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戏曲第一节明代的杂剧第二节明代的传奇第三节《牡丹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第一节明代的杂剧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从数量上看,明代杂剧总数约500多种,作家100多个;从质量上看,无论是社会意义和艺术水准都不如元代。比之彪炳一代的元杂剧,明代杂剧固然是今非昔比,与蔚为主流的明传奇相比,也是大为逊色。但是,杂剧剧本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明代文坛上仍然有其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一、明初的杂剧在创作上较为单调

《大明律》专设《禁止搬作杂剧律令》,规定不许乐人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违者严惩;对在戏曲中亵渎帝王圣贤的,更送司法究治。严酷的政策导致了明初戏剧题材的偏狭。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垄断了杂剧剧坛。精于音律,熟谙南声的剧作家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用力颇深,使得明初杂剧在剧本体式、唱词安排、南北合流等方面有所革新与突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朱权

核心人物

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以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的内心需求,也是借此表明自己没有野心的韬晦之计。

喜庆剧主要创作类型道德剧神仙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内容——缺乏元杂剧直面人生的基本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风花雪夜的倾向加以张扬。

风格——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比,有着日趋华丽雅致的追求。艺术体制——多有创新,如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格局,加入了合唱、轮唱,打破了四折一楔子的体式,将南北曲融入一场等,这些都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核心人物:朱权,朱有燉明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有朱权(1378—1448),明太祖第十七子,有《卓文君私奔相如》《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他还有兼戏曲理论史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在戏曲理论史上有重大意义;朱有燉,是明初创作较多的杂剧作家,在他的杂剧中,有《牡丹仙》《八仙庆寿》等10种用于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小桃红》《辰钩月》等神仙剧,《烟花梦》《香囊怨》《团圆梦》等9种借以道德剧;贾仲明,有《萧淑兰》《升仙梦》,其风格与朱有燉略似;杨讷《西游记》;刘东生《娇红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

景泰之后的明杂剧创作处于沉寂阶段。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既与元杂剧多有不同,又与明初的杂剧差异颇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创作倾向——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夜、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展,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和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

体式——嘉靖之后的杂剧大多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基本终结成就——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得上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王九思,代表作《杜甫游春》

康海,《中山狼》

徐复祚,《一文钱》

王衡,《郁轮袍》

吕天成,《齐东绝倒》

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

冯惟敏《僧尼共犯》

最能代表名杂剧创作成就的,则是徐渭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徐渭其人,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八次乡试不第,后入胡宗宪幕府,为抗倭屡立功勋。胡宗宪倒台入狱后,徐渭遭到迫害,一度精神失常。佯狂与真狂相间,9次自杀未果,后因误杀后妻入狱[1]。7年后出狱,益发放浪形骸。晚年靠卖字画为生,潦倒以终。死后四年被袁宏道偶然发现,在袁宏道的盛赞下(见《徐文长传》),名声大振,不过这已经是身后事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1]徐渭一生有三个妻子,而与19岁纠死去的结发妻子潘氏感情最深。他曾回忆当初与妻子新婚的场面“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旁人耳语犹记得,道是神仙会里人。”在狱中也常常梦见发妻,并写有动人的悼亡诗。但与后两个妻子感情都不和,特别是第三个妻子,他曾称之为“恶侣”。但不管怎样,杀妻是绝对错误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其杂剧《四声猿》,被王骥德称赞为“自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剧,它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其杂剧作品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其创作从来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进步的市民精神。对于正统与权威,他敢于揭露讽刺,嬉笑怒骂,谑而有理,开讽刺杂剧的新路;精通音律,其《女状元》全用南曲,也有开创意义。凡此种种,都使他在杂剧剧坛上独树一帜。他是明代杂剧公认的代表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第二节明代的传奇一、明初的传奇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三、明代后期的传奇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一、明初的传奇

