见,决定权还在法院。本案中,不是因为专家认为被告无罪,所以判决无罪,而是因为案件的事实表明被告在行为是缺乏主观故意与过失,只能作为以外事件处理。至于政法委书记的说法,更是不足为据的,他不是从事实何法律出发,而是从某个人以及某个部门的私利出发,企图以政府的形象利益代替法律的正义。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不符合法治的要求,是人治思想的体现。所以,司法权何行政法权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专门机关的专门权力,任何其他组织﹑个人不得享有且不得侵犯,尤其是,我国的行政权较大必须保证司法权不受行政权的干预,只有保持司法独立,方能保证司法公正。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充分的利用国家权力促进何保障公民权力,又要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驶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制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驶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案件材料】胡长清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被告人胡长清,男,51岁,捕前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对胡长清案侦查过程中,扣押、冻结其现金、存单、房屋及贵重物品等价值人民币793.32万元。经审理查明胡长清收受贿赂人民币544.25万元,用于行贿人民币8万元,能说明来源合法的人民币95.3万元,尚有161.77万元人民币不能说明来源合法,经查证也无合法来源的根据。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胡长清犯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事实清楚,罪名成立。被告人胡长清身为政府高级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被告人胡长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赂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币8万元,其行为构成行贿罪。鉴于所犯行贿罪系主动坦白交代,对其所犯行贿罪可减轻处罚;被告人胡长清对其巨额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差额部分,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其行为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三百九十条、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五十九条之规定,于2000年2月15日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胡长清犯受贿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超出其合法收入的161.77万元,予以追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全部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一审宣判后,被告人胡长清不服,上诉至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上诉人胡长清的上诉理由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与已查证的事实不符,不能成立。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第一百九十九条和第二百条之规定,2000年3月1日,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裁定核准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胡长清案的二审裁定2000年3月8日,被告人胡长清被执行死刑。依法惩处胡长清,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谁也不能无法无天。邓小平同志指出: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这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人,职务有多高,只要违犯法律,都将依法受到追究。正是由于胡长清案,凸现出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重要性。5.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更主要任务是:(1)传播和弘扬民主法治精神;(2)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第二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板书)【案例】郑州“三毛钱入厕官司”1998年10月6日,郑州市民葛锐在郑州火车站候车期间,到候车厅内厕所入厕,厕所管理人员要求其交纳0.3元入厕费,双方为厕所是否应该收费发生争执,后葛锐按管理人员要求支付了0.3元入厕费。随后,葛锐把郑州火车站的上级郑州铁路分局推上了法庭。葛锐认为,旅客购票后即应享受从进站到出站所必须提供的各种治安、卫生、候车休息等基本客运服务,郑州火车站的行为已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葛锐要求:赔礼道歉;退回3毛钱的入厕费。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郑州铁路分局对葛锐在候车室入厕收0.3元费用,是河南省物价局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规定批准的,属合法收费行为,判葛锐败诉。葛锐又上诉到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认为,财政部、国家计委在1993年11月“公布第一批取消的收费项目的通知”中,已取消了火车站“站内厕所收费”,这个规定与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相一致,具有法律效力;财政部综合司、国家计委价格司是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所属审核批准收费项目的具体职能部门,两司《关于明确“站内厕所收费”涵义的复函》内容表明,郑州铁路分局火车站候车室在火车站范围之内,候车室内厕所的清扫保洁义务由火车站承担,故候车室内厕所收费是违反行政法规规定的。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认为,葛锐诉请法院判令郑州铁路分局返还3角钱入厕费理由成立,但葛锐要求郑州铁路分局向其赔礼道歉的理由缺乏法律依据,诉请不予支持。要求郑州铁路分局于判决生效后3日内返还葛锐0.3元入厕费,撤消二七区法院判决,一、二审案件受理费由郑州铁路分局承担。思考: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与维权意识的增强对中国法制完善的作用.由上述案例可以引出公民民主和法治观念的增强,可以促进社会的法治文明的进步。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板书)(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与特征民主是个多义词,它可以指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指公民的民主权利,还可以指一种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但是,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民主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民主的本意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其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符合民主本意的民主,它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其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人民民主,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2)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当代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则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只要有法律和法规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行法治。法治也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不是任何的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法治状态,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的分类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行真正的民主与法治,才能建立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就不可能建设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只有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和执行法律,才能将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切实的制度保障。二、自由平等观念(板书)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倾向。(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虽然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对人们的自由的限制与取消。任何人在行使自由权利的时候,都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为了保证他人的自由,法律一般都要当事人的自由确定合理的期限,对当时人的自由施加合理的约束。(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首先提出,并在资本主义法制中首先确立。这一观念是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特权制度的否定,因而它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因而导致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奠定了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因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不仅被社会主义法制所承认,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包括以下两项基本内容。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在守法上是不平等的。奴隶主和封建主只享有权利而很少或不承担义务,奴隶和广大劳动者则只承担义务而很少或不享有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有任何享受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要求。它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都要给予平等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此外,为保证立法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切实做到集思广益。我国《立法法》第5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一般而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三、公平正义观念(板书)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不同,但追求公平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从法律运行的环节来看,法律公正包括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两个方面,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如果立法是不公正的,执法就很难做到公正,立法公正主要表现为立法机关按照民主的程序制定法律,充分的听取和吸收人民群众的意见,法律充分的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充分的体现社会的公正原则和标准,执法公正包括多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符合社会的公理,而是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保证所有的案件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三是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从法律公正的内涵来看,法律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在法律中,实体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我们在参与和从事法律活动时,既要重视实体公正也要重视程序公正。四、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板书)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影响,一方面,有些人不能认真对待权利,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另一方面,有些人也不能正确对待义务,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不强。不少人仅仅是出于对惩罚的畏惧或服从权威的习惯来履行法律义务,因而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状况,不履行法律义务、规避法律义务的现象目前还比较严重。因此,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包括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懂得如何适当行使法律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概念,应当以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它们的基本性质,而不应当孤立地理解它们各自的性质。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性质。从来源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后一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通常被称为默示的或推定的权利和义务。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种合法的利益或自由。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如依法纳税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依法不得做出一定行为,如不得盗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义务、不得挪用公共财产的义务。法律通过规定义务,使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首先,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种类及范围,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制约,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度。其次,每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法定界限。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定界限内进行。我国《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个表征利益,另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受动的。就此而言,它们是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依存表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与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相互贯通表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对立统一关系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义务的界限,同样,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由于秩序和自由都是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因而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对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必需而缺一不可的。

