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什么要学习《概论》?
★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强化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有利于全面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4为什么逐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运动农民阶级革命派——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群众性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一、党的早期领导人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的作用6李大钊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添置相关书籍
★发表文章
★对毛泽东的启蒙作用7二、曲折中的失败和胜利★反面失败教训第一次失败:北伐战争的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正面胜利经验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8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明确确立9延安整风运动成为全党共识为什么开展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时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0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3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毛泽东思想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A.邓小平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5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C.科学发展观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17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8问题:这四大理论成果之间有什么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20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1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3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军事、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4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5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6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7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8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29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节毛泽东思想30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二节毛泽东思想3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二节毛泽东思想32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3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34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邓小平理论35(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6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历史和现实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
37(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主要观点提出的阶段:1978-198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形成轮廓:1982-1987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三大。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1992,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四大。38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邓小平理论主要观点形成的阶段39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2.逐步发展形成轮廓40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第三节邓小平理论3.成熟形成理论体系41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4.写入党章和宪法42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邓小平理论43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4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45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邓小平理论46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47第三节邓小平理论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8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9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邓小平理论5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51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53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54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5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际范围☆国内范围☆党的建设☆历史的发展56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57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8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59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60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61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3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64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65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67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五节科学发展观68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69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70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71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一、科学发展观是的形成72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73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74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75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76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77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利用ASA和AAS判定全等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 幼儿舞蹈的基本舞姿与基本舞步
- 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两极下的竞争 第11课 梦幻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plc应用基础知识教程
- 2025电力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施工合同书范本
- 设备租赁买卖合同模板
- 2025年供暖系统维护保养合同范本
- 2025年电子产品供应合同
- 销售合同典范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技术施工方案(三篇)
- 司法考试2024年知识点背诵版-民法
- 2024年耐磨铸件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样文
-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新型传感器应用考核试卷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10套及但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法律实务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铁十五局集团安全质量部管理制度大全
- 2024老年烧创伤创面MEEK植皮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