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_第1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_第2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_第3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_第4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塑造美术教师

理想的美术教师1:胜任新课程教学的美术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理解力

理想的美术教师2:研究型美术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理解力没有谁会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没有教师构不成通常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职业化使得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空间的提高。对教师的职业性质以及相关素质与能力的研究,也就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形象,用流行的说法,他是一个学科的形象大使,一个人对一个学科的兴趣,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受到了某一个他所喜欢的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往往会转化成他所代表的学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更严重的是,如果某一学科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一种不和谐或者敌对的状态,常常会使学生对该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在现行的教育体制、环境对美术教育的保障低于所谓主课的情况下,美术教师个人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所显示出来的重要性,甚至比起所谓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如果说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法制”的特征比较明显的话,美术教学则是“人治”的因素更为突出。因此,美术教师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质、丰富学识与高度的专业能力对美术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者们对人格(personality)的定义角度不同,表述也不相同,有学者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而《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则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它包括人的情绪、态度、观念,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明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人格即所谓某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在社会和人文环境背景上具有可辨别性的行为特点。有些人格成分来自先天遗传,有的则来自学习。”不管如何表述,两个基本概念——“独特性以及行为的特征性模式”却是可以被普遍认同的。如果从晓畅易懂的角度看,《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似乎更容易被我们接受。(1)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

爱心、同情心和宽容性共同体现了一种善意,对人的善意、对社会的善意和对自然的善意。它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高级情感。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注意、行为往往趋向于这种高级情感,具有这类高级情感的人容易被人所接受、喜欢和亲近,所以,如果一个美术教师具有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就会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2)负责、认真

负责、认真体现为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负责,所以认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位美术教师都达到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的程度,但我们可以要求美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具有起码的责任心。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位美术教师终身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但我们可以要求美术教师只要当一天美术教师就负责、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著名美术教师金玉峰先生回顾自己60年的从教经验时说:“我从来不敢侈谈敬业,只能说比较喜欢教师工作。……发展到舍不得离开这一行,不可否认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

(3)幽默

把幽默作为美术教师人格因素中的一种特征,实在是因为它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太重要的作用。一些调查表明,学生特别地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幽默多费点笔墨,以便让大家充分地认识这一问题。一个美术教师的幽默感表现的是他的自信和豁达,智慧和机趣,能消泯师生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能吸引注意,获得愉悦,增强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4)声音宏亮、表达清晰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如果连这也做不到,所谓教学、所谓教学效果也就付之阙如。那么,对之加以引申,如果一个美术教师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我们是否可以质疑他作为美术教师的资格呢?(1)美术和相关的美学理论

具体包括:a.美术的含义及分类;b.美术的功能与目的;c.美术创作;d.美术表现;e.美术史;f.美术批评;g.艺术风格;h.艺术典型;i.艺术形象;j.美术语言;k.情境;l.形式感;m.美术媒材;n.写实;o.变形;p.抽象;q.感知;r.体验;s.审美;t.审美属性;u.悲剧性;v.喜剧性。(2)美术史

具体包括:a.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美术家及代表作品;b.外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美术家及代表作品;c.中外设计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作品。(3)美术技法理论

具体包括:a.构图知识;b.色彩知识;c.透视知识;e.解剖知识。

(4)美术技能

除了普遍受到重视的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刻、设计之外,根据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增加手工、陶艺、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美术),条件允许的话,还应该学习金工、木工等技能。(1)教育理论:a.教育的本质;b.教育的目的;c.教学内容与方法;d.思想品德教育;e.体育;f.美育;g.学校管理。这些内容中除了体育与美术教育的相关性较弱外,其余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2)心理学知识

a.感觉与知觉;b.学习与记忆;c.思维与想象;d.情感与意志;e.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在这种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创造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与职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3)美术教育理论

a.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及规律;b.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目的;c.美术教育的学习问题;d.美术教育的内容与课程问题;e.美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问题;f.美术教育的教师问题;g.美术教育的环境与管理问题。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又是非常难以定义的词语。人类学家克娄伯和克鲁克在他们1951年所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指出,在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就有164种之多,至今人们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探讨仍没有结束。在英文中,文化一词是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其含义是栽培和培育,所谓栽培和培育指的是通过人工使植物的生长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后来此意转化为教育、训练,使人超越自然状态,成为有教养或修养的人。可见其教化的含义是十分明显的。

