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1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2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3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4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使用时欲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课件编辑说明目录第3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35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第36讲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十二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课标·浙江科技版第十二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十二单元│课标考纲展示课标考纲展示考试说明考向追踪

3-6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本考点主要是以生态系统的知识为新情境材料,以生态系统为主干知识,突出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习时要关注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渗入,也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此类题目多以综合性题目出现,得分难度不大第十二单元│课标考纲展示3-7人类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本考点主要是以生态系统的知识为新情境材料,以生态系统为主干知识,突出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习时要关注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渗入,也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此类题目多以综合性题目出现,得分难度不大实验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生态环境问题在理综的考试中一直很“热”,但很少考,主要以选择题出现。对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其基本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理综的考试中一直很“热”,但很少考,主要以选择题出现。对这部分知识,只要掌握其基本的知识和一些常识性知识,就能解决相应试题,由于它往往穿插在生态系统的知识中综合考查,所以也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十二单元│知识系统总览知识系统总览第十二单元│高考纵览高考纵览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生态系统的结构海南卷19(选择),海南卷20(选择),广东卷14(选择)海南卷20(选择),海南卷23(非选择)课标全国卷31(非选择),全国卷32(非选择),海南卷28(非选择),四川卷31(非选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江苏卷17(选择),广东卷51(选择)山东卷16(选择),天津卷5(选择),江苏卷11(选择)海南卷21(选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山东卷14(选择)广东卷26(非选择)山东卷26(非选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海南卷26(非选择),广东卷16(选择),福建卷2(选择),广东卷13(选择),广东卷32(选择),江苏卷27(1)(非选择)全国卷31(非选择),北京卷5(选择),海南卷16(选择),宁夏卷6(选择),江苏卷15(选择),江苏卷14(选择),江苏卷24(选择),北京卷5(选择)海南卷21(选择),海南卷22(选择),广东卷28(1)、(2)、(3)(非选择),江苏卷20(选择),安徽卷29Ⅱ(实验)第十二单元│高考纵览第十二单元│使用建议使用建议1.教学建议(1)通过实例,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入手,在分析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源头、途径、传递效率及有关的生理过程,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的相关运算是各种类型考试的一个难点,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需要在复习中多加关注。第十二单元│使用建议(3)要结合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及化学学科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2.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为四讲,建议用6课时,每讲1课时,单元训练1课时、滚动训练1课时。第3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第3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自主梳理►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述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________及_____________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2.分类:________生态系统和人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________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和生物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另外还有信息传递。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自然生物圈非生物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_________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________的营养关系。食物链通常只有________个环节。(2)类型:________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________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________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则以________食物链为主。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取食和被取食单方向四五捕食腐食腐食捕食(3)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________。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渠道2.生物放大(1)概念: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______逐级__________,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的现象。(2)途径:____________。(3)实例:DDT。3.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________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食物链积累和浓缩食物链食物链(2)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统________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________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________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问题导思]食物链等同于捕食链吗?[问题导思]食物链分类:食物链有广义食物链和狭义食物链之分。广义食物链指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而狭义食物链仅指捕食链,高中阶段食物链指狭义食物链,即捕食链。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抵抗热带雨林苔原►知识点三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1.营养级(1)概念: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2)划分标准和书写方法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3)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__________________就越少。2.生态金字塔(1)概念: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2)类型:________金字塔、________金字塔和________金字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________金字塔绝不会倒置。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生物量能量数量能量►知识点四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初级生产量(干重)的单位通常是用g/(m2·a)或J/(m2·a)(a代表年)。所有________________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为生,所以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就不会有生态系统。(1)其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光合作用消费者和分解者(2)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___________,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净初级生产量随____________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___________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2.生物量(1)概念:是____________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单位通常是用g/m2或J/m2表示。(2)①GP-R>0,生物量________;②GP-R<0,生物量________;③GP-R=0,生物量________。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生长和繁殖温度和雨量呼吸消耗净生产量增加减少不变生长和繁殖3.次级生产量(1)概念: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单位通常是用g/(m2·a)或J/(m2·a)(a代表年)。(2)生产过程第33讲│考点自主梳理

