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整体发展概况01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02广州市空间结构分析03区域分析专题:广州小组成员:周玉璇12302039周金苗12302038陈斐豪12302002王星12302026王万松12302025何苑宗123020101广州市整体发展概况PARTONE广州市整体发展概况01区位03人口02行政区划04整体发展概况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东连惠州市,西邻佛山市,北靠清远市及韶关市,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此外,广州的东南、西南分别与深圳、香港及珠海、澳门毗邻。广州素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是京广、广深、广茂、广梅汕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广州市域户籍人口万,暂住人口为万,常住人口为万,常住人口密度为1708人/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包括11个市辖区。11个市辖区分别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大尺度: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前五小尺度:稳中求进,优化提升新常态下的城市定位与战略机遇4整体发展概况大尺度: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前五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榜单看,广州近五年排名保持前五,并且综合竞争力逐渐增强。但在我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中,竞争力偏弱,有待继续提升。广州市整体发展概况
201520142013201220111上海上海上海香港香港2香港香港香港上海上海3深圳北京北京北京北京4北京深圳深圳广州深圳5广州广州广州深圳广州6天津天津天津天津苏州7苏州苏州杭州苏州天津8重庆杭州苏州杭州杭州9杭州重庆台北台北台北10武汉南京重庆重庆重庆表1: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城市排行榜
20152014201320122011广州综合竞争力分数9588.699439.559024.818206.3528346.87表2: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城市排行榜小尺度:稳中求进,优化提升相比北上深,广州是唯一一个房价没有上涨的一线城市。有人就断言,广州是被北上深抛弃的“一线”城市,其实不然。经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如设立南沙新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区域合作水平有新提升。社会: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海港、空港、高铁、地铁、高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收入比差距逐步缩小,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强。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初步形成了森林进城、绿道林带绕城、公园花园满城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体系。新常态下的城市定位与战略机遇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已有三个版本的总规,14、16、17版,其中15版未通过审批。现在的2011—2020版总规于获国务院审批通过,在经济新常态下,赋予了广州更高的城市定位与战略机遇。城市定位首次上升到国际层面,广州未来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中、区域发展中、以及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寻找动力。从年初的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广州两会到全国两会,广州中近期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基本可以概括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发展战略支点,并全面指导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广州市整体发展概况表3:改革开放后各版本总规中广州的城市定位表4:一线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14版总规(1981-2000)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之一15版总规(1991-2010)(未通过国务院审批)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之一,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6版总规(2001-2020)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17版总规(2011-2020)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定位北京(2004-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上海(2015-2040纲要)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深圳(2010-2020)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城市广州(2011-2020)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天津(2005-2020)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PARTTWO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由于1-13版总规资料欠缺,且当时尚未确定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故根据14-17版总规总结。各版审批时间、编制时间和规划年限如下。14版1984年审批通过,编制时间是1978-1984,规划年限是1981-200015版没有通过审批,编制时间是1989-199616版在15版基础上新增和修改,2006通过审批,编制时间是1996-2006,规划年限是2001-201017版2016年通过审批,编制时间是2006-2016,规划年限是2011-2020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目标/方向备注14版总规1、工业发展规划:发展要以消费品工业为主,重点发展日用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电子仪表工业、家用电器工业、日用化学工业,进一步发展造船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石油化工工业。同时,随着南海油田的开发,还要相应发展能源,交通邮电等薄弱环节;重工业要实现为轻工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和出口服务。市区工业要坚持为郊县农业服务,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2、郊县农业发展规划:在努力提高蔬菜、粮食单位产量的同时,着重林、牧、付、鱼及其他经济作物,逐步建成各种类型的付食生产基地和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为城市人民服务,为轻纺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3、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发展旅游事业,以旅游养旅游的原则,采用补偿贸易的方式,采用外资、侨资改造我市现有宾馆和建设新旅游宾馆及配套的饭店、商店、俱乐部,争取在一九八五年新增旅游宾馆7000房间,建设白云山、越秀山、二沙头、神岗、从化温泉、番禺莲花山、龙门南昆山等旅游区,休养所,保护名胜古迹,建立旅游车、船队,大力发展旅游工业品、纪念品、旅游用品、礼品的生产,并搞好旅游交通的道路和车站。根据14版总规大纲总结,此时尚未明确提出产业概念,只是零散地提到工业、郊县农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目标/方向备注15版总规1、工业发展规划: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适应广州特点的轻工业;严格控制耗能多、污染大、占地多、运输量大的工业项目;对现有工业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并调整工业结构,把广州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加工工业中心和轻工业出口基地。2、农副产品业发展规划:城郊农业的主体是农副产品业。①蔬菜:由于本次规划按照政府的决定已将市中心区及近郊区一线保留的蔬菜用地,调整改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蔬菜基地布局将逐步向中远郊延伸。重点发展白云区的二线菜地,并在番禺、花都和增城市发展三线合同蔬菜基地,为保证城市蔬菜供应和农副产品市场稳定,中远郊蔬菜基地需按近蔬菜基地减少面积的2-3倍增加。