在中文中,文化一词的原意是“人文化成”,来自《易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具有教化的含义,即通过教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创造艺术,进而以人文成就教导民众,创造文明的社会。最早将“人文化成”转为“文化”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表达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学者都尝试过从不同的角度对之加以分类。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内在的情感与认知层面,一是外在的物质与行为层面,包括哲学、美学、宇宙观、价值观、意义体系、信仰体系、行为模式、符号、规范等,以及复杂的相关产品,如艺术创作、教育内容、道德标准、分类系统、宗教、传说、礼仪、习俗、律法、语言、日常用品等。其他还有一些分类则更为具体,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婚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对文化还可以这样来认识,即文化是以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为核心,以思维方式为内显特征,以行为方式为外显特征的人类的生存方式。不同文化的人和族群所显示的差异,其实正是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显示出的价值取向、对世界的看法、对美的认识、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形态:

是指对文化进行的形态划分,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线索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

文化模式:

指一种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具有文化自主性的文化整体。实际上文化模式不同,会在语言(语言、姿势和文字制度等)、物质特质(食物习惯、住所、运输与旅行、服装、用具、武器、职业与产业等)、艺术(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宗教活动(礼仪的形式、看待病人和处理死亡等)、家庭与社会制度(婚姻关系、亲属关系计算的方法、遗产、社会控制、游戏与运动等)、财产(不动产与动产、价值与交易标准和贸易等)、政府(政府形式和司法手续等)、神话与科学等方面形成区别。

文化接触:

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击等现象。文化接触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必然的现象,它的发生在古代是通过商贸、迁徙、战争等进行的。在现代社会,文化接触的途径则更为多样,尤其是现代交通、通讯的发达,商品和文化产品丰富,加大了文化接触的范围和加快了文化接触的速度。

文化接触肯定会引发原有文化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导致异化,使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文化;②导致文化的重新定位,在这种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文化的继承者发生本质的变化;③导致社会成员有意识地保护和复兴本土文化的某些方面;④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是原有文化所不具备的。

多元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观):

多元文化主义最早萌芽于美国,却形成于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在1971年推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成为了多元文化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以后,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政策蔓延至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一些移民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元文化主义超越了政策领域,衍成为一种政治思潮,而且影响日甚。作为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此给予公共的承认。

第二,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

第三,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民族文化:

要理解民族文化首先要理解民族与种族两个不同的概念。种族与血统、体质相关,是体质和血统上的共同类型,而民族则与文化相关,是文化上的共同模式。民族与种族的关系具有包容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民族可能由一个或若干种族组成。比如中华民族,就是由若干种族构成的多民族的集合体。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并以此形成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被称为“精神植被”,使得一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得一个民族拥有自尊的资本,使得一个民族获得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因此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接触日益广泛的今天尤其重要。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概念还有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传统文化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民族在演进、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的突变性、多样性等形成对照。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人生活的一些方面,可能会出现不适,需要被改造,但其核心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民间文化与传统相关,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地域性,即一个民族在一个地域长期生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比如,我们提到蔚县剪纸、潍坊风筝、无锡泥人等都是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所谓精英文化很难明确地加以限定,应该是社会精英(官员、知识分子或具有较高知识品位的人)所创造或由社会精英所享受的文化。这种文化通过社会精英所掌握的话语权力和方式保存和传播。精英文化一般趋向于关注和思考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显示知识的优越感,重视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具有正典性和主流性。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它是以大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