图33­1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探究考向一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考向互动探究1.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2.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比较项目归类作用组成内容地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必备成分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待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光能自养型(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和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主要成分(基石)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组成。其基本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消费者各类动物等(异养型)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大部分动物、寄生生物(蛔虫、大肠杆菌、病毒、根瘤菌等)、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生物移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腐生细菌(枯草杆菌);腐生真菌(酵母菌、霉菌等);腐生动物(蚯蚓、蟑螂等)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图33-23.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3-2表示: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4.析图:(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C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生态系统三种生物成分不是简单地分为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而是根据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区分是哪一种具体成分。消费者中多数是动物,但并非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一些动物(蚯蚓、秃鹫等)为分解者。植物一般属于第一营养级,则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故A项错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故B项错误。生产者是在光能或化学能促使下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生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能量的开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生产者的多样性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稳定性。故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属于一种成分,但个别生物或部分生物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属于两种成分,如捕蝇草既可作为生产者,也可作为消费者。故D项错误。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规律方法]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1)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为是否为自养生物,若为自养生物,则为生产者。(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即腐生生物。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将C选项改为“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互动探究]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如图3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33-3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其具备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要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生物群落,A项正确,B项错误;细菌属于分解者,蝉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蛇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故C、D项错误。►探究考向二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1.食物链如:草→兔→狐→虎(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草),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虎),即最高营养级,不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中间不能有任何间断。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因为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如:兔→狐)。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2.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变动(1)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其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图33-4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图33­4所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就要过多地吃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为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路线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例2

[2011·海南卷]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34­5。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__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鹰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和捕食寄生小于增强数量基本不变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3)该岛屿周围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

(μg/kg鲜重)0.00370.00370.0350.0350.34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

(4)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分解者不能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1)以植物为起点,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2)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由于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种群爆发,所以鼠群的种内竞争增强,由于大量捕杀鼬,兔和鼠的数量增多,因为鹰不只吃鼬一种生物,它可依靠较多的兔和鼠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3)甲、乙种群重金属含量相同,丙、丁种群重金属含量相同且高于甲、乙,戊种群重金属含量最高,说明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而戊则为第三营养级。(4)蘑菇属于分解者,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于光能,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知识拓展]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污染物是否沿着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即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的;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够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最典型的还是脂溶性毒物DDT和重金属(铅、镉等)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积累。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该食物网中,兔和鼬被全部捕杀,鹰的数量怎样变化?[互动探究]由于食物急剧减少,鹰的数量会减少。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如图甲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甲

图33-6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1)图1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I、D、A

A和D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1)图中从白杨树开始的食物链有5条,从苔类开始的食物链有2条。初级消费者为B、C、G、E、F,以它们为食物的则是次级消费者I、D、A。A以D为食物,两者又都以C、G为食物,故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2)E是A的食物,但A还可以C、D、G、F为食物,所以E大量减少,对A的数量无明显影响。(3)从图2可见,物种A的食物中C占的比例最大,故若除去全部的A,则C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而成为优势种。因苔类、C、G、I都是生活在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故当C的数量明显增多时,则苔类的数量减少,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探究考向三关于生物放大1.概念:生物放大又叫生物浓缩。许多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大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并且只要环境中这种污染物继续存在,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就会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于一个受污染的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不仅高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具有明显的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的现象。2.生物体对环境中物质吸收的情况(1)直接从环境中摄取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①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②高等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2)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大多数动物,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3.物质进入生物体去向(1)若是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或参与新陈代谢过程。(2)若是非生命必需的物质或利用后多余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3)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4.研究生物放大的意义(1)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2)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例32009年夏,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下面是针对蓝藻的几个问题,请回答:(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来判断。(2)水位偏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3)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太湖附近的渔民体内某重金属含量是太湖水中重金属含量的40倍,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答案合理给分)。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只要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或稳定性)酶(3)渔民常以太湖中鱼作为食物,某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富集[解析]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及大多数细胞器,通过显微镜检测可以判断区分。太湖蓝藻大量爆发说明污染已经大大超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渔民常以太湖中鱼作为食物,重金属通过食物链:植物→鱼→人,在体内生物富集。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点评]关于生物富集作用的题,往往与相关知识点联系命题。本例涉及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比较、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生物富集等知识及探究工厂污染物对蓝藻生长的影响等。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