板书设计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二自由平等观念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四权利义务观念

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这次课主要讲了法律的概念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法律的制定和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任务等内容。内容较多,信息含量较大,也很重要。请大家课后结合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尤其对法律本质、法律体系(涉及法律部门、法律渊源)、法治(法制)、法律适用、法治国家等关键问题要切实体会消化。

教学经验

本课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良好。

改进措施

如果课时多一点,可能效果会更好,也更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法律方面的疑惑

第二次课(2学时)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1学时)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学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式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方式,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4.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5.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情感目标:1.有一定的法律意识。2.有维护法律权威的意愿。●能力目标:1.能够自觉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2.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3.能够自觉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4.能够自觉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

国家安全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难点

如何树立法律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

课堂教学过程

备注

组织教学(1分钟)

了解学生出勤情况

课程导入导入(1分钟)案例教学法并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教师讲授(5分钟)讲授(4分钟)学生讨论(4分钟)讲授(4分钟)资料展示(1分钟)讲授(4分钟)资料展示(1分钟)讲授(4分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5分钟)资料展示(1分钟)学生讨论(4分钟)教师讲授学生讨论(5分钟)课堂讲授(4分钟)佘祥林案留给我们的思考学生讨论(3分钟)课堂讲授(4分钟)课堂讲授(5分钟)课堂讲授(5分钟)课堂讲授(5分钟)学生互动演讲(8分钟)课堂讲授(3分钟)课堂结尾布置作业(3分钟)