“传奇”最早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也有将元杂剧称为“传奇”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为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被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全国化以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宋元南戏本是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和宋词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音乐和表演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早期南戏在格律上不大讲究,宫调组织上也不大严密。经过元末明初“荊刘拜杀”四大南戏之后,特别是经过《琵琶记》之后,南戏开始逐渐规格化,宫调系统也逐渐严密起来。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由有姓名的文人雅士所作,文辞自然也向典雅方面发展。随着四大声腔的发育成熟与广为流播,源于南方的传奇成为明代戏剧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朱明王朝的倡导有密切关系。伦理教化剧的代表作品有邱濬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此时较少道学气和八股气的名剧则有《精忠记》(岳飞事)《金印记》(苏秦事)《千金记》(楚汉事)《连环记》(貂婵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传奇在嘉靖时期更为盛行,成为剧坛上的主流艺术。在这一历史时期,在南方的众多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大声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嘉靖中叶时,豫章人(今南昌)魏良辅旅居江苏太仓,以十年的钻研创造,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们成功地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融合了其他三大声腔乃至北曲音乐优长在内的新昆腔,体制全备,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声腔中最大的一种,雄踞中国举坛之首近三百年之久。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写林冲逼上梁山事;

梁辰鱼《浣纱记》,写西施范蠡事;

王世贞《鸣凤记》,写严嵩事,开时事戏之先河。

其中,《浣纱记》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它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它的成功,对于树立昆腔的地位、推动昆曲的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三、明代后期的传奇

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进入了繁荣期。从内容上看,鼓吹婚恋自主、倡导爱国主义、进行道德说教、演示宗教思想等各类作品无不规模涌现;从声腔上看,作品基本上是昆腔的天下;从数量上看,涌现出传奇数百部;从质量上看,优秀之作颇多,且出现了《牡丹亭》这样脍炙人口的传奇作品的巅峰之作。此役时期剧坛上最大的事件就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临川派)之间的争论。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和竞争,使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大盛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吴江派沈璟

吴江派重要的剧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曲学大师,代表作有《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曲学著作有《南词韵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即《南词全谱》)等。特别是《南词全谱》,在前人曲论的基础上对南曲719个曲牌进行考订,规范曲牌的句法格式,确定声律音韵,分辨正字衬字,标出板眼,成为后人制曲和唱曲的规范。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他的曲论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㈠格律至上,他认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甚至矫枉过正,为了服从音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

㈡推崇语言本色,这是场上之曲对语言的要求,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词藻而提出的。

他的曲论注意到戏曲的舞台特殊性与一般案头文学的区别,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将这一观点加以绝对化,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就未免使自己的理论走向了极端。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与之相对的,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反对吴江派“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要求讲究剧本的文学价值。双方矛盾的焦点在于前者强调舞台性而后者强调文学性。所以汤显祖从提高剧本文学性的角度,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而沈璟立足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双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汤沈之争”。汤沈之争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吴江派与临川派

吴江派的其他剧作家还有吕天成,传奇作品已经亡逸,曲学著作则有《曲品》,是继《南词叙录》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沈自晋,有传奇《翠屏山》《望虎亭》;袁于令,有《西楼记》《鷫鸘裘》《长生乐》三种,合为《剑啸阁传奇》。与“吴江派”相对的是以汤显祖为领军的“临川派”,或称“玉茗堂派”。这一派的作家有吴炳,代表作“粲花斋五种曲”(《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孟称舜,有《娇红记》;阮大铖,有“石窠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当然,成就最高的,堪为明剧冠军的,则是汤显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一、作者生平、思想与创作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年时期即才名远播,而由于拒绝权臣(先是张居正,后是张四维和申时行)拉拢的缘故,先是科举不利,直到张居正倒台才考上进士;后是仕途不顺,无法官居要津。1598年,宦海沉浮15年的汤显祖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投身戏剧创作。第三节汤显祖和《牡丹亭》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汤显祖的“至情论”

他的至情论主要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在汤显祖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者有三人:罗汝芳、达观、李贽。

“如明德(即罗汝芳,是汤显祖的授业恩师,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先生,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达观和尚)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影响至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与生俱来,并伴随终生,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解,但一定伴随着感情;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至情”,它可以贯通生死,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斯,死者可以生”;

途径来看,最有效的感悟至情的方式就是戏剧,因为戏剧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观众在在戏剧表演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的麻木不仁的状态调整过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作品

“至情论”的指导下,它创作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以前创作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而其中最优秀的,便是《牡丹亭》。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戏曲

二、《牡丹亭》

1、剧情梗概全剧55出,略叙南宋时期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请腐儒陈最良教女儿杜丽娘读书。丽娘受到《诗经》中情歌的启发,萌动春心,在游园赏春时,更加牵动情思,梦见青年书生柳梦梅,从此为相思所苦,伤情而亡。杜宝将其葬在牡丹亭畔。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经过丽娘墓地,拾到丽娘自画像,终日欣赏倾慕(用霭理士《性心理学》中的话说叫“画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