[2011·惠州二调]含氮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近十多年来,利用微生物技术强化生物脱氮已成为生物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的相关结果。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图33­7(1)从上图曲线可知,温度为________时NH4

+-N去除率较高,而温度为________时反之,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2)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NH4-N去除率随C/N的增加而________,C/N可能影响微生物的________。(3)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33­8所示的食物网。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答案](1)20℃

40℃不是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2)增加生长繁殖(或代谢产物)

(3)草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对一点给1分)[解析](1)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NH4+-N去除率增加,温度20℃时NH4+-N去除率较高,温度为40℃反而去除率较低,说明此温度不是酶的最适温度。(2)分析表中数据可见:C/N为7.8时,去除率为29.02%,C/N为15.9时,去除率为42.24%,C/N为27.4时,去除率达到67.17%。(3)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33讲│考向互动探究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

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解题技能提升1.实验原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其范围大小,均包含四类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这可通过相关实验予以探究。2.实验方法:设置以生态系统成分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这也是书写完善实验步骤的思路。具体设置如下:(1)对照组:包含四类成分的完整生态系统。(2)实验组:分别设置缺乏四类成分中某种成分的实验组。3.实验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成分最齐全,生态系统功能最完善、最稳定,其中的消费者存活时间最长。4.实验结论: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各具独特功能,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方法例析】实验步骤的书写与补充题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只有了解解题步骤,问题才会迎刃而解。解答该种题型,首先要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给定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特别是在补充预测结果及结论时,务必先确定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因为验证性实验的结果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只有一种,结论明确惟一;而探究性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有多种,要对假设分类讨论,一般按“如果……那么……”方式进行。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例4

[2011·淄博二模]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不可少。设计实验对上述成分进行验证:

(1)实验材料及用具:500mL锥形瓶若干个、金鱼、金鱼藻、河泥若干、橡胶塞、纸箱、清水。(2)实验步骤:①取500mL锥形瓶4个,标号1、2、3、4,分别加入约500mL清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号瓶中放入金鱼、河泥,塞上橡皮塞,有光照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现象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号瓶中放入金鱼藻、金鱼,塞上橡皮塞,有光照3号瓶中放入金鱼藻、金鱼、河泥,塞上橡皮塞,放在纸箱内避光4号瓶中放入金鱼藻、金鱼、河泥,塞上橡皮塞,有光照均较快死亡的存在,对于生物的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缺一不可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4号瓶中金鱼存活最久,其他瓶中金鱼非生物因素(河泥和光照)和生产者[解析]这是属于典型的补充完善型实验设计题目,分析如下:(1)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验证生态系统中的4种成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是必不可少的。(2)理清设计的基本思路:应设置多组实验装置,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分别缺少不同的成分,观察记录各组生态系统稳定存在的时间长短。(3)确定实验变量:自变量是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设计时不同的实验组中分别缺少不同的成分;因变量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各组人工生态系统稳定存在的时间长短。(4)对照实验:应是4种成分齐全的人工生态系统。(5)最后按照要求完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题后反思]1.鱼刚刚放进生态瓶的第一天是很容易死去的,其实是鱼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的,大多数鱼都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鱼被突然换到不同水温的水中后,自然容易死去。2.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互动探究]如果(3)实验现象:4号瓶中金鱼与其他瓶中金鱼一样均较快死亡,请对此现象进行可能的分析。[互动探究]可能是温度等无关变量设置不适宜(温度过高)。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变式题下列是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请回答:(1)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