【温故知新导入法】: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本课的第二章是什么内容吗?学生回答: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再问:第二章第三节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做忠诚的爱国者。教师再问:还能记起怎样做忠诚的爱国者吗?学生回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师再问:怎样增强国防观念呢?引出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板书)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引出本节的第一个内容: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板书)教师简述案例(1)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上空飞行的四架民航客机被地劫持。当美国人刚刚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之时,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华盛顿五角大楼,连续发生撞机事件,世贸中心的摩天大楼轰然倒塌,化为一片废墟,五角大楼部分结构坍塌;造成死伤者数以千计。除19名劫机者,包括24名失踪者,包括消防救援人员,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死难者来自80多个国家.都是平民。

(2)2008年8月4日上午8时许,新疆喀什市公安边防支队集体出早操,行至怡金宾馆前时,突遭两名犯罪嫌疑人驾车袭击,并引发车上的爆炸物,造成16人死亡,16人受伤。两起恐怖袭击事件,充分说明现在国际恐怖主义非常猖獗,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议题,由此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本章的第三节。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板书)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在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1、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1)恐怖主义危害上升。(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3)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2、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国家安全包括:用幻灯片展示下图:(1)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2)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3)经济安全: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4)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应付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和状态。(5)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6)生态安全:是指国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7)社会公共安全:是指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就必须了解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掌握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1、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2、国防安全法律制度我国国防安全的法律制度包括《国防法》、《反分裂国家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案例08年征兵工作做出大幅调整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黎云、朱鸿亮)记者20日从国防部征兵办获悉,2008年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3、经济安全法律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安全方面的专门立法,但很多经济法律法规都包含了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规定。(1)外商投资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2)金融监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3)能源管理方面:《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4、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5、生态安全法律制度我国制定或参与缔结的生态安全法律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等。6、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国的《国家安全法》、《保护国家秘密法》、《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具体法律义务。1、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2、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3、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4、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5、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大义务6、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案例】(1)1995年3月,国家安全机关干警在工作中发现,某电子器材公司柜台内公开销售一枚标有日本产(后查证为台湾厂家生产,系冒用日本商标)的窃听器(型号为SAKURA),名码标价为780元人民币。国家安全机关执法人员随即对该公司经理、法定代表人段宗保、段宗奎依法进行了传唤。到案以后,他们供认,系受台湾商人胡毓智(男,台湾省台北县人,台北市精英实业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之托予以销售的。国家安全机关执法人员在查证属实的基础上,依法对该电子器材公司非法销售的窃听器予以没收,并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人段宗保、段宗奎、台湾商人胡毓智分别予以具结悔过的行政处罚。【问】该公司非法销售专用间谍器材违反了《国家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哪些规定?应如何处罚?(2)某省监考人员泄漏英语四六级考试题案一审宣判2004年6月发生的某省监考人员泄漏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题案在当地人民法院进行了一审宣判,参与此案的5名教师和2名大学生因犯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受到法律制裁。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取得国家大学四六级考试考点资格。2004年6月17日时许,该学院外语系﹑考点主考官陈某和该学院原外语系干事李某在某职业技术学院签收领回密封好的2004年6月19日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及听力磁带,但李某没有按规定将试卷和听力磁带进行保密保管,而是存放在该学院外语系办公室的铁皮柜内,自己一个人保管铁皮柜的钥匙。当天13时许,李某私自开启密封试卷袋,从中取出一份四级考试A卷试题和听力磁带,授意甘某﹑张某分别按照试卷作出试题答案。陈某知道这些情况后,没有予以制止。后来,李某安排两名教师拿部分考试题的内容和以做出的答案于本学院开办的培训班上给将要参加6月19日上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员上辅导课。另外,陈某还主动与该市一家外语培训中心联系去上考前辅导课,于6月17日19时左右和甘某一起携带非法泄露的考题答案到这家外语培训中心,由李某给将要参加6月19日上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员进行考前辅导。张某得到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试题后,为帮助自己的表弟罗某和被告人阮某的朋友白某能顺利通过6月19日上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于6月18日上午将泄露的试题交给阮某,并让阮某继续抄写其尚未抄写完的试题答案。阮某得到试题和试题答案后,除了给罗某阅览外,还将试题复印了两分,自称每份以人民币1500元买得,分别交给白某和梁某,并约定考试后付钱。因在此之前被告人苏某以多次联系梁某商谈购买本次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试题,所以当阮某告知梁某已经得到试题时,当时在外地出差的梁某便委托别人到阮某处拿试题并送给苏某。苏某得到试题即复印了56份,然后卖给将要参加本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几个大学生郑某﹑黄某等人,并约定考试后给钱。由于被告人的行为,导致2004年6月19日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题在开考前以不同的形式向考生泄露,破坏了国家考试制度的严肃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法院认为,被告人陈某﹑甘某﹑张某﹑张某身为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主考官和考务工作人员,明知大学英语四六级时考卷为国家机密,也熟悉该项考试的考务纪律和考试组织程序,但为了单位办学和个人的利益,违反国家保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属国家机密的考卷考题以及考题答案,被告人阮某﹑梁某﹑苏某为了谋去非法利益,明知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考试的考题和答案在开考前属于国家机密,仍通过不同手段非法获取并将其故意泄露给他人,情节严重,上述被告人的行为均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故意泄露机密罪。