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祝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祝福》小说这一经典的文本有着深邃的主题和精巧的结构,小说中祥林嫂的命运在偶然中又有一定必然,而这一必然却又是所有祥林嫂一生的宿命。鲁镇所有人都活在一种观念的牢笼里,人们因袭着一种亘古的观念,被它束缚进而和它一起来束缚他人,害人于无形之中,文中的“我”虽然不同于鲁镇的人,但也未能完全摆脱这一束缚。为了更好地揭示这一主题,鲁迅先生运用了精妙的构思。从题目“祝福”鲁镇这一特殊的喜庆时刻,环境照应与烘托,以“画眼睛”等手法对人物精雕细琢,情节的巧妙安排,语言的意味深长等,都耐人寻味。可以以此课为例,引导学生在领会文意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知识。二、教学目标1.学习倒叙的写法并能分析其作用。2.分析并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以“我”为叙述视角的作用。4.赏析小说的语言。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祥林嫂年表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到鲁镇四年

贺老六死了。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2.梳理情节阅读课文,根据年表,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3.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①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②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5.知识积累:怎样鉴赏故事情节(情节的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④埋下伏笔。⑤照应前文。⑥推动情节发展。⑦刻画人物性格。⑧起线索作用。⑨表现主旨或深化主旨。总结: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具体考虑五方面: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其它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A开头: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B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D将情节浓缩为标题,其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④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⑤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答题格式:作用点+体现点(作用点: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回答;体现点: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三)分析环境描写1.知识积累。(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环境本身方面:①突出季节特征,表现地域风光;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③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④奠定感情基调;⑤反映、暗示社会环境;情节方面:⑥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⑦为情节发展作铺垫;⑧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人物方面:⑨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⑩烘托、映衬人物形象;⑪表现人物心理、性格;⑫暗示人物心理转变;⑬象征、暗示人物命运;主题方面:⑭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⑮丰富、深化主旨;读者方面:⑯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2.小说中“三次祝福”的含义:①“鲁镇年终的大典”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③结尾的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小说的雪景(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③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四)探究标题1.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2.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①“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②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③以“祝福”为标题,把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五)分析人物形象1.如何把握人物形象。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④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答题模式: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2.人物形象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借助主要人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A.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B.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C.贯串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D.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用;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答题格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注意分条分点表述,立足文本、有理有据。3.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找出来,仔细品味,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设题意图:分析小说的肖像描写,体会精彩的白描手法和它们的潜在含义。)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4.分析祥林嫂形象(1)小说中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明确: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2)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A.肖像描写:(共三次)脸色——①青黄②青黄③黄中带黑。两颊——①红的②消失了血色③消尽了悲哀的颜色。眼睛——①顺着眼②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③眼珠间或一轮。衣饰——①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②同上;③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作用: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第一次虽贫困,但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B.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作用: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是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而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C.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作用:说明精神为之崩溃(3)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5.分析鲁四老爷(1)文中的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①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间接描写②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说明他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直接描写:行动描写③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A.祥林嫂被抢前的描写。B.祥林嫂被抢时的描写。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的描写。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的描写。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的描写。F.祥林嫂死后的描写。他的语言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语言描写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6.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六)品味语言,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精彩语句,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1)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2)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3)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4)“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柳妈是善女人,不杀生,可是为什么认为祥林嫂应该“撞一个死”?)柳妈也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们把佛家的阴间地狱观念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阴间报应”思想,相信阎王会把再婚过的祥林嫂锯成两半。这是封建的思想观念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说明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天罗地网是多么严密,使可怜的祥林嫂无处遁形,并最终从精神上摧毁了她。(5)“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A.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B.“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6)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