②肉、禽、蛋、奶、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系列生产基地,逐步提高自给水平。3、旅游业发展规划:广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发展采取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强化配套、整体推进的旅游战略;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由旅游过境城市向旅游目的地城市转变;逐步把广州建成内外旅游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经营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综合环境优良、旅游景点吸引力强、旅游活动丰富的具有岭南花城特色的比较发达的亚太地区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根据15版总规大纲总结,此时已明确提出产业概念,有专项规划,包括工业、郊县农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目标/方向备注16版总规1、中心组团发展定位规划纲要为依据,通过"南拓北优、东进西联",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增长,并保持社会稳定。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等将布置在中心组团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在保护控制的前提下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发展性质中心组团是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核心区,将继续担负广州传统城市中心的功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番禺组团发展定位落实广州城市空间“南拓”战略,发展面向21世纪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同时依托广州港南沙作业区的建设综合发展临港产业、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把番禺组团建设成为21世纪广州中心城区、科教资讯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性质番禺组团是广州市21世纪的重点发展地区,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区、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区域服务业核心区、临港产业区;将建设成为21世纪新的广州城市副中心、科教资讯产业中心和航运中心。3、花都组团发展定位(1)充分利用对外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配套的包装、加工、配送等产业,建设成为广州市北部的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两个物流园区:广州空港国际物流园区、花都物流园区。(2)以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皮革加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主导产业,加强与广州中心组团及其它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传统工业产业。(3)依托新国际机场,发展与航空运输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4)保持作为广州市农业生产基地的职能,大力推进“三高”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发展以城郊型农业及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5)在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适度发展度假型、疗养型、业务型旅游业,以及少量低密度住宅区。(6)城镇建设仍以集中发展为主,重点建设花都中心城区,同时着重发展四个重点建设区。发展性质花都组团将发展成为拥有强大对外交通枢纽功能,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以现代物流业、汽车工业、与空港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为特色的,城乡协调有序发展,功能相对独立完善,适合居住、创业的广州市北部重要城市组团。根据16版总规说明书总结,此方案中对产业的分析规划是分组团的,包括中心组团(老八区)、番禺组团和花都组团,内容包含其发展定位和发展性质。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目标/方向备注17版总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优先次序,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有机融合;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省现代产业体系“首善之区”。阶段目标到201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以上。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65%。在继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引领全局和长远发展,产业基础好、生产要素优、市场空间大、创新能力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较强带动性的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完善,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70%。根据17版总规说明书总结,此方案中的产业专项分析规划更全面,也开始重视区域协调统筹等。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1历版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演变总结工业从单一注重轻工业到关注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农业从强调生产供给、服务工业到发展观光农业、强化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旅游产业从带动经济发展到定位为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从不同产业互相扶持发展到明确产业发展优先顺序新增对物流、空港、商贸、金融、信息产业等新兴服务产业的规划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2.1三次产业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广州市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广州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万元,约合22217美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表51978-2015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第一产业11.6710.859.698.055.913.972.531.751.26第二产业58.5954.5252.9242.6546.6743.439.6837.2431.97第三产业29.4734.6337.3949.3047.7252.5957.7961.0166.77图1:1998-2014年广州地区产业总值(单位:万元)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从1978年到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反映了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点: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广州经济已由工业经济形态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化,城市功能也向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服务功能转化;明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的发展方向。目前,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转型为“三、二、一”结构类型,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更加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图2:广州地区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图3广州市产业增长率变化图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表6广州市工业霍夫曼系数2.2工业内部结构分析广州历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以轻型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远远高于重工业。