图33-9

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l、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号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皮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瓶号1号瓶2号瓶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31125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①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说明________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②______________两个锥形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4号锥形瓶,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号锥形瓶作对照。分解者1号和3号3

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3号[解析]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缺少泥沙提供的分解者,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成分。1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1号缺少金鱼藻,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加4号锥形瓶与3号对照,3号、4号锥形瓶中都有水、河泥、金鱼藻,3号有光照,4号无光照,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3号锥形瓶的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4号锥形瓶的金鱼藻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存的时间短。第33讲│解题技能提升第33讲│备用习题备用习题[备选理由]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非考查重点,本节探究点未涉及,此处作为补充使用。第33讲│备用习题1.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第33讲│备用习题[解析]

A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是由诸多种群构成的;C错误,生物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第33讲│备用习题[备选理由]本题涉及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探究点未涉及,此处作为补充使用。第33讲│备用习题2.

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甲~己)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甲乙丙丁戊己枯叶年输入量/t·hm-2·a-11.507.5011.507.59.550.0枯叶现存量/t·hm-244.0035.0015.005.03.05.0分析上表可知(

)B第33讲│备用习题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己B.己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D.分解者作用最强的生态系统是甲第33讲│备用习题[解析]枯叶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微生物分解作用越强,土壤中枯叶现存量就越少。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土壤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甲,分解者作用最强的生态系统是己,己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34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考点自主梳理►知识点一能量流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流动。2.渠道: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____流动。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食物链的营养级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图34­1能量沿着一个食物链流动3.过程(1)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______________。(2)起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3)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是:________、下一营养级同化、______________和未利用。(4)转化:太阳能―→__________________―→热能。(5)散失的形式:________。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___________的,传递效率大约为________。5.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___________,使________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的部分。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单方向,不可逆逐级递减10%~20%人工生态系统能量对人类最有益[概念辨析](1)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2)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答案](1)×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消耗的能量少。(2)√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

►知识点二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_____到生物群落,又从____________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________,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特点:全球性、物质可被________利用。3.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圈反复二氧化碳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

(2)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3)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__。(4)特点:具全球性,可________利用。(5)图解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循环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化学燃料燃烧第34讲│考点自主梳理

[问题导思]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错因。[问题导思]不对。这句话很难从字面上挑出错误。实际上采用了“汉字(词)”的通用方法,偷换了概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中的“物质”是指含有化学能的有机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而“物质是循环往复的”中的“物质”则是指基本元素(如C、H、O、N、P…),二者本质含义根本不同。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探究考向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考向互动探究1.能量的源头:太阳能。2.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3.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关系进行的。4.能量的转化形式: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热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而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5.能量流动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6.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不是照射到生态系统的总光能。但不要误以为一切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如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就不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其总能量取决于人为地从其他生态系统输入能量的多少,人的因素对输入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起决定作用。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7.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的残枝落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即流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属于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8.每一营养级具体的能量流动情况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图34­3理解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第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特别提醒】1.能量(1)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生物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3)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成分,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能量流动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例1如图34-4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B图图34-4D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结合题干及图示,可知: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则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残枝败叶、遗体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另一个表示未利用的会保留至下一年的能量。因此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在b或d中,所以D项不正确。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易错解惑](1)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2)粪便中能量的分析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消费者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与上一个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的那一部分能量。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而是获得了植物的能量。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1.如果此生态系统每年的能量锥体图都与B图一样,预测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变化趋势。2.这一年,P和Q1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互动探究]1.增加。B图中,每个营养级都有上年剩余的生物量,按照这个趋势,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会增加。2.P本年的同化量是b+c+d+e,Q1本年的同化量是c,则能量传递效率是c/(b+c+d+e)。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2011·南通一模]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A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n-36%n=64%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属于羊的同化量。►探究考向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金字塔——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数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含义各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 形状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特点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散一株大树上,鸟、虫、树的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倒置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特别提醒】1.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和“生物量”均可能出现反例。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3.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营养级,是未被该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含在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80%~90%中);后者则归于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含在上一营养级传递来的10%~20%的能量中)。4.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食物链:树→昆虫→鸟)。若以金字塔图形式呈现如下图所示,那么树、昆虫和鸟的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可依次表示为A、A、C。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A

