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_第1页
《建安文学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_第2页
《建安文学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安文学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提出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曹氏父子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特殊的政治地位以及对待文人、文学的真诚态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建安诸子汇聚在曹氏父子幕下,慷慨悲歌,公宴唱和,咏唱出了慷慨悲凉的人生调子。他们的诗歌展现了个体生命觉醒的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曹氏父子与建安诸子的共同努力下,比起吴、蜀两地文坛的沉寂,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曹时代,经学一尊地位动摇,正统观念淡化,文人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五言腾踊”、(《文心雕龙·明诗》)“俊才云蒸”。(《时序》)三曹“纵髻以骋节”,(《明诗》)七子“望路而争驱”,(《明诗》)“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报荆山之玉”,(《与杨德祖书》曹植)成就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诗品序》钟嵘)的文学景观。“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日本铃木虎雄先生如是说,鲁迅先生也称“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论文成为一种风尚,文学批评也渐趋自觉。曹操及其二子曹丕与曹植,不仅是曹魏政权的创建者,也是建安文学的领抽。“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俊,故俊才云蒸”,(《时序}))征之史籍,确实如此。他们的“横架赋诗”,(《杜甫墓志》元棋)辉映千古,文学理论批评也迭树丰碑。然而在前辈学人的研究中,对于曹丕与曹植文学思想的研究均占了一定的比重,而曹操则因其文集的散佚,文献之不足,其文学思想鸿迹希渺,幸有前辈学人己有所关注。三曹的文学功能论,受先秦儒家三不朽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承继政教功用论传统,属政治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其扬弃了先秦两汉的伦理观念,顺应其统治思想和时代的需要,从重才尚实的名理学出发,突出了文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淡化了教化作用,开始关注文学将审美、艺术创作与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及个性情感追求融为一体,强调了文学的经世致用与真情实感的结合。三曹的文学功用论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扳意义。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也影响甚远。三、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处于动荡不安而又日趋任性使气时代的三曹(曹操及其二子曹丕与曹植),不仅是曹魏政权的创建者,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其文学创作,辉映千古,文学理论,迭树丰碑。本文旨在对曹氏父子的文学进行全面、深入地系统化整理及比较研究深入了解三曹对建安文学贡献。(二)研究意义在魏晋文学史上,魏之曹氏是颇负盛名的皇族文学集团。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是曹魏皇族文学集团的中坚人物、核心力量。他们既是政治领袖,又是文学领袖。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并且重视和提倡文学,这些都有助于时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但是政治权力的介入也给文学带来不良影响。三曹操纵文风,以自己的审关趣味左右文坛,从而消解了文士的创作个性。对三曹与文学的关系作深入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在建安时期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与文学、时代与文学的关系。四、论文框架。一、前言(一)建安文学的背景(二)什么是“建安风骨”二、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一)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二)以曹丕及邺下文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三)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三、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一)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二)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三)曹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五、结语六、参考文献[1]董志全.[J]论“三曹”与建安文学风气的形成.\o"《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125-128.[2]张文勋.[J]建安文学和三曹创作的风格.\o"《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85(2):26-34..[3]姚衍春.[J]三曹与建安诗歌的发展.\o"《理论导刊》"《理论导刊》,2000(4):123-124.[4]刘世峰.[M]三曹与建安文学.\o"《百科知识》"《百科知识》,-1995.[5]王力坚.[J]从三曹的诗风看“建安风骨”的嬗变与发展——兼论曹植的文学史地位.\o"《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1988(2):77-79.[6]张宏义.[J]建安文学与曹操.\o"《天中学刊》"《天中学刊》,1991(2x):14-19.[7]李国文.[M]三曹与建安七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87-90.[8]巩建鹏.[J]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o"《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0(9):26-27.[9]潘景岩.[M]三曹与建安七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87-90.[10]严国荣.[J]“三曹”与六朝诗风.\o"《唐都学刊》"《唐都学刊》,2000,16(3):50-54.[11]阎豫昌.[M]三曹和建安七子的故事.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12]韦运韬.[J]魏文帝曹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13]陈祖美.[J]建安风骨与三曹诗风.\o"《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1984(4):87-88.[14]葛志伟.[J]汉末士人群体分流与“三曹”建安诗坛领袖地位的确立——兼对曹植“辞赋小道”说这一学术公案的新思考.\o"《文学评论丛刊》"《文学评论丛刊》,2015(1):95-108.[15]陈修明.[J]"三曹"诗风的演变与文学的自觉.HYPERLIN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