2000年后的重型化战略以来,轻工业比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在2004年广州“两会”期间,广州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广州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广州重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在汽车、石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拉动下,广州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重工业的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的比重,工业化进程步入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9年,广州市重工业以高出轻工业个百分点的增幅快速发展。2013年,广州市重工业产值是轻工业的倍,这说明2013年广州市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由重工业带动所致。我们用轻工业的比重与重工业的比重相除所得的值来近似代替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认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霍夫曼系数越小,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从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的趋势我们能得知广州市工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年份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7200920102013系数值1.781.471.321.251.141.020.820.740.600.610.590.57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表7广州市第三产业构成表(单位:%)2.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取向,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商贸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产业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带动的局面,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目前,IBM软件创新中心、英特尔广州国际安全数据解决方案中心和英国乐购华南地区总部等一批国际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相继在广州落户。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普洛斯、马士基、UPS、日本通运、日本邮船、荷兰天地快运公司等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入驻南沙和白云国际物流园区。海珠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也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中。年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200318.57.617.74.87.510.733.2200418.87.818.24.66.910.533.2200519.07.818.74.26.711.232.4200618.97.516.94.46.711.833.8200717.67.316.64.58.212.033.8200812.96.919.15.19.112.334.6200911.67.020.24.79.912.733.9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表7广州市第三产业构成表(单位:%)2.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在1978-2009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略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30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服务行业如交通运输、餐饮等虽然总量增长较快,但他们的相对地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3-2009年的数据来看,新兴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正在稳步上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稳中有降。广州市第三产业内部的上述结构变化趋势表明,随着广州市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其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进一步强化,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科技、信息、旅游、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增强。年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200318.57.617.74.87.510.733.2200418.87.818.24.66.910.533.2200519.07.818.74.26.711.232.4200618.97.516.94.46.711.833.8200717.67.316.64.58.212.033.8200812.96.919.15.19.112.334.6200911.67.020.24.79.912.733.9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2广州产业结构的演变2.4广州市产业结构总体演变趋势概述建国以来,广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除在1958-1970年间有小的波动外,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变化是先升后降,呈倒“U”型曲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先降后升,大致呈“U”型曲线。从产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三次产业演变经历了由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持续缓慢下,,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转变。1995~1997年二三产业比例变化,曾一度消长频繁,彼此纠缠,反映出产业调整期特征。1997年以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虽有波动,但到2001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已演变为::,第三产业超出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已占主导地位。此后三产比重与二产逐渐拉开。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转轨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政府对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引导或调控从未停止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带有较浓厚计划色彩的“五年计划”的实施。因此,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波动变化与政府经济(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很大关系。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3政府的产业政策3.180年代广州确立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80年代以来,对广州经济发展战略争论不迭而又把握不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定位问题。80年代初期,关于广州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曾引起了一场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广州应以工业发展为主;另一种看法是广州应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其结果是后一种声音占了上风,并成为影响广州市政府在制定“六五”和“七五”规划中进行主导产业远择的主要理论基础。