B

C

D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例2

[2011·佛山模拟]如图34-6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图34-6D 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①中,不知二人的食物量,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和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无法比较;②中,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仍在10%~20%之间;③中,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养活一人,消耗能量为m,如A能养活10000人,对应的玉米能量至少是50000m,同样数量的玉米B中至少养活的人数是50000×10%×10%=500。④中,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生态系统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的原因是由于有害物质的富集。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规律方法]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值”计算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若用牛粪养蛆,用蛆养鸡,人吃鸡肉,这样通过延长食物链是否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请说明。[互动探究]不对。粪便中的能量被人类利用,并未延长食物链。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C 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考查能量流动的意义。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因此,人以三级消费者作为食物时,损耗能量最多。►探究考向三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1.碳存在形式(1)无机环境:CO2和碳酸盐。(2)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4)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分解成CO2和H2O归还到无机环境中的。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过程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4.温室效应图34-7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1)成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形成。(2)缓解温室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二是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例3

如图34-8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Ⅰ、Ⅱ、Ⅲ、Ⅳ分别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④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34-8D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A.图中Ⅰ→Ⅲ→Ⅱ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B.在这个生态系统中Ⅱ所含有的能量最多C.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D.①③④的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分析图解,Ⅰ和Ⅳ为双向箭头,所以一定是生产者和大气,Ⅱ、Ⅲ也分别指向Ⅳ,所以可以判定Ⅳ为大气,Ⅰ、Ⅱ、Ⅲ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据以上分析可知,Ⅰ→Ⅲ→Ⅱ不能看作是食物链,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Ⅰ所含有的能量应该最多,B项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C项错误。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易错易混]对碳循环示意图辨析不清(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3)解读下图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根据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若②的减少会导致什么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互动探究]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的利用,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积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时期碳吸收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 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光合呼吸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A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碳平衡CO2浓度

光反应有机物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的。(2)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释放量大大超过碳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蓝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有机物),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探究考向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主要是无机物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图示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特别提醒】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例4

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甲乙图34-9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被利用。(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是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为图1中的________(填数字序号)。(3)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后,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中。构成初级消费者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____________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能量流入________营养级。有机物光合③④⑤呼吸作用

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体、残骸第三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4)从图2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狼是该生态系统没有的生物种类,现将它引入其中。请在给出的坐标图35­6上用曲线表示狼的数量最可能的变化情况(纵坐标上的点表示狼的起始数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图34-10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见图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碳循环中碳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被利用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某些自养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到生物群落中,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中。摄入到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只能够被同化一部分,且首先要用于呼吸作用,其次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或者被分解者利用。由图2可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引入狼后,短期内狼的数量会迅速增长,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最终狼的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互动探究]题中(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吗?[互动探究]化能合成作用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变式题

2009年夏,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下面是针对蓝藻的几个问题,请回答:(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只要答出一种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2)水位偏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或稳定性)酶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3)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太湖附近的渔民体内某重金属含量是太湖水中重金属含量的40倍,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给分)。(4)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对某工厂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I.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加渔民常以太湖中鱼作为食物,某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富集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水样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B组(添加N)11.522.52019181718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D组(无添加)0.20.20.31109776.5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和_____,由此得出的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PN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第34讲│考向互动探究[解析]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细胞核及大多数细胞器,通过显微镜检测可以判断区分。太湖蓝藻大量爆发说明污染已经大大超出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渔民常以太湖中鱼作为食物,重金属通过食物链:植物→鱼→人,在人体内富集。由A组数据可知,在工厂排水口附近及下游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增多,故可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