1、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题是否属于国家机密?2、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3、本案对你有何启示?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涵义1、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指用政治﹑经济﹑道德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2、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去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即具有运用法律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例如:艾滋病人提出的结婚要求是否应当予以承认?科学家进行的克隆人实验应否禁止?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超过法律范围以外的保护措施是否应当取缔?等等。启示: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道德问题﹑经济问题或政治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和处理。(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板书)用幻灯片展示下图:1、讲法律(1)法律思维要求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了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作出判断。如果脱离开法律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就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法律的明显不合理,也不能随意的抛弃或搁置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他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改或修改之前,我们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2、讲证据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就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其中首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只要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讲证据,意味着思考与处理法律案件时,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1)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说明证据的收集不仅要符合其形式要求,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刑事诉讼法》规定: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诉﹑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2)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3)证据还要具有关联性。也就是说,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3、讲程序(1)程序的含义: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2)讲程序的重要性: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律时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注行为的程序问题。(3)实践分析:用行政处罚程序的设计来说明法律如何讲程序。例如:佘祥林案,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人,系京山县公安局马店派出所原治安巡逻队员,因涉嫌杀死妻子而被刑事拘留。曾两次被宣告“死刑”,后因证据不足逃过鬼门关。后被京山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但在3月28日,被佘祥林“杀害”达11年之久的妻子张在玉突然现身。启示:它给我们的反思并非仅仅是冤狱﹑国家赔偿,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程序的重视。4.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维要讲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更为重要是提供法律结论的理由。当然,任何理性的思维对理由的非要求有特殊之处。①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②理由必须要有法律上的依据;③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说服力。就此而论,与其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寻求据此做出结论的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那种只提供结论而不提供理由的思维方式,不符合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三)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1、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条件。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二是关于法律原理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都很重要。只有了解国家在某个问题上的法律规定,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法律思维。只有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和规范,才能把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律。2、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因此,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的是,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析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律推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普通公民不可能像法律工作者那样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各种法律方法,只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如掌握法律解释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法律。3、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分析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我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我们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二﹑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因此,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法律权威的涵义与必要性1、法律权威的涵义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的基础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那些蔑视法律的人来说,外在强制力是使他们服从法律的最后手段。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通俗易懂﹑维护正义﹑促进效率,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敬仰。2、树立法律权威的必要性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且在于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当国家的最高权威是领导者个人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兴衰就将寄托于领导人个人身上。随着领导人的更迭,国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与法律也会频繁变动。但是,当国家的最高的权威时法律时,由于法律时一种超越与任何个人之上的普遍性规则,并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尽管领导会不断流动和更迭,但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裁去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确立起法律的尊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能力表演:请四位同学演讲《大学生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根据同学们的演讲,就可以了解他们对于此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对学生情况的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如下:对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