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第一产业11.6710.859.698.055.913.972.531.751.26第二产业58.5954.5252.9242.6546.6743.439.6837.2431.97第三产业29.4734.6337.3949.3047.7252.5957.7961.0166.77由上表可以看出,80年代初将三产确立为主导产业使得二、三产业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六五”期间(1981~1985)第一产业比重年均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年均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年均上升个百分点。“七五”时期(1986~1990)是广州产业结构急剧变化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年均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急剧下降,年均下降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急剧上升,年均增加个百分点。到1990年,广州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交通、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80年代初广州以轻纺、家电为主的工业优势受到珠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挑战和压力,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工业的地位下降。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3政府的产业政策3.290年代二产三产同步推进的政策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广州相对失落的十年。尽管广州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增长,但是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较,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是有差距,广州GDP占珠三角GDP的比值在不断下降,面对深圳等城市的飞速发展,广州在珠三角的城市地位在不断下降。在1984~1992年间,整个珠三角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年均26.7%的高速增长,深圳以29.9%的平均增长速度仍远远高于广州的14.4%,是广州的2倍多。1992年以前,广州总体经济地位处于下降趋势,其在珠三角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44%下降到1992年的30.3%。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广州的主导产业政策。王珺等学者通过对八个发达国家1950-1965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和结构变动系数(S/I)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当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型时,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的结论。他认为,广州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故不应过快追求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以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好的选择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步推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广州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八五时期(1991-1995)是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出现了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逆趋势。这是对前5年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一种调整,也是针对广州经济地位的下降,政府决心重振工业雄风,投入巨资建设石油化工、钢铁和汽车工业。年份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首位度3.013.072.82.812.472.381.86表8广州经济首位度变化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3政府的产业政策3.3二产内部结构调整——世纪之初广州再工业化、重型化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前,广州的工业结构是轻工业主导的,比重在60%以上。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期,这种结构基本维持着,但轻工业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之后,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就一直高于轻工业,并维持在年增长20%以上。改革开放后广州的工业化是以轻工业起步和打基础的,然后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进程的推动下,21世纪则以重工业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起步,然后转到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最后转到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的顺序是符合一般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随着90年代末广州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2000年后,广州重新调整了经济发展思路,提出“再工业化、重型化”的策略,并取得了巨大的实效:2000-2005年广州GDP实现了翻倍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以汽车。石化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迅速,成功实现与以加工业为主的珠三角产业错位发展。广州很快由原来的九个优势不明显的工业主导产业转换成规模化的汽车、石化和电子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结构得到了重塑,实现了传统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转变。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3政府的产业政策3.4市区产业“退二进三”政策2000年以前,广州市的GDP的主要拉动者是第二产业,2000年两者持平,自此除2003年之外,广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均是第三产业。而且第三产业的优势逐渐加大。2010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8%、37.25%以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占GDP的比重超过60%,广州已经完成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为了实施城市“中调”战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改善城市环境,也为了迎接亚运,2008年起广州开始推进市区产业“退二进三”政策。“退二进三”是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鼓励第二产业(工业)从市区退出,合理利用腾出来的厂房,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通过“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广州市优化了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以及天河区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中心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均低于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则高于70%,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越秀区第一产业已经完全消失,第二产业也仅占%。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3政府的产业政策3.52010年以后: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变化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于2010年首次提出,以战略性主导产业为重心和支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在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概念提出后,经历了从“442”十大核心产业、“9+6”战略性主导产业到“343”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变化过程。2010年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广州提出了发展十大核心产业的设想,包括4个先进制造业、4个现代服务业和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442”十大核心产业。到2011年12月,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9类有规模、已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现有优势产业,以及6类有潜力、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简称“9+6”战略性主导产业)。2013年11月25日,广州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广州市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围绕加快发展促转型的中心任务,将十大重点产业确定为广州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在十大重点产业中,包括三大先进制造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简称“343”十大重点产业。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广州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1%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先进制造业稳中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GDP排名地区2013年GDP(亿元)2013年常住人口(万)2013年人均GDP(元)人均GDP排名3越秀区2384.71114.09209020.0711天河区2781.61148.43187402.1427南沙区908.0362.51145261.5639荔湾区871.4988.9298008.3248花都区902.1496.4893505.3954番禺区1353.23144.8693416.40610增城区866.51105.1882383.5376海珠区1142.75158.3472170.6585白云区1329.35226.5758672.82911从化区284.1561.0246566.70102黄埔区2596.171378.9618827.0111
广州全市15420.142585.361105234.59
萝岗区2014年并入新黄埔区,数据已合并
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越秀区(1)总体经济水平在2005年合并东山区后,越秀区GDP保持稳定的高增速,2013年GDP达全市第二,人均GDP已达全市第一。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前沿。行政区划调整说明:越秀区2005年后合并了东山区(备注:各区统一选用2000-2014年鉴的数据,纵轴统一刻度,单位为万元)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越秀区(2)现状支柱产业越秀区有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金融业、健康医疗产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
功能定位:厚植“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优势,聚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医疗四大主导产业,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务便利化,打造中央文化商务区、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品质城市示范区。
发展重点:构建“一核三带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三带:沿江路商务景观带、东风路楼宇经济带、环市路智力创新带,四区: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流花现代商务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荔湾区(1)总体经济水平荔湾区在2005年合并芳村区后GDP增速有所提高,此后保持稳定、中等的增速,2013年GDP总量虽然位居广州第9,但人均GDP排名高达第4。总体经济水平位于全市中等水平。行政区划调整说明:荔湾区2005年后合并了芳村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荔湾区(2)现状支柱产业荔湾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尚在形成,目前已在形成三大集聚区,各有主导产业,旨在构建总部经济带。其中白鹅潭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区以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为主要业态,东沙大宗商品交易总部集聚区推进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总部集聚区集聚科技服务和文化健康总部企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以建设“广佛之心、西部枢纽”为目标,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商贸中心、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区、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基地、服务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中心、广佛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发展重点:以“白鹅潭商业中心”为核心,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花地河电子商务产业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形成陈家祠-荔枝湾、恩宁路-上下九、十三行等商贸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大坦沙中新城市更新改造合作、东沙生产性服务业、岭南V谷科技产业、花博园花卉产业等特色产业组团。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海珠区(1)总体经济水平海珠区2006年后GDP保持中等增速,GDP总量全市排位第6,人均GDP排名相对较弱,只排到第8。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市中等水平。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海珠区(2)现状支柱产业海珠区也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其第三产业比重很大,超过85%,三产中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住宿餐饮业。重点企业有会展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等。特色支柱产业为会展业和纺织品批发零售业,会展业别具特色,且经济拉动效应大。纺织品批发零售业就业覆盖面广,带动周边的纺织品制造业、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发挥国际贸易门户、创新岛、生态岛的城市核心区优势,以创新驱动为主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打造广州生态型中央创新区(CID)。发展重点:重点依托广州中轴线南延及两翼建设高端商务区,东部大力发展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和会展业,中部打造中大国际创新谷,西部结合后航道建设打造海珠湾滨水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天河区(1)总体经济水平天河区在2004年GDP实现大幅度增长,此后保持高增速,2013年GDP总量已跃至全市第一,人均GDP也紧跟其后,位居全市第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前沿。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天河区(2)现状支柱产业天河区现状支柱产业有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商业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总部经济。(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以总部经济为引领,做精做优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提速发展文化创意、生物工程、健康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跨境电商、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研发设计等若干个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初步建成现代服务核心区、创新创意引导区、生态宜居样板区、幸福共享示范区。发展重点:构建天河中央商务区“一核集聚”、广州国际金融城和天河智慧城“双城驱动”、创新带和创意带“双带联动”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推动天河智慧城的现代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白云区(1)总体经济水平白云区GDP增长稳中有变,2012年时GDP不增反降,2013年GDP总量位居全市第5,人均GDP排名则相对靠后,位居全市第9。总体经济水平位于全市下游。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白云区(2)现状支柱产业根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临空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文化高端服务产业为白云区四大支柱产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临空经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及现代金融服务,培育壮大高端商贸、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教育医疗等产业,重点打造南部白云新城中央商务区、北部空港经济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区、东部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区和中部综合服务功能区业。积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总部集聚区、国际物流中心创新发展区、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升级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宜居空港区。发展重点:重点打造南部白云新城中央商务区、北部空港经济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区、东部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区和中部综合服务功能区五大片区,以空港大道为轴推进沿线片区开发建设,以流溪河保护与利用为契机打造广州北部流溪河流域的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形成“一心四片、一轴多点”发展格局。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黄埔区(1)总体经济水平黄埔区2005年前GDP增速较快,2005年出现大幅减少,此后以较低的增速增长,2013时和萝岗区的GDP总量加起来位居全市第2,但人均GDP却位居全市末尾。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下游行政区划调整说明:2005年萝岗区由白云区和黄埔区的部分区域组合设立,黄埔区2014年合并了萝岗区,为便于分析2016年,将黄埔区和萝岗区的GDP合并起来计算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黄埔区(2)现状支柱产业根据黄埔区政府工作报告,黄埔区支柱产业为“老三件”(石化、汽车和造船产业)和“新三件”(电子商务、智能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重点打造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平板显示、新材料、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六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临港经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发展重点: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两城一岛”为核心,集聚知识创新要素,努力建成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集聚区和知识经济的新高地。以广州(黄埔)临港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发展航运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以西区产业园、云埔工业区、长岭居为支撑,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健康养老产业。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番禺区(1)总体经济水平番禺区在2005年划分出南沙区后,GDP有所下降,但此后增长略有变化但基本稳定,仅在2012年有所下降,2013年GDP总量已达全市第4,人均GDP位居全市第6。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市中等水平。行政区划调整说明:番禺区2005年后分成番禺区和南沙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番禺区(2)现状支柱产业番禺区支柱产业为珠宝业和旅游业,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区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增长14.6%和32.7%。2014年广东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广州钻石交易中心落户番禺,大罗塘珠宝首饰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以建设时尚创意宜居城区为目标,注重优化提升,按照中等城市建设要求强化城市功能培育,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大数据、互联网、时尚创意,高铁经济等产业,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宜居宜业品质区、岭南文化特色区和共享善治示范区。发展重点:重点抓好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和番禺现代产业基地四大平台的建设,用优良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创业和居住,通过四大战略平台相互促进与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花都区(1)总体经济水平花都区GDP增速基本保持不变,2013年GDP总量排名虽然仅在全市第8,人均GDP却排位第5。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中等水平。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花都区(2)现状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珠宝产业是花都产业格局中的四大支柱产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两大交通枢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交通枢纽型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改善社会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国际空铁枢纽、高端产业基地、休闲旅游绿港、幸福美丽花都,成为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的先行区。发展重点:重点6大组团协同发展:由汽车及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综合发展区组成的先进制造业组团;由微商电商创新产业园区、空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实验园等组成的电商微商及高新技术组团;由广州北站商务区、对外贸易开放集聚区组成商务贸易组团;由花都湖南部地区建设时尚产业创新组团;由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航材制造产业园区组成现代物流及航材制造产业组团;依托花都文旅城等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组团。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南沙区(1)总体经济水平南沙区是新建的辖区,GDP保持中速增长,2013年GDP总量排位全市第7,但人均GDP排名则为全市第3。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前沿。行政区划调整说明:2005年设立南沙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南沙区(2)现状支柱产业南沙区支柱产业为航运物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商业服务业、科技智慧产业、旅游健康产业五大产业。(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放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效应,积极探索与国际对接的高水平制度规则,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高端产业集聚,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对外开放重大平台。发展重点:重点发展航运物流、高端制造、金融商务、科技创新、旅游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七大区块分类发展:蕉门河中心区重点发展境外投资综合服务;明珠湾起步区区块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海港区块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及现代物流;南沙枢纽区块重点发展粤港澳产业合作;庆盛枢纽区块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及与泛珠经济腹地开展合作;南沙湾区块重点发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万顷沙保税区块重点发展国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增城区(1)总体经济水平增城区GDP保持较低的增速稳步增长,2013年GDP总量为全市第10,而人均GDP位居全市第7。总体经济水平位居全市中等水平。行政区划调整说明:2013年增城撤市设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增城区(2)现状支柱产业增城支柱产业为“五子”支柱产业,分别是“车子”(汽车及摩托车)、“裤子”(牛仔纺织服装)、“房子”(房地产及现代服务业)、“电子”(电子装备)和“负离子”(生态旅游)。(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按照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定位,提升战略枢纽、创新创造、生态文明、品质生活等四大功能,构建南聚北优开发格局,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和服务功能提升,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建设成为广州东部综合门户,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发展重点: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统筹管控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以国家级开发区、国家侨梦苑为带动,实施双轮驱动,拓展产业集群、创新要素和生产生活服务要素承载空间,建设现代产业新区;以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等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增城在穗莞深惠合作的综合服务功能、高端产业承载功能;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示范,打造绿色生态文化之城,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从化区(1)总体经济水平从化GDP总量相对最小,增速也很小,2013年GDP总量位居全市第11,即最后一位,人均GDP位居全市第10。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全市下游。行政区划调整说明:2013年从化撤市设区广州市产业发展分析4各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定位从化区(2)现状支柱产业从化现状支柱产业为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日用化工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在从化区工业生产方面有效地发挥了领头羊作用。(3)十三五规划定位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立区,围绕“都市生态圈、创新集结地、文化休闲带、品质生活区”的定位,依托农业资源、乡村资源和世界珍稀温泉资源,努力把从化建成绿色美好家园、岭南风情小镇、温泉养生之都。发展重点:以高技术产业园和明珠工业园为依托,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重点完善中心城区和太平、鳌头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统筹城乡综合节点作用。3广州市空间结构分析PARTTHREE三、广州市空间结构1.“带状组团式”阶段2.“多组团半网络式”阶段3.“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
雏形阶段4.总结过去内部空间结构演变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3.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4.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5.广州总规(2011-2020)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结构针对广州十三五计划的空间结构分析:“三中心一体系”+三大枢纽未来产业影响下的空间结构1231.规划目标(14版总规1981-2000)打破传统蔓延式扩展的格局,采用带状组团式布局;明确城市主要沿珠江北岸向东至黄埔发展,沿江形成三个组团;第一组团为旧城区,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严格限制工业的发展;第二组团是天河区(包括五山、石牌和员村),设置文教、体育和科研单位,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开发区;第三组团为黄埔区,结合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仓储业和深水港结合的综合工业园区。2.实际发展该版规划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建成天河、芳村和白云三个新区。天河区发展成为城市新发展中心。广州市的城市住房空间整体向东发展,五山文教区和广州开发区逐步形成。在广州城区和深圳城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吸引带,带动了许多企业向广深公路沿线发展,这三大组团蔓延连接成片状组团,形成了广州东西走向的带状城市结构雏形。三个“沿江组团”规划图(14版总规)3.1过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带状组团式”阶段(1978-1990)1980年、1990年广州城市空间形态1.规划目标(15版总规1991-2010)以城市旧城区为依托,以珠江河道和城市主干道为轴线,建立多组团、半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确定“新三大组团”(即以荔湾区和天河区为双中心的中心区组团,以夏港街为中心的黄埔组团和以机场附近为中心的白云组团)和“十四个小组团”的城市格局,明确提出城市向北发展,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扩展。2.实际发展相比80年代外商投资工业的带动,90年代则主要是对外交通的发展及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了人口、工业用地及商贸业向郊区布局。在城市的扩张方向上,东部的天河区、黄埔区主要向东北发展,扩张规模较大;处在老城区的荔湾区向西南发展,但由于靠近佛山的行政区域限制,扩张规模较小;白云区向北部发展;海珠区主要向东南发展。形成“三个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3.1过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多组团半网络式”阶段(1991-2000)1990年、2000年广州城市空间形态中心区、东翼、北翼组团示意图(15版总规)1.规划目标(16版总规2001-2010)构建广州市“山、城、田、海”的格局;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扩展战略;建设三大组团:中心组团(原八区)、番禺组团(番禺区)和花都组团(花都区)。南拓:未来大量基新兴产业将扎根于此。北优:主要的水源涵养地,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东进:以广州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西联:西部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2.实际发展2000年广州花都市和番禺市撤市设区;地铁的开通运营及连线,改善了各区的交通条件;大型项目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九运会亚运会)等带动了广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托盘运输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公路停车场地租赁及增值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车位交易合同:明确车位使用年限及续约条件4篇
- 2017-2023年中国电力巡检机器人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可行性预测报告(目录)
- 大一新生班主任演讲4篇
- 商铺门面租赁合同15篇
- 二手电动车转让买卖协议
- 石料采购合同协议
- 2025-2030全球工况排放分析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云上基础设施管理软件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完整整套教学课件
- 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术中护理
- GB/T 12996-2012电动轮椅车
- 三方采购协议范本
-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倾听是一种美德
- 武汉东湖宾馆建设项目委托代建合同
- 巴布亚新几内亚离网光储微网供电方案
- Flexsim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